•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方案設計之檢討及教學省思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教學方案設計之檢討及教學省思

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改善自己的教學時,透過反省思考的方式讓自己在專業領 域上有更多的成長空間,最終目的則是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陳佩正,2000)。

為了解決教育現場問題、提升課程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品格行為發展,研究者研 擬了一套以兒童傳記融入國小五年級品格教育之教學方案。然而任何一項研究計 畫的實施,除了教學前充分準備、教學時全力以赴之外,過程中藉由教學省思,

以及教學後的檢討,才得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實驗課程(林素芬,2007)。 本節研究者針對教學方案設計所作的檢討以及實施研究行動後的教學省 思,加以敘述說明。透過檢討和省思,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的教學成效,

以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劣得失,從中獲得更多的教學改進和專業成長。

壹、教學方案設計之檢討

本研究之品格教育教學方案,乃是研究者針對研究現場的品格問題,經由 與研究夥伴共同討論、研擬、規劃後所得的結果。教學內容以文獻探討中之品格 教育理論-認知發展論、關懷倫理學、社會學習論等道德發展論點為主要依據,

再參考品格教育的實施原則、教學模式及課程設計理念,選擇以兒童傳記作為教 材來源,配合多元的教學方式,來發展教學活動。並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以學 生自評、同儕互評、教師觀察及家長檢核等多元觀點的角度,來評量學生的學習 成效表現。然而理論與現實之間必然存有差異,在此即是針對教學歷程中所遭遇 的困境及因應解決的策略,來進行探討。

一、教學歷程的困境 1.教學時間的安排

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為了讓學生能習得多元的知識和體驗各式的活動,

在不增加上課總節數的前提下,各領域所分配到的學習時數縮減,但課程的內容 與難度並未減少。雖然強調均衡發展,無所謂主要和次要科目的差別。然而,國 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等課程因有定期評量的壓力,再加上需要充裕的時間進 行概念說明和題型練習,基本上很多教師都深感授課時數的不足。因此,挪用其 他時間來上課、趕進度的現象十分常見。而高年級因為課程安排緊湊,在不易挪 動的情況下,彈性時間即是教師們用來趕課的首選。但本研究於彈性時間實施品 格教育教學方案,已是在排除萬難的情況之下來進行,只能儘量將活動控制在計 畫設定的時間之內完成。有時因為討論情況熱烈或是處理突發狀況,常使研究者 倍感壓力,深怕時間掌控不佳,而延誤其他活動,因此影響到教學者的情緒,也 使得品格教育教學無法在完全自由、安全與關懷的情境下進行。

2.資訊設備的使用

由於班級教室資訊教學設備不足,一開始為了進行教學,便於上課前借用 學校的單槍投影設備。然而架設機器佔用到部分的上課時間,學生在等待的過程 中,情緒、秩序即會受到影響。為避免在上課前,學生就已經開始吵鬧浮躁,便

決定下次更換上課地點,借用多功能教室來進行。而實際到多功能教室上課時,

卻又面臨教室環境較悶熱、投影螢幕部分照射到陽光的緣故,以致大家在克難的 情況下完成活動。雖然學生並沒有太多的怨言,但尋求一個資訊教學設備齊全、

通風良好的教室,卻也成為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所面臨的難題。

3.學生狀況的處理

(1)傳記認知程度不一,影響教學活動的討論

以兒童傳記進行品格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能熟知傳記內容。不同 於繪本故事書,兒童傳記為了呈現傳主的生平事蹟,會以較多的文字內容來描 寫。因此,研究者將閱讀傳記設定為寒假作業,請學生利用假期時間來熟讀內容;

再者考慮到各家版本的撰寫完整度不一,事先列出適合的版本,方便學生選用。

然而在開學後調查發現,學生的認知程度不一,少數人甚至沒有閱讀,若光憑五 上國語課本中所介紹的內容,根本無法參與傳記賞析及品格特質的討論。

(2)特殊兒童的情緒反應,影響全班教學氣氛與活動進行

班上有一名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在秩序的掌控和活動的進行上,就已是一 大考驗。情障生的生理狀況會對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例如在課堂上大聲 喊叫、四處走動等,也許本身並無惡意,但還是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甚至干擾到 教學活動的進行。在教學歷程中,研究者除了要掌控教學活動進行的流程外,更 要時時注意情障生的反應,一旦發現有狀況,就要優先處理。而過程中的一次情 緒失控,造成了全班教學的中斷,更影響了後面課程活動的安排。

4.品格行為的形成

品格行為的形成是長時間潛移默化的結果。教學歷程中所能進行與傳達的 偏向於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部分,道德行為的建立與否無法立即獲知成效。雖 然,本研究進行了九週的教學活動,從蒐集到的資料分析顯示,已有初步的成效。

但品格行為的形成不只是為了研究教學方案的評量而已,最重要的是能確實養成 習慣並持續維持下去,才是實施本研究行動的最終目的。

二、因應解決的策略

針對教學歷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研究夥伴在經過問題分析與討論後,提 出因應、解決的方法,希望能讓後續的教學活動更順利進行,並確實達成教學 目標。以下即是經由討論後所研擬的行動策略:

1.利用晨光時間,完成可切割進行的活動

教學歷程中,主要分為「兒童傳記故事賞析」、「品格的具體行動」、「分組 合作」(或「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和「省思與分享」等教學步驟。除了問題 討論需要一氣呵成,不宜分開外,分組合作中的「我是小小編劇家」、「角色扮演 練習」和「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等活動,可以利用晨光時間以零碎的時間來 完成繪圖和表演練習。此作法仍可保留活動設計的主要目的-增加學生之間互動 與行為實踐的機會,也可將原本規劃的彈性時間用來進行討論,讓學生能有更充 裕的時間暢所欲言。而研究者在時間運用上不會過於倉促、壓迫感也不會太大,

儘量在從容、愉快的氣氛下進行活動,營造一個師生互動良好的學習環境。

2.積極爭取經費補助,強化校園資訊設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講求資訊融入教學的時代,強化資訊設備 是必要的。班級教室和學校目前因配備不足,擴充並更新資訊設備已迫在眉睫。

教師明確地向學校反映教學現場的困境,而學校向教育主管機關提出補助的申 請,正視資源分配的均衡和充實教學設備的需求。如此一來,也會讓教師願意多 利用時間在研發、應用多媒體教材,活化教學內容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親師合作,促進學生對於教學活動的配合以及品格行為的實踐 教師能指導、觀察學生在校的學習表現和日常行為,但家裡的表現,就是 教師無法確實掌控的部分。如同閱讀作業的指派,研究者已將適合版本、能借閱 書籍的圖書館地點等資料列出,提供學生選擇取得的管道,來完成本項作業。大 部分的學生都能自發性完成。但少部分學生較被動,此時就需要家長的介入協 助,督促並帶領孩子完成應盡的責任。雖然研究者後來選擇以簡化故事內容的方 式來引導學生閱讀兒童傳記,也充分將想要強調的重點傳達給學生了解,並引發 熱烈的故事問題討論。若能由學生自己事先利用假期來閱讀,除了能自由支配看 書的時間,也能透過精采的文字敘述發揮個人想像力並深入了解傳主的生平事 蹟。

因此,加強親師合作關係,透過家長的力量來督促孩子配合學校的要求並 注意行為的實踐。藉此更能提高學生的配合程度以及瞭解學生品格行為的發展。

再者,面對特殊兒童的輔導策略,必須發揮家庭功能,重視孩子在生理及心理上 的特殊需求。學校的正向管教配合家長的正確教養,以及必要時的藥物治療,才 能幫助特殊兒童有效地控制個人情緒和行為,正常融入校園生活與他人建立良好 的互動。

4.持續推動品格教育,沒有終點

品格教育是一項持續性的活動,個人的品格是長期形塑的結果,生活中的 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會影響學生品格的養成。因此,品格教育不會因研究行動終止 而結束,它是現在進行式,不斷地持續發生在你我的現實生活中。研究者也會繼 續以身作則、提供良好學習典範及營造關懷情境,引導學生修正自己的行為表 現,努力做到知善、愛善和行善。

貳、教學省思

研究者在實際進行品格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的改變也遭遇了教 學的困境,這些都讓研究者產生了一些想法和感觸,以下即是研究者的教學省思: 

一、教師的角色

過去,教師是知識的來源;現在,從網路、媒體就能獲得眾多的訊息。就 知識的傳播而言,教師從一個全知者,變成了教育的協助者。然而教師最重要的 角色是擔任學生的典範,引領學生生活教育的學習,並在生活、品格、價值教育 中扮演人師的工作;這些都是科技無法取代的。 

但丁曾說:「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不同

但丁曾說:「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