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專題製作學習態度之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學生專題製作學習態度之影響

本節旨在探討探究式教學運用於高職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中,對學生 探究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下就學生於專題製作學習態度量表,不同 組別在各構面之前後測差異情形進行分析及兩組在排除前測因素後,整體 後測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進行探討。

壹、專題製作學習態度量表之前後差異

探究式教學及講述教學策略運用於專題製作課程的教學方法後,對實 驗組在各構面於前後測差異情形分析整理如表 4-1 所示,對控制組在各構 面於前後測差異情形分析整理如表 4-2 所示,並針對量表各構面來進行分 析,說明如下。

一、實驗組(A組)學習態度量表之各構面前後測分析

經成對樣本 t 檢定後,由表 4-1 可得知,實驗組(A組)學習態度 量表的後測平均數均大於前測平均數,且經考驗後,實驗組(A組)學 習態度量表之五大構面皆達顯著水準,分別為自我認知(t=-3.268,

p=.005<.010)

、學習動機(t = -2.228,p=.040<.050)、主動學習(t = -2.770,

p=.013<.050)

、學習習慣(t = -4.532,p=.000<.001)、解決學習困難(t = -2.550,p=.021<.050)。顯示透過探究式教學運用於專題製作課程,對提 昇實驗組(A組)的同學在自我認知、學習動機、主動學習、學習習慣 以及解決學習困難的構面上具有顯著成效,可以瞭解探究式教學對於提 昇實驗組學生學習態度具有顯著效果。

71

*p<.050;**p<.010;***p<.001

72

二、控制組(B 組)學習態度量表之各構面前後測分析

經成對樣本 t 檢定後,由表 4-2 可得知,實驗組(B 組)學習態度 量表施測結果,只有主動學習和解決學習困難的後測平均數大於前測平 均數,有達顯著水準外,其它三個構面皆未達顯著水準,經考驗後,達 顯著水準的分別為主動學習構面(t = -2.441,p=.026<.050)、解決學習 困難構面(t = -2.383,p=.029<.050),顯示透過傳統講述教學運用於專 題製作課程,對提昇控制組(B 組)的同學在主動學習以及解決學習困 難的兩項構面具有顯著成效。

在自我認知構面、學習動機構面及學習習慣構面上、經考驗後,雖 然未達顯著水準,但其後測平均數大於前測平均數,由構面的平均數的 提昇可以得知,學生的學習態度己經有所改變,雖然未達顯著程度,但 研究者認為,受限於研究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自我認知、學 習動機構面及學習習慣構面在未來將會達顯著程度的改變。另外,研究 者認為,實施傳統教學法進行講述時,雖教師有給予題目方向,但後續,

部份組別可能有其它的思維,想做自訂的題目,因此對控制組(B 組)

的學生在後測的檢驗中,可能認為製作專題的過程中,雖然有課本及學 習單的資源,並經過老師講述,但,專題作品,若想做自己的專題,還 是由學生去網路或其它學習教材瞭解,並把作品實現。

因此控制組(B 組)構面上,其後測平均數皆大於前測平均數,在 學習態度五大構面上,雖無法全部達顯著水準,但整體還是有所提昇。

亦即,傳統教學法對控制組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有提升的效果。

73

*p<.050

74

貮、專題製作學習態度量表後測兩組差異

本研究之待答問題三,旨在檢視探究式教學運用於專題製作課程之教 學方法後,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在學習態度構面上是否有差異情形,首先 以探究式教學(實驗處理)為自變項,後測得分為依變項,兩組學生之前 測分數為共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者將就「學習態度量問卷」

的五個構面來進行分析,其說明如下。

一、「自我認知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研究者以「自我認知構面」的前後測分數之描述統計,結果如表 4-3 所示。

表 4-3

「自我認知構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

組別

前測 後測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n=18)

3.754 .549 4.087 .550

控制組

(n=18)

3.658 .631 3.746 .665

由表 4-3 可得知,其實驗組於前測平均數為 3.754 分,高於控制組 前測平均數的 3.658 分,兩組分數差距為 0.095 分,經探究式教學實驗處 理後,實驗組於後測平均數為 4.087 分,高於控制組後測平均數的 3.746 分,兩組分數差距為 0.341 分,而本研究為了檢視兩組間在「自我認知 構面」是否有所差異,將「自我認知構面」的前測分數進行組內迴歸係 數同質性檢定,以滿足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前提假設,其推論統計結果 如表 4-4 所示。

75

表 4-4

「自我認知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顯著性 p 組別 .095 1 .095 .597 .445 誤差 5.078 32 .159

由表 4-4 可得知,F 值為.597,p=.445>.050,顯示兩組在自我認知 構面上之填答分數,符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滿足在同質性檢定時之 前提假設,迴歸線斜率不顯著且達平行的條件,因此,本研究接下來將 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5 所示。

表 4-5

「自我認知構面」之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顯著性 p 組別 .631 1 .631 4.025 .053 誤差 5.173 33 .157

由表 4-5 可得知,F 值為 4.025,p=.053>.050,顯示在排除前測因素,

組別間經實驗處理後,兩組學生在「自我認知構面」未達顯著水準,亦 即,以探究式教學和傳統講述教學法進行實驗之結果,經由推論統計後,

兩組學生在前測分數相同下,雖實驗組調整後的平均分數為 4.050 分,

依然高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分數 3.784 分,但其差異結果並未達顯著 水準,也代表著實驗處理效果不顯著。

二、「學習動機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研究者以「學習動機構面」的前後測分數之描述統計,結果如表 4-6 所示。

76

表 4-6

「學習動機構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

組別 前測 後測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n=18) 3.817 .669 4.166 .648 控制組(n=18) 3.722 .537 3.777 .633

由表 4-6 可得知,其實驗組於前測平均數為 3.817 分,高於控制組 前測平均數的 3.722 分,兩組分數差距為 0.095 分,經探究式教學和傳統 講述教學實驗處理後,實驗組於後測平均數為 4.166 分,高於控制組後 測平均數的 3.777 分,兩組分數差距為 0.388 分,而本研究為了檢視兩組 間在「學習動機構面」是否有所差異,將「學習動機構面」的前測分數 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以滿足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前提假設,

其推論統計結果如表 4-7 所示。

表 4-7

「學習動機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顯著性 p 組別 .777 1 .777 3.330 .077 誤差 7.471 32 .233

由表 4-7 可得知,F 值為 3.330,p=.077>.050,顯示兩組在學習動機 構面上之填答分數,符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滿足在同質性檢定時之 前提假設,迴歸線斜率不顯著且達平行的條件,因此,本研究接下來將 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8 所示。

77

表 4-8

「學習動機構面」之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顯著性 p 組別 .942 1 .942 3.767 .061 誤差 8.248 33 .250

由表 4-8 可得知,F 值為 3.767,p=.061>.050,顯示在排除前測因素,

組別間經實驗處理後,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構面」未達顯著水準,亦 即,以探究式教學和傳統講述教學法進行實驗之結果,經由推論統計後,

兩組學生在前測分數相同下,雖實驗組調整後的平均分數為 4.134 分,

依然高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分數 3.810 分,但其差異結果並未達顯著 水準,也代表著實驗處理效果不顯著。

三、「主動學習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研究者以「主動學習構面」的前後測分數之描述統計,結果如表 4-9 所示。

表 4-9

「主動學習構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

組別

前測 後測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n=18) 3.173 .777 3.805 .804 控制組(n=18) 3.187 .574 3.444 .837

由表 4-9 可得知,其實驗組於前測平均數為 3.173 分,低於控制組 前測平均數的 3.187 分,兩組分數差距為 0.013 分,經探究式教學和講述

78

教學法之實驗處理後,實驗組於後測平均數為 3.805 分,高於控制組後 測平均數的 3.444 分,兩組分數差距為 0.361 分,而本研究為了檢視兩組 間在「主動學習構面」是否有所差異,將「主動學習構面」的前測分數 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以滿足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前提假設,

其推論統計結果如表 4-10 所示。

表 4-10

「主動學習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顯著性 p 組別 3.624 1 3.624 8.711 .006**

誤差 13.314 32 .416

**p<.010

由表 4-10 可得知,F 值為 8.711,p=.006<.010,顯示兩組在學習動 機構面上之填答分數,不符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不滿足在同質性檢 定時之前提假設,迴歸線斜率不顯著且達平行的條件,亦即,兩組間在 迴歸系數同質性檢定上為不同質,組別在後測分數的差異結果,會受到 前測的影響,於是無法進行接下來的單變數分析,故,本研究接下來將 進行詹森內曼法來進行推論統計,結果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主動學習前測分數對後測分數的影響 主動學習前測分

數 Effect

t 值

顯著度 p

1.531 -2.020 -3.371 .002

(續下頁)

79

主動學習前測分

數 Effect

t 值

顯著度 p

3.111 -.440 -2.037 .050*

3.250 -.302 -1.397 .171 4.500 .947 1.912 .064

*p<.050

由表 4-11 可得知,若兩位學生的前測分數同為 1.531 分時,將他們 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檢驗後測之間的差異,可以得到實驗組比控制組 少了 2.020 分,且達顯著水準。若前測分數同為 3.111 分時,可以得到實 驗組比控制組少了 0.440 分,且達顯著水準。若前測分數同為 3.250 分時,

可以得到實驗組比控制組少了 0.302 分,且不達顯著水準。若前測分數 同為 4.5 分時,可以得到實驗組比控制組多了 0.947 分,且不達顯著水準。

使用詹森內曼法的主要目的為,找到兩組後測差異為顯著水準.050 的前測臨界點,如圖 4-1 所示。

圖 4-1 主動學習前測分數對後測分數的影響

80

由圖 4-1 可以得知,前測分數在 3.111 之下,兩組在後測結果,控制 組會高於實驗組,且達顯著水準,因此,若前測的分數低於 3.111 時,

採用控制組會比較有效。若高於 3.111 分時,則不達顯著水準,實驗組 和控制組將無明顯差異。

四、「學習習慣構面」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研究者以「學習習慣構面」的前後測分數之描述統計,結果如表 4-12

研究者以「學習習慣構面」的前後測分數之描述統計,結果如表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