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題製作課程教學現況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專題製作課程教學現況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六節,探討高職專題製作課程中之相關概念,第一節專題製作 課程教學現況之探討,第二節探究式教學之探討,第三節學習態度之探討,

第四節介紹智慧居家控制發展,第五節介紹無線傳輸控制技術,包含藍牙 與紅外線,第六節介紹程式語言與開發環境。

第一節 專題製作課程教學現況之探討

本節針對高職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教學現況探討,首先探討高職電機 科專題製作課程之意涵,其次探討高職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分述如下。

壹、 專題製作課程之相關內涵及相關研究 一、專題製作課程之內涵

教育部於 95 暫綱中,新增訂職業學校須規劃至少二學分「專題製作」

課程之校定必修科目,99 課綱中,將「專題製作」課程由原本的二學分 提升為二到六學分,於 108 課綱中將原本的「專題製作」課程名稱改名 為「專題實作」,其校訂必修學分數一樣訂在二到六學分;本研究中實施 為 99 課程綱要中之「專題製作」課程,於 108 年後,更名為「專題實作」

課程,課程設計上則強調實務與理論兼重,兼顧實習與教學,讓學生可 順利將所學知能運用於工作,縮短學用間的落差(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以本校電機科來說,校訂必修「專題製作」開在三年級,每週為三節,

上下學期合計共實施六學分(教育部,2014),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也委托台灣師範大學承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專題及創意製作競 賽,獲獎同學除獲得技優甄審資格,增加學習生涯檔案外,製作專題的 過程中也可以增加自我實力,達學以致用之果。

8

二、 實務性知識與專題製作教育目標

專題製作屬於實務和理論結合的課程,開在高工三年級,因此也可 以把它視為三年來累積之成果,從內湖高工電機科專業科目課程角度來 分析,軟體部份,因為在高一、高二時,同學對 C 語言還是感覺陌生,

因此,在高三的專題製作課程中,程式語法大部份要從頭開始教起。電 學硬體部份,若未在高一、高二時期建立良好的觀念,則在高三時期的 專題製作,將遇到學習上的困境。

在傳統士大夫觀念下,社會上還是有家長認為,孩子只要認真讀書,

將來考上好大學,便有機會找到收入佳的工作,在傳統的思維下,易使 學生重視學科而忽略實作科目,在此社會氛圍下,專題製作課程實施時,

時間上剛好在高三,學生要準備統一入學測驗,同時又要準備專題製作,

在課程實施上,便要透過教師們的引領,讓學生從被動吸取到主動獲取 相關知識,將其自行設定的專題完成,並且讓學生依照專題報告格式要 求,完成專題製作報告,若有優秀作品,也會鼓勵學生去參加比賽,如 有獲獎,也可以增加學習覆歷。近年來,為了提升國民素養與台灣的國 家競爭力,培育符合產業之技術人力,學生亦可藉由專題製作課程的學 習方式,有效讓學生體驗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過程(Franz, Hopper, &

Kritsonis, 2007)。

專題製作的意義在於使學生提早與業界接觸,以瞭解產業實際運作 之流程,節省日後企業人才培訓成本(葉榮椿、林建仲、任永潔、鐘盼 兮,2010),強化其因應時時變化的真實世界所需的彈性與適應能力,進 而鍛鍊學生具備個人帶得走的能力(Heywood, 2014;Litzinger, Lattuca, Hadgraft, & Newstetter, 2011)。而素養的養成,內涵包括知識、能力與態 度(蔡清田,2012)。由此可知,教師透過課程設計,引領學生結合課程 的實務與知識,實現自身的構想,透過分組討論,各組激發出不同思維,

9

並將其結果製作成報告書及成品,在實務上,也會更貼進生活及業界所 需。讓學生培養帶的走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

貳、 專題製作課程之教學計畫

內湖高工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校訂必修之教學大網,如表 2-1 所示。

專題製作的課本採用台科大出版社出版之 ARDUINO 微電腦應用實習,可 以分成三大篇,16 個主題和 5 個專題,分別為認識篇、基礎應用篇與整合 應用篇。

表 2- 1

內湖高工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教學大網

單元主題 內容項目 參考

節數 備註 1、認識篇 CH-1 認識 Arduino 3

CH-2 整合開發環境的認識與應用 3 2、基礎應用篇 CH-3 LED 控制 3 CH-4 開關/按扭/可變電阻控制 3 CH-5 RGB 三色 LED 控制 3

CH-6 七段顯示器 3

CH-7 蜂鳴器 3

CH-8 液晶顯示器(LCD)控制 3

CH-9 紅外線控制 3

CH-10 繼電器認識與使用 3

CH-11 記憶體控制 3

CH-12 溫度感測器的認識與使用 3

(續下頁)

10

資料來源:施士文(2015)。ARDUINO 微電腦應用實習。臺北市:台科 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