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實施之遭遇問題與因應策略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實施之遭遇問題與因應策略

探究式教學應用於高職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教學時所遭遇問題與其 因應策略,研究者將區分課本及學習單、教師學習、學生學習三部份來探 討,其說明如下。

壹、課本及學習單

一、學習單上有關 APP 設計的補充和編輯內容,影響學生自主探究之效 果。

研究者在編製學習單的過程初期,雖然學生在二上或二下的多元選 修課程有學過 ARDUINO 前七章的課程,未學過 APP 設計。到了三年級,

經歷過一個暑假或一年後,研究者認為有許多相關知識需要讓他們複習,

有部份學生可能忘記如何撰寫程式,因此,在學習單上設計簡易的六個 單元,輔以課本可以快速融入課程。因為講解程式的過程中,皆需要說 明和實作,若遇見太複雜的程式,有部份同學就會選擇放棄,轉而向較 簡單的程式進行之後的專題,若程式文字太多,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 度,降低學生專題的自我探究能力。

(一)問題分析

藉由課本及學習單教學,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各單元內容的基礎能 力,各組專題再藉由不同的題目,小組間討論、探究其專題內涵,透 過學習單、課本及網路上的資源等,努力完成各組專題之成品及報告。

56

而學生的反應,整理後如下所示。

1. 老師提供的 APP 單元內容比較簡單,雖然大致上可以類推的去 運用,但在 APP 使用上,還有許多功能不會用,希望將來可以 增加教學時數,多上有關 APP 使用範例,和對專題製作而言較 為實用的功能。(晤-S01-1080402)

2. 讓我可以多學習到一項技能。程式的組合可以很多變化,不只 一個組合方式。(晤-S17-1080402)

3. 增加上課的印象。(晤-S02-1080402)

(二)研究者反思

這是研究者首次帶著高三進行專題製作課程,配合自己的論文,

也是將探究式教學原理運用於專題製作的課程,記得開始上課之初,

學生感覺很新鮮,簡單的數位控制,利用按鈕將 LED 燈亮滅,同學都 可以跟著上,但隨著控制的物件愈來愈多,程式裡英文單字也愈來愈 多,部份學生因為單字過多,呈現眼睛學習法,就是看著老師講解,

程式依照課本或學習單來進行打字,架構程式的過程中,並不會加以 思考。若學生以此態度進行單元學習,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如 此便無法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因此研究者的反思如下:

有關各學習單元及學習單製作部份,講述內容必須要設計並思考,

雖然自己總想將許多設計概念和同學說明及介紹。學生一節課的專注 力約只有 15 至 20 分鐘,若講述時間過長,或短時間內陳述之內容過 多,將會使他們失去動力,因此,每次上完一個簡單的概念後,便以 生活中的案例,進行該單元主要課題講解,並利用下一節讓他們自我 練習,若有不懂的,可以詢問老師或己經知道的同學,再利用下一節 實施測驗。測驗內容為講解程式的延伸和變化。研究者也思考若學生 並非不會寫程式,而是對英文單字感到陌生,因此開放測驗過程中可

57

以看書,待全組測驗完畢後,公告每次學習單元的考核分數,讓學生 瞭解自己的實習分數。而剩下的時間便由各小組成員自行運用於各組 專題製作及期末書報討論之探討。

(三)因應策略

教學策略上,為了讓每位同學努力於期末的書報討論和專題成品 化,達到專題製作上可以自主學習,又不覺得製作專題占用太多時間,

影 響 他 們 在 模 擬 考 時 的 學 業 表 現 。 研 究 者 在 設 計 學 習 單 或 依 ARDUINO 課本內容進行教學時,常思考如何利用一至二節課,在陳 述課程單元時,以最簡單的方式、將重要的概念教導給學生,藉由程 式語言或硬體規劃上的結合,使他們可以在吸收完相關資訊後,即可 以瞭解課程的內容,若遇見文字較多或較為複雜的程式,則將其它教 學網站上的補充資料提供,輔助學生自我探究學習,最後利用一節課 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學生的反應,整理後如下所示。

1. 在撰寫程式時,還是很容易遇見錯誤,而導致寫不出來,但老 師提供的教材教法,在未來開發產品時,可以用來當作參考。

(晤-S01-1080412)

2. 學習單很詳細,教學內容易懂,可以學會使用手機控制物品,

很方便,老師補充了原先課本上沒有的課程,讓我們有更多的 學習機會,而學習單的內容也帶來除課本外不同領域的選項,

且可以和原教學課程結合,讓我們可以掌握更多製作專題的方 法與技巧。(晤-S13-1080402)

3. 有學過 APP 設計的人,因為教學資料保存在雲端的關係,方便 保存,將來也可以用來複習程式的架構。(晤-S10-1080402)

4. 英 文 單 字 太 多 或 看 不 懂 單 字 的 意 思 , 讓 我 想 放 棄 。( 晤 -S07-1080402)

58

二、學習單有關 APP 設計的教學時數太少,學生反應希望能增加 APP 設計範例。

研究者在編製學習單的想法是,盡可能的簡單一點,讓觀念可以淺 顯易懂讓學生知悉、運用及學會延伸,利用生活中隨時可以見的智慧生 活作為範例去引領學生去設計 APP 介面並加以控制,以此作為學生專題 製作的學理基礎,各自去探究各組的專題製作。

(一)問題分析

在編製學習單之前,研究者認為在專題製作上有著課本內容作為 基底,學習單內容應作為輔助,並額外補充一些網路上的教學網站,

供學生參考,作為各自專題探究的學理基礎,但受限教學時間及全國 專題校內初賽時間(約 107 年 12 月底),因此在課本內容教完後,學 習單的安排上,無法提供更多的範例讓同學去操作及思考,若要再多 學,則會壓縮到學生自我探究的時間,而學生的反應,整理後如下所 示。

1. 程式編輯上,若照著老師打,沒有問題,但若改成自己要的功 能,則時常出現錯誤,有時不知道會錯在哪兒。(晤-S17-1080402)

2. 在老師給予的專題討論時間,小組溝通時常會發生問題。(晤 -S35-1080402)

3. 懶得發揮創意,按照學習單編輯即可。(晤-S03-1080402)

4. 若功能上課沒教,自行上網查並修改,程式教導完後讓同學們 自行修改,找出其它功能及用法,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力。(互 -S11-1080412)

5. 只要擁有基礎的程式架構,有的問題只要有花時間摸索,就可 以理解較深的程式運用。(互-S01-1080402)

59

(二)研究者反思

研究者以課本為主,學習單及網路資源為輔的教學模式,利用智 慧生活的例子為出發點,一方面是為了讓他們能對專題製作課程感到 興趣,另一方面是要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的小細節,只要構想適當,在 現有的技術可支援的範圍內,專題的實現可用學過的專業知能去探究,

並用理論去驗證,將成品及報告書完成。雖然學生在高二學過了課本 前七章的內容,但由於全班學生的程度不一,對於程度好的學生,可 能覺得每次的學習單元內容太少,老師教的太慢,但對程度在後段的 學生,在看程式裡的英文單字或將程式按教學內容打出來,就覺得字 數太多而非常吃力,若再請他們想出新的題目,自己去編譯程式,便 容易造成學生的習得無助感。如此只會讓學生的學習態度下降,因此 在學習單的教學上,研究者只能將程式簡單化,利用簡單的程式,說 明其架構,和編輯方法,而受限於教學時間,則研究者的反思如下。

在每次教學單元結束後,給予各小組討論時間裡,有部份學生每 次都是依照課本或學習單的內容打字,而打完字時,便會發呆而不知 道探究時間要做什麼,便會拿出手機或利用專題教室的電腦上網,又 或者照著老師進行 APP 程式堆疊時,感覺不錯,若由學生自己完成另 一程式時,容易發生編輯程式錯誤,而無法執行。對前段的同學,善 用給予的教學資源,小組成員彼此討論,並去探究各自專題所需的程 式架構,對他們而言,學習單帶來的,確是多學到一項技能,並可以 和課本相乎應,因此,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他們完成探 究學習,內容則沒有方法放置太多文字。另一方面受限於教學時間,

全國專題及各電子創意竸賽的報名大約在十二月左右,因此,必須在 報名之前將想傳遞給學生的資訊教完。

60

(三)因應策略

研究者在教學的範例中,將文字內容下降,以圖形的方式來呈現,

讓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將研究者在 APP INVENTOR 上的方塊推疊拍攝,

作為他們程式架構時的依據,並且將一個單元細分成好幾部份,逐步 講解,如 BMI 設計中,一開始讓他們先瞭解數學運算式如何規劃,和 基本介面的設定,在逐步調整成利用變數儲存數值,過重時,使用介 面會紅色,正常值是黃色,過輕是綠色等,再慢慢的引導他們,加入 其它 APP 多媒體功能。若專題有其它額外的功能,則一開始會提供學 生方法,請他們上網蒐集相關資訊,並自我探究,若有不懂的地方,

可利用專題討論時間或其它下課時間來詢問老師。其學生的反應,整 理後如下所示:

1. 可以更加瞭解課程的內容及印象。(晤-S14-1080402)

2. 補充教材,讓我對電更有興趣。(晤-S04-1080402)

3. 後續製作不夠主動去探索,可能是因為理解的不夠深入,因此 趁老師不注意時會玩手機。(晤-S10-1080402)

4. 是,因為有探究式教學我能有基本概念,以自己的想法自已做 延伸,而自已得到的一定遠大於一直講的好。(晤-S01-1080402)

貮、教師教學方面

專題製作課程為高中三年的成果展現,其理論基礎來自於之前所學過 的電學,如基本電學、電子學等,而實作基礎則來自二年級的 ARDUINO

專題製作課程為高中三年的成果展現,其理論基礎來自於之前所學過 的電學,如基本電學、電子學等,而實作基礎則來自二年級的 ARDU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