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童在周長與面積的迷思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童在周長與面積的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學童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些現象或事件,

因為知識不健全、推理能力不足或邏輯架構不正確,導致所建構出的想法 及概念有所偏差、甚至錯誤,與目前科學家所訂定的概念與想法不同。張 木川(1995)指出個體在自然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舊經驗作抽象思考與分 類,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與概念,卻與專家學者所定義的想法與概念不相 容時,即稱為迷思概念。謝青龍(1995)認為迷思概念是指學生在某一學 科領域中,對其中的事件或現象的思維,有別於目前科學家所公認的想法。

迷思概念是源自於錯誤的思考與判斷,也是造成學習障礙的最大原因(陳 鉪逸,1996)。以下針對周長與面積相關的迷思概念,分別論述如下:

一、初步概念的迷思

(一)譚寧君(1995a)在訪談中發現,學生雖知道圓面積公式為「半徑×

半徑×3.14」,但卻無法理解圓面積是指圓形內部封閉區域的大小。

(二)譚寧君(1995c)研究指出大多數的師院生皆能了解面積的意義,但 往往只以公式來描述,而忽略面積定義的描述,因此形成重視面積計算而 不了解面積意義的的結果。

(三)楊瑞智(1996)研究指出有部份學生將線段誤認為面積。

(四)陳鉪逸(1996)研究指出學生對「有面積的圖形」有迷思概念存在,

例如:認為平平的、有單位、有標示長度、有面的或規則圖形才有面積;

曲線圍成的封閉區域沒有面積;沒有底和高的圖形無法求出面積;無法區 分圖形與區域的不同等。

(五)楊美惠(2002)研究指出:1.將「平面的大小」的意思,誤認為平面 圖形中有大也有小的圖形才有面積。2.誤認為立體的圖形只有體積沒有面 積,實際的物品必須將它壓平才有面積。3.誤認為判斷物體是否具有面積,

就看外表有沒有皮或殼。

二、保留概念的迷思

(一)蔡春美(1982)研究發現:1.面積保留與面積測量概念是平行發展的;

2.面積保留與面積測量概念是以長度保留概念為基礎,無論兒童的地區籍別 皆隨年齡增長而向上發展。

(二)高敬文(1989)研究指出國小高年級的學童有 23%欠缺面積保留的 概念。

(三)高敬文(1989)研究指出將甲、乙兩張大小相同的色紙,分別剪掉 8 個大小一樣但位置卻不同洞,問哪一張的面積較大?研究結果發現:臺灣 的答對率為 66.7%,英國則為 81.7%,臺灣兒童表現較差;相同問題,李 調棟(1994)研究發現四年級學童認為甲圖較大者佔 27.5%,而譚寧君

(1998b)研究發現三、四年級認為甲圖較大者分別佔 35%和 20.5%。

(四)譚寧君(1998b)研究發現國小三、四年級僅有約 30%及 50%的學 童具備面積保留概念。

(五)戴政吉(2001)研究發現約有 15.4%的學童受視覺的誤導,以圖形 的左右長度來決定面積的大小,缺乏保留概念;也發現國小四年級學童在 面積保留概念的通過率為 74.6%。

(六)王選發(2002)研究發現學童對於同底等高的不同三角形,會誤認 為兩腰的邊長較長的三角形面積較大。

(七)Piaget et al.(1960)研究發現面積保留與面積測量概念是平行發展的,

並認為面積保留是面積測量概念的先決條件,兒童必須理解等積異形的事 實之後,才能進行真正的測量。

(八)Wagman(1968)研究發現 8 歲兒童大部分已具備面積保留概念。

(九)Taloumis(1975)研究指出:1.面積保留概念並不一定要比面積測量 概念先具備,而面積測量概念也可促進保留概念的發展;2.兩概念的發展在 性別上無差異存在,且隨年齡的增加而提升。

三、測量概念的迷思

(一)高敬文與黃金鐘(1988)研究指出提供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邊長 1 公分的正方形,以覆蓋的方式測量長方形的面積,發現答對率臺灣為 91%、

英國為 87%;若將正方形邊長改為 0.5 公分,則答對率降為 20%和 17%,

且有 53%和 60%的學童錯誤的認為測得的長方形面積會變為第一題的兩倍 來作答。

(二)高敬文(1989)研究指出學生對於面積公式不甚了解,且對於單位 量與測量總量間的關係並不清楚,無法理解單位量愈小所測得的單位數就 愈多。

(三)陳鉪逸(1996),Baturo and Nason(1996)研究指出學生將一維的長 度關係 1 公尺=100 公分過度類化到二維的面積單位,而誤認為 1 平方公尺

=100 平方公分。

(四)陳鉪逸(1996)、譚寧君(1998b)研究發現數學教學較偏重規則圖 形的面積公式的計算,而忽略面積公式的原理解釋與推演,而造成面積公 式的誤用,例如將三角型面積公式誤用為底×高。

(五)陳鉪逸(1997)研究發現約有 15~23%的學童,認為底一定位於水 平線上,高一定位於鉛直線上,也發現學童「畫高」的答對率約為 52~69

%之間。

(六)陳建誠(1998)研究發現學童對於規則圖形的測量,大都以直線法 來求解,對於不規則圖形,則以方格或格線的覆蓋來求解;在面積測量的 過程中常出現公式套用與計算的錯誤、缺少單位……等錯誤類型。

(七)譚寧君(1998b)研究指出:1.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大都能解決單 位量為 1 格的問題,但單位量若變為 1

4 格或多格時,則僅有 20~30%的學 生答對。2.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單位量的再分割答對率不到四成,若再加上 形狀的干擾因素,則答對率不及三成。3.國小高年級學生約有九成已能瞭解 各別單位的覆蓋意義與在具備圖形輔助下的化聚關係,並能藉由切割過

程,掌握單位個數,但對於自訂單位量的活動仍感困難。4.國小高年級學生 解決面積問題時,仍受視覺極大的影響。

(八)譚寧君(1999)研究發現:1.先給單位量來描述被測量量,當兩者形 狀不同時,受試者的答對率高達九成,若兩者形狀相同,則通過率低於兩 成;而原因大都受視覺及形狀的影響。2.比較兩不同形狀的多邊行大小,當 圖形有提供暗隱線索時,答對率高達八成,而造成錯誤的原因大都是學生 採取視覺處理及切割策略時,在切割過程忽略選取的單位量必須相同。3.

非整數格之點數與合成,答對率約為七成,而錯誤的原因大都是學生將非 整數格以半格計算。4.經由分割活動得到更小的單位量,再進行合成活動,

答對率皆在三成以上,而錯誤的類型中,有三成左右的學生採用點數封閉 區域內的黑點所致。

(九)戴政吉(2001)研究國小四年級學童面積測量概念指出:1.有些學生 要畫出一個與原來圖形相同面積的圖形時,會以原來圖形的「高度」為主 要參考依據。2.部分學生在點數圖形的面積大小時,認為「高度」較高者面 積一定較大。3.有些學生解題時,只會利用圖形上有標示的數字來求解。

(十)李宏彥(2001)研究發現學生對於不同為度間的轉換較難掌握,圖 形的縮小與放大實際上與圖形相似的概念有關,透過實際操作較能理解為 度之間的關係。

(十一)Wagman(1968)研究指出 10 歲與 11 歲兒童在面積測量概念上並 無顯著差異。

(十二)Dickson,Brown and Gibson(1984)研究指出約有 33%13 歲到 17 歲的學生還無法實際測量出三角形的周長,學生對於測量圖形的周長或多 段長度相加的問題感到困擾。

(十三)Fuys et al.(1988),Clement and Battista(1989)研究指出學生會將 平行四邊形底邊的鄰邊,誤認為是高。

(十四)Tierney et al(1990),Simon and Blume(1994)研究發現有許多準 老師認為以邊長為 1 公分的正方形,用覆蓋的方式來測量形體面積時,當 正方形的邊長加倍,所測量的形體面積也跟著加倍。

(十五)Robert(1993)研究指出部份學生會以長+寬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原因是因為教師的疏忽,導致學生接收到錯誤的訊息。

(十六)Nunes et al.(1994)教導 8 至 11 歲的學童,利用方瓦去代直尺,

以一列方瓦的個數與列數的乘績來求面積大小,對於學童發現面積公式的 解法有顯著的提升。

(十七)Outhrd and Mitchelmore(1996)針對一到四年級的學童進行長方 形面積測量策略之研究發現,學生利用操作性的覆蓋與點數策略,是先於 其他策略,而經由邊長的測量來求得面積的策略,可說是最高層次。

四、估測概念的迷思

(一)周武男(1988)研究指出針對國中生面積估測概念來施測,答對率 約 63%。

(二)高敬文(1989)研究發現面積估測對學生而言是較困難的的問題,

通過率僅 32.7%,原因是估算經驗較少所致。

(三)譚寧君(1995c)針對師院學生估測概念做研究發現,答對率為 85.2

%,對於平方公分的量感較佳,但對於較大的面積單位如平方公尺,則較 無法掌握。

(四)陳建誠(1998)研究指出學生對於規則圖形的估測,大都採直線測 量法,例如長方形的估測,會先估算出長和寬,再算出面積;對於不規則 圖形的估測能力明顯較差。

(五)譚寧君(1998b)研究指出由於一般課堂上較少進行估測活動,即使 提供單位面積,甚至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也僅有六成的通過率。造成迷思 概念的原因有「採視覺處理」、「用工具與公式解題」及「周長與面積概念 的相互混淆」等。

(六)莊為展(2001)研究發現五年級學童在長度、面積、容量與重量的 估測中,面積估測的表現較差,而估測的策略包栝不知道、憑感覺或經驗 的猜測、普遍單位的直接比較、個別單位比較、分解與重組以及運用數學 公式等。

(七)戴政吉(2001)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估測概念的研究發現:1.其答對 率約五成左右,且對於較大面積的估測,答對率較低,而傾向將面積高估,

原因是學童對於平方公分的量感不足。2.學童對於估測的解題策略有「先估 測長和寬,再以面積公式求解」、「畫出單位方格來點數」、「先估測相鄰兩 邊的單位格子數再相乘」及「刪除認為不可能的答案」等。

(八)Hart(1981)指出英國 CSMS 研究 11 至 16 歲學童面積估測概念,

答對率約四成。

(九)Hildreth(1983)研究發現學生長度與面積的策略有:1.使用問題中 有用的分割線索,再將長度與面積加以分割。2.使用問題中有用的相關訊 息。3.以單位長度或單位面積進行累計。4.將待測務與其他物件做比較。5.

(九)Hildreth(1983)研究發現學生長度與面積的策略有:1.使用問題中 有用的分割線索,再將長度與面積加以分割。2.使用問題中有用的相關訊 息。3.以單位長度或單位面積進行累計。4.將待測務與其他物件做比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