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變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變革

當前國內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心態,缺少自發性的學習動力,因而從學習中 逃走,以至於形成無動力的世代(何琦瑜,2013)。有鑑於此,台北市教育局為了 激勵教學現場的動能,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拋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理念,

以活化教學。目前社會各界對十二年國教政策仍聚焦在升學制度的爭辯(周祝瑛,

2013)。如果學校的改革只有局部的改革,是不會成功的,學校的變革應該從教與 學著手(佐藤學,2012;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換言之,要實踐教育革新必 須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與學校經營方面作出變革(彭新強,2013)。

壹、學習共同體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生如何產生學習,教師如何成為學習專家的方式(佐藤學,

2013;黃郁倫譯,2013)。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育工作者更需具有新的教育思惟。

正當教育工作者困惑要如何活化教學現場時,學習共同體提供國內教學革新的方 向(歐用生,2013)。學習共同體鑲嵌於十二年國教脈絡的意義主要是帶動學校轉 型為學習型的學校,促動教師發展為專業學習社群,引動學生成為共同學習的夥 伴(黃淑馨,2013)。簡言之,國內教育界希冀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與策略,能改善 學生被動學習的心態,綻放十二年國教教與學革新的曙光。

一、學習共同體的意涵

學習共同體源自九○年代,日本因考試競爭與填鴨式教育模式,致使學生學習 動機低落,逐漸逃離學習現場。佐藤學則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教育改革,

改變教師單向授課模式,透過活動課程引導學生探索學習,體會學習的興趣與成 就(佐藤學,2012;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陳麗華(2011)表示,學習共同 體可以激發學校全部成員的潛能,促進行政人員與教師專業成長,以提升學生學 習樂趣與效能的一套教育哲學與實踐。

佐藤學(2013)指出,學習共同體是以願景、哲學及活動系統為中心的改革,

其目的是保障每位學生的學習權利以及實現教師成為學習專家。此外,學校也要 與社區和家長合作,打造互相學習的學校。佐藤學將學習共同體的願景定義為:

學校是培育學生互相學習、教師做為教育專家互相學習以及家長和社區居民積極 參與學校改革的場域,目的在於保障學生學習的權利以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黃 郁倫譯,2013)。歐用生(2012)也認為學習共同體理念是依據民主主義的精神,

是結合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制度。校長、教師、學生和家 長都是學校改革的主角且每個人的尊嚴和學習權都受到保障。

學習共同體係指採取合作方式的專業學習共同體,改善教師的教學實務以及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連俊智、林明地,2013)。紀家雄(2013)認為,學習共同 體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將傳統教學改變為協同學習的教學機制,透過協同學習,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柯華葳(2013)也主張學習共同體的目標是學 習,其基本信念是人人透過互動可以自學,以實踐人人互為師,亦互為生的理念。

學習共同體係以教學為核心,透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此制度需要共享願景、同事情誼、教學觀摩、社區與家長參與,而且要結合教師 專業發展,重新建構學校系統,才能展現最佳的成效(吳清山、王令宜,2012)。

學習共同體的三大核心理念為:第一,將學校再生為學生、教師、家長彼此 之間相互學習成長的場所。第二,教師必須建構同僚性;第三,家長與社區居民 必須積極參與教學,與教師協同計畫參與學習(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為此,

學習共同體必須實踐三項哲學思維;一是,公共性的哲學:教師須公開授課,以 構築與同僚共同專業成長的機會;二是,民主主義的哲學:學校要重視對話的重 要性,學生和教師同儕間要營造互相聆聽的關係;三是,卓越性的哲學:是指不 論學生程度如何都要能應對該條件並竭盡全力表現。教師透過伸展跳躍的習題,

提高課程內容的程度,更能孕育出學生謙遜的美德。學習共同體的三個活動系統 係指教室中學生的協同學習、教師同儕間的學習共同體及構築同僚性、家長和社 區居民協力參與學校改革的學習(佐藤學,2013;黃郁倫譯,2013)。簡而言之,

游自達與林素卿(2014)歸納出學習共同體的五個內涵包含:一是,共同的願景 和信念;二是,接納他人與尊重差異;三是,相互交流與學習;四是,民主與賦 權;五是,友善溫馨的氛圍。

陳淑婉(2014)研究發現運用學習共同理念於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意願,提 升學生學習成效,培養學生耐心傾聽,關懷尊重他人的態度,並協助落後學生融 入課堂教學活動。紀家雄(2013)的研究則顯示校長推動學習共同體時,應具備 七個順序性的行動策略:(一)設定學習力導向的學業標準;(二)建立具有同僚 性的教學支援系統;(三)營造對話分享的學校文化;(四)共創學習共同體的學 校願景;(五)培養教師成為學習專家;(六)增能教師成為教學領導者;(七)發 展學習共同體的支持力量,期望對於中小學校長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的實務 工作有所助益。

簡而言之,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居民站在同一陣 線,構成互相學習與成長的學習圈。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系統是奠基於願景與哲學 的基礎,導入學生的協同學習與構築教師的學習共同體,使教師及學生透過參與

活動與對話式溝通,實踐學習共同體的願景和哲學,最終的目的在於達成高品質 的教與學。

二、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基礎

杜威主張民主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與協調溝通的經驗。他認為教育是民主 的基礎,學校則是培養民主素養公民的場域。學校要提供讓學生可以主動探索、

積極參與以及交流經驗的環境,進而培養其社會關懷和道德批判的能力( Dewey, 1909 )。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表示學習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透過 彼此的相互對話與溝通以形塑民主的社會。杜威進一步指出,唯有成員具備科學 思考的能力,願意包容異見、共享利益、並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最大程度的 溝通與交流,才能讓民主社會長久發展(高博銓,2002)。因此,學習共同體是奠 基於杜威的民主主義及對話式溝通理論以及維高斯基(Vygotsky) 的近側發展區 (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 ZPD) 的理論基礎(佐藤學,2013;黃郁倫 譯,2013)。

佐藤學指出,沒有任何場所比學校更需強調民主主義。因此,他倡導學習共 同體的民主哲學主要是來自於杜威的「與他人共生」的方式,並且強調全員參與 和聆聽與對話溝通的必要性(佐藤學,2013;黃郁倫譯,2013)。佐藤學也強調對 話式溝通是活動系統能有效運作的重要條件。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為了實現學校及 教室中的民主主義,學生同儕之間、學生及教師之間和教師及教師同僚之間,必 須透過「互相聆聽的關係」才能形成對話式溝通的民主主義基礎(黃郁倫、鍾啟 泉譯,2012)。

維高斯基亦提出「近側發展區」的理論,此理論乃指個體獨自解決問題所能 達到的實際發展區,與經由同儕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指導與協助後達到的潛在發展 區,這兩者間的差距即為近側發展區。其中同儕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指導與協助則 稱為「鷹架作用」( Vygotsky, 1978)。換言之,近側發展區是指介於個體不能獨自

完成與可經由重要他人引導與協助完成之間的距離。

學習共同體的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則是依據維高斯基所提出的近側 發展區理論,較高層次的潛在發展區是指經由專家指導或能力較高的同儕合力解 決問題的部分,協同學習的目的在實踐民主式的共生教育(黃郁倫、鍾啟泉譯,

2012)。個體的活動是在社會文化脈絡中,與他人對話的交互作用,提升其認知發 展( Vygotsky, 1978)。因此,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習是與教材、與他人(同學或老師)、

與自己的相遇與對話;三者相互關聯,形成一體。所以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創造 世界、創造關係,探索自己,這些都是相互的過程(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

綜合上述,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透過聆聽與溝通式的對話,實踐人人皆是主 體的民主哲學。協同學習的模式則依據維高斯基的近側發展區理論,透過教師和 能力較高的同儕適時提供必要的鷹架協助,使個體的潛能得以發揮伸展跳躍性的 學習活動,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貳、學習共同體的教與學

日本的改革發現,很多老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己和學生的學習,

教育就有新的發展,也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

一、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觀

傳統授課模式猶如生產線般,教師大量灌輸學生教材內容甚至是為了教學進 度,不斷跟時間賽跑;學生也僅是被動吸收知識而不會活用知識,讓學習的旅程 變成「等待」與「忍耐」,因而喪失學習動機。傳統由教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教科 書內容的授課方式,已被逐漸轉換為以學生設定的探究主題為中心、自主並積極 主動的學習方式(黃郁倫譯,2014)。因此,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是強調以學習者 為中心,聚焦協同學習的課堂風景,重視學生相互之間的依賴和學習,挑戰「活

動式、協同式、反思式」的學習。簡而言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主張教師透過引

動式、協同式、反思式」的學習。簡而言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主張教師透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