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倫理

本節旨茲就研究倫理的部分,分別說明研究者所考慮的研究倫理及處理原則 如下:

壹、研究倫理

研究的倫理準則通常要「考慮期望與迴避,它代表我們試圖要尊敬其他人的 權利,實施義務,避免傷害,同時擴展那些與我們互動的人的好處」(莊明貞、陳 怡如,2005;Cassell & Jacobs, 1987)。

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遵守研究倫理的規範進行研究。研究者茲將告 知與同意、匿名與保密、互惠關係、公正與合理、研究者多重角色意識等五個部 分,詳細說明如下。

一、告知與同意

研究者以公開且誠懇的態度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讓研究參與者感受到研究者 的誠意,可以讓受訪者瞭解研究者對於研究結果沒有預設立場,僅供學術之用,

不做其他用途(鈕文英,2007)。

研究進行前,研究者主動跟受訪者報告關於研究的內容和實施方式,並告知 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可自由選擇退出或停止訪談,受訪者有權拒絕回答不願談的 問題。當受訪者同意且簽署研究同意書後才開始進行研究。研究者在訪談時,盡 量以不干擾受訪者的作息時間來進行研究。研究者明白告訴受訪者,將如何處理 和使用這些研究發現。

二、匿名與保密

研究者必須有意識的考量及保護參與者的隱私,且同時考慮互惠的議題(莊 明貞、陳怡如,2005)。本研究中,基於遵守匿名與保密原則以保護受訪者的資料,

研究中需進行錄音的部分,會事先取得受訪者的同意,並取得受訪者之授權使用。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均秉持匿名與保密的引用原則。為保護受訪者的隱私 權,在撰寫時,研究者將受訪者的身分以代號或匿名的方式處理。在最後完稿階 段,研究者基於保密性原則,會將受訪者的原始資料在保存一定的期限後,立即 銷毀,以保障受訪者的隱私。

三、互惠關係

在蒐集研究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與受訪者建立互信的關係。訪談的過程中 研究者會塑造溫馨的談話情境,仔細聆聽受訪者的談話,提供受訪者反思和探索

個人實施教學革新的情境。再者,研究者也會給予受訪者相關資訊的回饋,並且 視受訪者之個別情境及需要給予適當協助。例如,個案學校開會時,研究者可以 協助擔任會議記錄的部分,將會議中的內容整理成電子檔寄送給該處室的負責人 審視與驗證,以確保內容是所要傳達的意思,如有誤解的部分,會立即做修正。

四、公正與合理

公正與合理原則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公正地對待被研究者以及所 蒐集的資料,合理地處理自己與被研究者間的關係,以及研究的結果(陳向明,

2002)。本研究中,研究者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盡量以不不干擾到受訪者的生活 或作息為原則。研究者也以客觀的態度詮釋資料所代表的意涵,並如實報導分析 的結果,不可刻意隱瞞或遺漏,以客觀呈現研究結果。在研究結束後,會將研究 成果以紙本的方式,送給個案學校審視與參考,以履行研究者的承諾。

五、研究者的雙重角色

本研究中,研究者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研究者的雙重角色。研究者的多重 身分可能也會讓受訪者有所顧忌而無法暢所欲言。研究者一開始進入研究場域 時,有些受訪者知道研究者是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就會先問:「如果我講的是一些 批評的話,有關係嗎?」在研究者信誓旦旦保證將會匿名處理後,受訪者才願意打 開心胸的分享。有些受訪者在談話的過程中,也會提到:「你自己是老師,你應該 也知道...」,受訪者很容易認為,研究者應該很清楚學校場域的情況,而省略 詳實的敘述。研究者必須馬上澄清說:因為每個縣市以及每個學校的生態不同,

可能不太一樣;需要麻煩受訪者幫忙詳述個案學校的情境。研究者方能取得更深 入的資料。

由此得知,研究者是教育工作者,對於學校的場域情形,如果沒有透過研究 者的省思備忘錄加以檢證,會很容易造成因為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和相似情境的工 作經驗,而影響研究結果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