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流程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運用文獻分析、訪談、及檔案文件分析等方式,探討十二 年國教實施後教與學的變革之因應策略與具體作為。茲依研究主題、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研究場域及研究對象,提出下列的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 1 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與學變革之研究架構圖

本小節分別將本研究的研究主題、研究對象與方向、進入研究場域蒐集資料、

整理與分析資料之步驟,茲分別說明如下:

貳、選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有感於教學現場長期籠罩在升學緊箍咒的罩頂下,教師常常馬不停蹄 地追趕教學進度。深怕學生輸在起跑點上,更是大量的灌輸知識;學生如同飽和 的吸水海綿,即使已經無法負荷了,硬是不敢輕易放棄多餘的水分。

傳統考試引導教學的模式,致使教學無法正常化以及精進教學難以紮根。十 二年國教理念企圖扭轉變調的學習模式,不啻為多元學習的轉捩點。研究者躬逢 其盛在十二年國教變革的時機點,希冀探究國中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政策的看法 為何,並進一步瞭解十二年國教變革是如何影響教師的教學改變及學生的學習模 式,最後探討教師的教學改變及其效果的反思。基於上述理由,研究者便廣泛涉 獵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最後決定以「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與學變革之 研究」作為本研究的主題。

參、確定研究對象與方向

研究對象不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時間、地點、事件等

(陳向明,2002)。因此,在研究開始之前,研究者先廣泛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

界定研究問題。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決定具代表性的研究樣本。另外,研 究者也在文獻探討的過程中,逐步縮小研究範圍,使本研究方向更為聚焦。

肆、進入研究場域蒐集資料

Lincoln & Guba(1985) 指出,如果要對一個機構進行個案調查,必須事先獲得 該機構領導者的同意。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之前,先拜託指導教授為研究者引薦,

順利獲得個案學校主任的首肯。順利取得主任引薦名單後,研究者接著至個案學 校的網站查詢相關教師的電子郵件信箱,隨後寄送電子郵件給欲訪談的對象,信

件內容是先向受訪談者介紹自己和清楚表明自己的學術目的,順便將訪談大綱的 電子檔郵寄給訪談對象,以徵求其受訪之意願。最後在確定訪談的時間和地點時,

為了表示尊重,研究者儘量以受訪者的考量為主。

伍、整理與分析資料

整理資料不但可以使研究者有系統地掌握已經蒐集到資料,而且可以為下一 步的資料蒐集提供聚焦的方向(陳向明,2002)。研究者為了避免影響研究的信實 度,主張以客觀的角度去整理訪談資料,盡量原汁原味的呈現受訪者所提供的資 訊,而不做個人主觀的解讀與批判。

研究者將所蒐集到的訪談資料,建立完整詳細的書面記錄,繼而針對資料的 內容進行編碼與歸類的處理。為確保資料歸類的適切性,研究者透過文獻資料的 佐證、研究者自我省思以及指導教授討論(專家信度)三者間交互檢證,最後將 資料意義化,撰寫為以受訪者為主軸的文本,完成本研究結果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