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動機理論

張春興(1989)指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活動、並促使該活動 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一直是教育工作 者首要之課題。而動機又分為內在動機(instrinsic motives)與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es)兩種,林寶山(1998)認為內在動機是指一種促使個體表現各種活動之 內在趨力;而外在動機乃指外在事物具有讓個體去從事各種活動之誘因而言。以 教育角度而言,內在動機是指自己喜歡或願意主動去學習的內在心裡歷程,學習 者會聚焦於想要了解或深入學習之目標上;外在動機則表示學習者為了獲得教師 獎勵亦或避免責罰而言。

但是,Keller(1983)認為傳統以來的教學設計卻鮮少關注學習者之學習動 機,他同時指出,任何一種教學活動或教材,若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或專注,

其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而為了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Keller 融合了各種動機理 論,而發展出著名的 ARCS 動機模式,並提供諸多適切之教學策略,而本研究乃 以「網路 2.0 合作學習」之教學策略融入國小修辭教學活動中,盼能提升學童之 學習動機,不再視修辭為畏途,此處所指的「學習動機」即是以 ARCS 動機模式 為理論基礎而發展的。Keller & Koop(1987)提到學習動機策略之選用除了必須

考量學生之特性與需求,建立可以引起學習動機之教學活動之外,為了讓學生得 以持續其學習動機,還要不斷地修正及評估教學策略,並隨時改善教學品質。

而對於 ARCS 動機模式於教學上之應用,Keller 提出四項條件以維持學習者 之學習動機-「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

「滿足」(Satisfaction),並強調必須配合此四要素方能引起學習者之動機,進而 達成激勵學生學習之目的(Keller,1983)。李文瑞(1990)指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之過程有三程序,說明如下:

Atttention(注意)

意指引起學生的好奇或興趣,於教學活動一開始,

可運用一些技巧或事件,藉以吸引學生之注意力與好奇 心。

Jacobson and Xu(2002)指出持續維持學習者之注 意力對學習是很重要的,教師要關切學生對課程之注意 力與反應,倘若無法維持其注意力,那麼學習者之學習 意願與學習成效將大為降低,而注意力之維持可透過視 覺、聽覺、肢體語言或展現幽默感等方式,目的為讓學 習者持續性的注意學習內容。

Relevance(相關)

關聯性可提升記憶力,依循並連結自身既有知識或 生活中之經驗法則對於學習新事物非常有幫助,且學習 數量驚人、效果持久顯著(孫易新、陳資璧,2005)。

Keller & Koop(1987)指出有目標之學習可幫助學 生規劃並控制新事物,進而促使學生主動連結過去學習 經驗,藉以幫助新的學習任務以符合學生的動機需求。

Confidence(信心)

學習成效顯著與否取決於人們對其學習任務所抱 持之態度與信心,是故,教師建立教材時須衡量學生能 力,過難或太易皆不宜,且須考量能否建立學生之信 心,幫助學生對成功有正向期許,使他們相信成功操之

要素名稱 意義 在己(邱惠芬,2003)

Satisfaction(滿足)

賴淑玲(1996)認為教師應協助學生建立其成就感 以達成學習的滿足,因為學習成就若與學生期待相左,

易導致學生之學習動機低落。

換言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營造一個讓學生得 以發揮一己之長之情境,並提供正向鼓勵與獎賞,於此 快樂氛圍下學習的學生,將感到滿足與成就感,對於增 進學習動機頗有助益。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總和來說,Keller 的 ARCS 動機模式所提及之四要素:「注意」、「相關」、「信 心」、「滿足」不管是對教師或學生來說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注意力的維持是學 習之首要條件,與學習者切身相關之課程內容能提升其學習興趣,適當的獎勵制 度能讓學習者產生自信心,並認為透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成功,更可滿足的感受 到成就感,對於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表 2-17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