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型家庭

本節探討學習型家庭之相關文獻,包括學習型家庭的概念來源、理念 精神、領導者如何建立學習型家庭,最終提到學習型家庭與家庭生活教育 之關係。

壹、從學習型組織到學習型家庭

廖永靜與林淑玲(1999)指出,學習型家庭的概念來自家庭系統以及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觀念。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特徵為:(1) 系統性的問題解決;(2)嘗試新的取向或方法;(3)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4) 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5)組織上下能快速而有效率的轉換知識(廖永靜、

林淑玲,1999)。魏惠娟(1999)整理出學習型組織的要素:(1)核心概念 為改變;(2)重視成員間相互的學習;(3)學習的重點是知行合一;(4)講求持 續的學習、轉化與改變。學習型組織理論提出五項核心要素是組織邁向學 習型組織的修煉途徑:(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願景;

(4)團隊學習;(5)系統思考(引自廖永靜、林淑玲,1999,P8)。由於本研 究著重學習型家庭精神之應用,故不多著墨於學習型組織理論的來歷、發 展,僅選取與學習型家庭核心精神之關聯部分,把文獻探討焦點放在學習 型家庭本身。

當組織不是企業而是家庭時,學習型組織的概念該如何運用?學習型 組織轉化至學習型家庭,中間是否有所調整改變?廖永靜與林淑玲(1999)

認為「固然家庭與企業的本質不同,不過在適用學習型組織之理念仍大同 小異」。其實家庭與企業的組成背景、原因大不相同,企業追求達成短期、

中期、長期目標,家庭卻鮮少存在欲完成的明確願景;企業成員之去留隨 時有變動的可能性,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密相依關係卻可能持續一生之久。

廖永靜與林淑玲(1999)的言論似乎太輕率地忽略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家

33

庭之間在根本上的差異,失去探討學習型家庭之獨特樣貌的機會,也會讓 學習型家庭的定義僅附著在學習型組織的原始理念上,讓人摸不著學習型 家庭的真實涵義。莫怪在學習型家庭理念初被提出之際,容易被誤以為該 理念無異於原有的家庭學習或家庭共學。

魏惠娟(1999)認為,學習型家庭也要建立在學習型組織提出的五項 修煉之上,既然稱為修煉,表示學習型家庭之營造如同學習型組織一樣無 法速成。魏惠娟(1999)提出學習型家庭尤其重要的基礎是共同願景的建 立、父母心智模式的改變、家人如同團隊一般學習,特別是習得對話與探 詢的技巧。這樣的說法相對之下,比較明白地點出了學習型家庭應用學習 型組織概念時的精髓,但仍然不甚完整。

貳、學習型家庭之理念

廖永靜與林淑玲(1999)特別澄清「家庭學習」與「學習型家庭」之 不同。家庭學習是「在家庭中的學習活動」;學習型家庭會「締造一種有 利學習的環境以及如何設計由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活動」。從廖永靜與林 淑玲的定義澄清看來,學習型家庭的概念範圍大於家庭學習,家庭學習是 學習型家庭的產物。

學習型家庭和家庭共學有何不同?魏惠娟(1999)把「學習型家庭」

和「家庭共學」視為可以交替使用的二詞,認為家庭共學是慣用的口語說 法,學習型家庭是教育部於民國 87 年公佈「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的行動 方案之一「推展學習型家庭方案」後,學術和實務工作依教育部行文為根 據而使用之。不過魏惠娟(1999)額外強調,缺乏學習型組織精神的家庭 共學方案不直接等同於學習型家庭。雖然魏惠娟並不完全將學習型家庭與 家庭共學當做相同的概念,但從他把二詞交替使用的寫法上,不難發現學

34

習型家庭的概念仍顯模糊。其實家庭共學是學習型家庭的一環,但家庭中 有共學的行為不代表這樣的家庭就是學習型家庭。

魏惠娟(1999)對學習型家庭的定義是「透過家庭成員共同學習,培 養全新開闊的思考方式,創造真正的學習。」黃迺毓(1999)描述學習型 家庭的理想是「希望能透過家庭成員的相互學習。共同創造新知識,並且 透過知識的運用及轉化,進而能持續家庭整體的生命力與適應力,亦即家 庭的成長與發展」。魏惠娟(1999)分析學習型家庭的特徵,認為其中的 家庭成員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學習事物、家庭成員不僅共同學習,甚至 不分長幼尊卑向彼此學習、家庭成員身為學習者,在學習中其觀點會被轉 化,進而引發行為的改變。魏惠娟(1999)認為家庭成員「願意改變而且 能夠改變」是學習型家庭的重要特徵。

學習型家庭的概念由學習型組織而來,學習型組織理念強調「持續」

地學習、轉化、成長,若家庭共學僅是暫時性的活動,缺乏長遠發展,沒 有走向家庭成員在行為上的轉變,尚不全然符合學習型家庭的理念。從過 去學者對於學習型家庭的界定看來,學習型家庭的特殊理念在於家庭成員 皆抱持願意學習及改變的心態,把家庭當作在彼此學習中共同成長、前進 的有機體,在全家人的學習歷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思考模式,學習的結果 更使得各人在行為上有所突破、轉化。

不過,學者對於學習型家庭的描繪似乎少著墨於建立家庭共同願景。

原因或許可以從廖永靜與林淑玲(1999)對於企業作為功能體以及家庭作 為共同體,如何應用學習型組織理念的比較看出端倪。在共同願景的部分,

廖永靜與林淑玲(1999)提到了家庭的共同願景比較模糊,家人之間會相 互承諾要長久維繫一個家庭、彼此支持幫助,但較欠缺如同企業追求績效 目標、策略藍圖的強烈誘因促使成員追隨。

35

研究者認為,父母面對兒童與青少年子女的全人性議題,相當需要學 習型家庭的精神。子女在學校有機會學習全人的性,父母不能採事不關己 的態度,應該隨著子女的成長,學習認識不同階段之全人的性。以學習型 家庭理念而言,父母、子女須同步在全人的性議題上持續學習。原本不具 備全人的性之知能、溝通技巧的父母,若「願意改變而且能夠改變」,開 始展開對於全人的性之學習,且轉化其行為,不再逃避子女的全人性議題,

便是學習型家庭理念之實踐。

參、學習型家庭之建立

廖永靜、林淑玲(1999)認為建立學習型家庭的條件包括,家人願意 改變心智模式和追求自我超越、家人在對等的關係之上彼此對話、家人具 備情感上對家庭的承諾、與家人共處的時間。

回頭檢視學習型組織的信念,其實領導者能否重新學習是邁向學習型 組織的關鍵。魏惠娟(1999)整理出組織領導者重新學習的要點:(1)改變 心智模式;(2)創造有效的學習;(3)角色轉換。

在家庭的場域中,領導者的角色多半由父母或者主要照顧者擔當。若 要打造學習型家庭,父母首先要成為願意改變心智模式的人,經常反思自 己的行動,敏銳發現自己的心智模式如何產生、有何影響。魏惠娟認為

「父母要從心學習,並且『重新』學習」,始為建立學習型家庭的第一大 步。

再者,學習型組織強調在團隊中創造有效的學習,可透過深度會談、

有技巧的討論和避免習慣性防衛的方式達到。魏惠娟(1999)提到,這種 團隊學習有賴領導者自己率先扮演聆聽者的角色,且要自我觀察、反思,

鼓勵團體一同對問題加以探詢。這部分如同廖永靜、林淑玲(1999)對於 建構學習型家庭的建議,可以在硬體、軟體上打造學習環境,營造「家庭

36

學習中心」(Home Learning Center)。在軟體方面,廖永靜、林淑玲

(1999)特別強調培養對話氣氛的重要性,提到深度對話能幫助家庭成員 敏銳察覺彼此在思考、想法上之差異,深度對話也能使家人面對彼此不同 的思維時減緩不安情緒。因此,父母需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主動為全 家人創造一個可以敞開心共同討論、卸下防衛揭露自我的環境。

關於領導者的角色轉換,意指過去領導者慣於扮演做決定的人士以及 提供問題解決對策者;但是學習型組織理念對於領導者的期望是要他們負 責所有團隊成員的學習,成為引導成員踏上學習途徑的幫助者。學習型組 織的領導者應當是忠於組織願景的僕人,同時為協助成員學習的教師。魏 惠娟(1999)提到,組織領導者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因為學習型組 織之理想的落實,取決於領導者是否站在正確的角色上。他整合學習型組 織領導者應有的四種態度:(1)重視學習的價值;(2)創造學習的環境;(3)鼓 勵學習的發生;(4)自己率先學習。依照我們對於學習型組織之理想領導者 的認識,對應到家庭的父母角色,父母應該為自己以及孩子的學習負責,

自己主動學習、鼓勵孩子學習。

知能獲得、溝通對話皆是學習型家庭的學習活動。廖永靜、林淑玲

(1999)將知能獲得程度分級,個人的成長、進修屬基礎的初級,全家共 同參與學習活動為最高等級。又將家庭的溝通對話分為四級,由淺至深依 序為-藉肢體語言流露情感的一般相處、閒聊、針對特定主題或當前家庭 面臨之問題進行討論、揭露個人內心情感的深度對話。照其所言,家人之 間的對話、互動是共同創造知識的管道。很重要的是,在此所說的對話並 不建立在權力位階之上,家長的角色乃低權威且願意反省的,每個成員在 學習型家庭中皆同等重要,知識的創造與家庭的成長來自每位在學習上具 主體性的家人之貢獻。

37

就本研究來說,父母既為家庭的領導者,應當檢視自己對於子女的全 人的性之心智模式,敏銳探究自己對於全人的性是否有正面態度,是否積 極面對,是否具備足夠知能。父母不能被動等待子女在學校教育認識全人 的性,反之,父母應當率先成為學習者。作為領導者,父母要學習扮演傾

就本研究來說,父母既為家庭的領導者,應當檢視自己對於子女的全 人的性之心智模式,敏銳探究自己對於全人的性是否有正面態度,是否積 極面對,是否具備足夠知能。父母不能被動等待子女在學校教育認識全人 的性,反之,父母應當率先成為學習者。作為領導者,父母要學習扮演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