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反思

會動念探究這個研究主題,是基於在工作現場的反思。我雖在學校以 老師和講師身份向即將踏進或初入青春期的學生講述全人的性議題,誠實 地說,我不太相信學生會因為短暫在課堂聽我說了什麼,或是別的老師說 了什麼,而留下深刻長遠的影響,頂多是片刻的記憶存取罷了。我最在意 和關心的,是孩子的父母做了什麼,他們在家裡有沒有告訴孩子怎麼面對 各樣的全人性議題,如何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

正式著手研究前,我詢問身旁同輩友人是否曾跟父母談論過「全人的 性」,幾乎千篇一律得到了「父母好像沒有跟我說過」的答案。到閱讀文 獻的階段,才警覺原來東、西方的父母面對所謂的「親子性溝通」,不約 而同感受到如此大的心理障礙。我們不能只用東方人比較保守的說詞輕率 解釋沒有親子性溝通的原因,因為連西方人也面臨這個問題。在文獻探討 的過程中,我已對於父母普遍面對的親子性溝通困難有大致認識。但到了 焦點團體討論階段,仍然冒出一些我在閱讀過去研究沒有直接看到的主題,

帶來不少意外的驚喜。

之前我從未想過「親子」性溝通會跟夫妻共同合作有關。若沒有從參 與者口中親耳聽見不受配偶支持的沮喪之言,以及親眼見證團體中一直在 親子性溝通上同心協力的夫妻所展現的積極與信心(負向與正向的例子),

我應該會一直把親子性溝通單單視為親與子之事,忽略了親與親之間的互 動關係。本以為研究所期間學習家庭系統觀點後,應已明白家庭為一系統、

次系統彼此牽動之道理,殊不知在親子性溝通上我絲毫沒有把夫妻關係納 入思考,這使我覺察自己的敏銳度需更提升。

團體討論不時出現的親子性別差異問題亦引發我個人省思。從文獻中 我知道性別組合是親子性溝通的重要研究元素,但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在

91

現實生活中真有這麼大!我在反思筆記寫道「為什麼性別不同造成這麼大 阻礙?其實不存在的自創心理阻礙?老師在課堂面對不同性別的學生為什 麼就沒有這個問題?」在學校演講或課堂教課時,身為女老師的我好像從 未因學生是男生而不會或不敢講生理發育和性行為主題。我的確對於男性 生理發育沒有那麼瞭解,但經過資料查詢或與異性同事討論後得到的基本 知識便足夠讓我面對青少年孩子。

帶領焦點團體的過程,我一直在思考,性別差異的困擾到底是否真實 存在,還是它只是一個藉口或是一個被心理放大的怪獸?這考驗我要放下 原本的經驗和看法,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可評論父母口中所說的困難,不 可先入為主認定參與者嘴上說的困擾其實是逃避親子性溝通的理由。經過 反覆思想,我發現其實親子性溝通困難沒有所謂是否「真實存在」,而是 每個人主觀的感受。一件事對某個人來說可能很困難,對另一個人卻不然,

親子性溝通或許也是如此。正因如此,我把親子性溝通困難詮釋為「感知 的」困難。無論如何,最終令人心慰的是,在幾位過往有較豐富學習經驗 而平時會實行親子性溝通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他們雖然也會有疑惑的時刻,

但他們展現出的積極行動力,此行動力克服了他人眼中的重重困難,此乃 學習型家庭理想之落實。

整個研究歷程對我在工作上的專業程度亦有助益。過去的我其實沒有 信心和勇氣在學校家長會講座一類之場合分享,畢竟尚未結婚生子,總覺 得自己資歷不足。但因著焦點團體聽見十一位父母的聲音,增加不少對於 父母的處境和心境之理解,我因此漸漸地不再害怕和自我懷疑,反倒期望 在接下來的日子能有機會向青少年父母分享我從研究而得的一些觀察與體 悟。著筆至此赫然發覺,這豈不是與父母面對親子性溝通的道理相同嗎?

對於該講述的事情不夠認識,便信心不足,進而逃避不談。其實需要的就 是花時間心力加以探索,經學習而熟悉後,害怕的高牆也瓦解了。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