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涵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和問題,以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家庭生活教育與全人的性

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簡稱 NCFR)

標明家庭生活教育(Family Life Education) 十項主題領域,人類的性

(human sexuality)為主題之一。該協會對於此主題的說明寫道,為了在性 方面有健康的調適(adjustment),需了解個體一生中的生理、心理和社會 的性發展(sexual development)。從 NCFR 的家庭生活教育涵蓋主題來看,

便知「全人的性」(sexuality)是家庭生活教育不能不關切的重要議題之一。

台灣於 2003 年通過家庭教育法時,在第二條中把「性別教育」

(gender education)列入家庭教育範圍,並定義為增進性別知能之教育活 動。家庭教育法雖視性別教育為一項獨立的主題,但是同屬此法明訂範圍 的婚姻教育和親職教育的內涵也和性別教育息息相關。婚姻中的性(sex)

會創造寶貴的生命,親職角色伴隨下一代的誕生而來到。可見,性在家庭 教育中的相關領域非僅性別教育本身。若在婚姻教育和親職教育中忽略性 別角色的教導,忽視當中與全人的性有關之教育活動,便錯失了在夫妻關 係、親子關係中學習人類的性之機會。

家庭是多數人從小生長的地方,亦為孩子第一個認識全人的性之處。

當年幼子女天真地向父母詢問自己從哪裡來的時候,家庭中的性教育便已 展開。致力提倡家庭生活與性教育的學者晏涵文(2004)認為,家庭具有

2

讓未成年子女學習全人的性的獨特情境,如父母在婚姻關係中的愛與責任、

互動模式等,皆為學校性教育及其他性教育管道難以取代的。

就親子間的全人性教育而言,國內從家庭教育角度加以探討的研究不 多。公共衛生領域關於親子間的性溝通之研究,則有不少耕耘(鄭其嘉、

晏涵文、劉潔心與張興榮,2012;駱俊宏、陳勝皇、余幸宜、林燕卿、李 仁豪,2010;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 ,2008)。該領域的研究焦點偏重 危險性行為、未成年性行為之防範,為避免行為發生,需了解個體對該行 為的態度,並找出影響其態度的因子。親子間有關性議題的溝通情形,便 為預測性態度的因素之一。公共衛生領域作為國內目前研究親子性溝通的 最大宗,對此主題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在此同時,家庭生活教育的研 究領域,卻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的全人的性悄然無聲,尚未啟動這部分的 關懷。

全人的性和家庭分不開,家庭教育研究若繼續忽略兒童和青少年全人 的性之主題,實為可惜。家庭教育應有不同於公共衛生的親子性溝通之視 角和觀點,讓父母面對子女之全人的性的研究更被擴展。研究者希望站立 在家庭教育的學理基礎上,發展出讓家庭教育者更瞭解此主題的研究。

貳、 學習型家庭

愛家雜誌的調查發現(鄧皓引,2013),國、高中生與父母間的聊天 話題,以生活瑣事最多見,其次是課業。 對大部份父母來說,投入子女的 全人的性發展,遠不及瞭解、參與子女的一般生活和課業表現來得容易。

有的父母認為親子性溝通中與性行為相關的話題,談論起來十分尷尬不自 在。也有父母因從未在原生家庭中經驗親子性溝通,認為受限個人經驗,

以致於自己為人父母時不知道該如何做。關心子女何時吃飯、何時睡覺、

何時寫功課,都是順應日常生活的時間表自然產生的對話;如要和子女談

3

及全人的性卻顯得沒那麼「自然」,該在什麼時機切換親子性溝通,似乎 是許多父母的困擾。

或許多數父母不知道如何在親職角色上,陪同子女面對成長過程中全 人的性課題。但是從學習型家庭觀點看來,家庭作為一個團隊,每位成員 都應該抱持開放心胸且不斷學習。全家人建立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透過 終身學習來建造家庭這個團隊(俞文釗,2000)。當父母認為自己沒有知 識或能力去進行親子性溝通時,不能就此畫地自限。站在學習型家庭的立 場,自覺不足正是父母開始學習的最佳時刻,趁此機會與子女一同學習認 識全人的性。

家庭生活教育一直以來強調的正是透過教育做好「預防」工作,在問 題來臨前先行「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者對於展現學習動機 和行動的父母如何進行親子性溝通感到很好奇。究竟那些願意並實際嘗試 與孩子談論全人的性議題的父母,如何進行親子性溝通?他們是不是因為 透過學習獲取知識、技能而比一般父母更有信心面對親子性溝通?

參、 我的家庭背景

在我的家庭中,父母親向來不避諱談論全人的性議題。幼稚園的時候,

媽媽就陪我和妹妹閱讀一本書「寶寶是從哪裡來的」。上小學前,我便對 於生命的誕生來自父母因愛結合有了概念。年紀小的時候,電視電影若出 現親密的限制級鏡頭,父母會半開玩笑地摀住我和妹妹的眼睛說不能看。

久了知道父母是要保護我們,不要在不適當的年紀接受不必要的性資訊。

但是父母不會把性當做一個神秘隱晦的禁忌話題;相反地,他們會與我們 分享他們對於性的價值、態度。過程中沒有說教或威脅,而是讓我們感覺 到父母是為了我們日後的幸福著想。他們也會直接表達對於我和妹妹幾歲

4

才可以交男朋友的期待,但是我從未感覺到被限制或規定,彷彿是自然而 然地認同父母。

高中時在父母推薦下看了一本書「向性壓力說不」(現由愛盟家庭文 教基金會出版),頓時得到解答,明白父母在全人的性上對我的影響力如 此之深的原因。全人的性之教導,要根基於父母在婚姻中的愛(以雙親家 庭為前提)和良好的親子關係。我在父母身上看到穩定、幸福的婚姻關係,

又與他們有親密的親子關係連結,因此容易接受他們對全人的性之價值信 念。雖然多數的父母不慣於直接敞開地與孩子一起談論全人的性議題;但 就個人經驗而言,我相信只要父母抱持強烈的信念願意陪孩子走這段路,

不放棄親職角色的可能影響力,絕對足以成為孩子在全人的性方面的價值 信念建立者以及在錯誤性資訊充斥的社會下的保護者。

我的父母已教導婚姻教育和親職教育課程達二十餘年,他們也特別透 過學習,不斷增進自己對婚姻和兒童、青少年的全人的性議題之認識。因 此,我的父母其實帶著較為豐富的全人的性之知能,在養育我和妹妹。令 我好奇的是,其他人的父母也是這樣嗎?以我詢問身旁同學、朋友的經驗,

多數人甚少從父母得知關於全人的性之訊息。若一般父母有學習的機會,

甚至建立學習的習慣,他們是否會更願意積極、正向地面對兒女的全人的 性呢?

肆、 接觸校園性別教育

研究所修課期間,曾在晏涵文教授的「家庭生活與性教育研究」課堂 聽到老師提到,性教育是情感教育、愛的教育。聽到這句話,深感再同意 不過。研究所二年級下學期(2014 年 2 月),研究者開始在愛盟家庭文教 基金會(以下簡稱「愛盟」)擔任性別教育講師,到國中、小的班級教學 或週會演講。愛盟有一套校園性別教育課程,內容涵蓋青春期人際關係互 動、異性之間的喜歡和愛、性騷擾防治、結交網友的網路陷阱、性行為和

5

其可能結果。當研究者向國小高年級或國中的學生談論這些議題時,內心 常牽掛著他們未來全人的性發展。

教育部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三章第 17 條明訂「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別 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 小時。」,但是學校多半以性騷擾、性侵害防治、性別平等的宣導為主,

邀請講師或志工去和學生分享全人的性當中之親密關係的學校不多。而在 健康與體育課的性教育中,多半和學生談論性的生理層面,授課時把性

(sex)獨立於愛與情感之外講論,沒有引導學生在親密關係以內認識全人 的性(sexuality)。

身為家庭教育領域的研究生,在學校與學生面對面談論愛和性的相關 課題時,很難不想到這些學生的家庭,不免好奇這些學生的父母是否適時 帶領孩子認識全人的性。若只靠學校課堂短暫的講述,影響力實在太薄弱 了。

講師的工作讓我不僅面對校園中的年輕孩子,更透過性別教育的志工 培訓會和學校說明會接觸到家長(絕大多數是母親)。雖然愛盟的教材是 為學校教學而設計,並非用於親子之間;但幾次和家長的談話中發現,他 們聽完這套性別教育內容後,確實學習到過去不知道的內容。尤其是教材 中的「愛的三角形理論」—「熱情」(passion)、「親密」(intimacy)、

「承諾」(commitment)三元素構成完整的愛—,家長發現可以在青春期 的孩子想和異性交往之時提出來,和子女討論。研究者從家長的回饋發現,

即使是國中、小學生學習的內容也可以對成年人有幫助。 為人父母者具備 之全人的性知識不見得比青少年來得多,他們同樣需要藉著學習成長。總 而言之,性別教育講師工作激發研究者探討父母如何進行親子性溝通的念 頭,期望更深入了解父母在需要親子性溝通時會怎麼做?他們怎麼看待親 子性溝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