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將探討學習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共分為四個部分進行探討,第一部 分為學習的意義;第二部分為態度的意義;第三部分學習態度的定義;第四部分 為學習態度內涵及測量;第五部分為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壹、學習的意義

張春興(2001)認為「學習」是因經驗獲得知識或改變行為的歷程,學習的 涵義是由因經驗而產生,是知識獲得或行為改變的歷程。說明學習的就是透過生 活經驗而獲得新知識或者是行為進行改變的過程,並無限定只在學校中發生。

國外學者 Bower 與 Hilgard(1981)在「學習原理」書中,認為「學習」(learning)

的定義為:一個主體在某個規定情境中的重複經驗引起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所產生 潛能變化(引自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

學習是個體在活動中透過認識、觀察、理解與模仿,迎接自己原先所不知道、

不熟悉的種種新觀念、新知識或新技術,並在經驗上的累積後引起個體在能力或 傾向產生比較持久性的變化的歷程(賴麗貞,2007;王晴雯,2013)。

貳、態度的意義

張春興(2004)認為「態度」(attitude)指的是個體對人、對事及周圍世界

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態度的性質有以下四點:(一)態度 是一種行為傾向,而不是行為本身。(二)態度一定是人、事、物等對象。(三)

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永久性,態度的改變相當複雜。(四)態度的組成有認知成分 (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與行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

態度是個體對人、事、物、情境、抽象的概念等的刺激反應,並且經由經驗 學習而形成的內在心理傾向,此心理傾向具有持久性、習慣性、一致性的、方向 性與強弱度之分。內在心理傾向影響態度,態度表現在外顯的行為上,可以藉由 個體對外在人、事、物的實際反應或行動測量其態度(Atkinson & Hilgard,1983;

賴麗貞,2007;王晴雯 2013)。

參、學習態度的定義

學習態度是由上述所說明之「學習」及「態度」兩個概念組合而成。

學習態度是學生在學習活動的歷程中,學生對學習環境及學習活動所持的正 向或反向的情感、評價及贊成或反對的行動傾向,是學習活動上的一種心理狀態 與行動傾向,進而形成個體本身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習行為的方 向(蔡宜娟,2004;李馨嫻,2007;賴麗貞,2007;蔡文榮、蔡佩君,2012)。

學習態度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學生的學習態度正向積極,則會全力投 入學習事物,但若學習態度消極負向,則會降低學習意願(蔡宜娟,2004)。

學習態度的形成及改變因素很多,與個人所接觸的學習環境及自我本身有相 當大的關係。要維持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校、教師、同儕、課程及自我本身的 學習態度有很密切的關聯(賴麗貞,2007)。並且可藉由學生的學習行為及表現 來推測其學習態度(黃佳雯,2014)。

肆、學習態度內涵及測量

學習態度的內涵,因為研究主題及研究對象的不同,各個學者對學習態度內 涵的見解也不同。吳武典(1971)指出學習態度是學生對學科的態度、對學校的 態度、對教師的態度、對同學的態度及對自己的態度。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

(2009)指出學習態度的衡量包含主動學習以及教育期望兩個面向。蔡文榮、蔡 佩君(2012)認為學習態度所包含:學習的本身,即學習的習慣、動機等;對課 程的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如對學習環境、學校老師的認可等。陳德謙(2014)

指出學習態度包含:學習的行為、學習的規劃、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情境、學習 的動機、學習的自信、學習的習慣。

學習態度的測量,會因研究的方向及對象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內涵進行測驗量 表的編製。由於學習態度是一種內在心理歷程,因此無法對它直接加以測量,僅 能透過外顯行為進行評價,因此在許多研究上大多使用自陳量表或訪問、面談來 做測量(黃佳雯,2014;陳德謙,2014)。

賴保禎(1974)所編製的「學習態度測驗」,對象為國中、高中學生,測量 向度包含學習方法、學習計畫、學習習慣、學習環境、學習欲望、學習過程、準 備考試、考試技巧,十個向度。

李佳蓉(1999)所編製的「國小英語科學習態度量表」,對象為國小學生,

以認知、行為、情意三個向度為基礎進行編製。

楊凱琳(2010)所編製的「高中生對機率學習的態度問卷」,對象為高中學 生,測量向度包含四個因素:興趣加容易度、自信、一般有用性及個人有用性。

陳德謙(2014)所編製的「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問卷」,對象為國中學習障礙 學生,測量向度包含五個層面:學習方法、學習計畫、學習習慣、學習過程。

陳李綢所編製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測量向度為倦怠感及復原力兩大層面,

倦怠感包含學習動機低落、情緒低落;復原力包含責任感、正向積極態度、助人 利他(楊宜璋,2012;黃佳雯,2014;魏頡,2015)。

由上述可知學習態度的測量,會因研究的方向及對象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內涵 進行測驗量表的編製,因此內容大不相同。

伍、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影響學習態度的因素相當多元,本研究以「高中生與高職生」、「性別」、

「年級」、「一般生與身心障礙學生」、「不同障礙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列為 背景變項,本章節將以「高中生與高職生」、「性別」、「年級」此三個變項進 行探討,而不同障礙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之探討留至下一節進行。

一、 高中生與高職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高中職階段之學生在學習態度上隨著年紀的增長、選擇就讀高中或高職,父 母的期望、學習的成就感、同儕的影響等,皆造成不同影響。溫世頌(2003)認 為學習態度的形成除受個人影響外,亦受父母、家庭、學校、同儕等因素的影響。

高中職學生學習態度研究指出,高年級學生的表現優於低年級學生(林志展,

2005;許順旺、楊巧鈴、蘇紅文,2010);也有研究指出年級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張志銨,2002)。但未有研究針對就讀高中或就讀高職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差 異進行比較。

綜合相關研究,影響高中職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可分為個人因素、家庭因 素、學校因素與同儕影響,分述如下:

(一)個人因素

針對高中職學生學習成就方面,有研究指出學業成績越高,學習態度有越好 的傾向 (張永宗,2001;施信華,2001;林志展,2005),施信華(2001)研究指 出,不同學業成就之高中學生在「對學校課程的態度」、「對學校教師的態度」、

「對同儕的態度」及「對自我的態度」有顯著差異。也有研究指出高職汽車科學 生之學業成績,在學習態度上皆未有顯著的差異(張志鞍,2002)。

彭綉婷、何黎明(2013)研究指出對於未來期望不同的高職學生在「對課程

的態度」及「學習動機」達顯著差異,顯示學生未來期望升學之學生在「對課程 的態度」及「學習動機」顯著優於未來期望直接就業的學生。

(二)家庭因素

父母親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自我概念、學業態度及行為表現等有非常大的影 響,父母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學習態度有正面的影響(陳清檳、黃 文喜、張文宗,2010)。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親對學生學 習態度各層面的影響上也有顯著差異(施信華,2001),卻也有研究認為不同父 母教育程度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存在(彭綉婷、何黎明,2013)。

父母親對孩子的期望對於高職學生之學習態度無顯著的影響(蔡東敏,

2003),家庭所得高低對於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也無顯著性差異存在(彭綉婷、何 黎明,2013)。

(三)學校因素:

教師的期望對學生之學習態度有顯著影響(蔡東敏,2003)。高中學生普遍 對學校環境、學習環境因素上有負向的態度(官淑如,1997;張文淵,2002)

學校在課程教學不同對於學生之學習態度有顯著差異,高職汽車科學生在高 職新課程實施後,對於學習態度具有正面的影響(張志鞍,2002)。

(四)同儕影響

蔡東敏(2003)研究指出,同儕的影響對高中職學生之學習態度影響最為顯 著。高中學生透過同儕團體的互動與自我的肯定,對學習的態度有正面的影響,

對學校課程、學校教師、對同儕互動態度及總體學習態度皆具有正向學習態度(施 信華,2001;林志展,2005)。

綜合上述,影響高中職學生學習態度之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 校因素與同儕影響。影響學生學習態度之因素是多元的,因此並不僅只有單一因 素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造成影響。

二、 不同性別學習態度之研究

大部分研究發現男女生在學習態度上具有性別差異(張秋明,1997;官淑如,

1997;施信華,2001;林志展,2004;蔡宛蓉,2012;蔡孟君,2013;黃佳雯,

2014;劉雅菁,2014;陳德謙,2014)。 也有研究顯示男女生在學習態度上無性 別差異(彭綉婷與何黎明,2013;魏頡,2015)。

大部分文獻發現女學生在整體學習態度上顯著高於男學生,亦即女學生的學 習態度較男生為積極(張秋明,1997;官淑如,1997;林志展,2004)。但也有 研究發現男學生的學習態度顯著高於女性(施信華,2001;戴振堯,2007;黃佳 雯,2014)。戴振堯(2007)研究指出高中男生的學習態度顯著高於女生,且在 學習態度四個層面中,高中男生的自我概念和學習計畫顯著高於女生,學習慾望 和學習習慣則與女生之間沒有顯著的差別。黃佳雯(2014)研究指出國中男生在 學習態度上比女生更具有正向積極態度。

總和以上研究,性別對學習態度的影響可能會因為不同的研究對象及所測量 的內涵差異而得到不同的研究結果,因此性別對於學習態度並無決定性的影響。

三、 不同年級學習態度之研究

在不同年級的學習態度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

在不同年級的學習態度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