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理健康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心理健康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將探討心理健康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共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探討,第一部 分為健康的意義與演進;第二部分為心理健康的意義;第三部分為心理健康之相 關研究。

壹、健康的意義

個人、社會對健康的概念可能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健康的定義亦會隨時 間有所變動(2010,劉立凡)。世界衛生組織(WHO) 於 1947 年定義健康是身體,

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不僅是消除疾病或體弱。(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此定義在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批准並自 1948 年開始使用。強調身體健 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兼具。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6 年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會議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Promotion),並制定渥太華憲章(Ottawa Charter),定義健康是每日生活的資源而非生活目標,開始注重正向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個積極的概念,強調個人與社會資源以及身體能力(Health is a resource for everyday life, not the objective of living. Health is a positive concept emphasizing social and personal resources, as well as physical capacities.) 。

貳、心理健康的意義

健康的涵義已不再像過去僅狹義的注重生理健康,由上述對於健康的定義中 可見,心理健康對人們的影響也很重要,甚至心理上的疾病也有可能連帶影響生 理上的正常運作。

「心理健康」一詞是從心理衛生的概念而來,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在英文裡 都稱為 Mental Health。而心理健康一詞,在教育、輔導與公共衛生領域較常使用

心理健康、心理衛生或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於 2001 年綜合各方觀點,提出一 個適合「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一種安適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個 人展現出他或她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能夠因應生活中一般的壓力,有效能、有產 能、有成效的工作,

相對於西方的心理健康,東方文化採用不同觀點論述,「心」是人生一切的 主宰,是一種態度;「理」是事物的道理,對發生的現象或心情,都能追根究底 了解原因,從根本解決也可以預防問題發生。因此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心平氣和、

安居樂業,心中無不平,就不會有怨氣,也不致於產生自傷或傷人的暴力行為,

和諧就是平衡,如此一來就能平安,平安就會喜樂與幸福感(張珏,2012)。

張氏心理學辭典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條件如下:情 緒穩定、樂於工作、能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對於自我有適當的瞭解,並具有自 我接納的態度、對於生活環境確實的認識,能有效的面對及解決問題(張春興,

2006)。Seligman and Csikszetmihalyi(2000)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認為心理學有三項任務:預防心理疾病,使健康的人更有生產力,

以及發展個人潛能並培養天才(引自陳李綢,2014)。

傳統的心理健康研究大部分把重點放在負面及消極的定義,也就是研究有關 身心失調、憂鬱、緊張、焦慮、壓力等心理疾病的負向心理成份(李新民,2004)

負向情感是指個體較容易感受到各種負面混亂的情緒,包括:焦慮、緊張、擔憂 等,即便在缺少壓力源的狀態,也容易產生挫折、輕視、厭惡、罪惡感、無價值 感、憤怒、難過、寂寞、不安等情緒(Clark & Watson, 1991)。

而正向心理學則強調協助個體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以建立並且維持心理健 康。積極的心理健康,是將焦點放在良好的生活適應、健康的身體功能、強韌的 心理素質等正面指標。人們將情緒轉為正向時,便能轉換對過去事物的看法、體 驗現在與對未來,讓自己充滿希望去體驗正向的情緒(周宛瑩,2015)。心理健 康者所共同擁有的特性如下:能夠接納自我、擁有正向的人際關係、對現實環境

有正確的知覺、保持平穩的情緒、擁有幸福和諧的家庭、積極樂觀的追求目標(陳 李綢,2014)。

綜合各學者對於心理健康之觀點,可知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心理健康的定 義健康也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動,從過去的負面消極,轉變為積極正面,強調正 向的自我接納以及對生活環境的正向覺察,積極樂觀的追求生活目標。

參、心理健康之測量

曾柔鳴、黃財尉、盧奐均、林佩蓉、李美遠(2014)蒐集國內 1998~2008 年 共 82 篇心理健康相關研究,整理出心理健康量表的內涵包含「軀體化」、「焦慮」、

「社會困擾」、「憂鬱」與「正向心理」等五向度。以心理(焦慮、憂鬱與正向 心理)、生理(軀體化),以及社會(社會困擾)等三層面所架構的理論模式較 能適配心理健康量測。

陳李綢(2014)指出心理健康的測量指標,可分為消極與積極兩種觀點,分 述如下:

一、消極觀點:心理健康指標為是否罹患心理疾病,沒有心理疾病即為心理健康 的人。依據此觀點,測量的指標包括:(一)負向情緒:如憂鬱、恐懼、焦慮等;

(二)異常行為:自殘或自殺、攻擊傾向、厭食或暴食等;(三)人際問題:疏 離、冷漠、同儕關係;(四)生理健康:身心症或體化症。

二、積極觀點:強調不具有上述心理症狀外,還認為個體應有正向積極的思維模 式或是正向的人格特質,亦即良好且正向適應生活的程度。依據此觀點,測量的 指標有:自我概念、自我效能、自我悅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樂觀進取、

人際關係、情緒平衡、家庭和諧等。

近年來隨著正向心理學興起,對於心理健康的測量逐漸從消極觀點轉變為積 極觀點,也有許多測量工具中同時兼具兩種觀點。

肆、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相當多元,本研究以「高中生與高職生」、「性別」、

「年級」、「一般生與身心障礙學生」、「不同障礙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列為 背景變項,本章節將以「性別」、「年級」、「高中生與高職生」此四個變項進 行探討,而身心障礙學生之探討留至下一節進行。

一、 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之研究

高中職階段之學生隨著年紀的增長,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逐漸穩定後心理狀態 也逐漸成熟,然而高中職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因為心理狀態成熟而逐漸穩 定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 2003 年所追蹤之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顯 示,高中職學生中,心理健康狀況最佳者是學習成就較低的一群;學習成就中等 或中上的學生心理健康較差,顯示學習成就與心理健康有關,且兩者之間成反比

(譚康榮,2004)。

綜合相關研究,影響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分為環境因素、生理因 素與心理壓力,分述如下:

(一)環境因素:

高中職學生的生活環境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三部分(Hamburg, 1981;范曉 玲,1995;張慧儀,2004)。

家庭方面:父母文化程度、行為舉止、教育態度與方式、家庭成員的關係、

經濟地位等因素對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有較大影響。

學校方面:學校教育觀念、教師教育方法,校園風氣、班級風氣會影響高中 職階段學生之心理健康,特別在從國中階段進入高中階段,或是轉學等進入新的 學校時,所面臨到的挑戰也會對高中職生帶來心理壓力。

社會方面:社會上對高中職學生帶來的影響較為複雜,社會環境中的矛盾會、

價值觀的差異、意識形態、道德觀念、等都會影響高中職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對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遺傳因素及生理變化因素兩 方面(Hamburg, 1981;郭靜姿,1986;范曉玲,1995;張慧儀,2004)。

遺傳因素:外貌、體型等生理機能與遺傳有關,氣質、智力等心理機能也與 遺傳有關係,如果父母或家庭的遺傳基因有缺陷,有可能影響後代子孫的身心健 康。

生理變化因素:高中職階段學生的生理變化,如青春期、內分泌的變化、早 熟或晚熟的困擾、生理的病變、體型的改變等都會影響高中職學生的心理。

(三)心理壓力:

高中職階段學生的心理壓力來源,主要來自上述之環境因素及生理因素所產 生的壓力。學習壓力、身體健康和同儕關係師生問題、親子衝突等都會增加青少 年的壓力,嚴重影響高中職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郭靜姿,1986;范曉玲,1995;

張慧儀,2004)。

綜合上述,影響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之因素,包括環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 心理壓力。尤其是環境因素對高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除此之外,同儕 關係也會造成高中職學生的情緒緊張、學業成就也對高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 很大的影響,因此,關心高中職學生在家庭中及學校中的人際關係是很必要的。

二、 不同性別心理健康之研究

大部分國內外的心理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楊 宜璋,2013;黃禎貞、林世華,2010;蔡孟如、2010;張慧儀,2004)。然而也 有些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男性女性在心理健康上無顯著差異(伍淑玉,2015;侯 明玉,2012;張瑞君,2012;洪莉惠,2011;蔡孟如,2010)。陳李綢所編製之

「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顯示,中學男女生在心理健康總分、人際關係、家庭和諧 沒有差異,而在自我悅納、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三項分數則有顯著差異,這三項 分數都是男生高於女生。此結果與侯明玉(2012)、洪莉惠(2011)、蔡孟如(2010)

以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所研究之結果相同,研究顯示不同性別之心理健康總分無顯 著差異。由此推論可能性為,由於此量表是以正向積極的心理健康定義所編制,

除了參考一般心理健康的量表外,亦根據積極的心理健康之定義,以正向心理學,

健康、幸福、預防及正面的角度來探討個人的心理健康,以不同於負面心理健康 的向度進行測量,可能因測量指標不同而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

由上述可知,不同性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上無統一之定論,推論可能是不

由上述可知,不同性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上無統一之定論,推論可能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