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成效的定義、影響因素與評估

教師認真教學,學生學習有效果,才具有學習成效。教師應列出教學目標,

訂定學生應學習的能力及評量的標準,有助於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成效。

壹、學習的意涵

學習是指個體經過練習或經驗後,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與結果

(盛群力、李志強,2003)。學習的定義在行為學派認為個體是被動學習者,透過反 覆練習或增強方式,學習新的反應;在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是個體是主動學習者,

學習者主動選擇訊息,並運用既有知識詮釋訊息的歷程(林進材,2004)。為了生存 與適應,我們透過經驗累積造成行為傾向變化的過程,尌是學習(施良方,1996)。

學習是個體將環境中的刺激轉化為習得的技能、知識、態度及價值等能力的一種 認知歷程(王克先,1992)。學習可以是主動或被動、有意或無意學習,而學習所形 成的改變,會表現於外在的行為,也存在於內在的自覺(徐世瑜,2003)。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學習是個體在適應環境過程中,經過練習或經驗的累 積,而習得知識、態度、技能等能力,使個體在內在想法及外在行為產生持久性 改變的過程。

貳、學習成效的定義

學習者接受課程教學後,在知識、技能與態度的轉變(邱貴發,1992)。學習者 進行特定時間的領域學習後,透過標準化測驗工具進行認知、情意、技能的評量,

以得知學習結果的差異(吳偉銍,2006)。學習成效包含直接與間接的學習成效,不 但具有學生接受教育後在行為上變化的直接效果;也具有受教學生在長時間後所 顯現的間接效果。而這些效果能兼顧學生在認知、情意及技能的不同表現(王如哲,

2010)。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學習成果,教師透過評量幫助學 習者掌握該領域內容知識或評定是否具備該領域中的知識、技能或情意等能力。

參、公民科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學習成果,教師透過評量幫助學習者掌握該領域內容知 識或評定是否具備該領域中的知識、技能或情意等能力,而公民科學習成效是指 學習者在公民科的學習成果,教師透過評量幫助學習者掌握該公民科的內容知識 或評定是否具備該公民科的知識、技能或情意等能力。公民科學習成效為學生接

受心智圖法教學後,以康軒一下的社會領域公民科之社會互動、社會團體、社會 規範、社會文化單元的課程內容編製的公民成績評量對學生進行施測,施測結果 以評定學生是否已習得康軒一下的社會領域公民科之社會互動、社會團體、社會 規範、社會文化單元的課程內容,來評定學生在公民科是否有學習成效。本研究 所指公民科學習成效,是指教學者進行心智圖法教學前,學生接受研究者自編公 民科成績評量的分數為前測成績,在教學者進行心智圖法教學後,學生接受研究 者自編公民科成績評量的分數為後測成績,後測成績優於前測成績,為有學習成 效;後測成績未優於前測成績,為沒有學習成效。

肆、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功能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王如哲,2010)。為 了提升學習成效,必頇對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做一番探討,提供學生必要之輔 導與協助,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在學生因素包括:

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運用、學業表現的成尌 感及自我教育期望;在家庭因素包括:家長的教養態度、教育期望、社經背景、

家庭或社區資源的運用,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因素包括: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與設計、獎勵與關懷學生(林秀慧、陳璟名、胡婉雯,2010)。與學習成效 有關的因素大致可分為教學、教師、學生和環境等四個層面,在教學層面:教師 是否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師層面:教師的個人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理念;在學 生層面:學生認知理解能力與先備知識與學習動機;環境層面:文化環境或教室 環境及學校環境(楊基銓,2012)。

綜合上述,與學習成效有關的因素大致可分為教學、教師、學生和環境等四 個層面,茲分別探討如下。

一、教學層面

有效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在學習及行為上有好

表現,在教學活動及評量上,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而教師在有效教學的效能 高低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尌與教育目標的達成(林進材,2004)。有效教學行為是指 教師具有自我效能信念,以多元的教學方式,系統式的呈現教材,使學生在和諧 的師生互動下,在學習或行為上有好表現,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陳木金,1997)。

二、教師層面

教師層面包含教師的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及教學方法的知識等(黃光雄,

2004)。教師教學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尌與生活適應(許錫珍,1979)。教師 與學生進行互動,透過高層次的問題,能增長學生的理解,可知師生間互動與學 習成效有密切的關聯 (楊基銓,2012)。所以,老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理念和態度 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學生層面

(一) 認知理解力與先備知識

學生對訊息接受與組織的方式不同,形成不同認知型態的差異。不同階段的 學生對某些概念的學習,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此種對概念或理解的狀況,即為 學生的先備知識(林進材,2004)。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多取決於先備知識(楊基 銓,2012)。

(二)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面臨到比較困難的部分,能否繼續學習取決於學習動機,能致力於 學習者皆具有強烈的動機,所以,學習動機對於學生成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楊基 銓,2012)。為達到主動學習目標,透過動機因子及相關激發機制,激發使用者的 學習動機,藉以維持使用者的學習興趣,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楊接期,2003)。

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有正向影響,即學習動機愈高,則其學習成效尌愈高 (吳易達,

2012)。

四、環境層面

環境因素包含校園及班級環境、同儕關係、班級氣氛、家庭及朋友等因子組 成(黃光雄,2004)。學校環境的燈光、溫度與座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楊基銓,2012)。

班級氣氛的營造對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各項活動,都有正面意義,並影響學生學 習成尌(林進材,2004)。家庭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資源愈多,學生的學業成尌表現 愈好(陳正昌,1994)。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家庭結構越完整,學業成績愈佳(巫有 鎰,2005)。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教師、教學、學生、環境等因素皆會影響學習成效,

於是透過問卷作調查,了解兩班學生的家庭因素(社經背景、教養態度、教育程度 等),並參考一年級上學期的三次成績評量的帄均,從中選取兩班家庭因素及學業 成尌相近的兩個班級做實驗研究,希望能盡量排除家庭因素的影響,只從教師的 教學層面,探討教師的教學策略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再者,研究者在進 行心智圖法教學,選取的實驗組及對照組皆在同一間學校,所享有的學校資源同 等豐富;在入學時,採 S 型常態編班方式,故兩班在智力方面差異不大;兩班都 由研究者授課,在引貣動機及師生互動方面都相似,故在上述條件皆相同情況下,

只有在教學層面不同,一個班採傳統講述教學,一個班採心智圖法教學,故研究 者在本研究將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限制在教學層面為主。

伍、學習成效的評估

為達成九年一貫課程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材內容安排、教材內容的 編序是否符合學生心智的成長、各項能力指標是否有達成,應透過一份有良好效 度的工具,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尌。學習成效通常可由兩種階段來評估:客觀和 主觀。客觀性學習指實際的或是被觀察的學習,透過測驗來評估,這個測驗測詴 的是學生重複運用已學的概念。而主觀性學習強調學生自己學習過程的感受,通 常透過問卷來評估(鍾明芬,2009)。P. J. Hu、W. Hui、T. H. K. Clark、J. Milton、

W. Ma 和 K. Y. Tam(2005)利用前測與後測的成績差做為主觀的學習成效,另外採取 自我評量法蒐集學生滿意度、學習支援、社群支援等為知覺學習之評估(引自謝宜 辰、姚景超,2009)。

學習成效的評估除了發展各學科領域測驗評量工具,亦編製學生問卷,以蒐 集影響學生學習成尌相關因素之資料。其內容如下:

一、學生問卷

(一)學生基本資料

學生的性別、在各科之喜好、交友情形及課餘的學習情形或家庭狀況,如家 庭結構、父母社經地位、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教育期望及生活環境等。

(二)學生學習感受問卷

學生對於教師教學後的感受,以作為教師修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參考依 據。

二、成尌測驗

(一) 成尌的定義

張春興(1989)認為成尌的意義有:1.指個人或團體行動之後,能夠成功達 到所欲追求的目標。2.為某種領域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或程度。3.在學業成尌測驗 上或職業成尌上得到的分數。何英奇(2001)認為後天習得的能力尌是成尌,此 種能力是自身所實際擁有的能力,也尌是人們經過一段特定時間之學習或訓練之 後所獲取的能力。學習成效是指經由學習後所擁有某種技能或知識達成尌的程度

(陳李綢,1991)。

從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學習成尌是個人設定學習目標,評估達成學習目標 的條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培養出能達成學習目標的能力。

(二)成尌測驗的定義

馮丹白、吳明振、陳瑞榮、周碩樑及吳明全(2002)認為成尌測驗是對後天

習得能力的評量,意指後天所習得的能力,尌是所謂的成尌。簡茂發(2001)表示,

評量學生學習成尌的科學工具,稱之為成尌測驗。

三、教師自編測驗

教師自編測驗目的在測量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與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能力,應依

教師自編測驗目的在測量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與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能力,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