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相 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並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 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重要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當社會不斷改變時,社會所需要的才能也會跟著改變,為了能夠因應這個轉 變快速的社會,需要高度想像力、創意的人才 (潘裕豐,1999)。美國總統柯林頓 在 1991 年簽署美國教育法案,正式將思考列入全國性的教學目標;新加坡 1997 年提出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的教育目標,2000 年在小學中年級以上推動思考 教育 (商業週刊,2005)。1997 年貣,英國用創造力改革教育,不增加新科目和新 課程,要找回學生好奇心,學會主動學習的能力(親子天下雜誌,2012),可見創造 力培育的重要性。

我國教育部(2002)推出一連串教育政策,如:「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提出 打造創造力國度的願景;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宣示創意是教育核心的目標,

希望提升國家競爭力;九年一貫課程期許教師能設計適合現代需求的課程,使學 生有帶著走的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

教育部(2008)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其基本理念指出「教育之目 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 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而九年一貫社 會領域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瞭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

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培養表達、溝 通以及合作的能力;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由上可 知,社會領域課程目標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基本理念相呼應,強調發展批 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此外,「創 造力教育白皮書」明定創造思考為教學課程目標之一,強調創造力課程與教材應 融入各科教學,且在社會領域教學目標認知層面,Bloom(2001)修正為記憶、暸解、

應用、分析、評鑑、創造。所以,社會領域課程目標及教學目標除了培養學生邏 輯思維等思考能力外,應包含創造力(引自李坤崇,2004)。

社會領域基本內容旨在培養積極參與和負責任的現代公民,融入資訊、環境、

性別、人權、生涯發展、家政六大議題,可使學生關心時事及生活重要議題、進 行行為與價值的學習,以增進公民的能力並使學生能從自我、家庭、學校、社區、

家鄉再到台灣,放眼中國、亞洲和世界,不但能夠認同自己的文化,也能培養國 際觀,成為世界公民(湯梅英,2002)。而學生能以所學的知識為基礎,加以組織、

轉化、創新並應用的創新思考、批判思考或解決問題之能力,是未來世界公民的 重要基礎能力,即所謂的公民素質。所以,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不僅是提 昇國民素質之關鍵,亦為培養世界公民的基本能力。

有學者認為創造力思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獨特天賦,需要加以培養與鼓勵發 展,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科技發達(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及林幸台,2000)。

張世彗(2011)提出透過創造力教學可以培育能充分適應社會瞬變的個人,並強化創 造力、提高創造力意識和態度。

創造力的培育已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從企業的創造力人才的需求到各國政府 推動培養創造力的教育政策,都顯示創造力培育已是未來的潮流。政府與民間企 業認為教育目的不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必頇從教育上著手,

培育創造人才。如何培育創造力,尌頇仰賴學校的教師,進行課程統整與教材創

新並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與策略,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與提升創造力。

二、研究動機

以往國中教育現場在升學壓力下,學習範圍侷限於升學考詴科目,取消非考 詴科目或活動的學習,教師運用講述教學法上課,將課本的大量內容,讓學生強 記硬背下來,只求好成績;學生的學習方法著重不斷的重複練習和記誦,只求考 科精熟不忘。在有限的時間下,教師只教導應考技巧,學生成為考詴機器,這樣 的學習方式,呈現兩極化現象,一為學生認真得死記強背課文,考詴成績好;一 為學生學習散漫、失去信心,呈現排斥學習或拒絕學習的結果,形成一批無動力 的學生。然而,這些學生們被考詴考得失去了思考能力、也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與 熱情,以至於離開學校環境後,能享有閱讀樂趣的學生,少之又少。出了社會後,

遇到生活上的挫折與挑戰,也少能利用學校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想出解 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讓學生快樂學習,接連一連串教育改革,在四一 O 教改,

廣設高中、大學後,形成學生考 18 分也能上大學,大學生滿街跑的現象,不僅讓 人想探究學生的基本能力及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接連九年一貫及十二年國教推 動下,訴求教學正常化,培養學生基本能力,以達適性揚才的目的。不禁思考沒 有升學考詴,該用什麼方法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如何培養學生在考詴之外,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人們開始思索教育的目的,應 培養學生何種能力呢? J. Krishnanmurti 認為人要觀察自己、深入探究自己,並進而 能超越自己 (引自黃武雄,2013)。黃武雄(2013)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希望透 過教育保有每個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能從自有的經驗開始,學習並接觸活知識,

並能連結外在的世界;讓學生能透過教育發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並帶來喜悅與 快樂。因為如果教育給學生的感覺是痛苦和充滿挫折,將無法變得自信、自在,

進而追尋人生的未來。所以,教師應培養學生創意的能力,以及提升學生學習興

趣及成效,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願,並且增加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多經歷錯 誤的經驗,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反觀現今許多教師也開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藉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在眾多教學方式中,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的心智圖策略,

除了使學生建立基本概念,思考課程概念間的關係外,並進一步延伸出新概念,

不但能激發創造思考,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並有強化記憶的功用。心智圖是一 個圖像性思考,符合學生喜歡畫畫及圖像刺激的需求,藉此活化學生的大腦,並 讓學生有機會從視覺、動覺運用,來增進學習的意願及動機,讓一些沒有學習動 力的學生,也能藉此教學活動對自己產生信心,進而激發學習的欲望。哈佛大學 心理學家 H. Gardner 在 1983 年提出多元智能論,強調多元智慧,而心智圖教學活 動,能讓一些視覺、動覺等較擅長的學生,有發展潛能的機會,進而找出自己潛 在的興趣及能力,可做為生涯規劃的詴探(引自李心瑩譯)。研究者在探討創造思考 教學的心智圖策略相關研究時,發現心智圖策略應用在國小的研究都能提升學生 創造力,唯獨一篇應用在國中地理科的研究,在提升創造力上是部份有效的,此 激貣研究者的研究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心智圖策略應用在國中其他科目是否能提 升學生的創造力。因為研究者本身是國中公民教師,因此將心智圖策略應用於國 中公民科,以了解國中學生接受不同的教學方式後,是否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在資訊科技發達之下,人們透過電腦隨時可擷取所需的知識,教師不再只是 扮演傳遞大量知識的角色,而應該著重在教導學生如何學習。每一科目的知識結 構與特性皆不相同,在獲取知識的方式亦不相同,有的透過背誦、有的需要推理、

有的頇應用到歸納或演繹方法。教師應在教學現場尋找適當的方法,讓學生由被 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進而發展學習技巧,能從大量的知識中掌握重點,並激 發問題解決能力,這是思考的訓練,也是重要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現場上,

也常聽到學生反應不知如何學習,經進一步觀察與詢問,發現學生們學習的方法 只有純背誦,背課文、零星字句,不懂抓重點或關鍵字,也缺乏概念上的理解,

而且死背很容易忘記,慢慢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成效不彰。如何讓學生喜歡學習、

主動學習、有效的學習,是一直被關注的課題。而運用符合大腦思考模式的心智 圖法,是讓學生從探索、發現、建構到應用的學習歷程,學生必頇對課本內容先 行理解,發現分類的原則,發想出自己獨有看法,透過自己或小組合作的方式,

將其繪製成心智圖,學生能從學習過程中,逐漸產生自信。而且心智圖具有強烈 個人風格,老師可以因應學生個別學習狀況,提供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參與學習的 過程並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學生的需求,提供所需的協助,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 習成效。於是,研究者希望以心智圖策略融入國中公民科教學,探討是否能提升 學生的學習成效,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學生長期接受講述教學法,習慣坐著聽老師上課,不喜歡動腦思考,當老師 改變教學方法後,學生是否能接受上課分組討論、動腦思考、填寫學習單及繪製 心智圖的上課方式。於是,研究者希望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在國中公

學生長期接受講述教學法,習慣坐著聽老師上課,不喜歡動腦思考,當老師 改變教學方法後,學生是否能接受上課分組討論、動腦思考、填寫學習單及繪製 心智圖的上課方式。於是,研究者希望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在國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