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成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3-4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成效

以實用主義與自然主義觀點而言,生態教材園提供學生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與 機會,教師若能主動安排適當的學習環境,學生便能達到知識、技能與態度上的學 習,能主動學習到由做中學的樂趣,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童有身歷其境 的學習過程。當然我們並無法逼迫學童學習,也不能幫助學童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

根據建構主義與經驗主義,我們可用生態教材園來提供適當的情境與機會,引誘學 童對其產生興趣,且讓學生在生態教材園以最直接的感官經驗與歷程,從中學習進 而主動去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再者無論是發現學習法、認知發展理論、感官 為實論都強調藉由生態教材園的教學資源,讓學童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學生藉由他的知覺經驗,去觀察與發現問題和適時的結構與關聯,學習就會和就經 驗相互連結,學生可以透過同化、調適的過程中去尋求平衡,建置屬於自己的認知 基模,在真實的生態教材園環境中,感受自然界的真實性,學生可以利用感官親身 體驗,讓學童可以在更真實的環境中學習。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學習理論,其著重的莫過於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利用感 官主動探索、學習與教師的從中指導,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認知基模,其所獲得到 的知識才會是最真實且永久的。

寫教學目標,並設計出一套對學生成果的評鑑,看學生的達成率為何,來斷定學習 成效的優劣。通常教師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效都是用紙筆測驗來看學生對於課程的達 成率來論,但是這種學習只能局限於認知、技能層次的部分。但對於情意的部分,

若要加以考核就出現困境,因此針對這種情意、價值觀與態度的問題,就要有一套 基準來檢視學習成效(黃雅慧,2003)。

一般而言,學習成效是指教學者在實施教學過程後,對學習者實施各種型態的 評量測驗,由評量測驗的結果,得知學習者對學習內容了解與理解程度的高低,也 可以定義為「學習者經由後天一段特定時間對某種領域之學習或訓練而習得某些知 識、技能或情義等能力達成的程度。」

學習成效應包含下列五種特性:(辛曉綺、陳婉毓、彭惠莉、黃佩瑜、賴佳伶,

2010)

1.時間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或訓練。

2.後天性:是經由後天習得的能力。

3.可量性:可經由預定的目標來評量學習成效達成的程度。

4.內容性:針對某種領域的技能或知識。

5.多元性:不同學科的學習成效表現方式不盡相同。

二、學習成效評估的目的

王宗斌(1999)指出學習成效是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的具體指標,故若要有良好 的學習效果則必須先建立良好的學習行為。

Phillips(1997)提出學習成效評估的目的在於判別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學 習成效評估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幾點:(游舜傑,2004)

1.評量教學目標達成的情形。

2.檢視教學計畫的實施程序、優缺點與適用性。

3.作為日後教學改進或參考的依據。

三、學習成效之類別

依據 Gagne, R., Briggs, L. & Wager, W. (1992)提出學習成效可分成下列五大類 別:(辛曉綺等,2010)

(一)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智力技能是指個人使用符號或是概念化的方式,與其所處的環境交互作用,從 基本的語文能力到各種的科學工程技能。因此自我本身具備的知識能力也會影響學 習成效。

(二)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認知策略是指個人控制自身學習、記憶與思考的能力。認知策略是一種自我行 為的管理,個人在碰到某一個問題時,就會選擇其所適用的認知策略,而這些認知 策略通常都是藉由以前各種經驗的累積而產生。

(三)口頭資訊(verbal information)

口頭資訊是指個人所能闡述的資訊,是一種表面化的資料,我們每一個人都已 經學過大量的口頭資訊。

(四)機械技能(motor skills)

機械技能是指個人應用熟悉工具的能力,如打字、操作電腦、開車等都屬於機 械技能。如本研究學生對電腦軟硬體設備的操作也會對學習成效造成影響。

(五)態度(attitude)

態度是指個人對情緒的反應,態度所產生的效應會使一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擴大 對事務的反應程度。態度的強弱可以用在各種環境中,人們所選擇事物的頻率來衡 量。較強的態度會產生較大的幫助,相反的,較弱的則會產生較小的幫助。

四、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學習行為是經由經驗累積,而使其行為有所改變,以便適應環境,而學習動機為 驅動個體活動之內在作用,使學習成效及學習成就有較正向的表現。此外,學習成效

為評估學習者學習成果與教學者教學品質之重要指標,亦為評估教學活動目標是否達 成的項目之一,其學習者的能力、動機及努力程度亦與學習成效相關(Hiltz, S. R. &

Benbunan-Fich, R.,1997;施明成,2010)。

施明成認為(2010)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面向包括學習者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

認知型態、學習型態以及教學方式等,而Roblyer et al.指出資訊科技可支援不同的教 學型態並融入教學,以增進學生之學習動機及自主性,並使學生投入學習活動,而教 師方面則增進其工作績效及師生間的互動,進而促進學習歷程,以輔助學習者達成學 習目標,並著重於妥善規劃學習課程,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以強化學習動機及 學習態度,以提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

五、影響學生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因素

近幾年來,在教育改革中,對於學生的評量逐漸有了多元化的評量方式,開始重 視學生的家庭背景、性別、各科的先備知識、學習態度與價值……等等,除此之外,

而學生的學習成效表現也受到課程、教材、師生關係等因素所影響(呂惠紅,2010)。

(一)學習動機與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關係

在非智力因素中,學習動機被認為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變項,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 都是屬於學習動機的一部份,當學生對於學習內容有興趣時,學生必定能專心且努力 學習,此時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其學習成就也會高;相反的,

學生若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時,便會無心學習,逃避學習,其學期成就當然也不好。

因此,若學生對自己的自然科學學習成就要求愈高,其課後接觸自然科學之時間就要 愈長,對自然科學的認同度也愈高(張殷榮,2001)。

(二)智力與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關係

「智力」是影響學業成就之重要因素,林珊如(1983)指出學童的智力與學業成績 成正相關,智力高的學生在理解力、分析力、記憶力、觀察力等均優於智力較低者,

由此可證,學童智力的高低會影響其學習成就。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