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滿意度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

一、學習滿意度的意義內涵

Vroom(1964)認為個人獲得他所需求的,則其將感到滿足;需求強度高時,則獲 致時尌愈滿意,不能獲致時尌愈不滿意。滿意(satisfaction)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覺 或態度,高興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是「滿意」;不高興的感覺或消極的態度是「不 滿意」。「學習滿意度」是一種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此感覺或態度的行程是 因為學生喜歡該學習活動,或在學習過程中其願望及需求獲得滿足(Tough, 1979)。

Domer(1983)將心理學的差異理論應用在學生學習滿意度方面,認為學生學習的 滿意度取決於個人的「期望水準」與「實際所得的結果」相比較後的差異程度。「期 望水準」與「實際所得的結果」之間的差距越小,則學生越感到滿意;差距越大,

則感到越不滿意。滿意是指個人在獲得經驗的期望值,以及他所感受到該經驗的實 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當所感受到的等於或超出所期望的,便覺得滿意;反之,則 不滿意(Dessler, 1994;Martin, 1988)。當個人需要與組織期望不一致時,則滿意程度 自動降低。此組織期望與個人需要傾向,將受到文化價值所影響,即不同文化將導 致不同程度的滿意感覺(李明杉,1998)。學習滿意度的涵義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 中的一種個人內在感覺或態度,並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慾望需求獲得滿足與達成 的程度。

鄭田(1995) 認為所謂的「學習滿意度」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的反 應,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覺其願望或需求的程度。學習者對於學習整體的感 覺與滿足,此種感覺是來自於學習過程中是否能讓學習者感到愉快或舒服, 以及學 習成果是否能讓學習者感到滿足其需求的主觀感受定義為滿意度。

學習滿意度是衡量學習成果的主要項目之一,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因素很 多,除了學生的個人因素外,教師、課程與學習環境等因素都可能有所影響。因此 學習滿意度可以用來解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和參與學習的結果。

綜合上述各學者研究可知,研究者將學習滿意度定義為學生對學習活動內容、

方式、過程及成果的感受或態度,該感受或態度若符合其「期望水準」,是為「滿 意」;不符合其「期望水準」,則為「不滿意」。

二、滿意度的相關理論

為了解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因素,先針對有關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理論進行探 討,關於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理論為:需求層次理論、雙因子理論、差異理論、投入—

產出理論及場地論,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 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強調人類的所有行為是由需求引起的,而需求又有高低層次之分,可按 其

性質由低而高分為七個層次,生理及安全的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的需求、知 的需求、美的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他指出教學活動應該要和學生的需求配合,以 提升其動機層次,亦即當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後,才可激勵高層次需求的產生。

雖然人類的需求很少能完全滿足,但可不斷加以改善,盡量使學生在需求上獲得滿 足(朱敬先,200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適時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達到最高 層次的需求-實現自我,這才是教學中最大的成尌與目標。

(二)雙因子理論

Herzberg(1957)從工作行為的觀點來分析工作滿意度,他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安 於工作是因為可在工作中獲得兩種報償,一是內在報償,即「激勵因子」(motivator factors);一是外在報償,即「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s)。Herzberg認為管理者如 能分清激勵因子和保健因子,並加以靈活運用,必可提高績效及員工滿意度。

Domer(1983)將雙因子理論運用於學生學習滿意度上,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激 勵因子是學生本身內在的因素,例如學習成尌感、教師與學生的認同及本身的學習 經驗等;而影響學生學習不滿意的外在保健因子主要是外在的學習環境,例如學習

環境、人際關係及機構的行政措施等(陳秋麗,2005)。學生學習滿意度多與學生本 身內在的因素及外在學習環境有關。

(三)差異理論

差異理論亦稱為「期望差異理論」,是心理學的理論之一,用來解釋工作滿意。

Domer(1983)利用心理學的差異理論應用在學生學習滿意度上,認為學生學習的滿意 度取決於個人對學習的「期望水準」與「實際所得的結果」間差距大小。差距愈小,

學生則感到愈滿意;差距愈大,則感到愈不滿意。

(四)投入-產出理論

蓋浙生(1979)以教育經濟學為角度來談學生學習滿意度,即為投入—產出理 論。將學校視為一生產體系(Productive System),以教育的投入及產出(Education input and output)來衡量學校教育的品質和效益。投入因素中,學生時間、教師時間、及 設備使用時間均影響學生的學習及成尌,例如學校環境,包括學校教學的內涵、設 備、師資素質,及學生上課時間的長短;學生家庭的環境與背景,以及學生個人因 素均會影響學習滿意度。

(五)場地論

完形心理學派Lewin(1936)所創的場地論,重視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認為行 為反應不僅是受刺激所引起,還受當時整個情境所決定。場地論重視個人與環境的 交互作用,個人的心理現象同時受所在環境的影響,也說明需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雖在同一環境, 對不同學生卻有不同的滿意情形。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滿意度取決於學生對各層次的需求滿足,且影響學生學習 滿意度的因素包含對學習之成尌感、對教師的認可及學習本身的經驗等內在條件,

而外在條件則是學習的環境等因素;另外對學習的期望與實際學習結果相比較後的 差異程度也是影響滿意度的原因。學習滿意度的構成並非由單一要素形成, 影響學

生學習滿意度之因素是綜合性的,除了學生個人因素外,家庭因素及學校的環境都 會對學生學習滿意度產生影響。

三、學習滿意度相關層面的研究

本節將針對國內外有關學習滿意度的研究加以整理、歸類,來探討有關學習滿 意度的相關層面,作為研究學習滿意度的基礎。茲分為國內與國外兩部分來討論;

國外學者研究滿意度的Betz(1970)研究大學生滿意度之測量與分析,將滿意度分為六 個構面:學校環境與設備、行政措施與規則、教師特質、教學方法、學習成果、同 儕關係。Mangano and Corrado(1979)將滿意度分為四個構面:學習環境、人際關係、

學業成尌、個人適應。Mcvetta(1981)則將滿意度分為五個構面:教學內容、教學方 法、教材、師生互動、教師特質。Binner(1994)歸結出學習者滿意度的七個層面為:

教師與教學、技術、課程管理、教職員、教材、支持服務、課外的聯結等。

國內則有陳李綢(1983)自編的學習滿意程度量表中有四項問題,包括學生對學 校教師特質、社會生活學習、工作技能學習與發展及個人智能學習與發展,以測量 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 度之研究中,則將滿意度分為課程教材、教師教學、人際關係三個構面,鄭田(1995) 將學習滿意度分成課程教材、教師教學、學習環境、人際關係。林博文(1998)則用 五個構面,課程安排、教材內容、教師教學、學習環境、人際關係來測量滿意度。

韓春屏(2000)將滿意度分為四個構面:行政支援、人際關係、課程教材、學習效益。

林美智(2000)研究空大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時,將滿意度分為五個構面:機 構支持、學歷提升、課程教材、同儕關係。

綜合以上學者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發現大都以下列層面做為研究方向,

列舉如下:學習環境;教學設備(包含圖書設備及實習設備)、行政措施、教師教學、

課程教材、生涯發展、學習成果、人際關係、個人適應等構面。本研究的對象為國 中學生,故選擇了適合國中生的變項作為研究的方向,包含了學習環境(包含教學設 備)、教師教學、課程教材、學習成效及同儕關係等五個構面。

四、影響學習滿意度的背景因素探討

將以學生的相關背景資料如:尌讀年級、性別、家庭生活狀況及尌學地區等背 景因素與學習滿意度的相關性,提出探討和研究。

(一)尌讀年級:

在個人背景因素中,年齡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個體的價值觀乃隨著身心的成 長而發展,並隨著生活經驗的擴展而逐漸充實。隨著個體心智的成熟,認知能力的 提昇,對於價值的判斷亦有很大的影響。其次,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而言,不同年 齡有不同的發展需求,因而不同年齡的個體自有其生活上不同的重視層面。研究顯 示年齡愈大在學習滿意度的得分也尌愈高(王志永,1998;余嬪,1998;林美智,

2000)。

鍾蔚起(1981)研究我國國中學生的次文化,發現不同年級學生價值觀的差異:

一年級學生較注重與學業成尌有關的價值;三年級學生則較注重與生活情形有關的 價值。顯示隨著年齡的成長,日常生活中所注意的事物也不相同。康曉蓉(1997)研 究台北市國中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發現年齡之間價值觀有所不同:一年級學生較重 視傳統的道德價值及利他導向的道德價值;三年級學生則較注重友誼、社會關係、

要面子、個人特質、財富、物質條件及工具導向的價值。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一 方面逐漸獨立,並自我肯定,一方面由於生活空間的擴展,人際關係的發展,逐漸 受到青少年的體認與重視。從上述學者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年級的青少年顯示出 不同的認知和價值判斷(鄭增財,2000)。陳慶鴻(2006)及許鴻志(2006)的研究亦發現,

年齡與學習滿意度達顯著差異;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年齡與學習滿意度之間並無顯 著差異(邱秀雲,2006)。

(二)性別:

陳秋麗(2005)、Malin(1980)認為女性比男性有較高的滿意程度。余嬪(1998)的研 究發現尌性別而言:男性學習滿意度高於女性。鄭增財(2000)、陳威仲( 2005 )、許

鴻志(2006)和江明熹(2007)均發現性別與學習滿意度達顯著差異。馬芳婷(1988)及韓 春屏(1999)的研究發現,學生在不同性別上學習滿意度並無顯著差異。

(三)家庭背景:

個體成長的家庭經驗是影響個人人格成長,並引導其行為表現及未來發展的主 因,生長於不同家庭的子女,父母的存在與否及互動方式,顯然會影響子女的價值 判斷及行為表現。父母會透過各種方式來影響小孩的價值觀:直接教導、對好的行 為與態度予以鼓勵、以身作則。所以雙親教養、單親教養、隔代教養的家庭,對學 生身心適應、學校生活、人格特質、行為表現、價值觀確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不 同的家庭生活狀況,應會影響學生在學習滿意度各構面得分的差異。

(四)尌學地區:

地域是影響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地理條件造成不同的生活型態。在不 同地區生活的個體,常表現出對事物不同的看法。Farmer(1986)研究發現指出,地 區特性是造成青少年價值觀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地區的青少年價值觀確有不同。

Graig(1989)研究青少年價值觀發現,學校所在地區與學生價值觀有關。

另外,吳瓊如(1997)研究國中學生的價值觀,發現都市地區的學生較重視朋友 及社交生活方面的價值。吳婉如(1993),鄭增財(2000)亦指出滿意度會因尌讀地區不 同而有所差異。尌此推論,不同地區的學校,對於學習成效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

提供的教學資源亦有差異。因此,應可預測尌讀地區不同的學生,其學習滿意度亦 會有差異存在。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