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滿意度

2.2.3 學習滿意度的理論

國內外學者紛紛以不同的理論模式來解釋學習滿意度,分述如下:

1.場地論

心理學家 Lewin(1936)以完形心理學的理念為基礎,提出場地論

(field theory),此理論是用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 係。Lewin 認為人類的行為表現是由整體環境中的各種可意識到的因素 所決定,包括飢餓感、過往事件、某個情境或者是某個人等,凡是所有 在環境可意識到的因素,都會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個體的行 為表現。我們個人的一切言行舉止,也隨時隨地都會影響別人,這個關 係是互動的。簡單來說,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周圍整體環境與個人交互 作用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個人因素包括了遺 傳、能力、情緒、動機等等,而環境因素則包括了社會的與自然的一切 條件,當然也包括了人與人的互動。

2.需求與環境的交互理論

Murray 根據 Lewin 的場地論提出「需求與環境論」,此理論重視個 人需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由於個人需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即使在同 一環境,個人的心理現象同時受所在環境的影響,亦即「行為」是人與 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產生不同的行為模 式,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相同情境,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這同時也可以說明為何在同一環境,對不同學生卻有不同之滿意情形。

(Murray, 1938)

3.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Maslow(1972)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由需求所引起,它把人類的需求 由低而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 實現需求共五個層次。分析Maslow 的需求理論有其一定的需求順序,

而學生是有個別差異的,對於需求理論的特定順序是可用來說明個人有 何需求,但無法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每個個體期待滿足的需求不一樣,

是造成學習滿意度不同的因素。(Maslow, 1972) 4.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Herzberg(1959)提出有關工作滿意之理論雙因子理論,此理論認 為人類的需求是二元性的:一是動物性的需要,即生理需求;二是人性 的需要,即心理的成長。他並認為人類的滿足感是受到「激勵因素」及

「保健因素」所控制,即兩因子會影響滿意度的程度(Herzberg, 1959)。

Domer(1983)將雙因子理論運用在學生的滿意度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影響 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激勵因素」是學生本身內在因素,如學習之成就感、

教師與同學的認同、學習本身等;而影響學生學習不滿意的「保健因素」

是外在的學習環境,如學習之環境、人際關係、學校的行政措施等。激 勵因素若存在,會使學生滿意,反之也會使學生不滿意;保健因素亦然。

Domer(1983)雙因子理論不像其他理論,將滿意與不滿意視為交互作 用的因素。因為「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為各有其範疇的二個因素,

分別為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內在的因素及外在因素。

5.差異理論(discrepany theory)

差異理論(亦稱「期望差異理論」)是 Locke(1969)提倡,其基本假 設用於個人對於工作滿意的程度,乃是由實際所得與預其所得的差距來 判斷,若差距越小,則感到滿意度越高,若差距愈大,則滿意度越低(Edwin A, 1969)。Domer(1983)將差異理論運用於研究學生學習滿意度方面,

認為學生在學習的動機與滿足是因為:個人對期待報酬的評量與個人在 努力之後能夠確實獲得所期待報酬的機率。差異理論即說明學生學習滿 意度取決於學生學習前的「期望水準」和學習後「實際所得之結果」的 差異度,差距愈小則學生愈滿意,差距愈大則學生愈不滿意。

6.一致模式理論

Boshier 於 1971 年提出一致模式,以解釋外界環境與內在心理對學 生行為之影響,他認為參與教育的動機可分為「匱乏動機」與「成長動 機」,而「匱乏動機」與「內在自我不一致」的意義相同;「成長動機」

與「自我接受」的意義相同。而所涉及到的心理變項,例如內在導向、

自主;也涉及到社會變項,例如對環境的恐懼而學習、為生存需要而求 知。並以心理變項與社會變項作為中介變項而建構其理論模式,其理論 指出提高學習滿意度,滿足學習者內在自我一致,學習者和教育環境適 當配合是相當重要的。(Boshier, 1971)

7.投入及生產理論

蓋浙生(1994)根據 Samuel Bowles 的「教育投入與產出群因互動圖」

以教育經濟學為基礎的角度來探討學生學習滿意度的理論。教育生產理 論將學校視為一個生產體系,整個教育體系為一個生產過程,利用各種

投入因素,產出實質單位或非實質單位的教育產品。而影響學校生產過 程的投入因素,可歸納起來分為三大類: (1) 學校環境:如學校教學的 內涵、設備、師資素質等因素均包括在內。2.家庭的環境與背景:如父 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及所得收入等因素。 3.學生個人因素:如學生 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因素。教育投入會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 習態度及學習成就,而教育主要產出為學生內外在行為的改變如知識的 獲得、價值觀念的改變、學習滿意的程度等各方面。(蓋浙生, 1994)

綜合上述理論得知,學習滿意度源自於學習者個人的特質、需求、

期望,與外在學習環境之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