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陸來台研究生之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陸來台研究生之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思賢 博士. 大陸來台研究生之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 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Research on Life Stres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研究生: 陳昭蓉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年 六 月.

(2)

(3) 誌 謝 本篇論文能在兩年內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李思賢老 師,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所給予建議與支持。並感謝陳明通老師與張鳳 琴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冗參與口試,給予論文寶貴的意見。此外,感謝清 華大學前學務長陳信文與綜學組組長陳青暨綜學組所有同仁在我就讀研 究所期間給予工作上的協助,在研究過程中給予我極大協助所有大陸學 生,由於你們的熱心協助使研究得以完成。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先生 與兩個可愛的小孩在我北上求學期間,給予我無條件的支持、鼓勵與包 容,衷心成激您們! 在此向所有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給予我陪伴、支持、鼓勵與包容 的老師、同學、主管、同事、家人與朋友獻上我最高的謝意。. I   .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來臺就學正式學制之大陸研究生,來臺後之生活 適應現況,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生活壓力、復原力及學習滿意度對 生活適應的影響。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取樣,方法 是以民國 100 學年度國立大學正式學制之大陸研究生為研究對象。一共 發出正式問卷 156 份,回收 111 份,經檢查無效問卷 1 份,共得有效問 卷 110 份,有效回收率 70.51%。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在臺有無親友 協助處理緊急事件、在臺有就學有無經濟上的壓力、復原力、生活壓力、 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呈顯著正相關;而生活壓力則與生活適應呈顯著 負相關。建議在陸生就學相關政策尚未改變前,學校成立陸生獎學金、 訂定實習就業方案、舉辦定期課業及座談會與辦理文化交流體驗活動, 以協助他們早日適應來臺的生活。 關鍵字: 生活適應、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大陸學生、復原力. II   .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et to know the formal Graduat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who are currently studying in Taiwan, to know about their situation on adjusting in regular life, also probe into how the population changes, pressure from life, restoring force, and their satisfaction on their studies will affect it. The form of research is to collect data as an overall structure, and takes random sample mainly targeting the Mainland China student from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year of 100. There were total of 156 that was given out, and 111 of them has been returned, one of them is unavalible, therefore 110 valid survey are avalible, which is about 70.51%. After the result been statistically analized, we found out that the factor for their differnt gender, whether they have relative or not near by to take care of their emergency needs, economic pressure, restoring force, pressure of daily life, satisfaction on their study, and how they adjust on their routine life do affect the result. The pressure of daily life and how they adjust with their life affect the result negatively. It’s recommended for Mainland China student to get scholarship, set up internship, have regular conference on their course and have some activities for them to exchange their experience, these will help them to get used to their life in Taiwan sooner. Key word: Life Adjustment、Learning Satisfaction、Life Stress、Mainland China students、Resilience. III   .

(6)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生活壓力 ................................... 13. 2.1.1 壓力的定義................................ 13 2.1.2 生活壓力的因應............................ 15 2.1.3 生活壓力的來源............................ 17 2.1.4 生活壓力的測量............................ 22 第二節. 學習滿意度.................................. 28. 2.2.1 學習滿意度的定義.......................... 28 2.2.2 學習動機的定義............................ 29 2.2.3 學習滿意度的理論.......................... 31 2.2.4 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34 第三節. 生活適應相關因素與研究...................... 40 IV .  .

(7) 2.3.1 生活適應的定義 ........................... 40 2.3.2 生活適應的研究 ........................... 41 2.3.3 生活適應測量 ............................. 51 2.3.4 個人背景變項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53 2.3.5 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63 2.3.6 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 6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70 3.3.1 問卷初稿 .................................. 70 3.3.2 預試問卷實施與施測 ........................ 71 3.3.3 問卷信度分析 .............................. 72 3.3.4 專家效度分析 .............................. 77 第四節 實施步驟 .................................... 79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 80 第六節 研究之倫理考量 .............................. 81. 第四章研究結果 ........................................... 82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分析 .................... 82. 4.1.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 83 V   .

(8) 4.1.2 研究對象生活壓力量表得分情形 .............. 87 4.1.3 研究對象學習滿意度得分情形及分析 .......... 91 4.1.4 研究對象生活適應量表得分情形 .............. 9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適應的相關 ...... 102 4.2.1 性別與生活適應之差異..................... 102 4.2.2 年齡與生活適應之差異..................... 103 4.2.3 學院與生活適應之差異..................... 103 4.2.4 在臺有無協助處理緊急事件的親友與生活適應之差 異 ............................................ 105 4.5.5 國外遊學、留學經驗或當過交換學生與生活適應之 差異 .......................................... 105 4.2.6 經濟壓力與生活適應之差異................. 106 4.2.7 學業成績與生活適應之差異................. 107 4.2.8 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108 第三節 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111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114 第五節 個人背景變項、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 ... 之相關 ............................................ 117 第五章. 討論 ............................................ 119 第一節 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 119 第二節 大陸學生之學習滿意度........................ 120 VI .  .

(9) 第三節 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 ......................... 122 第四節 大陸學生不同基本人口學變項與生活適應........ 123 5.4.1 性別與生活適應 .......................... 123 5.4.2 年齡與生活適應 .......................... 123 5.4.3 學院與生活適應 .......................... 124 5.4.4 有無協助處理緊急事件的親友與生活適應..... 125 5.4.5 國外遊學、留學經驗或當過交換學生與生活適應125 5.4.6 經濟壓力與生活適應 ...................... 126 5.4.7 學業成績與生活適應 ...................... 126 5.4.8 復原力與生活適應 ........................ 127 第五節 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 129 第六節 大陸學生之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 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32. 參 考 文 獻 ............................................. 135 附錄一 大陸學生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 ................................. 142 附錄二 預試問卷專家效度 ........................... 148 附錄三 預試問卷專家審查意見 ....................... 152 附錄四 大陸學生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 ................................. 154. VII   .

(10) 圖目次 圖 1-1 臺閩地區出生人數與出生率 .......................................................... 2 圖 1-2 96~112 學年度大學校院入學人數預測統計圖 .......................... 3 圖 3-1 研究架構......................................................................................... 69 圖 3-2 研究實施步驟................................................................................. 79 表目次 表 2-1 生活壓力來源研究層面與測量 .................................................... 21 表 2-2 學習滿意度研究層面與測量 ........................................................ 37 表 2-3 生活適應研究層面與測量 ............................................................ 46 表 3-1 問卷各量表 Cronbach's Alpha ....................................................... 72 表 3-2 生活壓力量表 Cronbach's Alpha ................................................... 73 表 3-3 學習滿意度量表 Cronbach's Alpha ............................................... 74 表 3-4 生活適應量表 Cronbach's Alpha ................................................... 75 表 3-5 復原力量表 Cronbach's Alpha ....................................................... 76 表 3-6 問卷各量表調整後 Cronbach's Alpha ........................................... 77 表 3-7 專家效度....................................................................................... 78 表 4-1 發出問卷與回收問卷數量 ............................................................. 82 表 4-2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 ......................................................... 84 表 4-3 復原力各題得分情形 .................................................................... 86 表 4-4 復原力各題得分分佈情形 ............................................................ 87 VIII   .

(11) 表 4-5 生活壓力各層面與整體生活壓力得分情形 .................................... 88 表 4-6 生活壓力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 88 表 4-7 生活壓力量表各題得分分佈情形 .................................................... 90 表 4-8 學習滿意度各層面與整體學習滿意度得分情形 ............................ 92 表 4-9 學習滿意度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 93 表 4-10 學習滿意度量表各題得分分佈情形 .............................................. 94 表 4-11 生活適應量各層面與整體生活適應量得分情形 .......................... 96 表 4-12 生活適應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 97 表 4-13 生活適應量表各題得分分佈情形 .................................................. 99 表 4-14 性別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2 表 4-15 年齡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3 表 4-16 學院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3 表 4-17 協助處理緊急事件的親友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 異性分析 ......................................................................................... 105 表 4-18 國外遊學、留學經驗或當過交換學生與生活適應層面及整體生 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6 表 4-19 經濟壓力與生活適應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7 表 4-20 學業成績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8 表 4-21 復原力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 109 表 4-22 生活適應各層面共線性統計 ......................................................... 109 表 4-23 生活適應各層面預測復原力逐步多元迴歸 ................................. 110 IX   .

(12) 表 4-24 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112 表 4-25 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各層面及整體生活適應差異性分析 115 表 4-26 多元迴歸分析個人背景變項、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各層面 共線性統計 ..................................................................................... 117 表 4-27 個人背景變項、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預測生活適應逐步多元 迴歸 ................................................................................................. 118. X   .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主要說明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 題、研究假設、名詞解釋、研究限制,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由於科技與資訊日益進步,國際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各國在 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等方面彼此牽動,密不可分,已逐漸變成地球 村。高等教育也在此環境氛圍下,走向國際化並形成一種趨勢,跨國求 學的現象日漸普遍,世界各國家有鑑於此,無不積極招收外國學生。根 據,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07 年報告顯示美國為高等教育中國際學生留學 比率最多之國家(OECD., 2007),佔 OECD 會員國之 19.7%,其次,英國 為 11.6%,德國為 8.6%,法國為 8.2%和澳洲為 7%。 自從 1994 年 9 月臺灣成立了「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後, 高等教育成為政府施政的重要指標。從教育部(2011) 統計資料來看,我 國從 2001 年 130 所大學院校,成長至 2011 年 163 所(不合軍警校院、 宗教研修學院及空大) ,大學生及研究生數量也從 68 萬多人增加至 124 萬多人。此狀況已徹底改變大學教育的性質,大學教育已經從以往的菁 英教育轉為普及教育。. 1   .

(14)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臺灣近年來的出生人口數呈現明顯下降 趨勢,從 2000 年出生人數 24.7 萬人到 2010 年出生人口數降至 16.68 萬 人(見圖 1-1) (教育部統計處, 2008)。這顯示臺灣人口近十年來出現少子 化現象,而人口結構的改變已經對國內高等教育直接產生影響與衝擊。 依此趨勢預估,臺灣各大學入學新生將在 2013 年達到最高點 31.48 萬人, 之後逐年下滑到 2023 年將減少至 20.31 萬人,減少人數約 11 萬人(見圖 1-2)。(教育部統計處, 2007)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國內高等教育市場需求增加與少子化現象,臺 灣的高等教育環境受到相當大的挑戰與衝擊。因此,大學校院必須發展 出適應多變環境的能力,才能在跨國界學術競爭的趨勢中生存。 20 ‰ 18. 400. 千. 350 300. 15.93. 16. 309. 14. 250. 12 10. 200. 7.21 150. 167. 6. 100. 4. 50 0. 2 75(虎 77(龍 年) 年). 86. 87(虎 年). 88. 89(龍 年).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虎 年). 年. 出生數 309,23 342,03 326,00 271,45 283,66 305,31 260,35 247,53 227,07 216,41 205,85 204,45 204,41 198,73 191,31 166,88 出生率 15.93 17.24 15.07 12.43 12.89 13.76 11.65 11.02 10.06 9.56. 9.06. 8.96. 8.92. 8.64. 圖 1-1 臺閩地區出生人數與出生率 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8). 2   . 8. 8.29. 7.21. 0.

(15) 96~112 學年度大學校院入學人數預測統 計圖 350,000.00 300,000.00. 307600301000306500311900309800309300314800312000312000 281300276300 268600 265000 247300 232800 217100 203100. 人數. 250,000.00 200,000.00 150,000.00 100,000.00 50,000.00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年別.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0 0 0 0 0 0 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就學人數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3E+05 2E+05 2E+05 2E+05 2E+05. 圖 1-2 96~112 學年度大學校院入學人數預測統計圖 來源:教育部統計(2007). 近年來中國大陸國家經濟快速起飛,擁有眾多的人口勞動力以及廣 大市場的優勢,也成了世界各國教育市場,極力爭取國際學生的來源之 一。根據統計,以目前大陸約 1,050 萬考生搶佔 600 萬的高校生名額, 顯見大陸學生來源為招生名額將近一倍。由於大陸經濟迅速發展,加上 學生就讀高等教育之強烈需求,目前已成為香港、日、韓與歐美積極爭 取的對象。 隨著兩岸學術交流日益頻繁、臺灣教育市場的需求與國家政策的發 展,政府已於民國 100 年 01 月 06 日公佈「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 科以上學校辦法」,開啟了陸生來臺就讀的正式管道。首屆原預定招收 陸生 2141 名(其中博士生 82 名、碩士生 571 名、學士班 1488 名),最後 錄取計 1263 人(博士生 28 人、碩士生 220 人、學士生 1015 人)。至 9 3   .

(16) 月底計共有 933 人完成註冊。(博士生 23 人、碩士生 185 人、學士班 725 人),第一批將近 1000 人具有正式學制的大陸學生皆已於 9 月份進入臺 灣各大學校園就學。 首屆來臺具有正式學制大陸學生,進入校園後除了提供學習的多元 化,對本國學生的學習直接造成新的衝擊外。另一個值得大家所重視的 問題,即是他們來臺生活適應的情形。大陸學生雖然跟我們有著相同文 化與歷史淵源,但其遣詞用字、生活習俗及文化傳統等表面上看似與臺 灣相近,但其中卻隱藏極大的文化差異(李逸雲, 2011)。他們來臺就學除 必須忍受離鄉背井的思鄉情懷,還要面對來自生活、家庭、人際關係、 感情、就業等各方面的生活壓力、兩岸之間在課程上學習方面的差異。(包 含學習環境、老師授課方式、課業要求等)與為了讓個人為能順利融入臺 灣生活方式、文化環境、規範、語言、溝通方式所產生之生活適應問題 (李文瑜, 2010; 李逸雲, 2011)。 由於本身負責大陸學生生活輔導工作,希望經由此研究探討可能影 響大陸學生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生活壓力、學習滿 意度之間的相互關係,並結合實際輔導工作遇到的狀況,訂定相關輔導 原則與辦法,協助學生能早日適應在臺生活與學習。希望此研究結果, 能提供臺灣各大學院校制定大陸學生生活輔導辦法及政府相關單位擬定 大陸學生生活輔導策略之參考,進而使來臺陸生能順利適應在臺灣學習 生活。. 4   .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政府積極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各大學院校皆面臨陸生生活輔導相關 的問題,目前教育部雖然已經制定「大學院校陸生人員參考手冊」,並 發給來臺就學大陸學生「2011 就學指南」,但手冊中內容僅為政府相關 規定與法令與行政處理流程,且因手冊制定期間大陸學生並未正式來臺 就讀,故缺少針對大陸學生實際進入臺灣校園後可能遇到的生活問題與 造成的衝擊加以考量。 本論文主要探討大陸生進入臺灣大學校園後,其面對來自各方面的 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相互關係。其目的如下: 1. 瞭解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生活壓力、學習滿意 度、生活適應之分佈現況。 2. 探討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性。 3. 探討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 4. 探討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 希望此研究結果,可提供臺灣各大學院校制定大陸學生生活輔導辦 法及政府相關單位擬定大陸學生輔導策略之參考,進而使陸生能順利適 應在臺灣學習生活。. 5   .

(18)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列所述: 1. 來臺就讀研究所之大陸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學院、在 臺有無親友、曾經留學或為交換生、經濟壓力、來臺就學的動機、學 業成績、復原力)與其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生活適應之分佈為何? 2. 來臺就讀研究所之大陸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適應是否有顯著 相關? 3. 來臺就讀研究所之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是否有顯著相關? 4. 來臺就讀研究所之大陸學生之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是否有顯著相 關?. 6   .

(19)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所提出之研究假設如下列所述: 1. 來臺就讀研究所之大陸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 學院、 在臺有無親友、曾經留學、遊學或為交換生、經濟壓力、學業成績、 復原力)與其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 1-1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會因「性別」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 1-2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會因「年齡」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 1-3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會因「學院」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 1-4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會因「在臺有無親友」 而有顯著差異。 1-5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會因「曾經留學、遊 學或為交換生」有無而有顯著差異。 1-6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適應」會因「經濟壓力」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 1-7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生活適應」會因「學業成績」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7   .

(20) 1-8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生活適應」會因「復原力」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 2.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相關 性。 3. 來臺就讀研究所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相關 性。. 8   .

(21)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大陸學生: 本論文所稱之大陸學生,係指 100 學年度完成註冊,且進入國立大 學就讀之正式學制大陸研究生。 二、生活壓力 本研究中所謂的「生活壓力」係指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因外在環境 的刺激,主觀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因應的資源,自覺無法平衡而形成一種 被壓迫的感受,此感受會引發個體身體與心理的反應。本研究的生活壓 力測量包括五個層面,分別為「未來發展壓力」、「學習課業壓力」、 「人際關係壓力」、「家庭影響」及「經濟壓力」。以受試者在研究者 自編之調查問卷「生活壓力量表」的得分,代表學生的生活壓力;分數 愈高,代表生活壓力愈大;分數愈低則反之。五種不同層面的生活壓力 分述如下: 1. 未來發展壓力:包括擔心未來找不到工作、擔心自己所學無法學以致 用、擔心自己缺乏就業競爭力、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等壓力。 2. 學習課業壓力:包括課業繁重、學業成績不理想、教師要求嚴格、班 上同學課業競爭激烈、擔心無法畢業等壓力。 3. 人際關係壓力:包括師生關係、同儕競爭關係、人際溝通技巧、在團 體中人緣與被重視程度、與好友分離等壓力。. 9   .

(22) 4. 家庭影響: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相處是否融洽、家庭經濟發生困 難等壓力 5. 經濟壓力:包括學費來源、是否有獲得獎學金等壓力。 三、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中所謂的「學習滿意度」係指個體主觀的認知,所參與之各 種學習活動內容、方式、過程及成果是否符合內心期待值的心理感受。 本研究的學習滿意度測量包括六個層面,分別為「行政服務」、「教師 教學」、「課程內容」、學習成果」、「學習環境」、「人際關係」。 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調查問卷「學習滿意度量表」的得分,代表學 生的學習滿意度。分數愈高,代表學習滿意度愈大;分數愈低則反之。 六種不同的學習滿意度層面分述如下: 1. 行政服務:學校行政人員的服務態度、對問題的溝通協調、各項行政 決策的參考與配合措施,處理學生申請案件的流程。 2. 教師教學: 教師的專業知識、解決學習者問題能力、預先準備課程、 教學方式、上課態度、對學生的關懷及啟發學生思考等。 3. 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難易度,若符合學生的程度與需求,方能達成 有效的教學目標,學生才能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 4. 學習成果:學習者就學習內容衡量對其個人工作技能與發展或對個人 智能與發展是否有達成其學習的目的。 5. 學習環境: 學校環境硬體設施、交通運輸動態等. 10   .

(23) 6. 人際關係: 學習者與同儕、老師相處的情況。因為經人際之間交流與 互動以尋求認同,可使學習者建立正確的自我,積極促進學習者的自 我成長與實現。 四、生活適應 本研究中所謂的「生活適應」係指個體在面對現實環境變化時,為 滿足其生理的、心理與社會的各種需求,以適當的方法解決困難問題, 並能達到指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行為都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態。本研 究生活適應變測量包括「日常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學習適應」 及「文化適應用」四個層面。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調查問卷「生活 適應量表」的得分,代表學生的生活適應量;分數愈高,代表生活適應 量情況愈好;分數愈低則反之。四種不同的生活適應層面分述如下: 1. 日常生活適應: 包含生活作息、生活習慣、飲食口味、居住品質、氣 候、交通、日常花費等皆會對學生在臺留學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響。 2. 心理適應:個人離鄉背井容易產生想念親人之感受,在加上求學之心 理壓力很容易產生孤獨、疏離、徬徨無助等感覺,而直接影響其在臺 生活適應。 3. 學習適應: 臺灣的課程安排、授課方式、課程要求、成績評量方式(包 括考試與繳交作業方式) 能與其在大陸的經驗不盡相同,可能在學習 適應上會造成衝擊。 4. 社會文化適應:因為不了解臺灣文化、民情與政治擔心自己言語行為 不當而引發各種不當行為與衝突,而產生焦慮、心情不適的感覺。 11   .

(2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對象為 100 學年度入學具有正式學制之公立大學大陸研究生, 因此本研究結果推論乃以該身分研究者為限,無法推論至臺灣地區所 有具正式學籍之大陸學生。 2. 未來研究可擴及至所有臺灣正式學籍之大陸學生或針對來臺至少一 年大陸學生進行研究。 3. 由於研究是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進行資料收集方式,在未來研究上 可針對生活壓力各層面、因應與適應情形以質性訪談做更進一步探 討。 4. 本研究屬橫斷性研究,在因果關係的推論上無法提供明確之證明。 5. 本研究採問卷施測屬事後回溯,可能因研究對象回憶偏差而造成結果 的偏差。. 12   .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來臺就學之正式學制大陸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個人 背景因素、生活壓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今年為首批 正式大陸學制學生來臺入學,所以目前尚未有此方面的相關研究,故將 文獻探討範圍擴大至可能與研究對象碰到類似情況大學生、研究生、僑 生、外籍生等族群加以探討。. 第一節 生活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斥著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壓力對人而言有 其正面價值,也有其負面影響。本節首先探討生活壓力的定義與生活壓 力的因應,再研究生活壓力的來源與生活壓力的測量,並整理有關生活 壓力的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生活壓力層面之變項之參考。. 2.1.1 壓力的定義 壓力是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 無法正常回應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長久以來,學者們因研究領域與研 究重點的不同,對於壓力一詞的界定,至今仍是眾說紛紜。Lazarus & Folkman(1984)綜合各家說法將壓力的定義方式歸納為以下三種不同 取向(R. S. Lazarus & Folkman, 1984),分別為: 1.「刺激取向」(stimulus approach)將壓力視為一種刺激,強調造成壓 13   .

(26) 力的壓力源。Holmes & Rahe (1967)認為壓力為一種生活情境的變動, 當個體遇到外界事件(尤其是具有威脅性的重大事件,例如:死亡、火 災、離婚等)失去生活平衡時,為恢復其原有之適應狀態所需花費的精 神與體力的總和稱為「再適應」,而「再適應」是造成生活壓力的主 要原因。(Holmes & Rahe, 1967) 。 2.「反應取向」 (response approach)將壓力視為一種刺激造成的負向反 應。Selye (1956)指出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個體面對任何需求時 的非特定反應(nonspecific response);適當的壓力能提高我們對事情 的警覺性,讓我們做事時思考更加謹慎,以發揮理想的表現。過度的 壓力則會讓人感到情緒困擾、心情沮喪和氣餒,並會引起腎上腺素分 泌增多,影響身心的健康。Selye提出壓力反應模式-「一般適應症狀」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包括三個階段:第一為警覺階段, 係指個體受到威脅刺激後對壓力源缺乏適應力到生理功能增強的過程; 第二為抗拒階段,係指個體發展出對壓力源的抗拒能力,但同時對壓 力的敏感度亦升高;第三為衰竭階段,係指若個體持續暴露在壓力源 的傷害下,會造成個體適應能力喪失,最終精疲力竭致死。(Selye, 1956) 3.「互動取向」(relational approach)將視壓力為個體與環境間的某種關 係狀態,認為壓力既不單是環境刺激,也不單以個體生理反應為指標, 而是個體與環境兩者間互動的一種交互結果。Lazarus 1966年以互動觀 點對「壓力」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定義:「壓力是一種刺激的因子, 會使得個體出現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也會為個體帶來張力與改變。而 壓力則是個體經過認知的評估後,對壓力產生的身心反應。(R. S. Lazarus, 1966) 14   .

(27) 綜合上述,相對於了刺激、反應取向兩大壓力觀點,互動取向強 調壓力為個體與環境兩者間互動,加上個體主觀認知評估與因應造成的 結果。所以同樣的壓力源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會因個體的主觀認知而產 生個別差異化的壓力反應。本研究採取互動取向的壓力定義,將生活壓 力定義為: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因外在環境的刺激,主觀評估自己的能 力和因應的資源,自覺無法平衡而形成一種被壓迫的感受,此感受會進 而引發身體與心理的反應。 2.1.2 生活壓力的因應 若將壓力視為個體在經歷日常生活事件評估自己的能力與資源,自 覺無法達成目標,而引發之身體與心理的連鎖反應之結果,那麼個體如 果無法找出解除壓力的方法或策略,就會一直處於壓力狀態,長時間下 來,其身心健康必然受到影響。而因應(Coping)即是指個體在面對壓 力情境下時,用以減輕或解除壓力的方法(Lazarus, 1976)。對於因應的定 義,有許多學者紛紛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 Pearlin 和 Sckooler(1978)認為因應是為避免外在生活壓力對個體造 成任何傷害所採取的反應(Pearlin & Schooler, 1978) Lazarus 和 Launier (1978)將因應視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用以處理環 境和內在的要求相互衝突時,所做的行動和內心上的努力。(R S Lazarus & Launier, 1978). 15   .

(28) Lazarus 和 Folkman(1984)認為因應並非一種靜止狀態,而是個體 在面對壓力時和環境互動過程中,不斷評價與再評價的歷程。個體會透 過認知和行為的調整,平衡內外在超過個人資源及負荷,進而身心恢復 平衡的狀態(R. S. Lazarus & Folkman, 1984) 目前為大家應用最廣的為 Lazarus 和 Folkman (1984) 提出壓力因應 模式。Lazarus 和 Folkman(1984)認為壓力為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關係中, 個體知覺到環境刺激超出個人內外資源及負荷,且影響個體的身心平衡。 以此為中心的觀點,在壓力的因應歷程中加入了「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的概念,認知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此歷程包含三個階段,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功能: 1. 初級評估:初級評估的目的在於判斷該事件是否造成壓力?它可能形. 成三種結果:認定事件是無關的(irrelevant)、正向的(positive)及 壓力性的(stressful);若評定該事件是無關的,表示此事件對個體不 具意義;若評定此事件為正向的,表示此交互作用並未超過個人的負 擔及資源的負荷,顯示具有正向的影響;若評定此事件為壓力性的, 表示此壓力評估涉及傷害、失落、威脅、及挑戰。其中傷害、失落、 威脅,將導致負向的情緒而挑戰性則帶來愉悅的情緒。 2. 次級評估:當初級評估的結論覺得是壓力性的事件,接著決定能做些 什麼或如何因應,此即為「次級評估」,次級評估是一複雜的評價過 程,個人評估對此壓力事件所擁有的因應資源與可採取的因應方式。 在次級評估有四種可能的因應方式,包括直接行動、尋求資源、接受 現況、放棄行動。 16   .

(29) 3. 再評估:個人經由改變情境及情緒調適的努力,進一步以環境中的新 訊息為基礎,致使再評估的發生,修正先前的評估,包括對過去所有 努力的正向詮釋,重新評估事件對個人的意義,繼而引發新的因應努 力。 壓力的因應為個體在面對壓力時和環境互動過程中,透過認知和行 為的調整,平衡內外在個人資源及負荷,進而身心恢復平衡的狀態。故 本研究欲採用此觀點解釋大陸學生對壓力的因應,並進一步探討生活壓 力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 2.1.3 生活壓力的來源 日常生活經驗與主要生活事件是為構成生活壓力最主要的原因。人 類所經驗到的壓力幾乎與生活壓力事件有關,生活壓力事件是促成心理 與生理疾病發生之最主要原因。依據不同的壓力取向觀點,生活壓力來 源不同的定義。以刺激取向觀點而言,壓力源是日常生活事件(尤其是重 大事件)所引起的刺激;就反應取向觀點而言,壓力來源是能使個體產生 非特定反應的任何事件;就互動取向觀點而言,沒有特定的壓力來源, 如環境中的刺激或日常生活事件只要足以對個體身心形成壓力皆可稱之。 而本研究採用互動取向觀點,將生活壓力來源視為一些內在或外在的事 件或刺激,且這些事件或刺激是被個體主觀認知為有壓力的。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的生活壓力來源見仁見智尚未有一致性見解, 有不同的定義,故其定義與歸類方式也有所差異。茲分別說明如下: 17   .

(30) 李豐里(2000) 經以臺大、師大、政大三個學校僑生為研究對象,設 計 33 題困擾生活壓力事件,將生活壓力(在過去的六個月中經驗及感受) 分為兩部份來探討:分別為客觀生活壓力之測量(即評定生活壓力事件之 發生與否)與主觀生活壓力(即讓研究對象評定本身所覺知到的壓力困擾 程度) ,研究對象在過去的六個月中經驗及感受到的最困擾生活壓力事 件為學校課業。(李豐里, 2000)。 李金治、陳政友(2004)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設計 46 題困擾生活壓力事件,將生活壓力量表分成兩部分:1、客 觀生活壓力:指研究對象最近六個月內所發生過的生活事件。2、主觀生 活壓力:研究對象主觀知覺生活壓力的困擾程度,並將生活壓力分為學 校、前途、人際關係、異性交往、家庭、一般和教學實習等壓力事件, 研究對象在過去六個月內感到困擾的生活壓力,以前途壓力為最大,其 次是教學實習壓力和學校壓力。(李金治 & 陳政友, 2004) 呂岳霖(2005)以臺中師範學院一至四年級學生為抽樣探討對象, 設計 29 題生活壓力題目,將生活壓力分為學校壓力、家庭壓力、人際壓 力、感情壓力、就業壓力及自我認同壓力六個層面來探討。 (呂岳霖, 2005) 張毓凌(2005)研究臺北縣市日間部正規班碩士研究生之生活壓力研 究,選定 9 所大學為研究對象,設計 20 題生活壓力題目,將研究生生活 壓力的分為學習壓力、經濟壓力、人際壓力三個層面來探討,研究生生 活壓力的排序依序為學習壓力、經濟壓力、人際壓力。(張毓凌, 2005)。 18   .

(31) 王玲雅、林綽娟(2006) 研究四技的新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 策略,選定五所臺中縣市四技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 25 題生活壓力題目, 將生活壓力分為學校課業、人際關係、感情因素、家庭困擾、人生目標 五個層面來探討,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生活壓力主要來源為「學校 課業方面」,其次為「人生目標方面」。(王琳雅 & 林綽娟, 2006) 蔡文雅(2006)對科技大學學生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的進行研究, 設計 36 題生活壓力題目,將生活壓力分為家庭方面、經濟方面、人際方 面、自我方面、學業方面及未來就業方面六個層面來探討,研究結果發 現科技大學學生壓力以未來就業方面最大,自我方面次之。(蔡文雅, 2006) 林淑惠(2008)以網路作答方式探討一般身分研究生的生活壓力,設 計 25 題生活壓力題目,將研究生的生活壓力分為未來發展壓力、學校課 業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經濟壓力五個層面來探討,研究生的生 活壓力仍以未來發展壓力最爲沉重,學校課業壓力爲其次。(林淑惠 & 黃韞臻, 2008) 李慶傳 (2008) 探討香港青少年壓力對應方式調查研究,研究對象 為香港中學生與大學生,將生活壓力發為經濟、學習、角色期許、生涯 發展、人際關係五個層面來探討。(李庆伟, 萧婉玲, & 何思敏, 2008) 周碧琪(2009)以林口先修部準大學僑生為研究對象,將生活壓力分 為學習壓力、生活起居及經濟壓力、社會壓力與目標壓力四個層面來探. 19   .

(32) 討。(Pi-Chi Chou, Yu-Mei Y Chao, Hao-Jan Yang, Gwo-Liang Yeh, & Lee*, 2011; 周碧琪, 2009) 林淑惠、黃韞臻(2009)研究來自中部地區 6 所大專院校大學生。將 生活壓力分為情感壓力、就業壓力、自我壓力與課業壓力四個層面來探 討。(林淑惠 & 黃韞臻, 2009) 黄晟(2011) 對北京清華大學研究生生活狀況的進行調查,研究顯示 在校研究生的主要壓力來自學業(70.8%) ,其次是就業(53.2%)、戀愛 (23 .4%)、經濟困難(25.39%)、自我定位(37.7%)。(黄晟, 武晓峰, & 王孙禺, 2011),將上述研究結果整理成以下表 2-1 生活壓力來源研究 層面與測量。 表 2-1 生活壓力來源研究層面與測量 作者. 研究對象. 生活壓力來源研究層面與測量 主觀 客觀 學校 家庭 人際 感情. 就業. 自我. (未來) 認同 李豐里. 僑生. ˇ. ˇ. 李金治. 師範大學. ˇ. ˇ. (2003). 四年級. 呂岳霖. 師範大學一. (2005). 至四年級. 張毓凌. 正規. (2005). 研究生. 蔡文雅. 科技大學. 學習. 經濟. (學業). (2000). ˇ. ˇ. ˇ. ˇ. ˇ. ˇ. ˇ. (2006) 20   .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33) 王玲雅. 四技新生. ˇ. ˇ. ˇ. ˇ. (2006) 林淑惠. 人生 目標. 正規研究生.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2008) 李慶傳. 香港中學生. (2008). 與大學生. 周碧琪. 僑生先修部. ˇ. 學習壓力、生活起居及經濟壓力、社會壓力與目標壓力. (2009) 林淑惠. 中部地區 6. 黃韞臻. 所大專院校.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2009) 黄晟. 北京清華大. (2011). 學研究生. ˇ.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生活壓力的來源目前尚未發展出一致性的見解。 早期研究生活壓力源的分類以主觀與客觀生活壓力為主(李金治 & 陳 政友, 2004; 李豐里, 2000);而在大學生生活壓力的研究,壓力來源分類 皆會加入「自我認同」(呂岳霖, 2005; 李庆伟 et al., 2008; 林淑惠, 黃韞 臻, & 林佳筠, 2009; 黄晟 et al., 2011; 蔡文雅, 2006),因為大學時代是 屬於青年期後期,也是青年們進入成人社會的養成階段。這個階段青年 逐漸要邁入成人世界,他必須要從父母、家庭的約束中釋放出來,必須 根據過去的經驗,配合目前的能力,掌握社會所提供的機會,為自己建 構一個自我的價值觀以及所欲成就的面貌,確立整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 急於想去探索自己在生命中的定位與意義,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21   . ˇ.

(34) 近來有關生活壓力的研究,研究者會將生活壓力依研究對象在面對 環境可能遇到的生活壓力來源加以分類,常見的生活壓力來源分類有「家 庭」、「人際」、「就業(未來)」 、「學習(學業)」 、「經濟」五個層面(王 琳雅 & 林綽娟, 2006; 呂岳霖, 2005; 李庆伟 et al., 2008; 林淑惠 & 黃 韞臻, 2008, 2009; 黄晟 et al., 2011; 蔡文雅, 2006)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文獻探討結果,將生活壓力源定義 為個體因內在或外在的或刺激且主觀認知為有壓力的生活事件,並依其 來臺就學可能面對之生活事件,而造成生活壓力的來源分為「學習課業 壓力」、「未來發展壓力」、「人際關係壓力」、「家庭影響」、「經 濟壓力」、五個層面來探討。. 2.1.4 生活壓力的測量 依據不同的生活壓力的定義,編製測量壓力的方法也不相同。 Holmes 與 Rahe(1967)首先將生活壓力量化,發展出「生活再適應量 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此量表共有 43 個大部 分人所會經歷的正向與負向生活改變事件,量表中將「結婚」這個事件 所造成的生活影響,需要再適應的數值設定為 500,調查 394 位社會背 景不一樣的美國人,並以「結婚」此事件為基準,對其他 42 個事件再 適應程度以 0-1000 範圍相對於「結婚」事件分別給分,最後將每件事情 的平均分數除以 10, 完成了「生活再適應量表」43 個事件的平均量表 值的建立。然後給予每個事件一個數目以代表事件的「生活改變值」 (Life Chang Unit,簡稱 LCU),如:伴侶死亡對生活的改變程度為 100LCUS, 22   .

(35) Holmes 和 Rahe 認為將這些生活改變值加起來,就能知道一個人在某段 時間內所承受的壓力嚴重程度(Holmes & Rahe, 1967)。 雖然「生活再適應量表」可以測量生活壓力,但僅以生活事件來評 估個人心理壓力的大小,卻沒有考慮許多重要的生活事與個人對生活事 件主觀感受之個別差異。所以後來陸續學者修正缺失後發展出同為測量 重大生活事件的量表,如 Sarason、(1978)設計了「生活經驗調查表」 (Life Experiences Survey,簡稱 LES)(Sarason, Johnson, & Siegel, 1978) 此量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有 47 個事件為一般人適用,第二部份有 10 個事件則專為學生所設計,量尺為雙向度測量,以個人對事件的正向 情緒程度給予+1 到+3 分或是負向情緒程度給予-1 到-3 分,目的在評 估每項事件改變對個人的意義。 Cohen、Kamarck 與 Mermelstein(1983)編製「知覺壓力量表」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用來測量主觀壓力。不同於以上發展的量 表以生活事件當做測量受試者壓力程度的來源,知覺壓力量表請受試者 回想最近一個月的整體感受進行作答。量表內容共有 14 題,正負向題 目各半,其中正向題目需反向計分,量尺採 5 點計分方式,0 分為「從 不」、1 分為「偶爾」、2 分為「有時」、3 分為「常常」、4 分為「總 是」的頻率程度,總分愈高表示其主觀壓力愈高。(Cohen, Kamarck, & Mermelstein, 1983) 李豐里(2000) 在研究僑生在過去的六個月中經驗及感受到的最困擾 生活壓力,將生活壓力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客觀生活壓力之測量 23   .

(36) 即評定生活壓力事件之發生與否;若發生過該事件,則得1分;沒有發生 過該事件則得0分,分數愈高代表其客觀生活壓力愈大。第二部份為主觀 生活壓力即讓研究對象評定本身所覺知到的壓力困擾程度;若於前一部 份(客觀生活壓力),研究對象自陳從未發生過該壓力事件,則不必回答 其困擾程度。計分時,採五點計分法,感到沒有困擾者得1 分;很少困 擾者得2 分;有些困擾者得3 分;很困擾者得4 分;非常困擾者得5 分。 分數愈高代表其主觀生活壓力愈大。(李豐里, 2000) 李金治(2004)以研究大學四年級學生,將生活壓力分為學校、前 途、人際關係、異性交往、家庭、一般和教學實習等壓力事件。量表分 成兩部分:1、客觀生活壓力:指研究對象最近六個月內所發生過的生活 事件。量表針對生活事件發生與否分「沒有發生過」及「有發生過」兩 部份;沒有發生過,得 0 分,若事件有發生過,得 1 分;得分愈高,代 表所承受壓力愈大。若該事件發生過,則繼續填答「困擾程度」,若該 事件沒有發生過,則不必填答「困擾程度」,直接跳答下一題。2、主觀 生活壓力:研究對象主觀知覺生活壓力的困擾程度,並以 Likert 五點量 表形式,將主觀生活壓力分為「沒有困擾」 -1 分、「很少困擾」 -2 分、 「有些困擾」-3 分、「很困擾」-4 分、「非常困擾」-5 分,若事件沒 有發生過則為 0 分。得分愈高代表其主觀生活壓力愈大,分數愈低則反 之。(李金治 & 陳政友, 2004) 呂岳霖(2005)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生活壓力分為學校壓力、 家庭壓力、人際壓力、感情壓力、就業壓力及自我認同壓力等六個層面。 採用李克特氏五點式量表,由受試者從「極大困擾」、「很大困擾」、 24   .

(37) 「有些困擾」、「很少困擾」、「沒發生過或毫無困擾」中,圈選一項 與自己看法最為接近之選項。計分方式則是根據受試者對每一個題目的 看法,按「極大困擾」、「很大困擾」、「有些困擾」、「很少困擾」、 「沒發生過或毫無困擾」,分別給予 4、3、2、1、0 分。分數愈高,代 表受試者知覺生活壓力的困擾程度愈大;反之,則代表其知覺生活壓力 的困擾程度愈小。(呂岳霖, 2005) 張毓凌(2005)以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將生活壓力分為三 個層面:人際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計分採用四點量尺,由受試 者依其真實感受與實際情況評定該量表所列之個體主觀感受之生活壓力 程度為何,於「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 四個選項中圈選一個最適當的答案,分別為 1、2、3、4 分,分數越高 表示受試者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越大。(張毓凌, 2005) 蔡文雅(2006)對科技大學學生壓力的進行研究。將大學生的壓力 來源分為六個方面。分別為家庭方面、經濟方面、人際交友方面、自我 方面、學業方面、未來就業方面,採李克特氏(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方 式,受試者根據符合程度選填答,分數愈高,表示在該層面所知覺到的 壓力愈大。(蔡文雅, 2006) 王玲雅(2006) 研究四技的新生生活壓力,選定五所臺中縣市四技學 生為研究對象,設計 25 題生活壓力題目,將生活壓力分為學校課業、人 際關係、感情因素、家庭困擾、人生目標五個層面來探討。計分每題 4 分,事件未發生過或發生過沒有困擾得 0 分到有發生過非常困擾得分 4 25   .

(38) 分。總分介於 0-100 分,受試者就自己半年來實際經驗填答,分數越高 表示所感受的生活壓力愈大。(王琳雅 & 林綽娟, 2006) 林淑惠(2008)以網路作答方式蒐集研究生樣本,將壓力源歸納為五 個層面,分別為未來發展壓力、學校課業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 經濟壓力。問卷發展前先與十多位研究生進行深度訪談,瞭解學生的潛 在生活壓力及常用的面對方式,再根據訪談結果,由多位經驗豐富的輔 導老師協助針對個別構面設計量表,計分方法採用「李克特式五點量尺」 法,要求受試者根據實際感覺,由總是、時常、有時、很少、從不如此, 五選項中擇一勾選,分別給 5、4、3、2、1 分,各題分數越高表示壓力 愈高。(林淑惠 & 黃韞臻, 2008) 李慶傳 (2008) 探討香港青少年壓力對應方式調查研究,將生活壓 力發為經濟、學習、角色期許、生涯發展、人際關係五個層面來探討, 在青少年壓力源的總體分析上以受訪者最近三個月所承受不同壓力的情 況,以 1 (完全沒有)至 5 (十分強)評分;在生活壓力量表採用李克特式五 點量尺計分,由「從未如此」到「總是如此」分別給予 1 分至 5 分,3 分即為平均值。因此,所得分數可分高、中、低三種程度區別,若得分 高於 3.5 分以上,表示壓力感受程度屬於高, 2.5 至 3.5 分表示壓力感 受屬於中等, 2.5 分以下表示壓力感受程度屬於低。(李庆伟 et al., 2008) 周碧琪(2009)以準大學僑生為研究對象將生活壓力分為四個層面、 分別為學習方面、社會方面、生活起居及經濟方面。採用李克特式五點 量尺計分,「非常符合」、「符合」、「中立意見」、「不符合」、「完 26   .

(39) 全不符合」得分依次為 5、4、3、2、1 ,得分愈高表示壓力程度愈高。 (周碧琪, 2009) 生活壓力的測量通常分為一般生活事件(Holmes & Rahe, 1967)、重 大生活事件(Sarason et al., 1978)、主觀壓力測量(Cohen et al., 1983; 李金 治 & 陳政友, 2004; 李豐里, 2000)與客觀壓力測量(李金治 & 陳政友, 2004; 李豐里, 2000),而壓力測量時間以包含一個月(Cohen et al., 1983)、 三個月(李庆伟 et al., 2008)或六個月(王琳雅 & 林綽娟, 2006; 呂岳霖, 2005; 李金治 & 陳政友, 2004; 李豐里, 2000)所承受之生活壓力,計分 方式通常採四點量尺(王琳雅 & 林綽娟, 2006; 張毓凌, 2005)或李克特 式五點量尺(呂岳霖, 2005; 李庆伟 et al., 2008; 李金治 & 陳政友, 2004; 李豐里, 2000; 周碧琪, 2009; 林淑惠 & 黃韞臻, 2008; 蔡文雅, 2006) 綜合上述發現生活壓力的測量,目前尚未發展出一致性量表。每個 研究者皆依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發展出適合生活壓力測量量表。本研 究依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文獻探討結果,將生活壓力測量分為「學習 課業壓力」、「未來發展壓力」、「人際關係壓力」、「家庭影響」、 「經濟壓力」五個層面,計分方式通常採李克特式五點量尺,並參考林 淑惠(2008)探討研究生之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現況分析之研究,發展來 臺就學之大陸學生之生活壓力問卷。. 27   .

(40) 第二節 學習滿意度 近年來,滿意度廣泛運用行政、教學、政治、商業等各方面研究。 日常生活上各方面的滿意度調查也和關係密不可分,如候選人滿意度調 查、施政滿意度調查、顧客滿意度調查、學習滿意度調查、教學滿意度 調查等。對於學校而言,學生在校的學習滿意度將會直接影響到其學習 成效與學習表現,也會間接影響學生對學校向心力、社會對學校的評價。 對於首屆來臺就學大陸生,他們對學校學習滿意度更會直接影響國內招 收陸生名額、政策與制度。然而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因素很多。本節 首先探討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動機的定義,再研究學習滿意度之理論模式, 並整理有關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學習滿意度層面之變 項之參考。. 2.2.1 學習滿意度的定義 張春興(2009) 指出學習是因經驗或練習獲得知識技能或產生行為, 並使其成為持久改變的歷程。(張春興, 2009) 「滿意」(Satisfaction)其意義為個體感到意願滿足。滿足為個體 在進行各種活動後,個體主觀感覺心理愉快的感受。Tough(1978)指 出滿意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滿意」是高興的感覺或積極 的態度,「不滿意」則是不高興的感覺或消極的態度是。(Tough, 1978). 28   .

(41) 張春興(1989)對滿意度的解釋為:個體在動機(生理的或心理的)促動 下的行為,達到所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是個體慾望實現的 心理感受。(張春興, 1989) 大部分學者對於學習滿意度的定義,都強調個體對學習活動內容、 方式、過程及成果,其內心主觀認知的感受。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習 活動感到符合或超出個體內心的期望水準,則會對學習活動感到滿意, 反之如果學習活動不符合個體期望水準則會感到不滿意,而滿意程度的 高低值即為學習滿意度。 在教育上學習滿意度通常用來解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與的學習結 果與評量學習活動辦理的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滿意與否,會直接影 響到其學習成效、學習表現與是否繼續學習的意願。 綜合上述,此研究將學習滿意度定義為個體主觀的認知,所參與之 各種學習活動內容、方式、過程及成果是否符合內心期待值的心理感受。 2.2.2 學習動機的定義 在任何的行為背後皆有其動機,而此動機也反應在行為上,學生在 於學習亦是如此,個人在學習活動開始會有個目標或目的,背後也支援 著多個動機並可能包括有需求與驅動力、好奇與習慣、態度與興趣、意 志與價值觀、刺激與誘因等的相關概念。對於學習動機的定義各學派有 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為行為學派、人本學派與認知學派,各學派對於 學習動機皆有一番定義,「行為學派」較偏重於外在動機的刺激所影響;. 29   .

(42) 而「人本學派」與「認知學派」則傾向於內在歷程為重。所以不論個人 內在或是外在所趨力,皆會影響個人的學習動機。 針對學習動機的研究有許多,不論是針對在於學習活動、學習方法、 國小、國中、大學、碩士教育、繼續教育等。每個階段的教育皆有人進 行研究。Houle 而將學習者分為三種動機類型,即目標取向、活動取向、 學習取向三種動機類型:的:1.目標取向的學習者:利用學習作為達成 某種目標的方法,該取向學習者的意識中是相關明確與具體的。2.活動 取向的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主要在於活動過程所具的意義,與學習活 動的目的或教材內容無關,如逃避、厭煩或想結交新朋友等為主要出發 點進行學習的學習者。3.學習取向的學習者:主要是追求知識本身作為 參與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習動機會。 研究生是屬於成人的學習階段,所以學習並非全部是為了教師所設 定的目標而進行,大部分學習目標是為自己本身而定。因每個人參與程 度、個人特質、面對得情況等不同因素不同,而有不同的動機取向。對 於來臺就讀的大陸研究生而言,其來臺就學動機除了學習外、個人未來 發展、職業生涯的考量外、兩岸情勢的發展亦可能是影響其的學習動機 最大的因素。 此研究將大陸學生來臺學習動機定義為個體因內在或外在環境需 要,進而引發其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與支持其朝向所訂定學習目標 的歷程。. 30   .

(43) 2.2.3 學習滿意度的理論 國內外學者紛紛以不同的理論模式來解釋學習滿意度,分述如下: 1.場地論 心理學家 Lewin(1936)以完形心理學的理念為基礎,提出場地論 (field theory),此理論是用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 係。Lewin 認為人類的行為表現是由整體環境中的各種可意識到的因素 所決定,包括飢餓感、過往事件、某個情境或者是某個人等,凡是所有 在環境可意識到的因素,都會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個體的行 為表現。我們個人的一切言行舉止,也隨時隨地都會影響別人,這個關 係是互動的。簡單來說,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周圍整體環境與個人交互 作用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個人因素包括了遺 傳、能力、情緒、動機等等,而環境因素則包括了社會的與自然的一切 條件,當然也包括了人與人的互動。 2.需求與環境的交互理論 Murray 根據 Lewin 的場地論提出「需求與環境論」,此理論重視個 人需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由於個人需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即使在同 一環境,個人的心理現象同時受所在環境的影響,亦即「行為」是人與 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產生不同的行為模 式,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相同情境,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這同時也可以說明為何在同一環境,對不同學生卻有不同之滿意情形。 (Murray, 1938) 31   .

(44) 3.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Maslow(1972)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由需求所引起,它把人類的需求 由低而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 實現需求共五個層次。分析 Maslow 的需求理論有其一定的需求順序, 而學生是有個別差異的,對於需求理論的特定順序是可用來說明個人有 何需求,但無法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每個個體期待滿足的需求不一樣, 是造成學習滿意度不同的因素。(Maslow, 1972) 4.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Herzberg(1959)提出有關工作滿意之理論雙因子理論,此理論認 為人類的需求是二元性的:一是動物性的需要,即生理需求;二是人性 的需要,即心理的成長。他並認為人類的滿足感是受到「激勵因素」及 「保健因素」所控制,即兩因子會影響滿意度的程度(Herzberg, 1959)。 Domer(1983)將雙因子理論運用在學生的滿意度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影響 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激勵因素」是學生本身內在因素,如學習之成就感、 教師與同學的認同、學習本身等;而影響學生學習不滿意的「保健因素」 是外在的學習環境,如學習之環境、人際關係、學校的行政措施等。激 勵因素若存在,會使學生滿意,反之也會使學生不滿意;保健因素亦然。 Domer(1983)雙因子理論不像其他理論,將滿意與不滿意視為交互作 用的因素。因為「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為各有其範疇的二個因素, 分別為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內在的因素及外在因素。 5.差異理論(discrepany theory) 32   .

(45) 差異理論(亦稱「期望差異理論」)是 Locke(1969)提倡,其基本假 設用於個人對於工作滿意的程度,乃是由實際所得與預其所得的差距來 判斷,若差距越小,則感到滿意度越高,若差距愈大,則滿意度越低(Edwin A, 1969)。Domer(1983)將差異理論運用於研究學生學習滿意度方面, 認為學生在學習的動機與滿足是因為:個人對期待報酬的評量與個人在 努力之後能夠確實獲得所期待報酬的機率。差異理論即說明學生學習滿 意度取決於學生學習前的「期望水準」和學習後「實際所得之結果」的 差異度,差距愈小則學生愈滿意,差距愈大則學生愈不滿意。 6.一致模式理論 Boshier 於 1971 年提出一致模式,以解釋外界環境與內在心理對學 生行為之影響,他認為參與教育的動機可分為「匱乏動機」與「成長動 機」,而「匱乏動機」與「內在自我不一致」的意義相同;「成長動機」 與「自我接受」的意義相同。而所涉及到的心理變項,例如內在導向、 自主;也涉及到社會變項,例如對環境的恐懼而學習、為生存需要而求 知。並以心理變項與社會變項作為中介變項而建構其理論模式,其理論 指出提高學習滿意度,滿足學習者內在自我一致,學習者和教育環境適 當配合是相當重要的。(Boshier, 1971) 7.投入及生產理論 蓋浙生(1994)根據 Samuel Bowles 的「教育投入與產出群因互動圖」 以教育經濟學為基礎的角度來探討學生學習滿意度的理論。教育生產理 論將學校視為一個生產體系,整個教育體系為一個生產過程,利用各種 33   .

(46) 投入因素,產出實質單位或非實質單位的教育產品。而影響學校生產過 程的投入因素,可歸納起來分為三大類: (1) 學校環境:如學校教學的 內涵、設備、師資素質等因素均包括在內。2.家庭的環境與背景:如父 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及所得收入等因素。 3.學生個人因素:如學生 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因素。教育投入會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 習態度及學習成就,而教育主要產出為學生內外在行為的改變如知識的 獲得、價值觀念的改變、學習滿意的程度等各方面。(蓋浙生, 1994) 綜合上述理論得知,學習滿意度源自於學習者個人的特質、需求、 期望,與外在學習環境之交互作用。. 2.2.4 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由上述學習滿意度的理論得知影響學習滿意度高低的因素是非常 錯綜複雜的包括學校環境、教學的內容、教學設備、師資素質、學習者 之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期望等。綜合上述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發現,影 響學生滿意度的因素是多面向的,但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個因素: 1.學生因素:學生個人的特質、需求、期望、背景(如:性別、大學就 讀科系背景、家庭社經地位)、學習興趣、學習參與程度等。 2.教師因素:教師教學方法、教師人格特質、教學型態、教學內容、課程 內容、師生互動程度等。. 34   .

(47) 3.學校因素:學校環境、行政支援、行政措施、教學設備、學校周邊的 社區環境、能否提供配合學生實際需要的事務等。 目前尚未有對大陸學生研究生進行學習滿意度的調查,將文獻探討 的範圍擴及大學生、研究生加以探討,學習滿意度層面分述如下: 夏天倫(2004)探討教育部通過各大學辦理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 後,從碩士在職專班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 調查研究,將學習滿意度分為四個層面學習成效、學習環境、教師教學 與課程安排來探討。(夏天倫, 2004) 廖志昇(2004)探討師範學院在職進修碩士班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 滿意度的情形,並探討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互關係。將學習滿意 度分為行政支援、教師教學、課程內容、人際關係、學習成果、學習環 境六個層面來探討。(廖志昇, 2004) 張毓凌(2005) 探討正規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將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分為三個層面:(1)與老師相關滿意度:包 含教師教學、行政措施、人際關係;(2)課程與環境:包含課程內容與設 計、學習環境與設備;(3) 學習經驗:學習成果、人際關係、學業成就。 (張毓凌, 2005) 王鈴雅(2007)探討教育系所碩士在職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 度之現況, 將學習滿意度分為五個層面:(1)自我經驗成長的程度;(2)學 習資源與設備:包含學校行政支援與硬體設備(可視為物理環境);(3) 學習氣氛:為學習過程中,學習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或傾向(可視為心 35   .

(48) 理環境);(4)教師教學:教師素養與教學態度;(5)課程內容:對課程內 容之評價。(王鈴雅, 2007) 曾璽佳(2007)探討商業類科技藝競賽選手對於指導教師領導行為 與接受訓練期間學習滿意度之影響。本研究採中國式領導模式為架構基 礎,以指導領導行為與學習滿意度為變項,指選手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中, 對其相關之環境設備、教師領導、訓練課程以及學生在接受訓練之後對 其本身之成長過中,所獲得之正向知覺或感受,源於個人之意識或潛在 意識之需求滿足。根據參與技藝競賽選手之情形,學習滿意度分為學校 與環境、教師與課程、自我學習與發展三個層面。(曾璽佳, 2007) 盧冠利(2007)探討科技大學通識課程實施現況與學生之學習滿意 度。學習滿意度分為課程安排、教師教學、學生參與、學習環境、學習 成效五大層面,探討對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之願望及需求獲得滿足或目 標達成的程度。(盧冠利, 2007) 許瑋真(2008)在探討成人在職進修學生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學習 滿意度關係,將學習滿意度分為課程內容、教師教學、行政支援、學習 環境、學習成效以及人際互動六個層面來探討。(許瑋真, 2008) 林筱棋(2010)探討東部地區大學院校中碩士班研究生的就讀動機、 生活壓力與學習滿意現況,將學習滿意度分為教師教學、課程內容、人 際關係、學習成果、行政服務、學習環境等六個層面來探討。(林筱棋, 2010). 36   .

(49) 李文瑜(2010) 對大陸學生來臺學習參與影響之研究中指出,大陸交 換生的來臺臺實際接觸臺灣地區教學環境之後,普遍認為臺灣地區學生 之學習態度略為高於預期、師資設備與課程規劃亦同優於陸生之預期, 惟有競爭力一項,陸生對於臺灣地區學生競爭力之知覺,明顯劣於來臺 學習行前之預期。(李文瑜, 2010) 張志謙(2011)探討我國大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及相關性,將學習滿意度分為四個層面學習成效、學習環境、教 師教學與課程安排加以探討。(張志謙, 2011)。 林家正(2011) 探討大陸學生來臺交換就讀滿意度,在學術環境構面 包括課程滿意度、圖書資訊豐富程度、教師專業能力滿意度、學校軟硬 體之設施滿意度。(林家正, 2011) 程伊昉(2012)研究探討大陸學生在臺灣就讀期間,所面臨的生活適 應、學習障礙與問題,研究發現在教師教學、行政、學習效果等方面, 陸生對臺灣的學術自由與教學彈性滿意度甚高,且認為臺灣教師意識創 新具國際觀(程伊昉, 2012),將上述研究結果整理成以下表 2-2 學習滿意 度研究層面與測量。 表 2-2 學習滿意度研究層面與測量 研究對象. 夏天倫. 碩士在. 學習滿意度層面與測量 學習. 學習. 教師. 課程. 行政. 課程. 人際. 學生. 成效. 環境. 教學. 安排. 支援. 內容. 關係. 參與. ˇ. ˇ. ˇ. ˇ. 37   .

(50) (2004). 職專班. 廖志昇. 師範學院在. (2004). 職進修碩士. ˇ. ˇ. ˇ. ˇ. ˇ. ˇ. 班 張毓凌. 日間正規研. 老師相關滿意度:包含教師教學、行政措施、人際關係 ;課程. (2005). 究生. 與環境:包含課程內容與設計、學習環境與設備; 學習經驗: 學 習成果、人際關係、學業成就. 王鈴雅. 教育系所. 自我經驗成長的程度、學習資源與設備、學習氣氛、教師教學、. (2007). 碩士在職班. 課程內容. 曾璽佳. 商業類科技. 學校與環境、教師與課程。自我學習與發展. (2007). 藝競賽選手. 盧冠利. 科技大學. (2007). 通識課程. 許瑋真. 成人在職進. (2008). 修學生. 林筱棋. 東部大學院. (2010). 校碩士生. 張志謙. 大學生通識. (2011). 課程. 林家正. 大陸交換生. 交換就讀滿意度,在學術環境構面包括課程滿意度、圖書資訊. (2011). (臺大、義守. 豐富程度、教師專業能力滿意度、學校軟硬體之設施滿意度。.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大學) 程伊昉. 北部 2 所大. 陸生對教師教學、行政、學習效果臺灣的學術自由與教學彈性. (2012). 學及中部 1. 滿意度甚高,且認為臺灣教師意識創新具國際觀. 所大學之陸 生. 38   .

(51) 由就文獻得知,研究者在探討學生、研究生與在職進修學生學習滿 意度層面,可歸類為學生因素(包含學習成效、學生參與、人際關係)(王 琳雅 & 林綽娟, 2006; 林家正, 2011; 林筱棋, 2010; 夏天倫, 2004; 張志 謙, 2011; 張毓凌, 2005; 許瑋真, 2008; 曾璽佳, 2007; 廖志昇, 2004)、教 師因素(教師教學、課程內容)(王琳雅 & 林綽娟, 2006; 林家正, 2011; 林 筱棋, 2010; 夏天倫, 2004; 張志謙, 2011; 張毓凌, 2005; 許瑋真, 2008; 曾璽佳, 2007; 廖志昇, 2004)、學校因素(學習環境、學校設備)(王琳雅 & 林綽娟, 2006; 林家正, 2011; 林筱棋, 2010; 張志謙, 2011; 張毓凌, 2005; 許瑋真, 2008; 曾璽佳, 2007; 廖志昇, 2004)。本研究依研究目的、研究對 象與文獻探討結果,將學習滿意度分為「行政服務」、「教師教學」、 「課程內容」、學習成果」、「學習環境」、「人際關係」六個層面, 並參考廖志昇(2004) 探討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問卷,發展來 臺就學之大陸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問卷。. 39   .

(52) 第三節 生活適應相關因素與研究 近年來有關生活適應研究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探討的對象遍及 學生、外籍生、僑生、外派人員、外籍新娘等。探討的面向擴及所有日 常生活面對的事件如教育方式、離婚、挫折容忍力、人格特質、重大災 害等。對於首屆來臺就學大陸生而言,在臺生活適應的情形可能會直接 與間接影響,其來臺學習成效、學習成果與生活相關事宜。本節首先探 討生活適應的定義、生活適應之研究與測量,並整理可能影響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以作為探討影響生活適應之變項參考。. 2.3.1 生活適應的定義 適應(adjustment)英文原為「adaptation」,其涵義導源於生物學 的概念由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則,是指 生物為了求存,必須適度改變自己。爾後心理學家以此概念,紛紛提出 各自對適應定義。 Arkoff (1968)認為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個人與環 境之間相互的容忍或影響,以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因此適應是雙向的 (two-way),亦是動態的(dynamic)。(Arkoff, 1968) Piaget (1967) 認為適應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透過「同化」與「調 適」作用達到與環境平衡的狀態,同化是個體以現有的基模解釋新的經 驗與外在的世界;調適則是指個體改變舊有的基模,以順應新環境的要 求,所以適應是個體改變基本行為模式,以配合環境要求的因應歷程。 40   .

(53) Maslow(1972)提出,適應是個人與環境之間所建立的美滿關係,他 強調個體在透過學習,可以修正其行為,維持與環境和諧的關係。因此 適應是在個人與環境兩方面的要求中,取得協調、和諧的狀態。(Maslow, 1972)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適應(adjustment),1. 指個體為 排除障礙、克服困難,以滿足其需求時所表現的各種反應。2. 個體為了 與其生活的環境( 社會環境外也包括自然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 各種反應。3. 除環境中的人、事、物之外,個體為滿足其需求所表現的 一切內在( 如態度、觀念等)的改變歷程。(張春興, 1989) 歸納以上不同學者的定義,適應為個體為了要求生存與環境互動 關係的一種歷程;即個體在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為滿足其生理的、心 理與社會的各種需求,學習如何環境維持協調與和諧的關係,並能達到 內在相互平衡的狀態。 生活適應是由適應的過程中演變而來的,也是指即個體在面對現 實環境變化時,為滿足其生理的、心理與社會的各種需求,以適當的方 法解決困難問題,並能達到指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行為都處在一種 和諧的狀態。. 2.3.2 生活適應的研究. 4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4 Students who wish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and know in advance that they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the following semester’s registration, need to submit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