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齡前幼兒之親子互動現況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學齡前幼兒之親子互動現況

本研究以「親子互動量表」為親子互動評量工具,由 170 位受試幼兒的家長自評,

從心理互動、行為互動、語言互動三層面探究學齡前幼兒之親子互動情形。正式問卷回 收後經因素分析再次刪除心理層面二題不適合題項不納入統計結果分析。問卷內容共 22 題,以李克氏五點量表計分,「總是如此」給 5 分、「經常如此」給 4 分、「偶爾如此」

給 3 分、「很少如此」給 2 分、「從不如此」給 1 分。以下將針對親子互動量表整體親子 互動情形、心理互動層面、行為互動層面、語言互動層面、及幼兒和家長之背景變項與 親子互動的關係進行統計結果分析。

壹、 整體親子互動情形

如表 4-2-1 所示,幼兒家長自評之整體親子互動平均值介於「總是如此」與「經常 如此」之間(M = 4.16, SD = .45)。此結果顯示,幼兒家長自覺與孩子的親子互動關係趨 向於積極正向的態度。

從親子互動個別層面觀之,「心理互動」(M = 4.30, SD=.46)的平均得分略高於「語 言互動」(M = 4.10, SD = .56)及「行為互動」(M = 4.06, SD = .62)。此結果顯示,家長在 自評親子互動關係時自認為與學齡前幼兒的心理互動的頻率頻繁、其次為語言互動,而 行為互動頻率則略低於心理互動及語言互動。這樣的結果也代表著學齡前幼兒與父母在 心理層面的情感交流較密切,又正值於語言及其他學習的關鍵期,因此父母和孩子的語 言互動機會也會較多,至於行為互動的平均值雖略低於心理互動及語言互動,但是其平 均值亦介於「總是如此」與「經常如此」之間,也代表著學齡前幼兒的父母會顧及孩子 的年齡問題及安全,而和幼兒有較多的行為互動頻率。接下來,將進一步針對親子互動 個別層面進行題項分析。

81

表 4-2-1

親子互動量表分析摘要表

題數 M SD 等級排序

心理互動 8 4.30 .46 1

行為互動 7 4.06 .62 3

語言互動 7 4.10 .56 2

總量表 22 4.16 .45

貳、 心理互動

由表 4-2-2 所示,「我會讓孩子知道我愛他、關心他、在意他。」(M = 4.60, SD = .65)、

「我的孩子有良好表現時,我會立即肯定他。」(M = 4.49, SD = .63)、「我覺得我和孩子 感情親密,相處時是輕鬆自在的。」(M = 4.49, SD = .61)、「我覺得我的孩子很愛我、會 關心我。」(M = 4.45, SD = .67)、「我會鼓勵我的孩子勇於嘗試新事物。」、(M = .44, SD

= .69)「當孩子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時,我會主動去協助他。」(M = 4.08, SD = .73)皆介於

「總是如此」與「經常如此」之間,表示家長自覺和學齡前幼兒之心理互動是正向且積 極的。而「平常我會用溫和的態度和孩子互動。」(M = 3.96, SD = .61)、「當孩子找我協 助時,我會停下手邊的事,並認真瞭解孩子的需要。」(M = 3.89, SD = .67)雖介於「經 常如此」與「偶爾如此」之間,但依然能顯示出親子間之心理互動是密切的。因此可見,

幼兒家長自認為對於親子間的心理互動是很重視的。

參、 行為互動

由表 4-2-2 所示,「放假時我會在家陪孩子。」(M = 4.62, SD= .59)、「我晚上都和孩 子一起睡覺,或陪孩子入睡。」(M = 4.29, SD = .98)、「平時下班後,我會每天抽出時間 陪伴在孩子身邊。」(M = 4.25, SD = .74)、皆介於「總是如此」與「經常如此」之間,

82

可能孩子年紀較小需要成人照料,因此家長陪伴學齡前幼兒之時間是較多的。而「我會 陪孩子一起閱讀。」(M = 3.99,SD = .86)、「我會和孩子一起運動(如:散步、跑步、

打球等)。」(M = 3.91,SD = .88)、「我會說故事給孩子聽。」(M = 3.76,SD = 1.05)、「我 會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玩具或玩遊戲。」(M = 3.60,SD = .82),則介於「經常如此」與

「偶爾如此」之間,雖然互動頻率也很高,但因每個家庭的行為互動習慣不一樣或家長 工作忙碌的關係,較少和孩子一起玩或一起閱讀,可見得家長在此方面的互動行為可再 更積極。

肆、 語言互動

在語言互動方面,「我會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M = 4.38,SD = .66)、「我 的孩子會和我分享他的心情和感受」(M = 4.28,SD = .71)、「孩子放學回家會主動和我 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M = 4.20,SD = . 80)、「我會讓孩子說說他看到或知道的見聞。」

(M = 4.19,SD = .76)、「當孩子用詞有誤時,我會委婉的以正確的方式重述他的意思。

(如:孩子說:毛毛蟲給蘋果吃掉了。家長回應:你的意思是「毛毛蟲把蘋果吃掉了」

嗎?)」(M = 4.09,SD = 0.81),皆介於「總是如此」與「經常如此」之間,表示家長與 學齡前幼兒之語言互動是積極的。而「我會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並聊聊所看到的內容。」

(M = 3.80,SD = .86)、「我的孩子會說故事給我聽。」(M = 3.72,SD = .97),介於「經常 如此」與「偶爾如此」之間。

83

84

互動和語言互動(r = .62, p < .001)、行為互動和語言互動(r = .51, p < .001)三者之相關係 數呈中度相關,三層面與總平均之 r 值皆於 .80 以上,有高度相關。因此,後續探究幼 兒及家長之背景變項與親子互動的關係,將以整體親子互動作為依變項。

伍、幼兒及家長之背景變項與親子互動的關係

依據文獻所述,幼兒及家長的背景變項與親子互動具有關聯性(王彩緞,2009;江 德怡,2007;杜利雅,2009;李淑娟、張麗芬,2009;林怡蕙,2009;莊麗雯,2002;

蔡慧華,2008;蕭淑貞,1993),本研究將針對幼兒及家長的背景變項與親子互動的關 係進行討論。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整體親子互動為依變項,瞭解不同性別、年齡 之幼兒;與不同年齡、學歷、職業、家庭收入、家庭型態之家長,在親子互動上的差異。

茲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摘要如表 4-2-3: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學齡前幼兒的親子互動差異分析

如表 4-2-3 所示,幼兒的性別(F(2,167) =.201, p = .655)、年齡(F(2,167) = 2.527, p

= .083)與家長自評之親子互動狀況是沒有顯著性差異的。這樣的結果與江德怡(2007)、

莊麗雯(2002)、蔡慧華(2008)之研究結果是不同的。推論原因,可能因前述研究距今也 有五年以上,在少子化的年代家庭生育子女數少,父母對每一個子女都很重視,在男孩 女孩一樣好、每個孩子都是寶的觀念下,對於不同性別、年齡的孩子在親子互動上不會 有所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家長的親子互動差異分析

研究者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家長背景變項與親子互動的關聯,如表 4-2-3 所示,幼兒的性別(F(2,167) = .201, p = .655)、年齡(F(2,167) = 1.352, p = .262)與親

85

子互動並無顯著關聯;家長年齡(F(2,167) = .000, p = .991)、家長職業(F(2,167) = 1.001, p = .318)也與親子互動無顯著關聯。但是,家長的學歷、家庭收入及家庭型態與親子

互動是有密切的關聯性。

家長學歷方面,因國中以下人數比例僅佔 8.2%、碩士以上人數比例僅佔 7.6%,為 平衡各組人數比例,因此將家長學歷由原來的六組併為專科以下學歷及大學以上學歷二 組,研究發現家長學歷在專科以下及學歷在大學以上與親子互動具有顯著差異(F(2,167)

= 6.77, p = .01);家長學歷為大學以上者與子女的親子互動(M = 4.28, SD = .43)優於專科 以下學歷家長的親子互動(M = 4.10, SD = .45)。家長學歷愈高者與子女的親子互動愈好。

家庭收入方面亦考量各組人數比例,於是將原來的六組合併為三萬元以下、

30001-50000 元、50001-70000 元、70001 元以上四組,研究發現家庭收入有顯著差異

(F(2,167) = 2.68, p = .049)。再以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檢定,發現家庭收入在 70001 元以 上之親子互動(M = 4.254, SD = .39)優於家庭收入 50001-70000 元者之親子互動(M = 4.249, SD = .42);後者之親子互動又優於家庭收入 30001-50000 元者之親子互動(M = 4.09, SD = .50);家庭收入在 30001-50000 元之親子互動又優於家庭收入 3 萬元以下者之親子

互動(M = 4.01, SD = .43)。由此可見,家庭收入越高者其親子互動情形越佳。

在家庭型態方面保留原訂的雙親教養型態、單親教養型態、隔代教養型態三組,研 究發現家庭型態與親子互動具有顯著差異(F(2,167) = 5.06, p = .007)。再以 Scheffe 法 進行事後檢定,發現雙親教養家庭的親子互動(M = 4.20, SD = .43)優於隔代教養家庭的 親子互動(M =3.94 , SD = .57);隔代教養家庭的親子互動又優於單親教養家庭的親子互 動(M =3.81 , SD = .48)。由此顯示出,雙親教養家庭的親子互動關係最佳。

家長年齡方面,考量各組人數比例問題,將原來的五組合併為 35 歲以下及 36 歲以 上二組,研究發現家長年齡在 35 歲以下和 36 歲以上二組之親子互動並無顯著差異

(F(2,167)=.000,p=.991)。家長職業方面,考量職業類別太多,各組人數比例不均,且 填答家長中母親佔有 74.1%(家庭主婦 54.8%,職業婦女 45.2%),因此,審慎評估之後

86

將家長職業合併為有就業者和家管二組,研究發現家長職業為有就業者和家管二組親子 互動並無顯著差異(F(2,167) =1.001, p =.318)。

綜觀以上數據,顯示出家長學歷、家庭收入、家庭型態在親子互動的自評方面是有 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與江德怡(2007)、蔡慧華(2008)之研究結果是相呼應。推論其原因,

可能因家長的學歷與家庭收入代表著家庭的社經地位,家長的社經地位較高在生活經濟 上較無虞,也因此較能重視親子間的互動。另外,家庭型態與親子互動有顯著差異的結 果與江德怡(2007)、莊麗雯(2002)發現之完整家庭之親子互動優於單親家庭之親子互動的 研究結果是相呼應的。推論其原因,可能是因父母雙方共同分擔育兒的責任,夫妻間較 能互相協調照顧孩子的時間與方法,能有較充分的機會和孩子互動;而由祖父母及單親 父母為主要教養者方面,則可能因礙於時間、精力所限,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會有心餘而 力不足的情形。

另一方面,家長年齡、家長職業之背景變項與親子互動沒有顯著性差異的結果與王 彩緞(2009)、江德怡(2007)、杜利雅(2009)、莊麗雯(2002)、蔡慧華(2008)之研究結果是不 同的;而家長年齡與親子互動無顯著差異的結果是與吳明軒(2013)的研究結果是相呼應 的。推論原因,可能因社會型態的轉變及父母接受育兒新知的管道較多,教養子女觀念 受時代潮流影響的緣故,因此,家長年齡、家長職業之背景變項與子女的親子互動關係 是不會有顯著差異的。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