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由第一節、第二節文獻中得以了解學齡前幼兒語言發展及親子互動的相關脈絡,本 節將統整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壹、幼兒語言能力之相關研究

一、研究主題

語言的相關研究很廣泛,舉凡語言發展、認字、詞彙、閱讀、家庭語文環境、第二 語言、溝通、語言能力等。為呼應本研究主題「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研究者將相關 研究聚焦於語言能力。過去的文獻在這方面的主要研究主題包括兩個重點方向,一為語 言發展、二為影響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以下分別說明。

(一)語言發展

文獻中幼兒語言能力之相關研究多針對幼兒理解不同類型的詞彙之能力進行探 討,例如發現,五、六歲幼兒之詞彙理解能力以名詞居冠、動詞次之、再其次是形容詞

(林明君,2008)。說話的平均句長以單字計算,四歲幼兒約 4.8 字;六歲幼兒約 9.9 字,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學習詞彙量增加,於是語句的表達也隨之加長(黃國祐、謝莉卿,

2005)。因此,滿五歲至未滿六歲的幼兒已能運用三種不同結構類型的句子說故事,且 故事內容具有連貫性及整合性;能運用時間詞(昨天、今天、早上、中午、晚上、星期)、

形容詞(紅紅的、好可愛、好甜)、介系詞、單位量詞等,並且以連接詞串連句子(和、

然後、因為、所以、後來、如果、可是)強化語句的完整性(黃美津,2004)。由上述 研究文獻得知,語言能力是與年齡的增長呈正相關成長,四至六歲學齡前幼兒因語意理 解度增強及語彙量增加,所以在語言的運用上更具複雜度及層次性。

37

(二)影響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

另外,影響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也是過 去文獻探究的重點。

其中,生理因素方面包含:1.成熟-心智能力的成熟會影響幼兒的詞彙能力(黃 國祐、謝莉卿,2005;蔣蕙如、姜忠信、侯育銘、吳進欽,2008);2.性別-因生理 成熟速率不同,女生之語言能力優於男生(黃美津,2004;Bouchard et al., 2009;Bauer et al., 2002);3.腦部功能障礙-例如:唐氏症患者因聽力及語言功能受損,以致於在 語言溝通及發展上產生障礙(賴筱薇,2009;Abbeduto, Warren, & Conners, 2007)。

家庭因素方面包含:1. 家庭社經地位-高社經家庭幼兒因家長的教育程度及職 業水平較高,家長教養態度較積極,語言發展條件優於低社經家庭之幼兒,因而享有 語言發展優勢(林明君,2008;Vernon-Feagans et al., 2012);2.家庭語文環境-父母 提供豐富的語言學習機會;舉凡引導溝通用語、正確的語言示範、親子共讀等,都能 強化幼兒語言能力(林珮伃,2012;林明君,2008;戴唯唯 2010; Carter, et al., 2009;

Weizman, & Snow, 2001)。

社會因素方面包含:1.家庭出生排序-家庭中非第一出生的幼兒有較多的機會和 其他手足交談,或聽到手足和父母及照顧者的交談,模仿學習的機會較多(Brody, Kim, Murry, & Brown, 2004),其語言發展會比家庭中第一出生的幼兒佳。2.同儕互動-幼 兒透過同儕互動於對話中不斷的修正、模仿,能刺激個體之語言溝通及發展,增強語 言能力(Mashburn et al., 2009)。

綜觀上述研究結果,家庭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具有相關的影響力。但是,相 關研究多朝向家庭成員(父母)所提供之語言學習機會對語言能力的影響。然而,家 庭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層面並非侷限於語言經驗而已,親子互動過程中,在心理上 的滿足感及肢體接觸的親密度,能讓幼兒感覺受到關懷及得到適度的增強,這都是幫 助幼兒建立訊息接收能力及溝通連結技巧的橋梁。學齡前幼兒正值語言發展的敏感

38

期,語言學習歷程是既複雜且艱鉅,家庭語言經驗之相關研究結果對幼兒語言能力的 解釋力仍有不足之處,因而引發研究者想探究親子互動關係與幼兒語能力的關聯。

二、研究方法

文獻中不論是實驗研究、質性研究或是量化研究都有人採用。在實驗研究方面,

Goldstein 等人(2010)進行「對象定向發聲」的實驗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嬰兒期發 音練習是未來語言發展的基礎。在質性研究方面,錡寶香(2002)透過父母進行長期觀 察記錄,收集幼兒語彙詞類發展、探究幼兒溝通能力,發現二歲以前的嬰幼兒會運用多 種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且於二歲前已習得五十個詞彙,其中以名詞居多;Snedeker 等 人(2012)以一年的時間收集了父母的觀察報告和語音樣本,其研究指出學齡前幼兒的 詞彙能力發展順序為:以名詞為主的單詞、再增加動詞、形容詞,他們認為認知成熟可 能會影響幼兒語言能力的進展。從前述兩項質性研究發現,以長期觀察追蹤所得的資料 可知縱貫面幼兒語言發展的脈絡訊息,但研究樣本數少,代表性不足。

另一方面,在量化研究中,學者使用的工具及研究內容各不相同。有研究幼兒語言 發展的:例如,劉惠美和曹峰銘(2010),運用「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探究出生 八個月到三十六個月嬰幼兒之語言能力,發現國內二歲幼兒中,有 11%的人數其表達詞 彙少於 50 個。也有探究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語言能力相關的研究:例如,林珮 伃(2012)

和林明君(2008),運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探究六歲幼兒之詞彙能力,並以

「家庭語文環境量表」由家長自陳家庭語文環境狀況,研究發現家庭語言環境的優劣與 幼兒之語言能力呈正相關。還有,比較新住民家庭與非新住民家庭之幼兒語言能力的研 究:例如,魏培容、郭李宗文、高志誠、高傳正(2011)運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 評量表」來比較四歲同班、同年齡、社經地位相近之新住民家庭幼兒與非新住民家庭幼 兒之語言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於相同社經背景條件下的新住民家庭與非新住民家庭 之幼兒,其整體語言表現力雖相等,但於,「語言理解」和「口語表達」方面,新住民

39

家庭幼兒卻比非新住民家庭之幼兒稍弱。

上述量化研究中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皆是具有良好信效度之標準化語言評量工具,而 且從文獻中也瞭解到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之發展現象。然而,研究者想運用量化研究方 式,瞭解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正常發展之學齡前幼兒在語意、語法的語言能力發展狀 況,以及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關聯。但是,相關的研究結果對於學齡前幼兒語言 能力發展之解釋,明顯有斷層的情形,缺少連續完整年齡層,從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 之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的調查及語言能力與親子間互動情形之相關研究。劉惠美和曹峰 銘(2010)的研究以「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出生八個月 至三歲的嬰幼兒,評量內容包含語意、語法之語言能力,並非研究者所興趣之年齡層。

林珮伃(2012)和林明君(2008)的研究以「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和「家庭語文 環境量表」為研究工具,主要對象是六歲的幼兒,但在語文評量方面僅限於幼兒之詞彙 能力,非研究者所欲探究的語意、語法之語言能力。而魏培容等人(2011)的研究是以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為評量工具,主要對象是二種不同族群四歲的幼兒之 語言能力比較,評量內容雖涵蓋了語音、語意、語法、語用,但其評量工具主要作為篩 選學齡前兒童語言障礙之工具,因此研究者未將之作為第一考量。「電腦化學前幼兒語 言能力評量」(邱淑惠,2014),是專為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正常發展之幼兒而設計 的語言評量工具,主要評量內容為瞭解幼兒語意、語法之能力。正好與研究者所興趣的 內容吻合,因此將「電腦化學前幼兒語言能力評量」(邱淑惠,2014)作為本研究之研 究工具之一。

三、評量工具

另外,在評量幼兒語言能力的工具方面,因應不同的研究主題、研究對象及研究對 象發展階段,所使用的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工具也有所差異。以下針對各評量工具之內涵 加以說明:

40

(一)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

「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劉惠美、曹峰銘,2010),適用年齡為 0 至 3 歲之 幼兒,用來評量嬰幼兒之日常用語理解、詞彙理解、詞彙表達、溝通手勢以及詞彙表達 與語法複雜度(劉惠美、曹峰銘,2010),其優點是:量表依嬰幼兒月齡分嬰兒版及幼 兒版,能清楚評估嬰兒及幼兒之語言發展狀況,而其缺點是:評量方式是由主要照顧者 依嬰幼兒發展狀況填寫量表,較難有客觀性。

(二)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及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林美秀,1993),為篩選學齡前兒童(三 足歲至五足歲十一個月)語言障礙之工具,主要評量學齡前幼兒之口語理解能力(語意、

語法)、表達能力(語音、語用)、構音、聲音及語暢(陳瑤惠、趙金婷,2008;賴筱 薇,2009);「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

2008),為篩選學齡前兒童(三足歲至五足歲十一個月)語言障礙之工具,主要評量學 齡前幼兒之聲音與語暢、語言理解、表達性詞彙與構音、口語表達(賴筱薇,2009;魏 培容等人,2011)。

前述兩項評量工具的優點是:專為學前語言障礙兒童所設計的評量工具;而其缺點則 是:較不適用一般正常學齡前兒童之語言能力測驗。

(三)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

「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陸莉、劉鴻香,1998),主要用來評量兒童對詞彙 的理解度,進而了解其語文智能(林珮伃,2012;林明君,2008;陳瑤惠、趙金婷,2008;

黃國祐、謝莉卿,2005;賴筱薇,2009),其優點是:測驗內容有甲乙複本,能提供前

黃國祐、謝莉卿,2005;賴筱薇,2009),其優點是:測驗內容有甲乙複本,能提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