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將針對幼兒家長、教保服務人員及未來研究提出 下列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幼兒家長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家長自覺與學齡前幼兒之親子互動關係是趨於積極正向的,不論是 心理互動、行為互動或是語言互動,家長都自認為和孩子的互動是良好的。研究者也肯 定家長在此方面的積極態度,並期待家長能繼續維持與孩子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雖然 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整體親子互動關係並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在考 慮幼兒年齡之後,家長年齡對幼兒的語言能力是有顯著性差異。也因此,提醒年齡較高 的家長,在與學齡前孩子互動的同時可以關心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相關教養資訊,更能 透過親子互動幫助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對教保服務人員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臻成熟。因此建議,幼兒園 教保服務人員在語文課程的規劃上應該針對幼兒語言發展的特徵,引導幼兒多元學習,

以提升幼兒之語言能力。另一方面,教保服務人員可提供相關的資訊與家長交流,一來 可展現教師之專業能力,二來幫助家長更能掌握育兒資訊,讓家長透過親子互動來提升 幼兒語言能力。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電腦化學前幼兒語言能力評量」為測驗工具評量幼兒之語言能力,又以

「親子互動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家長與子女互動的情形。雖然,語言評量工具能

97

如預期的檢定出幼兒語言能力的差異性。但是,家長自陳的親子互動現況卻未能反映出 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的相關性。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除了可在問卷設計前先利 用深度訪談來了解當時親子互動的內涵及需求,以達親子互動量表的設計更嚴謹外;再 來就是樣本數也可能是影響研究結果的因子,建議未來研究在施測前應審慎評估樣本數 量。另一方面,研究者在進行幼兒語言能力研究分析時發現,受試幼兒之語言能力結果,

會因園所的城鄉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這也是值得未來研究進一步探究的方向。最後,

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採質量並進的研究方法,在正式問卷回收時再針對受試家長抽樣,

進行事後深度訪談,為研究結果做更完整的詮釋,以強化研究數據。

98

9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彩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作業影響因素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珮玲(2007)。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白惠芳、林梅琴、陳慧娟、張文哲(譯)(2011)。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長。

台北市:洪葉文化。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 年 5 月 22 日)。

江德怡(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軒(2013)。幼兒園家長網路使用現況及其與幼兒之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淑娟、張麗芬(2009)。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幼兒保 育研究集刊,4(1),57 -84。

李美芳、黃立欣(譯)(2009)。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原作者:Laura, E. Berk)。台 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李維(譯)(2007)。思維與語言(原作者:Lev Semenovich Vygotsky)。台北市:胡 桃木文化。

杜利雅(2009)。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親子互動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珮伃(2012)。家庭語文環境與幼兒接收性詞彙的表現。幼兒教育年刊,23,23-44。

100

林怡蕙(2009)。從母親-孩童口語溝通行為看學齡前孩童語用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明君(2008)。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 仁大學,新北市。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45-96。

邱淑惠(2014)。開發電腦化的學前幼兒語言能力評量-探究提供對錯回饋的效果。101 年國科會成果報告(編號:NSC101-2511-S-142-011),未出版。

洪玉珊(2012)。子女性別與遊戲型態中母子互動語言策略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洪蘭(譯)(2006)。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原作者:Steven Pinker)。

台北市:商周。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高義展、沈文鈺、張芳慈、徐千惠、林璟玲、林美雯、…簡志娟(2006)。兒童發展與輔 導。台中市:華格那。

高春申(2001)。人性輝煌之路: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貓頭鷹。

柴蘭芬、林志哲、林淑敏譯(2006)。教育心理學。台北縣:桂冠。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醫護 科技學刊,6(4),349-370。

曹常仁(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張瓊云、魏弘貞、謝孟岑、黃麗錦、郭靜晃譯(2008)。兒童發展(原作者:Joan, Littlefield

101

Cook, Greg,Cook)。台北市:華都文化。

張慧茹(2007)。外籍配偶學齡前幼兒語言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文軒(譯)(2005)。語言學導論。台北市:書林。

陳秀才(2001)。親 子 互 動 的 價 值 初 探 。 國 教 輔 導 , 40( 3) , 2-6。

陳欣希(2010)。家庭語文經驗對幼兒詞彙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生態系統理論 PPCT 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寧容、劉蔚萍、趙康伶、何素珍、李嘉莉、曹純瓊、許純瑜、張鈺珮、簡君純(2008)。

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學習成為適性教養的父母。新北市:華立圖書。

陳瑤惠、趙金婷(2008)。外籍配偶家庭學前幼兒語言發展及家庭閱讀環境之探究。嘉 南學報,34,543-554。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 德 祥 (2009)。 親 職 教 育 理 論 與 應 用 。 台 北 市 : 偉 華 。

黃國祐、謝莉卿(2005)。國英雙語幼兒的詞彙學習策略和說話產生量。朝陽人文社會 學刊,3(1),131 -172。

黃美津(2004)。幼兒語言能力的評量研究---以光譜計畫的語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 迺 毓 ( 2001) 。 家 庭 教 育 。 台 北 市 : 五 南 。

葛本儀(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五南。

葉蜚聲、徐通鏘(2010)。語言學綱要。台北市:書林。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巨匠—班杜拉。台北市:允晨。

劉惠美、曹峰銘(2010)。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之編製與應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3(4),503-534。

102

蔣蕙如、姜忠信、侯育銘、吳進欽(2008)。早產兒之詞彙能力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21(4),407 -439。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

蔡慧華(2008)。國小學童親子互動與終身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玉鳳(2003)。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 功大學,台南市。

賴筱薇(2009)。唐氏症兒童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市:心理。

錡寶香(2002)。嬰幼兒溝通能力之發展:家長的長期追蹤記錄。特殊教育學報,16,

23-24。

戴唯唯(2010)。家庭語文環境優質的幼兒在親子共讀歷程中對圖畫書之口語反應(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簡楚瑛、陳淑娟、黃玉如、張雁玲、吳麗玲(譯)(2009)。幼兒語文教學教法(原作者:

Jeanne, M. Machado)。台北市:心理。

魏培容、郭李宗文、高志誠、高傳正(2011)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之幼兒數學能力與 語言能力的比較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2,154-172。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 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淑貞(1993)。比較高社經與低社經情境母子互動關係之初步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 生雜誌,12(2),164-176。

103

西文部分

Abbeduto, L., Warren, S. F., & Conners, F. A. (2007).Language Development in Down Syndrome : From the Prelinguistic Period to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 13(3), 247-261.

Brakke, K. E., & Savage-Rumbaugh, E. S.(1995).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Skills in Bonobo and Chimpanzee--I. Comprehension.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15 (2), 121-48.

Bauer, D. J., Goldfield, B. A., & Reznick, J. S. (2002).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Early Vocabulary Development.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 23(3), 313-335.

Brody, G. H., Kim, S., Murry, V. M ., & Brown, A. C. (2004). Protective Longitudinal Paths Linking Child Competence to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iblings.

Child Development, 75(2), 455-467.

Brodkin, A. M. (2004). Between Teacher & Parent: Helping the Child Who Cries Easily.

Early Childhood Today (3), 19(2), 22-23.

Brendtro, L. K.(2006)The Vision of Urie Bronfenbrenner: Adults Who Are Crazy about Kids.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The Journal of Strength-based Interventions, 15(3), 162-166.

Bouchard, C., Trudeau, N., Sutton, A., Boudreault, Marie-Claude., & Deneault, J. (2009)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French Canadian Children between 8 and 30 Months of Age.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30(4), 685-707.

Ciccone, N., Hennessey, N.. & Stokes, S. F. (2012). Commun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Language Delay: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47(4), 467-470.

104

Carter, D. R, Chard, D. J., & Pool, J. L. (2009). A Family Strengths Approach to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6 (6), 519-526.

Ciccone, N., Hennessey, N., & Stokes, S. F. (2012). Commun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Language Delay: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47 (4), 467-470.

Goldstein, M. H., Schwade, J., Briesch, J., & Syal, S. (2010).Learning while Babbling:

Prelinguistic Object-Directed Vocalizations Indicate a Readiness to Learn.Infancy, 15(4), 362-391.

Garcia, J. L. (1995). Freud's Psychosexual Stage Conception: A Developmental Metaphor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5), 498-502.

Honig, A. S. (2004). Infants & Toddlers: How Babies Use Gestures to Communicate. Early Childhood Today (3), 19(1), 26-28.

Lyn, H., & Savage-Rumbaugh, E. S. (2000). Observational Word Learning in Two Bonobos ("Pan Panicus"): Ostensive and Non-Ostensive Context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0 (3), 255-73.

Lavelli, M., Fogel, A. (2005).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ant's Attention and Emotion During Early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he 2-Month Transi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1), 265-280.

Maatta, S.,Laakso, Marja-Leena, & Tolvanen, A. (2012).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Early Communication Skill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5(4), 1083-1096.

105

Mashburn, A. J., Justice, L. M., Downer, J. T., & Pianta, R. C. (2009). Peer Effects on Children's Language Achievement during Pre-Kindergarten. Child Development, 80(3), 686-702.

Messerschmidt, J., Ramabenyane, J. Venter, R., Vorster, C. (2008). The Facilitative Role of Adults in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Afrikaans- and Sesotho-Speaking Preschool Children.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6(3), 283-296.

Poehner, M. E. (2012).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nd the Genesis of Self-Assessmen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6(4), 610-622.

Petersen, S. Wittmer, D. (2008). Relationship-Based Infant Care: Responsive, on Demand, and Predictable.Young Children, 63(3), 40-42.

Siegel, D. J. (2012). How our history influences how we raise our children.Zero to Three, 32(3), 50-53.

Snedeker, J., Geren, J., & Shafto, C. L. (2012). 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inguistic Expertis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ly-Adopted Children. Cognitive Psychology, 65 (1), 39-76.

Thiessen, E. D. & Saffran, J. R. (2003). When Cues Collide: Use of Stress and Statistical Cues to Word Boundaries by 7- to 9-Month-Old Infa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iessen, E. D. & Saffran, J. R. (2003). When Cues Collide: Use of Stress and Statistical Cues to Word Boundaries by 7- to 9-Month-Old Infa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