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性。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 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語言,對人類來說是多麼奧妙的一種傳播工具。當個體要對家人傳達愛與關懷時;

除了可以用行動表示外,也可以用口頭語言傳述,讓對方更清楚且具體的感受到關愛的 訊息。因此,從語言的溝通方面來說,個體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口頭語言傳遞訊息與人 交際溝通(張文軒譯,2005)。從思考邏輯方面來說,維高斯基認為語言是有益於兒童 的思維發展(李維譯,2007),隨著認知的成熟,個體能運用思考以語言表達訊息滿足 需求。再從未來學習方面來說,語言是知識交流及文化傳遞的工具,透過書面語言讓歷 代知識及文化得以傳遞交流(張文軒譯,2005)。因此,語言對人類來說是一個重要的 交際媒介。

當嬰兒一出生,哭是嬰兒表達需求訊息的語言,成人對於嬰兒的哭有了回應行為,

嬰兒因此學得表達需求的方法,這就讓語言得到了訊息傳遞之效。嬰幼兒語言學習的歷 程是透過語音的接收、對語意的理解、進而學習語言的運用、再依語法規則組織語句(張 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 2010)。從學習論和互動論的觀點來看,語言的發展是透過 模仿學習及人際互動而不斷的成長和發展。當個體在學會口語溝通前,即能以非口語溝 通方式與人互動(錡寶香,2002)。而人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照顧而能持續的成長,在成 長歷程中最初幫助孩子成長的啟蒙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所以,親子互動影響了幼兒之 語言發展。

2

過去的文獻常由心理互動、行為互動及語言互動三方面來談親子互動關係(王彩 緞,2009;江德怡,2007)。心理層面的互動,通常是著重於父母和子女於生活相處中 的感情傳達,親子由互動中得到滿足與快樂時,親子間的認同感也就容易建立(曹常仁,

2010)。其次,在行為互動方面,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長短、接觸頻率也是影響親子互 動良窳的重要因素(曹常仁,2010)。在語言互動方面,嬰幼兒與生活中接觸的人所產 生之互動經驗能刺激其語言發展(錡寶香,2009);而在孩子成長歷程中,從牙牙學語 到能與人流利應答,這過程中接觸最密切的是父母,孩子和父母互動中會模仿成人的語 言;父母也會在親子互動中給予子女引導及支持來強化其語言能力(張欣戊、林淑玲、

李明芝譯, 2010)。

雖然親子互動內容涵括了心理互動、行為互動、語言互動三層面,但是國內過去 文獻中,同時以心理互動、行為互動和語言互動三層面之親子互動關係,來探究其與 幼兒語言發展之關係的資料是缺乏的。在探究語言發展方面,目前文獻大多從家庭語 言環境探究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亦即只關注於親子互動中的語言互動層面(林 珮伃,2012;林明君,2008;戴唯唯 2010;Carter, et al., 2009;Weizman, & Snow, 2001)。 但是感情的支持與接觸的頻繁與否,在親子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陳秀才,2001),

除了語言環境對於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有影響外,親子間之心理互動親疏及行為互動 頻率多寡,也會影響親子間語言溝通的品質和機會(曹常仁,2010),進而影響了幼 兒之語言能力發展(陳秀才,2001)。研究者認為要探究親子互動關係就必須了解親 子之心理互動、行為互動、語言互動情形。因此,研究者想由親子間之心理、行為、

語言互動三層面,來探究親子互動關係與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之關聯,了解這三 方面的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發展的相關性。是否同時考量這三方面的互動,更能預測 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

語言的發展是以語音、語意、語用、語法四要素為基礎,再透過大腦之系統運作讓 語言得以發揮功能(張欣戊等人譯, 2010)。語音是辨別語言聲音系統的知識,個體必

3

須能分辨、並組織發出自己母語的說話聲,方能解讀所聽到的語言,並說出別人聽得懂 的話語(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語意是,在理解別人所說的意思及自己說 的話讓別人能理解之前,必須要先知道字或句子所傳達的意義。語用是,在不同的情境 下或面對不一樣的人,能運用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語法是將字或詞彙組合,以形成有 意義的短語或句子的能力(張欣戊等人譯, 2010)。當個體具備了語音、語意、語用、

語法四種知識基礎後,其語言即能漸形精熟(張欣戊等人譯, 2010)。然而,幼兒語言 發展並非一出生即成形,而是依循著生理的成熟呈階段性的發展(張瓊云等人譯,

2008)。語言發展的歷程從單字句、雙字句、多字句再演進為複雜句,除了生理發音器 官及認知能力的成熟外,透過模仿、學習、修正錯誤及成人的引導等方式,可以幫助個 體之語言發展愈臻成熟。

雖然語音、語意、語用、語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要素。但是,過去文獻在探究幼兒 的語言能力時,同時涵蓋語音、語意、語用、語法的相關研究卻是缺乏的。文獻大多是 朝向幼兒之詞彙能力發展進行探究分析(林珮伃,2012;林明君,2008;陳欣希,2010;

錡寶香,2002),或有少數研究同時探究語意、語法(劉惠美、曹峰銘,2010),或同 時探究語意、語用(黃美津,2004)。文獻中較少同時評量語音、語意、語用、語法四 種元素的現象或許是受限於可用之現存工具。

現存工具中,「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陸莉、劉鴻香,1998)其評量內容僅 限於幼兒的詞彙能力,主要功能是作為測量幼兒詞彙之聽讀能力或語文能力;「華語嬰 幼兒溝通發展量表」(劉惠美、曹峰銘,2010)涵蓋語意、語法,其主要功能是作為語 言及溝通發展遲緩篩檢。而「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 君、宣崇慧,2008)雖涵蓋了語音、語意、語用、語法,但該工具之主要用途是為篩選 語言發展障礙幼兒,施測者必須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治療師或心評人員,且施測的 時間較長,較不適合一般教師使用。

專為一般正常發展幼兒而設計的語言評量工具「電腦化學前幼兒語言能力評量」(邱

4

淑惠,2014),剛好於 2013 年開發完成並提供教師試用,其施測對象也與研究者感興 趣的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學齡前幼兒符合,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雖然其評量內容 只包含語意、語法二方面,但施測時間只需 15 分鐘,因其施測內容與步驟都已電腦化,

施測人員不須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就能上手進行施測,似乎是最適合本研究使用的語文 評量工具。

因此,研究者計畫以「電腦化學前幼兒語言能力評量」作為評量工具,從語意、語 法二方面來探究分析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學齡前幼兒之語言能力。並藉由「親子互動 量表」進一步探究這群學齡前幼兒的父母自評在心理、行為、語言三層面與幼兒的互動 關係,進一步分析親子互動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聯。因家庭背景變項可能也是影響幼兒 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林珮伃,2012;林明君,2008)。本研究在資料分析時也會將父 母的年齡、學歷、職業、家庭收入、家庭型態,子女性別、年齡因素納入考量作為控制 變項。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於第二章探討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文 獻,並歸納專家及相關實證研究提出之影響因素。資料蒐集時運用「電腦化學前幼兒語 言能力評量」評量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學齡前幼兒之語言能力,並設計「親子互動量 表」委請家長填寫問卷的方式,瞭解這些四足歲至六歲十一個月學齡前幼兒於心理互 動、行為互動、語言互動三層面之親子互動情形,在控制幼兒與家長的背景變項後,分 析親子互動關係與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之關聯。本研究結果將提供學齡前幼兒家長、幼 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