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緣起

回顧內政部的重要「社區政策」歷程:民國五十四年「社區發展」被當作社會福利 政策而提出。五十七年行政院頒佈「社區發展綱要」,在既有的鄉村組織中,再規劃為 4893 個「社區」。最重要的政策轉型是七十二年內政部修訂「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改 名為「社區發展工作綱領」。由過去強調行政動員,變成為「基於社區居民之共同需要,

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設,以提高社區居民生活品質,並由政府予以行政支援、

技術指導。」在實際的操作上,這份綱領更為明確地將「社區發展協會」進一步改制為 人民團體,對後來的社區生態產生重大的影響。原來的村里民大會已淪為政令宣導的場 合,有時候要靠贈送禮品才能吸引居民參加,無力發揮民眾反映意見的實質功效。內政 部主導的社區政策,多由地方社政單位以行政方法辦理,社區劃分幾乎與村里行政區域 一致,這樣的社區組織架構,發展模式一元化,忽視了居民真正的需求與時代環境的變 化,缺乏真正民主生活的參與,以及由下而上的溝通。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並未改變此 種狀況,在傳統的行政邏輯之下,「社區」往往只是行政體系發令指揮的對象,缺乏自 發性的意識與能力,對於社區文化提昇與共同體意識凝聚,可以說是貢獻微乎其微,甚 至阻礙了社區意識的發展。

進入八十年代,連結整個國家政治控制和經濟發展計畫的「社區發展工作」已然退 逝,社區居民因為生活品質惡質化的威脅,注意到包括都市計畫、生活環境、地方文化 等等所出現的問題,一些社會運動抗爭事件不停上演。新的意識、新的時勢、新的領域,

正在崛起。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也開始胎動,株株幼苗在歷次的交流涵養中,逐漸茁壯成 棵棵大樹,枝葉繁茂,終於蘊育出「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1999.

文建會)。

依稀還記得在國小三年級開始就有作文課練習寫作、剛開始老師總會以我的志願、

我的家庭、我的爸爸、我的家鄉、民族英雄、…等作文題目。以當時的時空背景我的志 願就是一定要當大官、當一個偉人、民族英雄或偉大發明家,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是 山坡…..那就是我的家;我的爸爸一定是真偉大、我的媽媽和藹又可親;當題目如果是

「我的家鄉」時總是寫不到幾行字,大慨就是前有庭院後有菜園(在當時只是菜園、非 花園)、在農村家庭都有養雞、鴨、鵝以及養條小黑的看門狗..等,就無法再描述下去,

因為當時年紀小、對家鄉的文化事務認識不夠深刻、所以無法詳細描述,由此可證社區 營造的推展工作、必須深入社區、透徹的了解社區、找到社區的獨特性、加以推展或保 存再造、使社區組織能夠發光發亮、農村社區光芒再現、所以社區是被營造出來的。

從接手領導社區組織經營發展工作之初、腦海裡總是千頭萬緒、有不知從何處做 起的感覺、也非一般烏合之眾可以任意組合運作胡搞瞎搞,「喜歡做的事、作對的事和 隨便做作應付了事是完全不同的」,如沒有前瞻性與計畫性作法是容易破壞原有社區生 態環境、更浪費大筆社會資源;所以社區發展工作的推展、必須透過大多數民眾經過聚 會、溝通、凝聚共識、找尋適當的共識或切入點,有的是從社區環境綠美化做起(立竿 見影)成果馬上看得到、容易得到民眾認同與支持,有的是從社區關懷訪視紀錄做起、

深入社區了解民眾之所需為何,有的是辦理旅遊、聚餐方式理解民眾想法、有的社區集 結社區民眾辦理參訪外地社區觀摩學習、、等;畢竟每一個社區有獨特的問題、獨特的 魅力、環境背景、生活背景和民眾熱愛鄉土表達方式的不同。

所以如果僅透過短暫觀摩聽聽簡報、走馬看花式的參訪活動,其實只能知其一(外 表)、不知其二(內涵),回到社區後仍然無法推展自己的「社區發展」;因此社區工作的 推展模式、個人建議要推展社區發展工作、必須因地制宜、依據自己【社區狀況】、尋 找適宜的切入點(手法)、才能奠定社區發展工作基礎、透過各種活動推展方式的耕耘、

深入了解社區民眾之所需為何、凝聚社區居民共同意識、確立自己社區發展目標、配合 地方特色和內涵,並朝向永續發展目標活動前進。

記得曾梓峰老師在指導論文寫作時說:你認為兩任的理事長做了哪些事、有哪些辛 酸血淚故事或是受到打擊挫折感、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為何?卸任後、仍然讓你覺得引 以為傲的事?如果時間可以重來、你還是會認為這種模式是正確可以繼續推展的嗎?

以當時的時空背景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當選時的茫然無知到募集組織社區志 工團隊從啟蒙時期開始、藉由辦理社區培根訓練教育研習活動、來培養社區居民的自主

意識、社造知能與技能,深入發掘社區人、文、地、產、景等地方自明性的特色,配合 政府行政輔導與財力支援、加上運用社區各項資源,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所有活動計畫 辦理前都必須經由社區多數民眾會議討論議決達成共識後方可行動、讓每一個人都有參 與感及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相互尊重、共同承載】、並非理事長或總幹事一人獨裁、

這就是我們文賢社區永續發展的源動力。

(民國 90 年初)早期因為屬閩南族群渡海移民來此開墾定居的農村型聚落民眾對 於宗教信仰較為虔誠、所以每逢佛祖生日、王爺誕辰紀念日等、都有建醮刈香、遶境過 火活動、信眾會依傳習籌組不同屬性民俗藝陣、以增添熱鬧氣氛及觀賞性、其實這也是 社區文化資產保存的一部份,對於廟口文化民俗藝陣已經逐漸在消失中、眼見再不傳承 下去將有流失的虞慮,於是我們透過理監事會議經過充分溝通與研議、決定先開辦社區 民俗技藝研習二胡班(申請內政部獎助)、為傳成傳統民俗技藝傳承活動開啟種子培育 先例、並已持續傳承研習至今(民國 100 年)、每年辦理社區成果展示音樂會,藉以招 募新班持續研習傳承、92 年獲內政部社區發展評鑑-民俗技藝傳承績優社區獎、93 年自 制二胡演奏音樂 CD 片分贈鄉親欣賞、是社區民眾最引為自豪的民俗技藝種子班隊。尤 其是在民國 94 年高雄縣政府主辦國慶日「煙花水舞、魅力情人」國慶日慶祝晚會、文 賢社區二胡班團隊為受邀指定表演隊伍,爾後更是鄰近鄉鎮市各機關團體、各種大型 活動中爭相邀約表演的團隊(促進區域合作、交流學習組織永續經營成長)

在社區陸續所辦理的各項活動、都能直接嘉惠在社區民眾身上、而且感受亦深,社 區角隅公園的開發設置使整個社區風貌改變了,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成立、關心民眾健 康議題、宣導疾病防治、辦理民眾免費成人健檢活動、帶給社區民眾健康的生活環境,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班-語言識字、本土才藝教學、減輕婆媳溝通障礙、可直接輔導教導 下一代、輔導機車考照班、方便就業及行動便利性、降低社會問題的發生;社區照顧關 懷據點的開辦、藉由家庭關懷訪視了解長輩心聲、紓解躁鬱,贈送生日蛋糕略表關懷之 一長輩倍感社區溫馨情、也讓社區長輩有再次學習機會、至少可以再與 5-60 年前的玩伴 憶兒提話當年、並可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及留給家庭照顧者一個喘息機會;媽媽教是宣導 三低(低鹽、低糖、低油)美食、吃出健康,兒童課後輔導班、減輕上班族壓力、給學齡

兒童多元學習機會,關心與社區生活關係密切的二仁溪水流域環境保護、展開社區文史 訪調與社區資源調查等,各項社福活動的開辦,至今我們團隊永不後悔,當初大家的果 決勇氣及遠見,而且社區組織現在仍持續在經營運作並擴張中、看到夥伴們能夠樂在其 中、內心無比欣慰;歷經這些社造相關的活動過程與花絮、是個人擔任兩屆八年社區理 事長經營的模式、也是本文寫作議題的延伸題材。

第二節 社區問題意識

卸任社區理事長後、並未終止對社區服務的熱忱、除積極參與前高雄縣政府計畫處 社區規劃師培訓及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專員、農村再生顧問師培訓、基 於志願義務職與自我責任感驅使,加上本身對於社造工作的熱愛,志願進到社區駐點協 助社區組織能動起來,並協助重災區社區重建的基礎工程與防災體系的建立,每當與社 區座談所得到的共同語言就是、社區營造不知道要從哪裡做起、又沒有人、也沒錢、政 府不來做叫我們做,社區幹部又沒有領薪水、應該找村(里)長來負責……等,一長串 的抱怨;也難怪啦,因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展活動無法全面性展開、有些社區組織根 本不知道社區營造到底是作些什麼、要由誰來做、怎麼做、要做甚麼的疑問,甚至在湖 內地區聽說還有社區連公文長的是什麼樣子根本沒看過,應就是組織根本沒有運作、所 以就被忽略它的存在、或是收文的人根本就不當一回事、所以組織的經營必須健全活 化、相關資訊管道也必須暢通對社區的組織發展才是上策。

從 1994 年推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回頭看當今社造的困境淺顯易見、有關社造中 的公部門、學術單位、培力單位等、把所有的推展操作方式及對公共事務的問題全聚焦

從 1994 年推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回頭看當今社造的困境淺顯易見、有關社造中 的公部門、學術單位、培力單位等、把所有的推展操作方式及對公共事務的問題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