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外部經驗:其他社區營造模式比較探討

第四節 日本 福島縣三島町【基本陳述】

【基本陳述】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是戰敗國,所以交由美國託管。當時他們 經濟受創嚴重,故致力於重建城市,把主要的資本集中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大 都市上,因而導致巨大的城鄉差距。1950 至 60 年代,日本經濟高度成長,農村 因為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而呈現人口高齡化,生產力低落,甚至面臨社區 瓦解的危機。自此,以活化地域,重新振作農漁山村等「過疏地域」為目標的造 町運動,便在各町村自發性地展開。早期的造町運動當中,福島縣三島町的故鄉 運動及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是相當具代表性與知名度,且影響深遠的。

福島縣三島町是日本故鄉運動的先驅。該町位於日本會津盆地西南部的溪谷 型山村,有 86%面積為林野,是日本會津桐的主產地。由於日本經濟經濟快速成 長,人口外流嚴重,又因為受到自北美輸入大量木材的影響,桐木價格大幅跌落,

而動搖了三島町的經濟命脈。

福島縣三島町的故鄉運動以及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為例,說明日本早期地 域振興的方法與過程。從以上的討論,可以了解到,造町運動最基本的原因,是 國內經濟高度發展,擴大了城鄉差距。農村人口嚴重外流,面臨地域崩壞的危機。

為了挽救這個危機,各個過疏地域不約而同地、自發性地發起地方產業振興運動。

無論是三島町的生活工藝運動,或者是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基本上都可 以視為一種農業革命,其出發點是經濟性的。確實,經濟問題是過疏地域所面臨 的各項問題的核心。1987 年 8 月,日本山形縣朝日村、鮭川村與高畠町的商工會 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町村的期待,結果比例最高的是「經濟發 達」與「充分的工作機會」,各佔 59.5%與 57.5%,遠超過其他如「有充滿活力的 年輕人」、「改善道路交通」、「維護自然生態」、「充實居民福祉」、「充實教育文化 設施」等項目。可見管子所言:「倉廩實而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是放

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要帶動地方的活力,如果沒良好的物質條件與工作機會,再 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會把重點放在鄉村地區,可能與日本的產業振興運動起於 過疏地域有關。「一鄉鎮一特色」的口號,也很可能就是受到「一村一品運動」

的啟發而提出的。台灣在推行社造時,強調的「永續經營自己家園」、「發展地方 特色」、「由下而上」等理念,都可以在日本造町運動當中找到。然而,社造幾乎 仿效了日本造町的所有特質,卻似乎缺了最核心的「改善地方經濟」議題。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並不只是要找到足以讓地方自傲的特產,也希望這些 特產能為居民帶來財富;台灣的社造當中,雖然也有振興地方產業的活動,如白 河的蓮花、三義的木雕、鶯歌的陶瓷等,但我們好像並未聽過主事者說過,其目 的是為了活絡地方經濟,提高居民所得。他們關心的焦點,顯然是側重在「發展 地方特色」,並藉由相關活動來凝聚社區共識。

這樣的差別顯然與活動的發起者有關。日本的造町運動,是由地方自發性產 生的,基本上地方政府都有積極參與並提供各項技術性的協助。例如大分縣的一 村一品運動,是縣長帶動,積極地與各町村的首長及居民直接溝通,甚至親自參 與地方產品行銷的工作。台灣的社造,卻是由中央政府的文建會發起,繞過了地 方政府,把活動的資金下放到社區。雖然標榜「由下而上」,但實際上卻仍是「由 上而下」。最了解地方資源、掌握最多地方行政與情報的,無疑是地方政府。我 們很難想像一個鄉鎮的地域振興活動沒有鄉鎮公所的支援,或者一個市村的共同 活動,沒有市村長的參與。在缺乏地方行政的支援下,運動能否成功,很令人懷 疑。更何況在運作的過程當中,難道不會和現有的行政體系起衝突嗎?這會不會 又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呢?

其次,因為日本地方產業的振興有地方政府的支援,並且有清楚而正確的方 向,所以他們推動的方式也能對症下藥。以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為例,他們儘 量避免直接的資金補助,而是提供技術上的協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不

乏農業與經濟方面的專業人士的投入。他們成立相關的研究中心,積極研究如何 改進農林漁牧業的生產、收成與行銷技術。反觀我們社造所要振興的地方產業,

因為著重在「特色」,是文化性的而非經濟性的目標,而文建會既缺乏經濟的思 考,更沒有農經的專業人士參與。即使地方不乏有心人士的努力,若沒有技術指 導,或有效的行政支援,恐怕也是事倍功半的。

當然,不容否認的是,無論是日本的造町或台灣的社造,在動員社區民眾的 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喚起了社區意識,加強了民眾在地的認同感。這或許也是為 什麼陳其南會在社造十年回顧當中,堅持繼續推動社造的原因。

不過,我們也不可以忘記,我們師法的日本,是不斷地在進行造町運動的反 省與檢討的。何況,即使如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獲致良好的成效,並影響海 內外,卻也擋不住人口的持續外流,就連縣內的大山町,在實現出國夢想的同時,

竟也難逃與日田市合併的命運。造町運動的主體,還是不免落在弱勢的老人與婦 人身上。就創造地方財富而言,他們的運動的成功的;但就他們當初設定的目標 之一—留住甚至吸引年輕人而言,卻是失敗的。

【營造模式特性】

1. 以特別町民制度推動故鄉運動:特別町民制度,讓居住在都會的人們將三島 町視為自己的故鄉,每年可以前來體會三島町的人文、自然,包括農業生活。

在那個農村試圖尋找自己出路的年代,三島町以肯定自我為出發,所構想出 來的社區活化方式,甚至引起新聞媒體的社論評論。

2. 將社區健康化當作社區營造的重要任務:健康營造運動鼓勵町內的各個聚落 自己構想出健康促進的方法,各聚落提出的方式也大異其趣,例如有味曾減 鹽、家家種花、講笑話等等。這個運動的可貴在於健康促進的推動方式由各 聚落自行構思及執行,把握著社區營造的自發精神。

3. 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下發展社區好的產業內容:有機農業運動的重點在於生產 健康的糧食,造就健康的生活。三島町的農田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梯田,原 本就不適合以大型機械耕作,因此更加肯定有機農業的方式,以生產健康有 機的良質米為訴求。

4. 在地區自傲運動中創造對社區文化的認同與傳承:以恢復傳統祭典為主軸,

鼓勵各聚落將賽神祭等民俗延續及保存下來,並申請通過無形文化資產的指 定。民俗祭典的保存使地方延續了感恩天地、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也使社 區文化得以傳承。

5. 從發現社區的工藝資源開始推動生活工藝運動:三島町的冬季長達四個月以 上,大雪覆蓋全町,居民無法從事農耕,便在自己家中著手生活器物的製作。

例如用稻草編製草鞋、雪鞋,用通草編製提籃,用木材刻成盤子、飯匙,用 山葡萄藤做成便當盒、手提包,用梧桐木做木屐等。

第五節 日本-古川町

【基本陳述】

從日本名古屋搭乘高山本線的火車往北,過了以保存傳統建築街廓聞名的高 山市之後就可以抵達古川町。小小的火車站,大約就是台灣的苑裡、田中的規模,

但出得站來,井然有序的站前廣場、乾淨的街道、平靜的店屋,自是與台灣多數 小鎮繁華熱鬧的景象大大不同,這只是一個人口一萬六千餘人的小鎮。

雖然人口不多,但他(她)們為家鄉所做的事,卻令人大大敬佩,甚至越過 數千里外,深深地影響著台灣許多從事社區營造的人。

古川町的故事從一條流經市區的小圳溝開始,居民合力清理這條名為「瀨戶 川」,實則不到二米寬的圳溝,將它從被棄置的臭水溝慢慢改變成一條有數千尾 錦鯉魚優游其中,周邊植樹綠化的帶狀休閒步道。為了瀨戶川的魚,每年下雪前,

必須動員居民共同來將鯉魚撈起來送到較深的水塘過冬,大家也藉這個機會把水 圳清理乾淨;春天,雪開始融化時,大家又一起來將錦鯉放回川裡。就這樣,瀨 戶川養魚成了動員社區的新事務,而美麗的瀨戶川成了大家共同的驕傲。

有了瀨戶川的經營經驗,古川人開始推展一件件令人讚歎的社區營造工作。

1981 年,在瀨戶川旁的蒲先生有一座傳統酒廠要改建,原本可以用現代的鋼筋混 凝土建造,但顧及瀨戶川旁的景觀,蒲氏特別花費較高的代價,採用傳統的「土 藏造」作法;1989 年,古川獲得國家補助,興建了一座「飛驒木匠博物館」,完 全由當地的木匠合力興建,充分展現當地數百年來的木匠技藝。1992 年,又興建 了展現當地伐木產業的「山樵館」;記錄表現當地「太鼓祭」無形文化財的「晨 之太鼓會館」;乃至於用來表現當地農業特色的「鄉土民藝會館」等等。都是設 備完善,經營管理水準很高的地方文化設施,不僅提供當地學童最佳的鄉土學習 場所,也是外地來認識古川的最佳去處。一個不到二萬人的小鎮,得以擁有並經 營這麼多地方文化設施,實在非常讓人驚奇!

事實上,古川人做到還不僅止於此。遠流出版社曾經出版的「故鄉魅力俱樂

事實上,古川人做到還不僅止於此。遠流出版社曾經出版的「故鄉魅力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