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外部經驗:其他社區營造模式比較探討

第二節 桃園 大溪和平老街【基本陳述】

【基本陳述】

八十五年二月間,本社區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選為「社區總體營造輔 導社區」。「草店尾工作室」在曾梓峰教授指導下成立,居民在林熹達鎮長及曾教 授大力宣導下,逐漸意識到在地文化、古蹟保存的重要性,而於同年八月自發性 成立「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協助政府機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

十月間又入選經濟部商業司「商店街開發推動計劃」委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 中心企劃和平老街商業再興工作。由原先的文化面又加入了經濟面的營造,更加 強了居民的向心力。協會定期開會用民主方式產生共識,票選出「大溪之寶」等。

經常性辦活動聯繫居民情誼,媒體大量報導,讓居民以自己的社區為傲為榮,來 凝聚「社區意識」培訓義工舉辦講習,加強「心靈改造」。居民與輔導單位會議 後,擬定了十項系列再造計劃。

八十六年居民先自費完成招牌換裝工作,其餘計劃工程較龐大但也陸續進行 中,居民的高配合度引起了各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八十七年二月生活空間美化 工程在文建會全額補助及曾榮鑑鎮長大力促成下正式開工。

生活空間美化工程:第一階段

大溪老城區因不在交通要道,民國七年,日人實施都市計劃,在大溪留下仿 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再以保存下來,但近年來因種種因素已有許多立面因改建而被 拆除。但尚有百戶保存下來,而以和平路保存較完整。故文建會於民國八十六年 初起輔導大溪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在林熹達前鎮長及指導老師曾梓峰經十八個 月的辛勤努力下。居民懂得用民主方式來凝成共識,爭取經費從事和平路,「生 活空間美化工程」工作。居民經由會議中共同凝定:

1. 立面牌樓保固

2. 管線地下化 3. 照明系統

4. 騎樓天花板及地磚舖設 5. 街道家具

等五項工程。且順利於八十八年七月中順利完工。為承傳及發揚大溪的傳統 工藝技術,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與國立工藝研究所合辦的「木器研習 班」也於八十六年十一月至八十七年四月圓滿完成。

「美化生活空間」工程由居民票選的「陳信安建築師」負責規劃。葉俊麟先 生與劉貞蘭小姐設計。鎮公所開發包,由嘉隆營造公司得標後,於 87 年 2 月底 動工,由居民江宏伊建築師所領導的監工小組與公所技士監督下,工程進行十分 順利。每二週一次「工程會議」,讓居民對施工品質缺失隨時反應包商改進。經 年餘施工,現已於八十八年五月中完工,和平老街將以「舊風貌」居民以「欣心 情」,迎接每位到訪的遊客。和平路「美化工程」完工後,第一批移入的新居民 將是聳立在街頭、街尾的「街道傢俱」將日夜悍衛著老街。老街上 85%從事傢俱 行業,故「街道傢俱」全部以實木製作,讓遊客感受居民溫馨的設計。希望也會 好好的愛護他們。

和平路美化工程完工後,各級政府對大溪執行能力頗有好評,進而中山路獲 得營建署補助也進行美化工程,已於八十九年五月完工。文建會補助整修二級古 蹟李金興古厝,預計九十二年十二月底整修完成。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寺、重要 建築物武德殿整修工程也於九十年七月完工。由本地居民江宏一建築師與協會合 作的福仁里後尾巷生活空間改善計劃、月眉古道美化工程也陸續完工。

老城區美化工程相繼完工後觀光人潮不斷的增加。八十九年初,也獲經濟部 商業司形象商輔導。於六月間舉辦「大溪美食展」,十一月舉辦「木器及藝文展」, 及商家調查等工作。九十年舉辦文化節活動等等……。

生活空間美化工程:第二階段

「有夢最美‧溪〈希〉望相隨」

美化工程第一階段完工後,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計劃中的第二階 段工程為「新仿古立面改建」將老街已改建的 60 戶新式洋樓秀面改為「仿古立 面」讓整條街的景觀更協調,老街區內尚有 49 戶立面牌樓整修及緊臨和平街的 后尾、草店尾地區之迷宮式小巷、古井等,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亦計 劃爭取經費,整修舊風貌來供遊客及後世緬懷。

藉由工作室居中運作,贏得居民整體的信任與共識之後,如何將責任回歸給 在地的社區居民,成為另一項重要的考驗。所幸大溪目前沒有房地產的壓力,老 街也沒有拓寬馬路的計畫,接續規劃的立面牌樓的維修統一、電線設施地下化、

闢建停車場以保持老街道的淨空、及如何將保存古蹟與社區營造的議題擴散出 去……,這些都成了兩年來由居民擔任、催生的「歷史街坊再造委員會」的重大 挑戰。

從大溪推動老街保存活動中反思,社區總體營造強調自己的社區由自己維 護,經由社區人主動關懷家鄉事務的過程,加深對生活空間的情感,並產生實際 的內化效果,慢慢孕育出愛護家園的正向綿密力量!

【營造模式特性】

1. 從珍惜自己的歷史文化資產開始:本來在傳統房地產的想像下,大溪老街的 歷史立面是不被聞問的存在,也從來沒有人認為那是具有意義與價值。大溪 老街的營造便從珍惜社區的歷史文化資產開始,用說故事的方式來重新認識 自己社區中的資源,了解其價值,因此才能發自內心的去投入經營。

2. 發展出獨特的大溪模式:草店尾工作工作室在大溪和平老街所嘗試推行的

「大溪模式」社會運動,便是企圖藉由舉辦活動的方式,帶動居民重新去體 驗、思考自己的生活環境,重新去重視、珍惜屬於自己歷史文化瑰寶,重新 去建立無形的價值觀。也藉由這些共同的話題,使得整條街的居民有機會共 同參與討論,打破老街長久以來前後段不太往來的藩籬,改變舊有的社會集 體制約關係,站在台面上的不再只是那些熟面孔,只要居民願意,任何人都 可以開口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民主社會任何人都有發言的權利,讓集思 廣益成為決定公眾議題的習慣與依據。7

3. 掌握真正的營造切入點:大溪老街在當時國內同時有許多文化資產守護行動 開始在推,但是有些失敗的經驗探討起來發現是歸自於無法掌握真正的社區 課題,而單純落於空間的營造表現。大溪特殊的操作經驗是能夠真實掌握真 正的社區課題,當時談到立面保存,20 萬的保存獎勵金根本在許多在地居 民眼中是看不上眼的,但是透過「大溪模式」的操作,發現社區營造的切入 點不是一味地直接針對表面課題,而是了解到居民所遺失的對文化資產的認 同,從這一點切入,透過企劃的方式轉為社區營造的活動,才有後來成功的 經驗。

4. 與鎮公所建立良好的關係:大溪鎮公所草店尾工作室推動和平路古建築保存 的過程,證驗「社區總體營造」結合居民意願、學術指導和政府授權三股力 量協同合作而成功的案例。8在營造過程中,鎮公所授權在地社區監督工程,

7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org.tw/features/community/com-3-2.htm。

8 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20730/20020730-8.pdf。

完全展現出高度的信任與經費運作的透明度,這使得居民與公部門之間發展 出可以溝通的模式。

5. 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累積公民素養:這一個成功的經驗是在近年慢慢顯露出來 的,從 2006 年開始,大溪老街承繼了前階段成功的營造經驗,陸陸續續又 推動了許多環境品質提升的計畫。例如現代街屋美化計畫、大漢溪治理計 畫、和平老街路面美化工程。以和平老街路面美化工程為例,過程中因為某 些原因導致工程延宕,甚至影響到暑假期間老街的商業營收。這一點卻沒有 造成在地居民的反彈,反而努力配合,過程中老街居民都不曾抗議,而且紛 紛提供水源與電力協助施工順利。這一方面呈顯在地居民非以商業作為老街 經營的唯一模式,另一方面,更深刻表現了社區總體營造的一個重要任務:

提升公民生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