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客家文化

一、客家文化之範疇

英國人類學家 Talor (1871)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及:文 化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體系,是做為社會成員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它包括知 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的能力與習性。曾喜城、張翊丹(2007) 對文化的界定乃是:每個族群都有面對克服大自然、他人和自己心靈空虛的三部 分,也因此每個族群都會衍生物質文化、倫理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在這三方面下 就會產生出價值觀念,再擴大範疇整個文化就會涵蓋價值觀念。英國哲學家 Russell(胡品清、劉福增譯,1988:55)在《羅素論中西文化》一書有句名言:「人 類自古以來就要克服三個敵人,其一是大自然,其二是他人,其三是自己。」若 以羅素的名言分析文化的衍生及發展,則可分為創作食衣住行之物質科技文化、

語言與倫理之典章制度文化及追求文學藝術之宗教文化三部分。

文化是祖先經過代代相傳,經過時間及空間演變所孕育出來的瑰寶。文化可 以從物質層面的食、衣、 住、行及日常生活器具等,到精神層面的語言、傳統信 仰、風俗習慣和祖先崇拜等面向,客家文化亦是如此,從飲食中的醃漬文化、穿 著中的藍衫文化及住宅的風水文化等物質文化外,還有從語言發展出的諺語文 化、三山國王、義民及伯公信仰文化及崇敬祖先之精神文化,進而還因地理環境 而創造出山歌文化、採茶三腳戲劇文化以及豐富的文學作品等精緻文化。

林嘉書、林浩(1992)則定義,所謂客家文化,是指漢民族的客家民族在發展 過程中,後天因歷史地理形成的外部與內部的生活樣式。其具體的表現樣式,可 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方面有衣的文化、食的文化、住的文化;精神方 面,又可分為外部和內部,外部者有客家方言、客家山歌等,內部者有客家社會 團體特有的價值觀念、倫理觀念、宗教信仰、行動規範和道德規範等。而客家文

14

化地區保留了豐富的古蹟、自然生態、祠堂、廟宇,也有其屬於客家人特有的農 業產業、工藝產業、文化產業,而與生活息息相關之食、衣、住、行、習俗及民 俗信仰等等皆是文化。

王東(1998)認為,文化做為一種具有內在穩定性和外在規範性的生活方式,

是人類因順應自然環境(人地關係)和社會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產物。從這 個角度來講,任何一個民族或民系的文化,其歷史的生成和流變都是在某一特定 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社會結構這個三維空間內進行的,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 展也是如此,他將客家文化分析為物質基礎之農耕文明及社會土壤之家庭制度。

另外,他也將客家文化基本特質做了包含質樸無華風格、務實必虛的精神及反本 追遠的氣質的描述。

謝重光(2008)則提出客家文化有山林性、邊緣性及向心性三大基本特徵。以 山林性來說,客家人是山的兒女,具有山的性格,住房竹木皆取材於山林,飲食 重山珍,少海味,有素、粗、野、雜和重原汁原味的特點,客家人消暑解渴治病 喝擂茶,衣著喜歡用自製的靛青將麻布染成青色和藍色,以致於藍色成為客家人 的代表色,也因交通閉塞的地理環境,山林經濟及狩獵經濟在客家人生計佔有重 要地位。產業發展也與山林有密切關係,開礦、種菸葉以及割松香都是重要產業,

造就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擅長此類手工業和農副業,而客家民間文藝也與山林深深 結緣,山歌和採茶戲是客家人最喜歡的文藝樣式。此外,山林性還有兩層涵義,

一是山高皇帝遠,遠離廟堂,二是自足山林,安土重遷,商業意識薄落,相對於 海洋文化來說比較缺乏飄洋過海、對外拓殖的冒險精神。邊緣性來看,客家人在 政治上的表現是不服管轄的叛逆精神,在民俗上表現是飲食、服飾、婚嫁、喪葬、

文藝、神明崇拜和民間信仰等領域的奇特習俗,例如服飾的高髻、葬俗方面的撿 骨葬、文藝方面的山歌、宗教信仰的三山國王以及龍神信仰,都受到南方少數民 族的文化傳統影響。最後為向心性,首要表現是中原正統觀念的確立與推展,客 家宗族組織形成與發展,建祠堂、修族譜,透過確認中原郡望和建立與某一歷史

15

名人的血緣關係,順利實現了身分的轉換與認同,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也表 明,人類社會組織關係的演進大體上都遵循著這樣一條基本的原則:由血緣關係 進化到地緣關係,客家人的家族制度具有明顯的持久性和強固性,也具有精緻性 和典型性。傳統觀念上,客家傳統「耕讀傳家」觀念根深蒂固、歷史上客家人對 外族人入侵表現出的民族大義和愛國精神以及臺灣歷史上客家人對朝廷的忠義,

都是深刻表達出客家人固有的耿介勁毅、剽悍不羈性格。而客家文化的邊緣性和 向心性,看似矛盾與對立,但其實深刻反映了客家由蠻荒之地變為崇文重教的過 程中,客家文化內在的蠻夷因素與中原儒家文化因素的此消彼長,客家文化在兩 者的互相涵化、制約下,展現出其無盡的活力。

曾喜城(1999)提出,臺灣客家文化內容從語言、生活習俗,以迄山歌藝術、

客家文學創作、傳統民間信仰及祖先崇拜,三百多年期由原鄉隨著客家祖先渡海 來臺,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鍾俊昆(2004)也提到,客家文化內容可劃分器物、心靈與制度三個層面,分 別有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建構出來的客家文化價值、以俠義為主導的文化群落組 織、開拓進取與隱忍保守的客家文化心態及以婦女和兒童為重心的人際關係模式 特點。

而客家人的性格也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傳統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較 為負面,不外乎是小氣、吝嗇等負面形容詞,隨著客家意識近幾年來的熱烈討論,

劉錦雲(1994)提出,客家人性格特徵有開拓進取及奮鬥拼搏的價值觀、客家婦女 刻苦耐勞自立自強的特質、重文教及尊師重道的精神、好強好勝及愛面子之特點。

范揚松(1994)也對客家人的性格表現提出有積極入世的精神、重家庭倫理觀 念、重義輕利的作風、名節面子的主義、勤儉樸素的傳統、忠誠正直的態度、人 際人情的走向、保守中庸的性格及重功名輕實業之看法。

綜上所述,客家人的性格經過歷史推演,部分仍根深蒂固於現代生活以及傳 統觀念中,如前述所提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及重功名輕實業特質,造成客家文化「一

16

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的特殊現象,也深深影響客家文化中教育及產 業發展,客家人普遍較重視教育,美濃地區甚至還出現「博士村」的現象,在職 業選擇上也趨向保守,不願意嘗試冒險,選擇從事公教體系職業人數較多,如早 期臺灣鐵路局職員中客家人比例即偏高。

除了上述性格特質外,客家文化範疇還包含以下面向:

張衛東(1992)提出客家文化包含分布與自然環境、語言、建築、山歌、民間 文藝、民間信仰、婚嫁習俗、喪葬習俗、衣著服飾、飲食習俗以及歲時節慶等內 容;范揚松(1994)提出客家文化資本範疇分為客家宗教建築、古蹟、聚落、遺址、

文化展演設施、產業資源、民俗技藝、客家語文、客家美食及客家衣飾等內容;

曾喜城(1999)則提出客家文化有語言、食衣住行、傳統信仰、民間信仰、婚葬禮 儀、歲時禮俗、山歌、採茶戲、現代音樂以及現代文學等內容,他特別強調客家 建築文化特色有聚族而居、講究風水、房屋布局巧妙、防禦性強以及因勢建築等,

因應生活環境需要發展出「行」的文化,如蓑衣及油紙傘,特別是油紙傘,已經 成為客家文化重要的符碼之一,除了實用功能外,其諧音「有子」也反映客家傳 統觀念,以及父母對即將出嫁的女兒之祝福,信仰則包含天地宇宙的崇拜(如玉皇 大帝及土地公福德正神)、大自然的崇拜(如三山國王)以及靈魂的崇拜(如三官大 帝及義民爺);鍾俊昆(2004)提出客家文化包含山歌、民俗觀念、婚俗、戲劇、文 學以及方言等內容;謝重光(2008)則提出客家文化範疇有宗教信仰、飲食習俗、

喪葬習俗、文藝生活及服飾等內容。

綜上而言,節慶及信仰在客家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俞龍通(2008)曾 以「客家桐花祭」節慶活動做個案調查,從 2002 年開端發展至 2007 年成長期作 階段性描述與分析,以傳統客家重要經濟作物「油桐」作符碼,進而創造出「桐 花祭」活絡客庄經濟,此一文創產業實屬客家文化中成功之案例之一。他指出在 現在社會中,影響消費者行為因素已不必然為產品本身的功能與實用價值,相對 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是一種概念(concept)、一種意象(image)、一種符號(sign)和象徵

17

(symbol),客家桐花祭亦成功的將客家文化做文化輸出,華航的國際線班機上播放 客家桐花祭相關宣傳影片,並銷售相關桐花商品,觀光局與旅行社結合推出過境 半日遊,並且在全球海外各旅遊辦事處放置桐花祭行銷刊物供遊客索取,德國法 蘭克福禮品展有 10 家廠商參展將桐花意念產品行銷歐洲以及日本成田機場出境大 廳燈箱刊登桐花祭廣告等等宣傳,皆為客家文化推展做了很好的行銷,對於本研 究而言意義也在於此,希望能藉著華語文化教材的編寫,將客家文化做適當的融 入,將客家文化推展國際。

移民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之中,雖然因為動盪 的遷移生活使移民離開故土,但另一方面移民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又會在無

移民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之中,雖然因為動盪 的遷移生活使移民離開故土,但另一方面移民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又會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