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是以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之相關探討。本論文主要分成五 個章節:

第一章節為研究動機與問題,並對目前臺灣各大華語中心開設之文化課程與 客家委員會「客庄十二大節慶」內容作探討。

第二章節為相關文獻探討,針對目前使用之客家教材及文化教材進行探討,

以及對文化教學之相關研究做爬梳整理。

第三章節為研究方法之介紹,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與「半結構性深度訪 談」,以對外華語教學之教師、客家教材編寫之教師以及在臺華語學習者為訪談對 象,探討教材使用者對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之看法。

第四章節為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設計,以「客家文化」為主題設 計 12 課主題,並以「客家義民祭」為主題編寫 1 課教材示例,後以華語教師及教 材編撰專家作教材評估及提供意見。

第五章節為本研究之結論,研究者在歷經相關文獻探討與教材編寫之歷程 後,透過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及教材評估所得之反饋,進而對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 化教材編寫進行反思,並提供相關建議,使華語文化教材更臻完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當今臺灣社會已由閩南、客家、原住民與外省四大族群,增加新移民後擴增 到五大族群,而其中客家族群占全臺灣人口 18%,人口數約 420 萬人。隨著華語熱 潮的興起,外籍人士來臺灣學習華語者蔚為趨勢,而學習文化課程人數也日益增 多,每年寒暑假,各大華語中心各紛紛開設短期華語文化研習課程,讓外籍人士 得以在短期內藉由華語學習浸潤臺灣文化。然而,綜觀現今各大華語中心開設之 文化課程,大部分較偏重書法、茶藝等課程,對於臺灣客家文化部分較少涉獵,

2

3

4

5

6

美濃白玉蘿蔔祭 高雄市美濃區公所 V

12 月 客家傳統戲曲收冬戲 客家委員會 V V V V V V V V 臺東好米收冬祭 臺東縣政府 V V V V V V V

*表格為研究者自行整理(資料來源:客家委員會網站

http://www.hakka.gov.tw/mp1.html,瀏覽時間:105 年 4 月 5 日)

客委會邁入第 8 個年頭之「客庄十二大節慶」,部分節慶因性質內容轉型、移 交民間團體自行舉辦或未提報參與「客庄十二大節慶」之票選活動等其他因素,

舉辦 2 至 3 年即停止舉辦,如「美濃迎聖蹟‧字紙祭」、「屏東六堆伯公藝術祭」、

「寶山鄉打中午文化祭」、「新埔花燈迎天穿」、「內灣大嬸婆客家漫畫節」及「彰 化縣三山國王客家文化節」等活動。另外,105 年亦有新增之節慶活動,如「龍潭 迎財神」、「湖口行春宴-食福遶庄文化祭」及「美濃白玉蘿蔔祭」,皆為客家節慶 活動增添許多特色。

綜上言之,臺灣各大華語中心皆普遍開設文化課程,但內容大多是書法、中 國結等相關課程,縱然有方言與文化課程,也大多以臺語為主,以研究者蒐集 17 所華語中心來看,文化教學僅占其中三分之一,近年來師大開設「驚艷臺灣 師大 遊學團」中以「文化百寶箱」課程中介紹客家文化,崑山科技大學華語中心雖有 開設客語課程,但經研究者調查目前尚未開班過,雖其招收對象不限外籍人士,

但足見方言類課程中,客語課程更為弱勢之窘況。至 2016 年 4 月 23 日教育部與 國立中央大學開設「一桐學華語」活動課程,邀集百名在臺外籍學生共同體驗在 地客家文化,並運用「客家桐花祭」的文化意涵設計主題性華語課程,除了讓學 習者欣賞油桐花及品嘗客家美食外,也藉此呈現臺灣華語教學之多元面貌。故本 研究希望能以客家節慶活動為教學主題,將已成為臺灣重要常民活動的客家大型 活動成為華語文化教材主題,讓華語教學內容更多元化。

7

申言之,臺灣文化涵蓋閩南、客家、原住民、外省以及新移民文化,以市面 出版之中階文化教材中《今日臺灣:中級漢語課程》(以下簡稱「今日臺灣」)以 及《迷你廣播劇》兩套教材為例,《今日臺灣》全書分 14 課,內容以臺灣當前(約 民國 80-90 年)社會文化現況當主題進行華語教學,文化選取面向以中國文化為 主,兼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第 4 課「茶與中國人」、第 5 課「我愛紅娘」及 第 7 課「熱鍋上的烤生」,也提及了臺灣特有文化如夜市、鹽水蜂炮等等。誠如前 所提及,客家文化為臺灣文化之一環,雖《今日臺灣》內並沒有針對客家文化做 特別討論,但在教材內實則蘊含客家文化之存在,如在第 3 課「還是小吃好」有 提及北部炒米粉和南部豬腳等等,客家美食遠近馳名,進行文化教學時,亦可提 及粄粽和粢粑等客家小點心,藉以豐富臺灣小吃的選擇多樣性;第 4 課「茶與中 國人」課文中,除了提及紅茶、清茶、香片和烏龍茶外,客家擂茶也是獨具特色 的一種茶文化,不僅口味特殊,連製作方式也都跟其他茶類有很大的不同;第 8 課「大拜拜」提及臺灣的宗教信仰觀念,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外,

在臺灣「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特殊地理環境下,客家的義民信仰也是重 要的信仰神祇,教學上加以介紹更能呈現臺灣多元信仰之特色;第 9 課「鹽水的 蜂炮」介紹臺灣元宵節的節慶活動,若以「元宵節」來當教學主題,現今臺灣的 元宵節活動更加多元豐富,已經有「北天燈、中 龍、南蜂炮、東邯鄲」一系列 的活動,客家文化傳統活動「 龍」也可成為介紹華語學習者認識臺灣文化的重要 元素之一。而《迷你廣播劇》以廣播劇為編寫形式編寫 12 課內容,收錄與臺灣當 前社會環境或現象相關的故事,此套書主要以社會觀念為主要內容,如第 4 課「行 行出狀元」、第 6 課「莫貪意外之財」、第 8 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及第 9 課「腳 踏實地」,皆是以正向、積極面向闡述社會觀念,本研究認為,客家文化中的傳統 觀念亦是臺灣文化觀念之一部分,在教材編寫上常以統一概論而言,而非單獨提 及客家文化,實際上客家文化仍蘊含在臺灣文化之範疇當中,如《迷你廣播劇》

第 5 課「婚姻面面觀」內容藉由三位不同婚姻狀況之女性表達對婚姻看法,客家

8

婦女之角色亦獨具特色,且客家傳統觀念也有許多積極正面、鼓勵警世之觀念,

在進行文化教學上可針對其內容加以做探討。

透過兩套指標性華語文化教材的分析,不難看出中國文化之多元性,華語教 師在進行文化教學時,可視學生需求或程度適時補充相關文化主題,並應針對教 學年代將教材作調整或改寫,如《今日臺灣》因出版年代久遠,許多內容及教材 內之真實語料圖片皆和臺灣當前社會情況有所不符,《迷你廣播劇》則是因出版年 代較《今日臺灣》近(2008 年出版),故內容和當前狀況較相符合。此外,教材編 寫應設定適合教材使用之學習者程度,《迷你廣播劇》在書前編輯大意即提及教材 是針對學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或《今日臺灣》或《中國寓言》,大約具備 1,500 個以上詞彙量的學習者,將程度作明確界定,能讓學習者不擔心銜接不上的 問題,也讓教師在備課上不因學生程度分歧而造成備課困難的困擾。兩套教材中 所設計之活動也提供本研究多參考之處,《迷你廣播劇》另設計作業簿讓學習者可 於課後進行複習,教材內安排之討論活動也可提高學習者的口語能力;《今日臺灣》

教材內練習更加多元豐富,除了傳統文法句型練習之外,更設計許多如「代表討 論會」、「填字遊戲」、「漫畫改寫」、「問卷調查」以及「情境扮演對話」等活動,

補充資料更是以豐富的真實語言材料作素材,如新聞報導及圖片等,可以讓學習 者所學與真實生活更貼近,增加學習者文化交際能力。

本研究以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為主題,除了參照以上兩套普遍在 文化教學上使用率高的教材外,探尋坊間晚近出版之教材,題材內容更加多元豐 富,更有結合語言與文化之教材類型,如舒兆民等人於 2013 年出版之《臺灣超好 玩》及 2014 年出版之《吃喝玩樂學華語》兩本系列教材,以臺灣景點為經、旅遊 中的主題情境為緯,交織編寫成一套結合語言與文化之觀光華語導覽教材,其中 特別的是,教材內提及了以往較不受關注的客家文化等內容,如《臺灣超好玩》

中「山城苗栗」課程中介紹客家飲食文化、客家花布及客家傳統產業等,「客家庄 美濃」一課更是將客家文化作進一步介紹,如敬字亭、美濃迎聖蹟活動、夥房及

9

菸葉產業等文化,《吃喝玩樂學華語》則是搭配前揭教材,在第 5 課「在苗栗-嚐 嚐客家美味」中以對話方式介紹客家名菜「薑絲炒大腸」、「客家油雞」和「桔醬」,

第 10 課「在高雄-體驗客家文化」中以對話介紹美濃紙傘與擂茶,兩課更於課文 末搭配真實圖片作輔助介紹,讓學習者更能身歷其境。上述兩本教材之推出,讓 客家文化在華語教材有嶄露頭角的初步機會,本研究亦參照此編寫模式,教材主 題是以客家節慶活動為編寫主題,針對客家文化做整套教材編寫設計,希冀能讓 學習者對臺灣文化有更豐富的認識,也希望對臺灣客家文化的推展國際化盡棉薄 之力。

研究者身為客家人,深感客家文化亦為臺灣文化之重要一部分,客委會推行

「客庄十二大節慶」多年,近年來規模日漸龐大,以臺北市舉辦之「臺北客家義 民嘉年華」來看,至 2015 年參與人數已超過 10 萬人,更有許多新移民及外籍人 士參與挑擔踩街的活動,除了讓外籍人士體驗客家文化進行跨文化交流外,也充 分體現客家活動已成為臺灣文化之一環,客家活動儼然已是臺灣重要的活動,且

「客庄十二大節慶」多年,近年來規模日漸龐大,以臺北市舉辦之「臺北客家義 民嘉年華」來看,至 2015 年參與人數已超過 10 萬人,更有許多新移民及外籍人 士參與挑擔踩街的活動,除了讓外籍人士體驗客家文化進行跨文化交流外,也充 分體現客家活動已成為臺灣文化之一環,客家活動儼然已是臺灣重要的活動,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