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文化教學

人類學家 White(1959)依靠著象徵化的過程指出,文化由工具、裝備、器具、

服裝、裝飾、風俗習慣、制度、信念、儀式、遊戲、藝術作品及語言等所構成。

Geertz(1973)則以文化學習與象徵為基礎的一些概念,將文化描寫成許多「控制機 制—計畫、秘訣、規則、步驟—所構成的組合,就像電腦工程師用來控制行為的 程式」。

Williams(1983)認為 culture 用在以描述知識、美學發展的一般過程,表示一種 生活方式及用以描述智力及藝術活動的實踐和成果等三個範疇。

Porter 和 Samovar(1988)對文化是這樣界定的:文化是在許多代當中透過個 人和集體的努力獲得的知識、經驗、信念、價值、態度、角色、空間關係、宇宙 觀念,以及他們獲得的物質東西和所有物。文化表現於語言的模式以及活動和行 為的樣式,這些模式和樣式是人們適應性行動和交際方式的樣板,它使得人們得 以在處於特定的技術發展階段、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理環境的社會裡生活。

Hofstede(2002)則指出,文化是為了因應生活環境與各種社會問題所形塑而成的思 維與行為模式之總集合。

綜國外學者對文化的定義,Kottak(2014)則提到濡化(enculturation)概念,指出 文化是習得的、共享的、象徵的、承接本性的、包羅萬象的及整合的特性,此六 項特性含括了文化的內容,以客家文化而論,客家文化既整合其他文化之特性,

也習得其他文化之特色,更是因為長期遷徙等歷史因素,呈現其包羅萬象之特色。

國內學者黃有志(1999)提到,文化人類學家一般將文化內涵區分為兩個部 分:一是可觀察的(observable),一是不可觀察的(unobservable)。就可觀察的部分,

又可以分成三個層面:物質或技術文化、社群或倫理文化以及精神或表達文化。

而在文化的不可觀察面中,文化成為指導人們往來交際與解決困難的知識、信仰 和價值的意義象徵體系,它包括了兩種成分:一是規範文化(normative culture),指 的是用來約束或指導人們人際關係的來往規則與標準,另一種是認知文化

45

(cognitive culture),是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抽象想像,是一種價值或意義體系,

廣植於該社群成員的信念中,指引著成員的行為,同時滲透至表面可觀察領域,

形成一套和諧的整體。

何淑貞、賴明德、丁原基、林振興(2012)指出,文化包括外在文化產品的創 製和內在主體心智的塑造,有關器用、制度、行為、觀念各個層面都會提到,重 點卻在觀念層面。觀念文化是文化精神的內在核心,紀錄著人類累積的文化創造 和傳播的內容,是推陳出新廣義文化的根據。

胡文仲(2012)認為文化有以下特性:

一、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區別人類和動物的主要標誌。文化是社會遺產,而 不是生理的遺產。

二、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過後天習得的。

三、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覺的。

四、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

五、文化是動態的,文化的型態與一定的歷史時期相連繫。

而中國文化主題內容包羅萬象,如漢字文化、藝術文化、雕塑與建築、科技 文化、飲食文化等。(詳參表 2-7)

46

表 2-7 中國文化主題內容一覽表

文化主題 蘊 含 內 容

學術思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

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 典籍與圖書 刻書文化、藏書文化、典籍文化 宗教信仰 天地、祖先、君師、道教、佛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教育、科舉與任官 家庭教育、學塾教育、書院制度、

科舉制度、選官制度

漢字文化 與家庭倫理、教育思想、國家制度、

法律刑罰、宗教祭祀及社會習俗之關係 藝術文化 書法藝術、篆刻、繪畫藝術、風俗畫與版畫、

音樂、舞蹈、戲曲文化

雕塑和建築 陶雕、玉雕、牙雕、佛教雕塑、陶俑、唐三彩、宮殿 建築、園林建築、橋樑建築、宗教建築、民居建築 科技文化 數學、天文、曆法、氣象、節氣、地理學、物理學、

煉丹化學、冶金、火藥、醫學、藥物學、

農學、生物學、水利工程

貨幣 貝幣、金屬鑄幣、五銖錢、通寶錢、金銀貨幣、紙幣 飲食、服飾、

節慶與社會風俗

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生養文化、

婚俗文化、喪葬祭祀文化、歲時節慶文化

*表格為研究者自行整理 (資料來源:何淑貞等人合著(2012))

47

文化教學內容可包含與漢語本身和漢語交際不是直接相關的知識文化(如社 會歷史、思想觀念、書法繪畫、園林藝術、文學亦屬等廣義的文化)以及與目的語 理解和表達密切相關的交際文化,李泉(2012)認為廣義文化中的知識文化對學習 者來說是錦上添花,但交際文化對學習者卻起著雪中送炭的作用。然而,並不是 說外語文化教學及教材編寫不能選擇廣義文化的各種內容,任何話題、任何方面 的文化知識都可以成為漢語教學的內容,但前提是要符合外語教學的目標和教學 規律,也要使教學能夠進行操作。

以近年來學者觀點而言,客家文化亦包含其可觀察面與不可觀察面,可觀察 面包含其蘊含之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不可觀察面則是包含傳統對客家婦女之 觀念,以及傳統流傳下來對義民精神的推崇觀念等等。以本研究針對之客家文化 為例,客家文化亦為中國文化之一部分,其包含了宗教信仰文化(如義民爺信仰、

忠勇公信仰及伯公信仰等)、教育文化(如客家人傳統重視教育之觀念等)、藝術文 化(如木雕、客家花布、客家八音、客家採茶舞以及客家三腳採茶戲和傳統客家大 戲等)、雕塑和建築文化(如客家風水建築)、飲食文化(如客家米食文化)、服飾文 化(如藍衫文化)以及節慶與社會風俗文化等等。

曹逢甫(1993)、呂必松(1995)、葉德明(1999)、劉珣(2000)以及陳燕秋(2008) 等學者都強調語言與文化之間關係的重要性。而陳瑩(2013)則提到,文化教學的 目標是讓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長大的學習者 能夠了解中國人的行為、觀念並能夠與 中國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在進行文化教學時,必須要先了解學習者的文化背 景和學習目的,再選擇適合他們需求的文化內容,最後針對不同之學習者設計文 化教案,讓學習者能從表層文化現象進入深層文化結構,在過程中獲得更廣闊的 文化視野。

48

一、文化教學之原則與方法

Byram 和 Morgan(1994)對文化教學原則所提見解如下:

(一)學生需積極參與對世界的多元解釋,接觸在本族文化中難以找到而在外國文 化中具有普遍以意義的文化現象。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特別是初級階段的內容選擇,應該參照本族文化和外國文 化的各種自定型和他定型。

(三)應使學生接觸到外國文化中潛意識的知識和有意識學習得到的知識,以便他 們能夠適應常規行為和具有隱含意義的交際行為。

(四)學生需有機會接觸和分析民族文化和亞文化複雜的價值意義,這些價值意義 有時表現為文化制度和器物(即文學、電影、歷史、政黨、社會福利、教育等),

另一些則尚未定型,正在變為共同的文化現實。

陳燕秋(2008)則提到,文化課程與一般語言課程特性不同,在設計上需注意 下列原則:

(一)題材選取應具代表性:文化範疇涵蓋極廣,題材選取宜選正面、有意義主題。

(二)內容具趣味性:文化課程的內容必須有趣而吸引人,不宜單調而沉悶。

(三)具有可操作性:避免過多冗長、理論性的講解,引用語彙不宜過於艱深,最 好讓學生有動手參與和練習操作的部分。

(四)單元設計具系列性:部分珍貴的主題,如中國的節慶可作多次不同單元的呈 現,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帶過。另外,不同的主題可互相搭配成為一系列的 課程活動。

(五)可延伸性:除課堂知識的傳授外,可搭配相關活動,並延伸到旅遊參訪,讓 學生有完整性的學習,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針對課堂上的互動、運用媒體、講解方法及作業設計等,也都須特別 納入文化教學之考量。

49

肖仕瓊(2010)則認為,文化教學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對比性原則以及理 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在選擇文化教學的內容時,要根據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思維 發展規律合理安排不同學習階段文化教學的內容,即是從簡單、具體的文化 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題,最後才應是對目的語社會的全面向理解。

(二)對比性原則:文化教學中的對比性原則就是將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對 照、比較,培養學習者寬容、開放和理解的態度,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 交際能力。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文化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

還要設法創造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 文化知識,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她另提出幾種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整理詳參下表 2-8。

50

表 2-8 文化教學法比較一覽表

文化教學法 特 色

文化包 cultural capsules

1.選材靈活、便於組織課堂教學

2.不限橫向、文化間的對比,也可以縱向,文化內部的變遷 3.使學習者視覺和聽覺獲得感官刺激

4.促進學習者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文化叢

cultural clusters

1.文化內容涉及層面廣,內容繁雜 critical incidents

1.學習者會感到有趣

literature analyze

1.是一種語言和文化完美結合的形式

2.幫助學習者更好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意義

3.豐富學習者得文化知識,提高學習者推斷能力和分析能力 人種學方法

ethnographic techniques

1.改變以往「重知識、輕能力」理念,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51

陳瑩(2013)則提出了「體悟式教學」之文化教學,並指出此教學有以下三個 特點:

(一)虛實結合:文化的觀念都是虛的,但文化習俗與文化產物都是實的,一個觀 念有無數個例子來證明它。在文化教學中「虛」的觀念,可以用鮮活的生活 例子來說明,同時對於實的習俗與產物,可以留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去感

(一)虛實結合:文化的觀念都是虛的,但文化習俗與文化產物都是實的,一個觀 念有無數個例子來證明它。在文化教學中「虛」的觀念,可以用鮮活的生活 例子來說明,同時對於實的習俗與產物,可以留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