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之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與「半結構性深度訪談」,本研究兼採 兩種研究方式,前者對於華語文化教材打理論基礎,後者透過深度訪談蒐集資料 來探求需求分析。

一、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又稱為文獻分析(content analysis)或資料分析(information analysis),

透過量化的技巧和質化的分析,以客觀和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和分 析。而「內容」指的是資料的內容,資料來源不限,舉凡報章雜誌、具有研究價 值的文稿、各種文件的內容,均可作為分析之資料。

本研究使用之內容分析之目的在於透過現有客語教材及華語教學理論,結合 華語文化教材編寫概念,編寫出一套適合在臺華語學習者適合之客家文化教材。

二、半結構性深度訪談

研究方法可分為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兩大類型,Punch(林世華等譯,2005:

152)提出,雖然量化研究可以快速獲取資料背景,但藉由質性研究可以進一步說 明資料之間較明確的關係。

高淑清(2008)也提到,質性研究旨在研究探究主體的經驗,探究主體如何詮 釋經驗、建構其生活世界,並以敘事的形式描述特定的情境或世界觀點,透過文 字傳達研究中所見,因此質性研究者關注的是現象的過程,以及尋求人們如何看 待事情和觀看世界的歷程,並描述和解釋這些意義。

簡于菁(2010)則指出,對於質性研究來說,現場資料蒐集、處理、分析是不 斷循環的過程,透過這樣的過程能讓問題意識越來越清晰,研究焦點越來越凸顯,

並蓄積之後研究的能量,故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必須相互交叉與同步進行。

68

訪問法是質化研究中常使用方法之一,袁芳(2002)提出訪問法是一種最古 老、最普遍收集資料的方法,亦為社會研究中重要的調查方法之一。

Patton(1990)指出,質性研究法中的訪談法,問題的進行順序和實際字句依訪 問當時的情況來決定,這種訪談的方式使資料的蒐集較有系統性,並可以保留其 彈性。

歐用生(1995)則指出,訪談的用意主要是蒐集研究參與者對特定事件或生活 經驗的主觀感受,因此,唯有藉著不預設立場的提問,避免形式上的問答,以雙 向討論、互動的對話過程,才能蒐集到豐富且真實的資料。

陳向明(2002)認為,訪談是一種有目的的研究性談話,又可以做為一種言語 事件,其本身的存在和作用可做為一個十分有意義的研究現象。在質的研究中,

訪談發揮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訪談者向受訪者單向蒐集資料的作用,而更重 要的是雙方共同建構交談的過程。

黃瑞琴(2007)提出,訪談(interview)是質性研究中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料蒐集方 式,訪談通常是兩個人(有時包括更多人)之間有目的之談話,由其中一個人(研究 者)做引導,蒐集對方(受訪者)的語言資料,藉以瞭解受訪對象之想法。

袁芳(2002)提出訪談方式分為結構性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非結構性訪談 (unstructured interview)及半結構性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結構性訪談是根 據事前設計的訪綱題目來對受訪者進行提問,訪談內容不超過事先設計之題目範 圍;非結構性訪談是事先不設計任何的訪談大綱題目,受訪者可以自由發表其意 見,訪談者再從受訪內容中擷選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探究;而半結構性訪談則是綜 合結構性與非結構性訪談之特點,雖在事前設計一份粗略的訪談大綱題目,但對 受訪者提問時並不侷限在訪綱題目上,可根據訪談內容再作深入研究。

吳明清(1990)提出,半結構性的訪談雖然在訪談表上有結構嚴謹、標準化的 題目與答案,亦留下較大彈性讓受訪者表達自己的想法。

69

袁芳(2002)則提到,半結構性訪談的彈性可以幫助在研究中發掘受訪者答案 中的情感與價值乘載的面向,以決定其態度的個人意義,它不僅允許受訪者對訪 談者情境加以定義得到完全與詳細的表達,也可以誘導出理念與感覺的個人與社 會脈絡。半結構式訪談受訪者的回答是自發的,也是高度特定與集中的,而非零 散的與一般性的,是自我揭露的與個人性的,而不是表面的。

Smith(丁興祥等譯,2006:187)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允許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依 照訪談對象的反應來修正問題,也可以針對在訪談過程中出現的有趣而重要的議 題進行探索,研究者可以在訪談之前先擬定訪談題目,但訪談過程中不受此題目 的限制,可以自由安排問題的順序,並在訪談過程中建立和諧的關係,也可以較 自由地去追問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有趣問題,或是跟著訪談對象關心的議題進行。

藉由此方法,研究者較能親近訪談對象的內心世界,同時也鼓勵訪談對象針對研 究主題講述自己的經驗。

至於半結構性深度訪談與其他訪談不同之處,鍾倫納(1993)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有一定的主題,提問題的結構雖然鬆散,但仍有重點和焦點。

(二)訪問前擬定訪談大綱或訪談要點,但所提問題可以在訪問中隨時邊談邊形 成,提問的方式和順序也可以依照受訪者的回答提出,有相當的彈性。

(三)訪談過程不需要使用特定文字或語意進行訪問,但訪問過程以受訪者回答為 主。

鍾倫納(1993)並提出半結構深度訪談的優點在於訪問過程中以不同形式的開 放性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引導受訪者對主題進行深入的陳述,明瞭受訪者 對問題的看法,故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兼具結構性與非結構性訪談之優點。

曾富明(2004)於研究中使用半結構性深度訪談為其蒐集資料方法,探討教師 彰權益能與學校效能之實際情形,他引潘慧玲(2004)對半結構性訪談之定義,即 訪問者最初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而為了做深入之探究,乃採取開放 式問題來獲得較完整之資料;陸慧蓮(2010)在其教育相關研究指出,在訪談過程

70

中訪談者通常會為求客觀而採用高度結構化的問題,但高度結構化的問題卻會限 制訪談者對問題的深入了解,為避免此情況,故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是其研究採取 之訪談方式。

在華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上,半結構性深度訪談的論文有孫雪芹(2009)《以 馬來語為母語學習者之初級華語口語課程設計》、吳婉綺(2010)《現代漢語道歉言 語之語用策略及語言形式─以臺灣地區為例》及黃思懿(2013)《基於跨文化溝通 之移民華語教材建構:以臺灣北部之家庭文化為例》等。孫雪芹(2009)以半結構 性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先設計訪談問題大綱,再依據實際訪談進度做調整與修 正,受訪對象為七名馬來西亞各大專院校之華語文教師,主要探討教師對於學習 者口語能力之看法、課程需求與課程建議等,以做為研究課程規劃設計之參考;

吳婉綺(2010)以半結構性深度訪談蒐集漢語母語者在道歉語境下的語料,歸納道 歉語用策略與語言形式,為學習者提供相關語用知識,也為未來的語用教學設計 提供參考;黃思懿(2013)以質性半結構性深度訪談三十位越南、印尼與泰國之新 移民,就北部家庭文化中七大面向(與長輩相處、性別角色、夫妻相處、親子教養、

飲食習慣、日常生活習慣及雙語言雙文化觀念)與非語言溝通中九大面向(姿勢、

手勢、面部表情、眼神注視、肢體接觸、副語言、空間距離、衣著和化妝及沉默) 等內容進行提問,並以問卷調查三十位新移民教師,探討以上面向納入華語教材 之必要性,最後綜合分析提出編寫建議。

整體而言,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在研究中為使用率較為普遍之研究方法,近幾 年來華語文教學相關研究也開始使用。劉心怡(2005)指出,在質的研究中半結構 性深度訪談可能有兩種運用的方式,一是做為蒐集資料的主要策略,二是配合參 與觀察、文件分析或其他研究技巧做為蒐集資料的輔助方式,故本研究亦以半結 構性深度訪談為研究方式,探討學者專家及在臺華語學習者對客家文化融入文化 教材編寫之需求,目的在於蒐集第一手訪談資料,並激發受訪者正確且完整的回 答問題,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創造一個正面的氣氛後向受訪者適當的提出問題,

71

最後得到正確的答案及紀錄答案。本研究設計訪談大綱(詳見下表 3-3 及 3-4)後向 訪談對象提出問題,雖事先設計訪綱題目,但訪談內容並不侷限於題目,而是保 留彈性讓受訪者可以針對題目做意見或經驗表達,以探求教材使用者之對教材設 計之需求,後針對教材編寫設計內容進行教材評估,請華語教師及教材編撰專家 對於教材提供編寫建議,希望透過對訪談及評估結果加以研究分析後,編纂出一 套適合在臺華語學習者之客家文化華語教材。

表 3-3 學者專家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大綱 訪談編號:

受訪者編號:

時間:

地點:

親愛的受訪者您好: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設計,因此採取半結構性深 度訪談,以立意抽樣選擇符合效標之個案進行深度訪談。為保障受訪者權益,本 研究將受訪者採取匿名處理,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亦將全程錄音,並保證一切資 料僅作為學術論文之用,感謝您的合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系碩士班學生 楊佩玲 敬上 訪 綱 題 目

一 請受訪者簡單地自我介紹(包括性別、教育程度、從事華語教學(客語教 學)年資、編撰華語(客家)教材相關經驗及經歷等)

二 對現今華語或客家教材之看法如何?

三 對現今華語或客語教學之看法如何?

四 對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教學之看法如何?

五 對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之看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