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文化教材編寫設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華語文化教材編寫設計

舒兆民(2002)提出語言反映文化,文化也影響語言。相較於語言教學,文化 教學更具特色,也對學習者更有吸引力,除了具備聽說讀寫之技能外,將文化導 入語言課程的教學也是極為重要的。李泉(2012)也提到,對於教材來說,文化內 容的取向首先應該符合外語教學的目標和教學規律,必須選擇的是屬於外語學科 範疇之內的文化內容,即與外語理解和交際密切相關的文化。

誠如前述,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關係,要解決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必須 要做好理論研究,並從理論上釐清文化知識在語言教學及教材中的地位與義義 等,也要進行文化差異的系統調查,並對文化知識項目進行分類,分出「交際文 化」與「知識文化」的不同屬性,最後進行文化項目的篩選。

一、華語文教材之分類

呂必松(1993)將第二語言教材的基本分類分為四大類,從教學類型的角度分 類有普通教育教材、預備教育教材、專業教育教材及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等;從課 程類型的角度分類有綜合課語言教材、聽力和閱讀等教材;從教學對象的角度分 類有兒童教材、成人教材和初、中級及高級教材;從教學法的角度分類有以結構 為綱的教材、以功能為綱的教材和以結構—功能型的教材。

趙金銘(1997)提到教材分類,可分為以不同的學習階段編寫初級、中級和高 級教材,從知識傳授的角度編寫漢語語音、詞彙、語法和漢字教材;從技能訓練 的角度編寫說話、聽力、閱讀和翻譯教材,以語言和文化對比為基礎編寫供國別、

母語、文化背景、學習環境等不同的學習者使用的教材,還有特殊目的的漢語教 材,如新聞報刊教材、外貿洽談教材、商務往來教材等,另外如速成強化漢語教 材、短期進修漢語教材、兒童漢語教材、個別教學漢語教材、漢語隨意教材、帶 地域性的鄉土漢語教材、漢語方言教材(如粵語教材、閩南語教材)、廣播電視漢

34

語教材、遠距離教學漢語教材(如漢語函授教材)、外國人學歷教育的系列教材、

為華人及華裔或外國人在非漢語環境中使用的漢語教材及有關對外漢語教學課程 設置所需要的各類文化教材等等。

劉珣(2000)指出,對外漢語教材的類型可以從教學類型、課程類型、水平等 級、學習點特點及母語特點等不同角度來區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即如何編排 教學內容的角度來對教材進行分類,按照教材的體例分為綜合型和分科型、單課 制和單元制及直線式和螺旋式,按照遵循的主要教學原則可以分為課文型、結構 型、功能型、結構—功能型、功能—結構型、話題型和文化型。

李泉(2006)對教材一般分類,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對教材進 行分類,從教材的組織和使用要求上可以分為統編教材、自編教材等;從編教人 員的組成上可以分為獨編教材、合作教材或國內合作教材、國際合作教材等;從 教材性質上可以分為學歷教育教材、非學歷教育教材等;從教材的階段和層級上 可以分為初級教材、中級教材和高級教材等及從教授和學習方式上可以分為學校 教材、自學教材、函授教材和網路教材等。

趙金銘(2009)則把二語教材分為語言技能類教材、語言知識類教材、文化知 識類教材及特殊用途語言教材四類。

李泉綜上所述,分析呂必松側重的是從理論上對教材進行分類,劉珣側重的 是從教材編寫本身來對教材進行分類,趙金銘則是從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來對教 材進行分類。並就國內外第二語言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課程設置大致可以分為 技能類課程和知識類課程,前者可分為一般技能課和特殊技能課,後者分為語言 知識課和文化知識課,具體包括精讀類教材和聽說讀寫類教材等綜合技能訓練和 包括口語、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類專項技能訓練教材、語言知識類教材、文 化知識類教材(如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以及國情介紹)及特殊用語語言教 材(如商貿漢語、醫用漢語、旅遊漢語、外交漢語、工程漢語和科技漢語教材)等 四類。

35

蔡雅薰、舒兆民、陳立芬、張孝裕、何淑貞、賴明德(2012)指出華語文教材 有以下分類:(參見表 2-5)

表 2-5 華語文教材分類一覽表 教 材 面 向 類 別 不同的學習者階段 初、中、高級華語教材 華語知識傳授角度 華語語音教材、華語詞彙教材、

華語語法教材、漢字教材 語言專項能力訓練角度 口語教材、聽力教材、閱讀教材、

寫作教材、翻譯教材 語言對比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國別化教材

學習各種專業需要、特殊目的 新聞教材、報刊教材、商務教材、

旅遊華語教材、祕書華語教材

學齡或學制為編寫原則 幼童華語、兒童華語、中學華語、AP 中文教材

*表格為研究者自行整理 (資料來源:蔡雅薰等人合著(2012))

另外,教材種類尚有如新移民華語教材、華語方言教材、華裔子弟教材、文 化教材、短期進修華語教材以及遠距離教材等等。其中華語文化教材又更包羅萬 象,有飲食、制度、節慶、宗教等內容。

簡言之,教材一是廣泛的範疇,包含教科書、教師講義、學習單、參考書籍 及圖表、錄音等教學輔助教材等,無論是教師自編、出版社出版等皆是教材的種 類,分類可針對不同屬性加以區分,臺灣也有相關政府機關出版多套華語教材,

如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編撰多套教材《幼童華語讀本》、《新編華語課本》

(印尼版、菲律賓版以及泰國版)、《五百字說華語》以及《一千字說華語》等等,

36

蔡雅薰(2012)提到,僑委會華語文教材在臺灣華語教學發展有其獨特意義,其價 值在於它們不僅是近半世紀以來臺灣對外華語教材輸出的樞紐,也是兒童華語教 材實務編寫的先驅,其編寫的目的在於將傳統文化與臺灣特色輸出海外,所以僑 委會出版的文化教材帶動華語教育的理念與推廣尤有具體成效。本研究亦秉持此 精神,期望能藉此推廣客家文化。

一、華語文教材編寫特性與原則

華語文教材編寫特性與原則根據不同學者有不同見解。

最早趙賢州(1988)曾提出教材編寫四原則:

(一)針對性,要求注意學習對象的自然條件、學習目的及學習時限。

(二)實踐性,要求教材內容要與教學對性的需要相適應,把握語言技能只有透過 實踐才能真正掌握。

(三)趣味性,要求考慮語言材料的實用價值,要適應學習者的心理特點,語言材 料的風格要多樣化。

(四)科學性,要體現語言規律的系統性和語言知識的準確性。

劉珣(1994)提出新一代教材的編寫原則為:

(一)以熟練運用為導向,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基本目標。

(二)以學生為中心,體現語言習得的過程和規律。

(三)堅持並不斷發展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原則。

(四)教材的現代化與立體化。

學者呂必松(1995)針對教材編寫提出下列六大特性:

(一)針對性:指所編教材適用於何種學習者(如母國文化背景、學習起始能力、

學習時數、學習目的、課程形式等等)。

(二)實用性: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用特性,內容是否與目的語之實際生活 緊密結合、教材在教學課堂中是否有可操作性等等。

37

(三)趣味性:指教材呈現之內容和形式有趣與生動,以及教材是否關注學習者感 興趣之話題、教材之設計插圖是否精美。

(四)科學性:指教材之課文用語要規範、解釋要科學、內容的組織要符合語言規 律和學習規律,如詞彙數量、語法先後、內容銜接、難易度遞增及複現頻率 等。

(五)知識性:指教材內容要包含學生感興趣的知識。

(六)交際性:指教材內容要有利於真實語境之交際。

束定芳、庄智象(1996)除了認為教材編寫要遵循外語教學的一般原則外,還 應該遵守以下幾個具體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語言材料要真實反映目的語的真實語言使用情況。

(二)循序漸進性原則:遵循從易到難、從舊到新的原則。

(三)趣味性原則:語言材料要有趣。

(四)多樣性原則:要選擇不同題材的文章。

(五)現代性原則:語言材料要貼近生活,讓學生學習現代語言。

(六)實用性原則:教材編寫要與培養目標密切配合,適用社會和使用者的需求。

爾後劉珣(2000)根據呂必松的教材編寫特性,將教材編寫原則概括為「五性」: (一)針對性:要適合使用對象的母語和文化背景、學習目的、學習起點及學習時

限等。

(二)實用性:內容要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語言材料必須來源於生活,要使教學 過程交際化。

(三)科學性:要教規範、通用的語言,內容組織要符合語言教學規律,解釋要準 確等。

(四)趣味性:教材內容和形式要生動有趣,加大文化含量、題材多元化等。

(五)系統性:內容介紹和技能訓練要平衡協調,學生用書、教師手冊、練習本要 分工合理,初中高不同階段要銜接等等。

38

至李泉(2006)將五大特性加以補強,提出教材編寫的十項基本原則:

(一)定向原則:指所編教材之基本走向的確定,如確定針對之教類型、編寫哪類 教材、教學對象為何、編寫何種等級、編寫幾本、需要多少學時。

(二)目標原則:指能參照教學大綱和課程大綱等規定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以 及語言環境和學時學制等限制,研究制訂教材的預期目標。

(三)特色原則:指以創新理念和觀念來支持教材的特色與新意,且從教材之理論 到實踐、體例編創到各環節的組織和安排,都要考慮所編教材和以往不同之 處。

(四)認知原則:指教材內容和形式多方面介紹目的語文化、題材、語言風格等,

並盡可能考慮教學對象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因素。

(五)語體原則:指教材充分體現該語體特徵或屬性課文、詞彙、語法等和表達方 式,包括口語和書面語體的確定,使學習者能根據不同場合、目的及內容充

(五)語體原則:指教材充分體現該語體特徵或屬性課文、詞彙、語法等和表達方 式,包括口語和書面語體的確定,使學習者能根據不同場合、目的及內容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