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第三節 客家花帶

花帶這種編織藝術是傳統客家女性的象徵。客家女性在客家族群顛簸 遷徙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客家男性外出打拼時,她們負擔 起全部的勞務,砍柴、耕田、育兒、理家全一手包辦,勤勞儉樸是她們的 代名詞。

這些在傳統社會中不束胸、不纏足,似乎可一肩扛起一片天的客家女 性們,她們利用花帶來溫婉、含蓄地表達出她們對人生的期望,而花帶也 隨伴在她們人生的各個階段中。

客家花帶有多種用途功能54

1. 點燈:丁帶,一稱花燈帶,用於添男丁時點燈儀式。元宵節慶 時也會使用。

2. 出嫁:拉櫃帶,女子出嫁時,表示娘家對女兒的留思及祝福;

帶路雞用9米麻子花帶繫住,祈求夫婦能長相廝守。

3. 衣飾:圍身帶、涼帽帶及包頭仔帶

4. 辟邪:紅包中裝入以花帶纏繞的八卦或夾竹桃,置於枕下。

5. 喬遷:以花燈帶繫著蔥、蒜、柏樹枝、長命草,祈求福蔭 6. 育兒:牛繩(麻子花帶),祈求孩子平安健壯

客家女子服飾以簡樸、方便活動為主,傳統日常多穿著為寬大深色的 衫褲,在這樣實用的裝束中,她們用花帶來加以點綴,也有著身分辨識的 作用。

客家女子由於不束胸,外衣在心口處有類似圍裙的布料,實則是外穿 的肚兜,這裡使用的花帶稱為「圍身帶」;頭上以黑布包頭(包頭仔)或戴 涼帽時也使用花帶,分別稱為包頭仔帶及涼帽帶。

這些衣飾的花帶顏色有辨識作用,只有已婚女性戴紅色,其他未婚女 性的花帶各有其地方特色,西貢是白綠色;由於大埔碗窰燒青花瓷,所以

54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客家文化》,頁168-171

大埔用白藍色像青花瓷55

包頭仔上的兩條花帶必須要分開,不能重疊。因代表著客家人雖從中 原家鄉到外鄉落腳,但仍永遠懷念家鄉,故兩條花帶分開是代表兩條母親 河,一條是祖先的母親河黃河;另一條則是定居地的母親河,例如贛州就 是贛江,惠州就東江56

圖13 包頭仔帶使用法與花樣 資料取自文化葫蘆臉書網頁

花帶中的圖案反映對生活的祈願,例如「攬仔花」,象徵夫妻二人各 攬 住 一 個 孩 子 , 而 花 紋 一 定 要 放 在 花 帶 中 間 , 狀 如父母圍抱孩子;又 如象徵百子千孫的「麻子花」,還有魚、龜、山水等圖案,用以贈送長輩最 為合宜57

55 余思朗,〈客家女獨有200年花帶手藝恐失傳〉,香港01周報,2017-4-20,資料取自

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85221/客家女獨有200年花帶手藝恐失傳-大埔七十多歲傳人織織 復織織 (2018-08-02)

56 同註55

57 朱慧恩,〈織「帶仔」技藝失傳三代傳承人徐月清冀客家花帶產業化〉,文匯報,2017-4-21,資 料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4/21/RW1704210001.htm (2018-08-02)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圖14 各式客家花帶圖案與形式(2016.09.02 香港九龍公園)

客家花帶編織所需的用具非常簡單,利用農村隨手可得的竹筒即可完

成,所用線材也可以多所選擇;編織的口訣是三組數字,視所要編織的圖 案而加以變化。

客家女性在農作家務之餘,夜晚在燈下編織,這項手藝是由傳統客家 婦女代代相傳,大家都以善於編織花帶為榮。所以客家女子出嫁前,會與 娘家人一起編織,至少編織30條,作為嫁妝來送給夫家的女性,織得越好 越多,新娘就越有面子。

由於花帶手藝從不外傳,自用的花帶不轉贈,珍而惜之,甚至過世後 也隨之入土。由於現代服飾風格大異於傳統,這些使用在傳統客家女子服 飾的花帶編織,傳承也已經中斷許久,目前大力推廣客家花帶的徐月清,

自己就是七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習,她說目前最後一代已八十幾歲,非常擔 心逾200年的客家文化,恐怕瀕臨失傳。

因此徐月清積極拓展客家花帶的使用,例如她編織了可以繫在手上的

「緣帶」,她說「緣」就是圓滿、惜緣,而「帶」就是母帶子,表示長輩對

晚輩的愛。這讓原先使用在客家婦女傳統服飾的花帶,在現代生活中有新 用途。她也積極想推介花帶用於現代服飾設計中,這樣客家花帶傳承就能 夠因為產業而有生機。

圖15 客家花帶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圖16 徐月清(左一)教授客家花帶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