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盆菜、九大簋與東江菜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第五節 盆菜、九大簋與東江菜

在台灣講到客家菜,便會想到以客家小炒為主的四炆四炒,但同屬多 樣多元殖民歷史的香港,對香港人來說,盆菜是香港新界圍村內原居民的 傳統食物,是一種雜燴菜式,目前盆菜普遍被認為是香港客家的特色菜。

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夥、祠堂 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有喜慶團聚的意義。現今在 都市裡年節聚餐也會選擇盆菜,林文映小姐就曾邀約我到香港過年,因為 年初一香港文化研究會和嘉應商會的人士會聚在一起吃盆菜。

盆菜也稱為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就是 用一個大盤子,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 常放在下面,將食物都和在一起,融匯出一種特有滋味。

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但現在多已改用金屬盆或陶瓷盆,方便食用之 前加熱消毒。傳統上,烹煮盆菜備料炆豬肉要花三天燒柴火慢熬,認為只 有柴火才能帶出傳統的真正風味。

盆菜的食材會按一定次序層疊由上至下排放。上層會放較名貴和需要 先吃的東西,例如雞、大蝦;最下層則放容易吸收汁液的食材,例如豬皮 和蘿蔔。吃盆菜的時候,會由上至下逐層吃下去。

過去農村裡有喜慶事,便會在空曠的地方,以生火烹調,大家圍著熱 烘烘的盆菜,熱鬧聚會品嚐。

盆菜用料並沒有特別規定,但一般都會包括蘿蔔、枝竹、魷魚、豬皮、

冬菇、雞、鯪魚球和炆豬肉,現時也有些盆菜會出包括花膠、大蝦、髮菜、

蠔豉、鱔乾等昂貴食材。

關於盆菜的起源與戰亂有關,無論是南宋落難皇帝宋帝昺或抗元名將 文天祥,相遇時農村民眾都慇勤款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食材奉上,而在缺 乏大量盛菜的器皿的情況下,使用了日常用的大木盆,盆菜傳說中透露出 農民樸實醇厚的特質,讓這道香港傳統民間美食更具吸引力。這個起源傳 說與新界本地人移入新界的時間頗為吻合。

不過,這些傳說也只是傳說罷了,要研究起來,總有讓人有問題,因 為用洗身體的木盆當作食器畢竟是大不敬的行為,當時的民眾應該不至於 對皇帝如此不恭。筆者覺得盆菜起源可能和「打鬥聚」、「打新丁」和

「太公分豬肉」的傳統有關。

圖19 香港客家圍村吃盆菜

九大簋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與醃菜、粄粿同被列入為客家 菜式。香港客家人稱呼九大簋為九子碟,有「九子登科」、「長長久久」

之意。

「九大」有極其豐盛之意,「簋」原是古代祭祀盛載黍稷的圓形器皿,

取名九大簋可見其豐盛與隆重,九大簋每道菜都選用最好的材料,現在的 菜單裡可看到乳豬併盤、紅燒乳鴿、髮菜扒鴨、豉汁蟠龍蟺、白切雞及瑤 柱粟米羹等菜色,但是過去也是如此嗎?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根據一首客家民謠《九大簋歌》66:「紅燒肉,白雞豐,粉絲炒,燜肉 濃,辣鴨清香味唔同,時菜炒上什,蘿蔔煮魷筒,花菇雞腳盛滿盅,巧製 豆卜67不同工,太牢海鮮不奉客,請試家鄉小廚風。」

可清楚知道所用食材與烹飪方式,根據上述民謠最後兩句,可見作者 非常謙遜地表示,上述菜色是家鄉味菜餚,至於牛與海鮮就不選用為食材,

由於農家需要牛協助耕田,所以一般不吃牛肉。而客家人多居住山林地帶,

因此也較少使用海鮮作為食材。

屏山傳統盆菜師傅鄧聯興說:「從前過年時每家每戶會自己做飯,用柴 火開爐灶煮,大多數會吃九大簋,較富裕的會有蝦有肉,簡簡單單也可吃 豬皮、魚蛋、蘿蔔等等。以前婚慶會擺三天流水宴,頭尾兩日自己人吃多,

以吃盆菜為主,中間一日因為外賓較多,要夠體面,便會正式煮九大簋68。」

屏山是本地人的聚落,而客家村落對盆菜、九大簋另有看法,沙頭角 担水坑村村長徐國新表示:「客家人在大時大節不會吃盆菜的,不吃單盆,

是有『大吉利是』69事情才吃單盆的。一般生小朋友滿月,大多是吃六道菜,

要吃雙。如果結婚,大多是九個菜,寓意長長久久70。」

筆者曾請教過劉鎮發教授,他的答覆也是客家人不吃盆菜。在非遺清 單盆菜項目的說明中,指稱是在「新界鄉村」而非直指客家,這樣的說明 確實可堪玩味。如第二章第二節所說明,在本地人所居住的地點會有關於 盆菜的記錄,但客家村落卻不見得有。或許這樣的情況也可以視之為對客 家文化的認同,因為包括在媒體上推廣介紹客家菜的鄧達智先生,他是元 朗屏山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因為祖先是客家人而有客家認同。

66巫美梅,〈九大簋歌〉,《香港節慶風俗美食》,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06。

67 豆卜,又稱油泡,豆製品的一種。豆腐經油炸後外表金黃、內在呈空洞狀。

68 何嘉茵,〈客家九缽圍村盛宴〉,蘋果日報 ,2015-2-15,資料取自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food/daily/article/20150215/19041041 (2018-8-5)

69 廣東人習用反語來暗指不吉利的事。

70 黃依情,〈客家村辦50圍九大簋〉,蘋果日報,2015-2-15,資料取自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food/daily/article/20170209/19921876 (2018-8-5)

圖20 客家九大簋71

無論盆菜或九大簋,都是在特殊活動中食用,而且過去都在新界鄉村 地區出現,至於都會區的餐館中出現的客家菜,大概從「東江菜」開始。

東江菜,一般指廣東地區沿東江河域發展出的烹調方法,這跟戰後客家移 民的原居地有關。

主要原因要追溯到國共戰後移民的生活環境。1949 年後,中國難民越 界來港,九龍半島一些較偏僻處如石硤尾成為中國新移民居住地。當時石 硤尾是以農耕為主的小村落。因為難民潮於 1950 年代初期,其總人口竟高 達六萬人之多。

在石硤尾木屋區內,開始出現許多家庭小工廠,因此在木屋區內開始 有客家人開設飯店,提供勞工廉價小吃與午飯,剛開始以小吃如牛肉丸、

釀豆腐等為主,後來逐漸演變到提供晚飯和打麻將菜及包辦延席72。 東江菜可以顯示出客家人的飲食特色,例如客家人勞動出汗多,須補 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並且用各式處理

71 同註66

72張展鴻,〈揭開香港戰後大衆飲食文化的東江菜〉,自由時報 ,2017-1-6 資料取自 https://features.ltn.com.tw/spring/article/2018/breakingnews/1939467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福菜、梅乾菜等)。

過去外界對香港客家菜的認知只在東江菜,而較無客家菜的概念,或 許代表著對客家的認知從地域觀念進展到族群概念,這可能是從羅香林正 式定義客家人以後慢慢形成。

當然也可以從鄉下菜(盆菜和九大簋)和城市菜(正宗東江菜)的概念 來看演化關係,從年節喜慶的手工宴客菜到高度都市化快速餐點,客家菜 正式進入香港人的認知與飲食選擇中。尤其,近幾年香港餐飲重視田園風 情與人文關懷,客家菜正好能符合這種風潮。現今的香港客家菜業已融合 盆菜、九大簋與東江菜,成為具有香港特色的菜式73

73張展鴻,〈香港客家菜與正宗東江菜〉,載於劉義章(編)《香港客家》,頁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