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第一節 香港客家歷史

香港由於地理位置、歷史、政治等的特殊性,在中國近代史佔有重要 的一席之地,有東方明珠的美稱。香港現含香港島、九龍、新界及200多島 嶼,陸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加上水域總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其中新 界含離島的陸地面積為975.23平方公里,約佔全港陸地總面積90%。

圖9 香港全區地圖

資料取自香港特區政府網頁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html

由於香港的移民與政權更迭頻繁,不同時期的住民與統治者,在形塑 香港文化時皆展現影響力,因此簡要列明香港開發、移民之史實,以茲在 時空演變中尋找出文化脈絡。

香港與中國據稱自商周即有所聯繫10,而正式出現在中國文獻中應在11 世紀中葉,《新唐書‧地理志》提到:「有府二:曰綏南、番禺;有經略 軍,屯門鎮兵」11,由於此地被屯兵駐紮進行海防,因此中國人民遂逐漸移

10 鄧聰,〈考古與香港尋根〉,《新亞生活月刊》,32(6):6-8,2005年。

11 歐陽修等,《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料取自

https://mmis.hkpl.gov.hk/coverpage/- /coverpage/view?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ref=LPEC03&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8JCjtBMMIqomd1aN6oKBNd

13 區志堅、彭淑敏、 蔡思行,《改變香港歷史的60篇文獻》,香港:中華書局,2011。

14 嘉慶24年《新安縣志˙輿地略》,香港:殷商黃承業重印版,1992。

卷二:「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

15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由明末學者屈大均於清康熙17年(1678)完成,

詳述嶺南之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共28卷,被認為是有關廣東的百科全書。

16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在港發現〉,大紀元,2006-01-16,資料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6/n1191458.htm (2018-12-10)

17《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臣瓚言:「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資料 取自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中心

https://in.ncu.edu.tw/~phi/confucian/docs/resource/06_6/9.htm (2018-12-10)

18 清光緒《嘉應州志》:「梅地古為畬、瑤所居」。桃園:臺灣客家書坊。

畬古同輋,指刀耕火耨的耕作方式,香港有沙田禾輋、打鼓嶺坪輋等地名。

19 施志明,《本土論俗-新界華人傳統風俗》,香港:中華書局,2016,頁23。

20 香港歷史及古蹟公眾交流會 臉書,2010-7-3 ,資料取自

https://zh-t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0209695994983&id=113927238654294(2019-01-20)

客家是中國唯一不以居住地域命名的族群,遷徙是該族群描述的特徵,

因此有「東方吉普賽人」的稱號,也因這樣的特性,在客家學倡導人羅香 林提出「中原正統漢人後裔」21的論述之前,1930年代曾有客家非漢族的說 法。

至於本論文研究的香港客家人,來源相對清晰,乃指清朝雍正、乾隆 年間官方下令獎勵墾荒時,由江西、福建、廣東(嘉應、潮州、惠州)等地 來到香港承墾官府軍田的客籍移民22

雖然有明一朝對沿海持續實施海禁,但並無法遏止私人海外貿易,明 朝最後反在地方官員建議下開放海禁,徵收商稅擴充財源,東南沿海因此 海外貿易大盛,單是漳州府一年即可徵收商稅近三萬兩23,至使民間商賈殷 實且深具造船航海的技術。

明末清初,由於鄭成功佔領台灣、澎湖等地,作為反清復明的海外基 地,清順治16年(1659)鄭成功曾率舟師由溯長江西攻,此舉雖未成功,但 已造成清廷恐慌,清初為了減低明鄭王朝的影響力24,便陸續在順治13年 (1656)實施禁海令、18年(1661)實施遷界令,非但一律嚴格禁止官民人等 出海貿易,更強制將山東直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全數內遷30-50里,並焚毀民 屋堅壁清野,用以設立邊界布置防守,民人凡越界者斬首,希望徹底切斷 對台灣一切應用物資的資助。

此一措施對東南沿海居民影響甚鉅,遷界令所及地區盜賊叢生,民眾 匆促遠遷且困於繇役民生凋敝25,甚至新安縣因遷界幾無人丁錢糧而於康熙 5年(1666)短暫廢縣,後雖連年招復人丁,但人民無力回遷故土,直至康熙 23年(1684)因攻克台灣而取消禁海遷界,終康熙一朝仍無法恢復舊觀,因

21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1992。

22 清嘉慶6年(1801)《新安客籍例案錄》〈文童梁德恭呈請九門提督大人詞〉見於

卜永堅,〈史料介紹-新安客籍例案錄〉,《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58(香港,

2010.1),頁24-35。

23 張燮,《東西洋考˙餉稅考》卷七。資料取自維基文庫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9D%B1%E8%A5%BF%E6%B4%8B%E8%80%83 (2018-12-20)

24《福建通紀》卷十,資料取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台灣通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23983 (2018-12-12)

25《廣東新語˙地語》:「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此雍正、乾隆兩代官方除鼓勵原住民回遷之外,更大力招募嘉應州、惠州、

潮州等地人民前來墾植。

這時期遷居入香港的人民,被官方稱為「客籍」,用以與回遷的原住民

「本地人」加以區別,本地人主要是宋代開始定居的鄧、彭、侯、文、廖 等五大家族,居住在元朗、上水等土地肥沃的平原、河谷上;而後至的客 籍則多在較貧瘠的新界北、東部山丘地,如西貢、大埔、沙頭角等。

圖10 新界衛星圖 資料取自 Google 地圖

這波客籍移民在人數相當多,大多居住在今新界地區,少部分進入香 港島,主要以務農為生。經過百餘年經營,至清嘉慶年間在新安縣境已增 加180座客家村落26,不僅已站穩腳跟,且業已建立起客家人自有的經濟體 系27,此階段的香港客家人被視為「老客」,來與香港割據開埠後移入的

「新客」加以區別。

土著-客籍的分類係為政府便於管理人民而設,清朝時主要影響呈現在 科舉考試上,應試的學額成為爭奪土地、資源外,另一個土客相爭的重要 因素,新安縣在雍正13年(1735)取消客民以軍籍應試資格,而由土客共同 競爭原有的8個學額後,利益受影響的本地人利用訴訟進行阻擋,至使其後

26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客家文化》,頁14。

27《嘉慶新安縣志.阮元序》:「市墟又有土著、客籍之分」

數十年新安客籍學童無法應試,經多次上京陳情後至清嘉慶7年(1802)才獲

7,450人 4,350人聚居於20多個村 落,約2000人為船民

https://www.jianshu.com/p/aa4f3992dcda(2019-01-20)

29 此前並無新界此一區域名,新界一名係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而生。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30據1901年香港政府《香港人口普查報告書》,香港人口佔53.6%,九龍佔11.9%,新界佔23%,水 上佔11.5%,水上居民兼含鶴佬人與蜑民。取自香港政府

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index_tc.jsp (2018-10-30)

31 劉鎮發,〈香港客家人的源流〉,載於劉義章(主編)《香港客家》,頁42

和客家佔絕大多數,甚至在新界北區客家人的數量還較本地人為多,是優 勢族群。

相對於香港、九龍的現代化、都市化,新界地區則相對維持鄉村的生 活模式,居民的穩定性遠高於香港、九龍,雖然從 19 世紀末租借給英國,

直到 20 世紀末歸還給中國,經歷清朝滅亡、二次世界大戰、國共戰爭等世 局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