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文獻回顧、田野訪談與網路資料收集的方式進行研究,由於 研究地點在國外,故除安排跨國田野訪談之外,也持續利用網際網路等無 邊界通訊,進行補充訪談與即時資訊收集,希望讓空間距離的影響降到最 低。

為了收集完整深入資料,特採用,獲得第一手資料後,進行分析和統 合整理。訪談法是利用與受訪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瞭解以獲取問題答案 的一種工作分析方法。其具體做法包括個人和群體訪談,優點是靈活、準 確、深入,但缺點是機動性低且成本較高,有時也可能因受訪者行程變動 而無法完成預定訪談計畫8

採訪基本以一對一專訪形式進行,透過問題設計發現影響研究主題,

或較不為人知的因素,這些因素如無法從表面現象資料和一次性訪問可以 獲得,筆者即採用三段式訪問。如時間容許,舉凡關鍵人物皆採三段式訪 問。

三段式訪問將題目規劃成三個層次,採重覆訪問的方式進行。首次訪 問屬於無結構訪問,即與受訪者閒聊,建立起信任感,自由交談,除收集 受訪者基礎資料外,訪問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受訪人可以任意表達自己的 意見。第二次訪問,就第一次訪談資料發現的問題繼續深入。至於第三次 便是挑戰詢問令人感到敏感或尷尬的部分。(比如:放棄了客家語,對得 起祖先嗎?)

訪談過程中以問題表進行記錄,除筆記、拍照外,皆同時全程錄影錄 音,以便存查。訪談結束後立刻資料之儲存整理,最後整理逐字稿據以分 析。

8 本研究原安排進行客家山歌訪談,但受訪者香港演藝學院張國雄老師臨時調整行程,致使未能 完成訪問。

表1 田野訪談問題設計表 姓名: 聯絡方式 年齡:

第1次日 期

基本題 個人背景

從事的活動與理由

例題 請問您是哪裡的客家人

為何從事000活動呢 已從事多久時間呢

第2次 日期

衍生題---

從首次採訪內容找到問題 點出問題所在

發現脈絡,比如反對者和支持者 第3次

日期

內在題

詢問敏感、尷尬的部分--- 放棄母語心理狀態?

不覺得客家話被不公平對待嗎?

除多次因公私前往香港時,隨機進行訪談外,2016年及2018年筆者特 別安排了兩次專訪,針對目前客家語言和常民文化的代表人物進行約訪,

成功訪問了客家語言學者劉鎮發教授及資深客家文化工作者如林文映、徐 月清、李石連和鄧達智等人,以及他們推薦的當地客家人。

訪談視受訪者的語言能力調整,以客語或華語發問,受訪者大多以客 語或華語回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旁邊有其他香港人時,受訪者便會 轉成廣府話。雖然這種現象會造成資料紀錄和處理上的困難,但也可視為 多語地區中強勢語言影響的反映。

第一章 緒論 2018.11.16

香港歷史文化研

圖3 劉鎮發(左) 2018.7.8 香港劉鎮發家中

香港客家文化協會會長林文映女士,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家族曾在 印尼發展因排華返回中國,中學時隨家人移居香港9。林文映多年來探訪新

界客家圍村,通過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和香港嘉應商會的人脈,深入訪談 香港客家鄉親,於2016年出版《香港客家考》這一本香港客家人的記錄。

圖4 林文映(右) 2018.7.6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

9 曾建元,〈客家:香港本土研究的新起點〉,民報, 2016-11-21。

資料取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0a6391d7-962b-4644-8b27-bfeec3151046 (2018-02-02)

第一章 緒論

徐月清老師,出生於香港,資深客家文化工作者,筆者在2006年的西 貢參觀行程與其熟識,2011她也曾到台灣來參加油桐花祭,更自2013年全 力推展香港客家花帶及圍名歌文化復振。

圖5 徐月清(左)於2016.9.3香港鯉魚門賽馬協會創意館

鄧達智,1958年出生於元朗屏山,圍村客家人,時裝設計師、電台主 持人與評論家。2012年開始推廣香港客家美食,透過香港台電《講東講西》

節目及《尋夢客家》等食譜書,介紹香港客家美食與元朗的風土民俗。

圖6 鄧達智(左) 2018.7.5 香港電台

葉德平,祖籍福建泉州,2歲移居香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香港客家文化協會副會長,著有《古樹發奇香:消 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等。

圖7 葉德平(右一)圍名歌路線踏勘 資料取自2016.5.19 香港商報

http://www.hkcd.com/content/2016-05/19/content_1000960.html

李石連,馬來西亞出生,移居香港五十多年,祖籍廣東河源。客家功 夫文化研究會創會主席及現任會長,客家功夫白眉派傳人,師事張李泉。

圖8 李石連(中) 2018.7 香港

由於網路普及,文化傳播的途徑與影響也與傳統有所不同,不僅出現

第一章 緒論

網路新聞、電子書,讓資訊傳布無遠弗屆,幾將時空限制完全去除,既能 隨時取得最即時訊息,也能夠讓訊息持續發揮影響力。此外,訊息提供源 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官方與傳統媒體外,小眾社群與私人也能進行傳布,

別具時代意義,因此網路資訊收集也是研究資料收集的重點。

特別是近年來影音媒體盛行,使文化的傳遞更全面化,文字、聲音、

影像都極方便取得,例如在 Youtube 可見越來越多各類香港客語影片,提 供更多可參考的研究素材。因此網路資料的運用與分析,也是筆者補足跨 國田野受限之主要方式。

二、研究目的

由於香港客家從能與本地圍頭人分庭抗禮,客家話可與圍頭話並列為 香港兩大語言,在經歷政權更迭、文化政策等影響後,直至今日被列入香 港非物質文化名單,被視為需要保護推廣的項目,實令人浩嘆。

幸喜近年有文化復興的跡象,故希望能透過資料收集、分析,釐清香 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是否能隨著社會氛圍、教育推廣或他國(如台灣) 客家復興經驗等因素,進而產生復振返生的契機。

其中想探究近期客家推廣活動背後,是否和政治、商業有所關連。特 別是由於中國統治策略,在2010年以後香港追求民主普選,各區的地方意 識鬆動,呈現前所未有的態勢,因此很希望能評估這些外在因素對香港客 家族群的內在影響程度。

從而進一步根據筆者參與台灣客家復興的經驗,提出香港、台灣可能 加強、交流的相關活動與計畫,讓台港兩地客家文化復興得相互借鏡而更 加興盛。以上是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