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1967年以後,香港的客家話經歷了一個逐漸凋零的黑暗時代,但是 危機就是轉機,在普通話步步逼進,逐步威脅到廣州話的優勢地位,加上 本土意識的抬頭,以及台灣客家文化的影響,香港的客家語文和文化似乎 慢慢能復振起來。

香港政府在實施兩文三語政策以後,香港客家話快速流失跟凋零,但 是很有趣的是,在1997年,就是回歸中國統治以後之後,香港客家話和客 家文化的復興卻出現一些端倪。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徵全球重視本土的趨勢,

香港重視本土的這件事情就有包含有兩個範疇,第一個就是中國的觀點跟 香港的觀點;後者是認為他們要保護住香港母語,可是母語指的是廣府話,

有人質疑說所謂母語是否應該要包含所有香港人的本土母語,所以出現了 保育活動與討論,實際那另外一派就是中國新移民勢力,他們帶來的客家 話,他們也想要把香港跟中國的脈絡重新連接起來,他們認為客家是個很 好的橋樑,所以,就開始有些客家的活動,在田野調查期間,我觀察到這 些社會活動,應可代表香港客家文化的復振。在訪問的這些人士中,他們 經常到台灣參加客家活動,例如林文映女士和劉鎮發教授。

台灣的客家話在1988年之前基本上是瀕危且在生活環境中沉默的語言,

早期多靠山歌比賽與義民忠勇公祭典凝聚鄉親的力量,在1988年還我母語 運動以後開始進入客語復振時期。在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台灣 政府開始重視客語之復興。

政府成立客家委員會(簡稱客委會),作為有關客家族群事務的最高 主管機構,其目標是復興台灣日漸流失的客家文化,延續客家傳統文化命 脈,並打造台灣成為一個尊重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

其政策鼓勵學校客語教學、民間和官方一起舉辦客家文化活動、舉行 國家級的客語能力認證檢定。在教育方面,台灣的高等教育學府也設有客 家學系與研究所,鼓勵年輕學子往客家語言深造。媒體傳播方面,有客家 電視台、講客電台,以客語提供大眾客語的視聽資訊。另外,公共場所也 以客語撥放廣播系統,提供客語友善環境。

第五章 結論

隨著客家電台、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的成立,舉辦各式各樣的客 家活動,有系統地進行客語復育的工作。

經過三十年的搶救,現在在生活中能聽到能說流利客語的年輕人越來 越多,在公眾場合也可以聽見客語的使用者,至於在客委會所聚辦的活動 中更是高度客語使用,加上客語電視台和客家廣播電台,客家復振力道強 勁。今年是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正可以檢視香港和台灣有哪些方面可以 更進一步強化和交流。

香港2010年以後能有舉辦幾個客家活動。這些活動跟香港客家文化的 復振有關係。香港客語與台灣客語都同樣面臨語言消失的危機,老年族群 與年輕族群產生了語言斷層危機。

香港客語的復興,不如台灣積極。最大原因是香港政府的三文兩語政 策,以教育帶領年輕人走向實用主義的語言環境。但是香港政府也有將香 港少數客家文化列為文化保存遺產,也慢慢喚起香港客家人對於客家族群 的認同。而香港客家文化和客家語言的保存,最主要是靠民間機構積極推 動的。所以香港客家語言之復振,首要條件必須讓香港客家人有族群認同,

並且家庭要積極使用客語為母語溝通,民間機構更要網羅青年學子參與客 家文化活動,才能讓香港客家語言年輕化並傳承下去。

筆者認為台灣和香港 可以進行客家港台(講台) 的交流。首先,是客 家話的交流: 講客講台(港台),在文字景觀上,香港客語文字觀做得很好,

值得台灣借鏡,台灣在客語教材和認證方面可以開放給外國學生參加。另 外,在客語的廣播部分,台灣的客家電台可以多報導香港的客家,多和香 港電台交流,讓香港的客家鄉親發出聲音,也展現出客語的跨境特性。

其次,在客家花帶方面,正好和這幾年新興的客家文創結合,台灣可 以邀請徐月清女士來傳授客家花帶編織技巧。香港也可以和台灣的客家民 服設計師至香港交流。這幾年台灣的客家花布,隨著油桐花經濟學大放異 彩,已經成為台灣客家的代名詞之一,香港客家花帶一樣可以把握住發展 脈絡,融入文創意識,如同斗笠與涼帽,各自展現出生活美學和經濟效益。

客家圍名歌和台灣山歌也可以做交流,香港的圍名歌可以說是香港本

土化的客家山歌,也是極佳的文史地理素材,如同台灣的客家山歌。筆者 的故鄉竹東天穿日比賽山歌傳統,也可以邀請香港大埔山歌團過來表演,

增進兩地的情誼並切磋山歌技巧。而台灣的天穿日,同時也是客家日更可 以發揮隨來隨鬥山歌的傳統。至於流行歌曲部分,2013年香港西貢客家歌 曲匯演以後,該次台灣客家歌手沒有參加,未來應該積極創造這樣的機會,

如新加坡茶陽會館每年都會邀約世界各地歌手至新加坡表演,台灣也可以 擴大邀請次界各地客家歌手來台灣演唱,甚至舉辦世界客家音節。

在美食方面,香港客家盆菜和九大簋與台灣的四炆四炒正可以做交流,

美食是最容易讓人親近的部分,台灣每兩年就會舉辦客家美食嘉年華和博 覽會,兩地可以合辦美食嘉年華,以客家的名號打響兩地的交流,而香港 以其國際都市的屬性,也十分有利於宣傳,香港更有資格來發展客家美食。

台灣則可以努力邀請香港客家美食業者參與客家博覽會獲客家美食嘉年華 的活動,來促進兩地產經之交流。

香港客家功夫以及客家舞麒麟和台灣客家開口獅,香港的客家功夫是 香港電影的基礎,在過去和現在都有很好的成績,反而是台灣的功夫傳統 比較弱,這次筆者在香港客家文化節見識到香港是如何推展功夫並成為產 業,非常值得台灣客家學習借鏡,甚至在香港已經發展出一套功夫經濟學,

武術體育館林立,學習運動者也頗多,非常值得台灣學習,在台灣客家功 夫中,雲林的西螺七崁以及客家流民拳,都有人在傳承,可惜只限於區域,

香港的做法值得台灣學習借鏡。至於舞麒麟和開口獅部分可以互相邀約競 演,因為兩者都是在農曆新年期間演出,也可以邀約至台灣客庄十二大節 慶之苗栗火旁龍來演出。

新界客家旅遊和浪漫台三線,香港新界,不管是沙田、元朗、粉嶺還 是西貢,連成一氣,各有風情,相對於香港和九龍,是比較鄉下保留大自 然的部分也比較多,非常適合發展行山步道旅遊,這點和目前台灣客家正 在進行的浪漫台三線也是可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整理行山步道的,介紹 文史地理景觀以及人文發展的脈絡,是可以做大量的交流。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中文

王源東(2006)。常民文化再現-王源東繪畫創作論述。台南:翰林。

台灣教育部客語字典(2011)。台北市:教育部

仲富蘭(1998)。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杭州:浙江人民。

阮志(2012)。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蔴坑村說起。香港:三聯 書店。

巫美梅(2006)。香港節慶風俗美食:盆菜・九大簋・素菜。香港:中華 文教交流服務中心。

李焯芬(2008)。水的反思。香港:商務印書館。

李榮(主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遠東。

沙田區議會(編)(1997)。沙田古今風貌。香港: 沙田區議會。

邱維藩(年代不詳) 。六堆忠義文獻。手抄本。

屈大均(1985)。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金鷹達(主編)(2006) 。中國客家人文化。哈爾濱:北方文藝。

施志明(2016)。本土論俗-新界華人傳統風俗。香港:中華書局。

舒懋官(主編)(1992)。清嘉慶新安縣志。香港:殷商黃承業重印版。

溫仲和(總篆)(2009) 。清光緒嘉應州志。桃園:臺灣客家書坊。

區志堅、彭淑敏、 蔡思行(2011)。改變香港歷史的 60 篇文獻。香港:

中華書局。

張振興(主編)(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雙慶、莊初升(2003)。香港新界方言。香港:商務印書館。

淩華(1989)話說香港的客家人。載於張衛東、王洪發(主編)。客家研 究第一集。上海:同濟大學。

葉德平、邱逸(2017)。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 華書局。

歐陽修等(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鄧達智、鄧桂香(2013)。元朗四季好日子。香港:萬里飲食天地。

鄧達智、鄧桂香(2014)。元朗食事好時光。香港:萬里飲食天地。

劉義章(編)(2007)。香港客家。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

劉鎮發(2001)。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香港:學術研究雜誌 社。

劉鎮發(2004)。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的聲音。香港:香港中國語文 學會。

薛雲峰(2008)。快讀台灣客家。台北市:客家委員會。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英文

Fishman, Joshua 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Ting, Joseph Sun-pao and Maomi, Yin-Yin Szeto. (Eds.).

(1990).

Law Uk Folk MuseumA Branch Museum of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Hong Kong : Urban Council

(二)期刊與雜誌

卜永堅(2010)。史料介紹-新安客籍例案錄。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 中心通訊,58。

王源東(2005)。台灣常民文化內容之探究

人文藝術學報,4。

張學謙(2011,12)。如何喚醒沉睡中的語言? 希伯來語復振經驗。台灣國 際研究季刊, 7(4)。

鄧聰(2005)。考古與香港尋根。新亞生活月刊,32(6)。

劉鎮發(1995,6)。為什麼我還要講客家話-一個不甘被『淘汰』者自白

客家月刊,60。

賴雨桐(1997)。吳家村:香港的客家人聚居地。嶺南文史,2。

嚴瑞源(1997)。三棟屋內說客家事。中大校友,9。

(三)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李志剛(1994)香港客家教會(巴色會)之設立及其在廣東與北婆羅洲之

李志剛(1994)香港客家教會(巴色會)之設立及其在廣東與北婆羅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