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 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vival of Hong Kong Hakka, 2007-2017. 指導教授:楊聰榮博士 研 究 生:徐智俊 中華民國一0八年一月.

(2) 謝 辭 2018年適逢 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客語在臺灣的復振從1988年12月28 日開始,一路從遊行、地下電台、寶島客家電台成立、客家委員會與客家 電視台,到2016年全國性的講客廣播電台成立,這三十年間,臺灣的客家 語言與文化復振運動風起雲湧,並輻射性的影響各地的客家。 本篇論文的完成要感謝指導教授楊聰榮老師給我最大的支持和協助, 在我面臨要放棄時不斷給我鼓勵。也要謝謝良師益友 Christin、潘寶鳳、 李明釗、潘郁欣和陳重光,在論文撰寫和資料收集時給了很多建議。也要 謝謝在香港的老師,劉鎮發教授給我很多珍貴的資料,葉德平老師電話訪 問,還有摯友黃思蘅在港時的如家人一般的幫助和照顧。但令我最難過的 是,在修改論文時 香港的阿姑 徐月清女士過世,這本論文阿姑給我最大 的最多的資料,看到資料影片時,不勝噓唏,也將這本論文獻給摯愛的徐 月清女士。 2006年在網路上認識徐月清女士,也是第一次知道香港有客家人,此 後,保持聯繫,田野調查,撰寫論文。2016年正式去訪問她,幾乎提供了 所有資料,全力協助,當時並不知道她已患病,在2019年2月21日晨離世。 但相信阿姑去天上做仙,會繼續看顧客家,我會更努力宏揚客家語言文化, 不管是台灣還是香港。.

(3)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 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中文摘要 筆者印象中的香港生產許多膾炙人口的粵語影視作品,港式飲食也廣 受喜愛,是常民文化活潑豐富的地區。但直到2006年首次發現,香港有客 語人口,這讓長期關注、推動客家文化復興的筆者深感喜慰,故從2016年8 月持續到香港從事田野調查,紀錄香港客家語言、文化活動現況。 香港在英國統治時代,以英語和廣府話為官方語言,其他的語言,在 文化教育和傳播媒體都受到打壓,這使得原本在沙田、元朗、粉嶺和西貢, 也就是新界地區,原本日常通行的客家話,呈現流失與凋零現象。 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以後,香港政府所實施的語文政策,使越來越多 人使用普通話,這讓香港人出現了愛鄉愛土的本土意識,發起保護母語的 討論,因此在2003年聯合國公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後,隔年 香港也跟著公布公約,整理並保護本土文化。2010年更出現了香港保育本 土語言客家話及圍頭話的組織,此後也看到許多以客家為名的活動。最特 別的事,在2016年的選舉中也看到候選人以客家文化做為選舉訴求。 本篇論文主旨在研究2007年至2017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 的現象,利用訪談研究方法,從語言復振和常民文化的面向來釐清香港相 關現象的成因與發展的脈絡,理解香港本土文化多元化的意涵。 筆者在撰寫論文期間適逢台灣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對比從1988年開 始台灣客家人積極復振客家語和復興客家文化,期待透過本研究能夠為港 台的文化交流提出建議。. 關鍵詞:香港、客家、客語、常民文化、文化復興. i.

(4)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vival of Hong Kong Hakka, 2007-2017 Abstract Hong Kong has been appreciated to the worlds for her abundance and splendor from fabulous movies to fantastic gourmet. Therefore,I have been very surprised to spot Hong Kong Hakka since my first visit in 2006 because of my consistent interest and efforts to revive Hakka culture,.Consequently,I have investigated and recorded languag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since August,2016.Hakka language used to be thriving in Sha Tin,Yuen Long,Fanling and Sai Kung(namely New Territories) but it began to decay immensely right after 1970s' British ruling for adopting English and Cantonese as official languages .However,situations has been changing ever after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in 1997.With more and more mandarin using in daily life,Hong Kong people are considering localism and indigenousness to urge protecting native languages and preserving cultures , which were intensified by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eaty adopted by the UNESCO in 2003.Hong Kong also followed on the treaty in 2004 to preserve the heritages.In 2016's legislature bureau election, some candidates took Hakka language and identity as the appeals. In my thesis, mainly I focus my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vival of Hong Kong Hakka from 2007 to 2017. By interviewing some key people to comprehend context and clarify further plurality of localism.Hakka people in Taiwan have been striving for three decades since Returning My Mother Tongue protest in 1988. I am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offering some suggestions to mutual exchange for Hong Kong and Taiwan. Keywords: Hong Kong、Hakka、 Hakka Language、Folk Culture 、Cultural Revival. 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架構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目的 ..........................................................................................................................11.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 12. 第一節 香港客家歷史 ................................................................................................... 12 第二節 香港客家常民文化........................................................................................... 18 一、何謂常民文化 ..................................................................................................................18 二、香港常民文化 ..................................................................................................................19.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 23. 第一節 客家語言 ........................................................................................................... 23 第二節 圍名歌 ............................................................................................................... 26 第三節 客家花帶 ........................................................................................................... 33 第四節 客家舞麒麟及客家功夫 .................................................................................. 38 第五節 盆菜、九大簋與東江菜 .................................................................................. 41 第四章. 香港客家語言及常民文化現況 .................................................................... 46. 第一節 政治與客家文化 ............................................................................................... 46 第二節 客家團體與活動 ............................................................................................... 51 第五章. 結論 .................................................................................................................. 66. 參考書目............................................................................................................................. ..69 附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文化相關之條文................77 附錄二 香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相關內容.................................................79 附錄三 林文映訪談逐字稿................................................................................................80 附錄四 葉德平專訪逐字稿................................................................................................89 附錄五 圍名歌.....................................................................................................................97 附錄六 劉鎮發演講稿整理..............................................................................................100. iii.

(6) 表目錄 表 1 : 田野訪談問題設計表................................................................................................ 6 表 2 :香港田野調查重點人物名單 .................................................................................... 7 表 3 : 香港近代大事記 ...................................................................................................... 16 表 4 : 1911年香港語言族群使用與分布 ......................................................................... 17 表 5 :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客家相關 ........................................................... 20 表 6 : 1911-2016年香港客語使用人口百分比 ................................................................ 26 表 7 : 瀝源(沙田)九約村落內容 ....................................................................................... 29 表 8 : 重要香港客家團體(依成立時間西元年序排列) ................................................. 56 表 9 : 近年香港重要客家傳承與展演活動..................................................................... 59. iv.

(7) 圖目錄 圖 1 : 香港新界沙田打鬥敘 ................................................................................................ 2 圖 2 : 研究架構圖 ................................................................................................................ 4 圖 3 : 劉鎮發 ......................................................................................................................... 8 圖 4 : 林文映 ......................................................................................................................... 8 圖 5 : 徐月清 ......................................................................................................................... 9 圖 6 : 鄧達智 ......................................................................................................................... 9 圖 7 : 葉德平 ....................................................................................................................... 10 圖 8 : 李石連 ....................................................................................................................... 10 圖 9 : 香港全區地圖 .......................................................................................................... 12 圖10 : 新界衛星圖.............................................................................................................. 15 圖11 : 2014-2015香港客語、廣府話分布圖 .................................................................. 25 圖12 : 圍名歌遊歷圖,徐月清女士手繪 ........................................................................ 28 圖13 : 包頭仔帶使用法與花樣 ......................................................................................... 34 圖14 : 各式客家花帶圖案與形式..................................................................................... 35 圖15 : 客家花帶 .................................................................................................................. 36 圖16 : 徐月清(左一)教授客家花帶編織.......................................................................... 37 圖17 : 香港舞麒麟彩旗正面 ............................................................................................. 40 圖18 : 香港舞麒麟彩旗反面 ............................................................................................. 40 圖19 : 香港客家圍村吃盆菜 ............................................................................................. 42 圖20 : 客家九大簋.............................................................................................................. 44 圖21 : 2016年跟隨劉鎮發教授至元朗客家圍村田野調查 .......................................... 53. v.

(8)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今夜,月光特別圓,特別圓」1983年首次聽到客家歌手吳盛智的歌 曲,優美動聽,當時筆者僅十五歲,內心受到強大的震撼,促使筆者開始 思索何為客家語言?為何學校並無開班授課? 筆者的故鄉位於竹東,這個客家小鎮的大事是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天穿 日所舉辦的山歌大賽,但為什麼學校教育和現實生活完全脫節,甚至在筆 者成長過程,學校教育還禁止「說鄉話」。當時,華視、中視和台視三家電 視台上都沒有客家話節目,甚至「廣電法」中還明訂:「方言得逐年減 少」 ,那不是要滅絕客家話嗎?以上因素都讓筆者覺得困惑。 筆者1988年時值大學三年級,參加了台灣客家人「還我母語」遊行活 動,抗議客家話在台灣被政府打壓漠視。此後,筆者便一直積極參與台灣 客家話運動,先在寶島客家電台擔任義工主持,當時電台尚屬非法的地下 電台,曾遭新聞局抄台兩次,後經鄉親不斷抗爭與募款,最終電台正式合 法成立。 2001年行政院成立客家委員會,隨後設立了客家電視台,在這過程中 筆者擔任了中視客語新聞主播與客家電視台主持人,積極參與客語教材的 編纂和客語認證教材錄音等工作,回首這一路走來,雖然復振台灣客語之 路走得艱辛,但是台灣客家文化已獲致政治、社會認同,這讓筆者更進一 步關心客家文化在其他國家地區的發展。 引起筆者選定香港客家進行研究的契機,係在2006年跟隨友人李明釗 的「築夢計畫」來到馬來西亞尋找客家歌王,此行輾轉參訪了香港客家人, 開始對香港客家情況有所了解進而產生興趣。當時規劃了三條路線:荃灣、 1. 元朗線 ;沙田、粉嶺線以及西貢半島線 ,一次性走訪客家聚居社區,分 別參觀了元朗羅氏公祠、新界沙田劉家圍村以及西貢漁港風情。. 1. 李明釗,《築夢計畫報告書:尋找傳說中的馬來西亞客家歌王 成果報告書》 ,新北市:客家委員. 會,2006。. 1.

(10)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訪問中認識了廈門大學教授劉鎮發2,並跟隨他至元朗進行田野調查, 劉教授建議筆者可訪談調查目前還存活的客家情形,於是筆者遂到沙田觀 察圍村改建的組屋,可惜的是,受訪戶劉姓人家已經不會客家話。但在經 過里長家門前,聞到香噴噴的黃酒 3與雞肉香,經詢才知道他們正在「打鬥 4. 聚」 ,更驚喜的是,他們都會說客語,里長說:「這裡面的人都曉得講 5. 客!」。這次經驗讓筆者開始相信香港雖普遍說廣府話 ,但仍有一群人日 常中繼續說客語,讓筆者興起研究香港客家的念頭。. 圖1 香港新界沙田打鬥敘(2006)左二筆者,右二劉鎮發. 2015年香港電台的記者友人來台旅遊,筆者想推廣客家文化,遂安排 油桐花作為觀光景點。在賞桐過程中,筆者隨口提問: 「香港有客家菜嗎?」 她立馬回答:「有,盆菜!」。並提到客家美食達人鄧達智表示「香港人常 吃盆菜和九大碗,這是常民文化」,她也說這幾年香港電台陸續製作客家社 區文化的節目,更讓筆者對於所謂「香港客家常民文化」心生好奇。 2. 劉鎮發(1957-)早年為分子生物、遺傳學者,後攻讀語言學,係少數以客家話為母語的香港語言. 學者,近期從事香港本土語言保育。 3 客家黃酒由糯米釀造,客家人常用於婦女產後補身,平日亦常飲用,係為香港客家的代表性飲 食之一。 4 5. 打鬥聚又稱打逗趣或打逗敘,客語意指吃喝點心的小聚會。 指香港1970年代港英政府指定的法定語言,又稱粵語、廣東話、廣州話。由於廣州是廣東省會,. 在政治、經濟有特殊地位,廣府話被視為粵語標準音。在香港發展過程中,廣東移民具有重大影 響力,在成為法定語言後,迅速發展。本文為了強調以廣州方言為代表的粵海片廣東話,故一律 稱之為廣府話。. 2.

(11) 第一章 緒論. 從2006年開始關注香港客家,發現香港在2009年之後,陸續舉辦各式 全港性的大型客家活動,在2013年筆者就曾受邀到香港主持客家山歌節。 此外,媒體、政治圈也出現許多復振本土文化的聲音。2014年6月公布的香 港首份非物質文化清單中,在五大類中有四大類出現客家相關項目,含括 語言文學及飲食、編織、功夫等常民文化。 由於筆者親歷台灣客家文化衰頹到復興的過程,因此開始著手蒐羅香 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等資訊,希望能捕捉香港客家文化的風貌與發展現 況,進而找出客家文化復興的方式與可能性。以上為本文的研究背景與動 機。.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架構 香港客家多指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1684-1750)官方獎勵開墾時遷入 的客家人,居住在新界地區,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勞動生產人口,由於人 數眾多且採集居開墾,故得以與已定居數百年的本地人6相抗衡,因此得以 保留客家語言與傳統文化。 香港客家研究從19世紀中葉開始,由歐洲傳教士所記載的客家方言辭 典、人類學民族誌,直至20世紀30年代更由羅香林教授引領起香港客家學 的研究風潮,不僅在香港學術界獲得矚目,也對全球客家研究產生推波助 瀾的影響。 雖然香港客家研究不絕如縷,但面對經濟、政治與現代化等諸多現實 因素,香港客家文化卻呈現衰頹的趨勢7,甚至被視為處於瀕危邊緣,因此 本文鎖定現存於生活中的客家語言及常民文化為研究標的,進行研究分析, 透過概論歷史軌跡來剖析關鍵影響因素,再進而展望未來發展之可能。 語言只有被使用才具有生命,文化也需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展現,才能 呈現其價值與影響,尤其,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將仔細梳理、 6. 係指香港圍頭人,為香港最早遷入的居民,據居民族譜推斷在唐宋即已定居。. 7. 楊聰榮,〈為什麼香港缺乏客家認同?從語言政策的歷史分析到身份認同的政治社會學〉《客家. 文化學術文化研究會論文集》 ,新北市:客家委員會,2002,頁469-494。. 3.

(12)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觀察香港客家語言興頹的歷程,包括社會、政治等影響因素。 近年香港客家藝文活動持續展現活力,客家文化有成為時尚、文創標 誌的趨勢,似乎逐漸擺脫過去鄉村、農業、老土等傳統印象,推動、參與 的對象與方式也非常全面,這類現象應與政治因素、社會氛圍有關,因此 對香港客家文化的認同,將不僅考量客家族群本身的認知,也會從政治情 勢、文化政策及媒體傳播等進行理解。 基於上述主題的設定,遂將研究架構訂定如下,首先釐清香港客家人、 語言、常民文化的定義與內涵,透過文獻回顧梳理歷史,用田野重點人物 訪談與網路資訊即時全面收集來鋪陳現況,希望能針對香港客家的語言復 振與文化復興的議題,進行政治情勢、文化政策、社會認知與媒體趨勢分 析, 從而探測出文化傳續的認知與可能。 訂定研究對象與主題. 文獻回顧. 分析文化政策 與政治情勢. 客家認 同有無 變化. 田野訪談. 梳理常民文化 之傳承與展示. 客家文 化能否 獲得保 障. 台灣客 家經驗 的影響 與啟示. 圖2 研究架構圖. 4. 網路即時 資訊收集. 梳理客家社團 與活動. 港台客 家文化 的交流 與加強.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文獻回顧、田野訪談與網路資料收集的方式進行研究,由於 研究地點在國外,故除安排跨國田野訪談之外,也持續利用網際網路等無 邊界通訊,進行補充訪談與即時資訊收集,希望讓空間距離的影響降到最 低。 為了收集完整深入資料,特採用,獲得第一手資料後,進行分析和統 合整理。訪談法是利用與受訪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瞭解以獲取問題答案 的一種工作分析方法。其具體做法包括個人和群體訪談,優點是靈活、準 確、深入,但缺點是機動性低且成本較高,有時也可能因受訪者行程變動 而無法完成預定訪談計畫8。 採訪基本以一對一專訪形式進行,透過問題設計發現影響研究主題, 或較不為人知的因素,這些因素如無法從表面現象資料和一次性訪問可以 獲得,筆者即採用三段式訪問。如時間容許,舉凡關鍵人物皆採三段式訪 問。 三段式訪問將題目規劃成三個層次,採重覆訪問的方式進行。首次訪 問屬於無結構訪問,即與受訪者閒聊,建立起信任感,自由交談,除收集 受訪者基礎資料外,訪問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受訪人可以任意表達自己的 意見。第二次訪問,就第一次訪談資料發現的問題繼續深入。至於第三次 便是挑戰詢問令人感到敏感或尷尬的部分。(比如:放棄了客家語,對得 起祖先嗎?) 訪談過程中以問題表進行記錄,除筆記、拍照外,皆同時全程錄影錄 音,以便存查。訪談結束後立刻資料之儲存整理,最後整理逐字稿據以分 析。. 8. 本研究原安排進行客家山歌訪談,但受訪者香港演藝學院張國雄老師臨時調整行程,致使未能. 完成訪問。. 5.

(14)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表1. 田野訪談問題設計表. 姓名:. 聯絡方式. 年齡: 第1次日. 基本題. 例題. 期. 個人背景. 請問您是哪裡的客家人. 從事的活動與理由. 為何從事000活動呢 已從事多久時間呢. 第2次. 衍生題---. 日期. 從首次採訪內容找到問題 點出問題所在 發現脈絡,比如反對者和支持者. 第3次. 內在題. 日期. 詢問敏感、尷尬的部分-----放棄母語心理狀態? 不覺得客家話被不公平對待嗎?. 除多次因公私前往香港時,隨機進行訪談外,2016年及2018年筆者特 別安排了兩次專訪,針對目前客家語言和常民文化的代表人物進行約訪, 成功訪問了客家語言學者劉鎮發教授及資深客家文化工作者如林文映、徐 月清、李石連和鄧達智等人,以及他們推薦的當地客家人。 訪談視受訪者的語言能力調整,以客語或華語發問,受訪者大多以客 語或華語回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旁邊有其他香港人時,受訪者便會 轉成廣府話。雖然這種現象會造成資料紀錄和處理上的困難,但也可視為 多語地區中強勢語言影響的反映。. 6.

(15) 第一章 緒論. 茲將筆者香港深度訪談資料整理如下: 表2 香港田野調查重點人物名單 受訪者 訪談方式. 受訪者簡介. 訪談重點. 劉鎮發 面談. 香港本土語言保. 1.個人母語學習歷程. 育協會會長. 2.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介紹. 網路通訊. 3.客語保存方法建議 林文映 面談 網路通訊. 香港客家文化協. 1.個人、家族移民史. 會會長、作家. 2. 香港客家文化協會介紹 3.客家人在海外(印度). 徐月清 面談. 鄧達智 面談 網路通訊. 葉德平 電話訪談 2018.11.16. 李石連 面談. 資深客家文化工. 1.個人生命史. 作者;客家花帶. 2.客家花帶、圍名歌介紹. 推廣人. 3.客家文化推廣經驗. 元朗鄧家 香港客 家美食推廣者. 1.個人對客家文化認同的歷程 2.客家菜與原朗. 香港歷史文化研 究會副會長. 1.個人香港客家研究歷程. 客家功夫文化研 究會會長. 1.個人移民史. 2. 香港客家功夫簡介. 2. 香港客家功夫簡介. 劉鎮發教授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早年負笈歐洲,攻讀生物、 遺傳學,1994年之前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2000年取得漢語語言學博士, 專攻瀕危方言研究、社會語言學,現任教於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 擔任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進行保育及推廣保育及推廣圍頭話及客 家話,並促進其他消失中語言的保育。筆者也經常在臉書上和他保持聯繫, 討論客家語。. 7.

(16)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圖3 劉鎮發(左) 2018.7.8 香港劉鎮發家中. 香港客家文化協會會長林文映女士,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家族曾在 印尼發展因排華返回中國,中學時隨家人移居香港9。林文映多年來探訪新 界客家圍村,通過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和香港嘉應商會的人脈,深入訪談 香港客家鄉親,於2016年出版《香港客家考》這一本香港客家人的記錄。. 圖4 林文映(右) 2018.7.6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 9. 曾建元,〈客家:香港本土研究的新起點〉,民報, 2016-11-21。. 資料取自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0a6391d7-962b-4644-8b27-bfeec3151046 (2018-02-02). 8.

(17) 第一章 緒論. 徐月清老師,出生於香港,資深客家文化工作者,筆者在2006年的西 貢參觀行程與其熟識,2011她也曾到台灣來參加油桐花祭,更自2013年全 力推展香港客家花帶及圍名歌文化復振。. 圖5 徐月清(左)於2016.9.3香港鯉魚門賽馬協會創意館. 鄧達智,1958年出生於元朗屏山,圍村客家人,時裝設計師、電台主 持人與評論家。2012年開始推廣香港客家美食,透過香港台電《講東講西》 節目及《尋夢客家》等食譜書,介紹香港客家美食與元朗的風土民俗。. 圖6 鄧達智(左) 2018.7.5 香港電台. 葉德平,祖籍福建泉州,2歲移居香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現. 9.

(18)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香港客家文化協會副會長,著有《古樹發奇香:消 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等。. 圖7 葉德平(右一)圍名歌路線踏勘 資料取自2016.5.19 香港商報 http://www.hkcd.com/content/2016-05/19/content_1000960.html. 李石連,馬來西亞出生,移居香港五十多年,祖籍廣東河源。客家功 夫文化研究會創會主席及現任會長,客家功夫白眉派傳人,師事張李泉。. 圖8 李石連(中) 2018.7 香港. 由於網路普及,文化傳播的途徑與影響也與傳統有所不同,不僅出現. 10.

(19) 第一章 緒論. 網路新聞、電子書,讓資訊傳布無遠弗屆,幾將時空限制完全去除,既能 隨時取得最即時訊息,也能夠讓訊息持續發揮影響力。此外,訊息提供源 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官方與傳統媒體外,小眾社群與私人也能進行傳布, 別具時代意義,因此網路資訊收集也是研究資料收集的重點。 特別是近年來影音媒體盛行,使文化的傳遞更全面化,文字、聲音、 影像都極方便取得,例如在 Youtube 可見越來越多各類香港客語影片,提 供更多可參考的研究素材。因此網路資料的運用與分析,也是筆者補足跨 國田野受限之主要方式。. 二、研究目的 由於香港客家從能與本地圍頭人分庭抗禮,客家話可與圍頭話並列為 香港兩大語言,在經歷政權更迭、文化政策等影響後,直至今日被列入香 港非物質文化名單,被視為需要保護推廣的項目,實令人浩嘆。 幸喜近年有文化復興的跡象,故希望能透過資料收集、分析,釐清香 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是否能隨著社會氛圍、教育推廣或他國(如台灣) 客家復興經驗等因素,進而產生復振返生的契機。 其中想探究近期客家推廣活動背後,是否和政治、商業有所關連。特 別是由於中國統治策略,在2010年以後香港追求民主普選,各區的地方意 識鬆動,呈現前所未有的態勢,因此很希望能評估這些外在因素對香港客 家族群的內在影響程度。 從而進一步根據筆者參與台灣客家復興的經驗,提出香港、台灣可能 加強、交流的相關活動與計畫,讓台港兩地客家文化復興得相互借鏡而更 加興盛。以上是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目的。. 11.

(20)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第一節 香港客家歷史 香港由於地理位置、歷史、政治等的特殊性,在中國近代史佔有重要 的一席之地,有東方明珠的美稱。香港現含香港島、九龍、新界及200多島 嶼,陸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加上水域總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其中新 界含離島的陸地面積為975.23平方公里,約佔全港陸地總面積90%。. 圖9 香港全區地圖 資料取自香港特區政府網頁 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html. 由於香港的移民與政權更迭頻繁,不同時期的住民與統治者,在形塑 香港文化時皆展現影響力,因此簡要列明香港開發、移民之史實,以茲在 時空演變中尋找出文化脈絡。 10. 香港與中國據稱自商周即有所聯繫 ,而正式出現在中國文獻中應在11 世紀中葉,《新唐書‧地理志》提到:「有府二:曰綏南、番禺;有經略 軍,屯門鎮兵」11,由於此地被屯兵駐紮進行海防,因此中國人民遂逐漸移 10. 鄧聰, 〈考古與香港尋根〉,《新亞生活月刊》,32(6):6-8,2005年。. 11. 歐陽修等,《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

(21)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入,根據新界原居民之族譜與口述,居民移入時間可追溯自北宋年間12。 在清朝之前,香港除被視為防範海盜的海防要地外,曾以採珠、製鹽 與出口香木著稱,明朝是香港香木產業的全盛期,香港之名有一說乃因運 送香木而得13,這個說法彰顯了香港具備對內(中國內陸運輸)與對外(南洋、 阿拉伯)轉運港的功能,同時也讓香港與廣東東莞等地之產業密切連繫。此 14. 15. 說在清代嘉慶方志《新安縣志》 、康熙初年筆記《廣東新語‧香語》 有 相關產業記載,得到客家學大師羅香林的支持。 根據考古資料,舊石器時代香港地區即有人類活動,遺址在新界西貢16。 由於秦漢時稱長江以南沿海為百越之地17,因此後也出現香港土著應為畬族、 瑤族18的說法。 自唐宋到清朝,中國人民陸續入住香港地區,特別是新界,被視為香 港原住民,現稱本地人、圍頭人,其祖籍大部分來自江西、福建,也有河 南、廣東19等地,係屬歷代中原居民南遷,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早先入住的 客家人20。明萬曆以前香港屬東莞縣,其後至清末香港全境歸屬廣東省廣州 府新安縣。. 12.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 宗族口述傳說(錦田鄧氏)」 ,資. 料取自 https://mmis.hkpl.gov.hk/coverpage//coverpage/view?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ref=LPEC03&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8JCjtBMMIqomd1aN6oKBNd 13 區志堅、彭淑敏、 蔡思行, 《改變香港歷史的60篇文獻》 ,香港:中華書局,2011。 14 嘉慶24年《新安縣志˙輿地略》 ,香港:殷商黃承業重印版,1992。 卷二:「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 15. 屈大均,《廣東新語》 ,北京:中華書局,1985。由明末學者屈大均於清康熙17年(1678)完成, 詳述嶺南之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共28卷,被認為是有關廣東的百科全書。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在港發現〉,大紀元,2006-01-16,資料取自. 16.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6/n1191458.htm (2018-12-10) 17. 《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臣瓚言: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資料. 取自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中心 https://in.ncu.edu.tw/~phi/confucian/docs/resource/06_6/9.htm (2018-12-10) 18 清光緒《嘉應州志》: 「梅地古為畬、瑤所居」。桃園:臺灣客家書坊。 畬古同輋,指刀耕火耨的耕作方式,香港有沙田禾輋、打鼓嶺坪輋等地名。 19 施志明,《本土論俗-新界華人傳統風俗》,香港:中華書局,2016,頁23。 20. 香港歷史及古蹟公眾交流會 臉書,2010-7-3 ,資料取自 https://zh-. t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0209695994983&id=113927238654294(2019-01-20). 13.

(22)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客家是中國唯一不以居住地域命名的族群,遷徙是該族群描述的特徵, 因此有「東方吉普賽人」的稱號,也因這樣的特性,在客家學倡導人羅香 21. 林提出「中原正統漢人後裔」 的論述之前,1930年代曾有客家非漢族的說 法。 至於本論文研究的香港客家人,來源相對清晰,乃指清朝雍正、乾隆 年間官方下令獎勵墾荒時,由江西、福建、廣東(嘉應、潮州、惠州)等地 來到香港承墾官府軍田的客籍移民22。 雖然有明一朝對沿海持續實施海禁,但並無法遏止私人海外貿易,明 朝最後反在地方官員建議下開放海禁,徵收商稅擴充財源,東南沿海因此 海外貿易大盛,單是漳州府一年即可徵收商稅近三萬兩23,至使民間商賈殷 實且深具造船航海的技術。 明末清初,由於鄭成功佔領台灣、澎湖等地,作為反清復明的海外基 地,清順治16年(1659)鄭成功曾率舟師由溯長江西攻,此舉雖未成功,但 已造成清廷恐慌,清初為了減低明鄭王朝的影響力 24 ,便陸續在順治13年 (1656)實施禁海令、18年(1661)實施遷界令,非但一律嚴格禁止官民人等 出海貿易,更強制將山東直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全數內遷30-50里,並焚毀民 屋堅壁清野,用以設立邊界布置防守,民人凡越界者斬首,希望徹底切斷 對台灣一切應用物資的資助。 此一措施對東南沿海居民影響甚鉅,遷界令所及地區盜賊叢生,民眾 匆促遠遷且困於繇役民生凋敝25,甚至新安縣因遷界幾無人丁錢糧而於康熙 5年(1666)短暫廢縣,後雖連年招復人丁,但人民無力回遷故土,直至康熙 23年(1684)因攻克台灣而取消禁海遷界,終康熙一朝仍無法恢復舊觀,因 21 22.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1992。 清嘉慶6年(1801)《新安客籍例案錄》 〈文童梁德恭呈請九門提督大人詞〉見於. 卜永堅,〈史料介紹-新安客籍例案錄〉 ,《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58(香港, 2010.1) ,頁24-35。 23. 張燮,《東西洋考˙餉稅考》卷七。資料取自維基文庫 https://zh.wikisource.org/zh-. hant/%E6%9D%B1%E8%A5%BF%E6%B4%8B%E8%80%83 (2018-12-20) 24 《福建通紀》卷十,資料取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台灣通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23983 (2018-12-12) 25. 《廣東新語˙地語》: 「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 14.

(23)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此雍正、乾隆兩代官方除鼓勵原住民回遷之外,更大力招募嘉應州、惠州、 潮州等地人民前來墾植。 這時期遷居入香港的人民,被官方稱為「客籍」,用以與回遷的原住民 「本地人」加以區別,本地人主要是宋代開始定居的鄧、彭、侯、文、廖 等五大家族,居住在元朗、上水等土地肥沃的平原、河谷上;而後至的客 籍則多在較貧瘠的新界北、東部山丘地,如西貢、大埔、沙頭角等。. 圖10 新界衛星圖 資料取自 Google 地圖. 這波客籍移民在人數相當多,大多居住在今新界地區,少部分進入香 港島,主要以務農為生。經過百餘年經營,至清嘉慶年間在新安縣境已增 加180座客家村落 26,不僅已站穩腳跟,且業已建立起客家人自有的經濟體 系 27 ,此階段的香港客家人被視為「老客」,來與香港割據開埠後移入的 「新客」加以區別。 土著-客籍的分類係為政府便於管理人民而設,清朝時主要影響呈現在 科舉考試上,應試的學額成為爭奪土地、資源外,另一個土客相爭的重要 因素,新安縣在雍正13年(1735)取消客民以軍籍應試資格,而由土客共同 競爭原有的8個學額後,利益受影響的本地人利用訴訟進行阻擋,至使其後 26.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客家文化》,頁14。. 27. 《嘉慶新安縣志.阮元序》:「市墟又有土著、客籍之分」. 15.

(24)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數十年新安客籍學童無法應試,經多次上京陳情後至清嘉慶7年(1802)才獲 得客籍學童應試的名額。. 28.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戰勝國英國分別在清道光 22 年(1842)和清 咸豐 10 年(1860)取得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最後在清光緒 24 年(1898 29. 年),又與清朝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深圳河以南的新界 99 年, 即今香港全境,香港島、九龍半島與新界共同構成香港殖民地 。 表3 香港近代大事記 時間 1841 1842. 重要事件 進行全香港島 人口統計 割讓香港島. 1844. 公布《司法機 構條例》. 1847. 推行公立學校 教育制度 太平天國起事 割讓九龍半島 首間官立學校 -中央書院開 辦 灣仔現代化新 碼頭落成 成為中國沿海 的主要轉運港 修訂香港總督 訓令. 1851 1860 1862. 1863 1865 1865. 1872 1894. 首創華人醫院 香港爆發鼠疫. 1898 1899. 租借新界 民間創辦《中. 28. 內容與影響 7,450人 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國貿 易,並尊重華人習慣 規定香港司法獨立,不受任何 人士和團體干預. 備註 4,350人聚居於20多個村 落,約2000人為船民 自由港、轉口港 不抽關稅 華人居民訴訟時可沿用 《大清律例》。大部分 英國法律都在香港適用. 補助中文學校經費 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 居民32,983多人. 推動現代化教育. 科目有中文、英文、數 學、歷史、化學等. 推動早期香港的航運業與貿易 業 人民移居海外之中轉站. 全香港島人口12萬多人. 規定任何法例若對亞非裔人士 有所禁制,而歐籍人士則不受 其限者,總督均不得批准施行. 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並為日後穩固的司 法制度奠下基礎. 封閉並全數拆毀上環太平山區 民居 內容宣揚革命思想. 使香港日後發展成推翻. 安國強,〈南向新安討生活〉 ,簡書,2018-07-24,資料取自. https://www.jianshu.com/p/aa4f3992dcda(2019-01-20) 29. 此前並無新界此一區域名,新界一名係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而生。. 16.

(25)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國日報》 香港大學正式 成立 九廣鐵路(九 龍至廣州)貫 通. 1911. 以維護和擴展英人在香港的利 益 以便更容易深入中國,從中獲 取更多利益. 滿清的革命份子立足地 清朝科舉制度沒落 西學興起. 香港島原為山多貧瘠的小漁村,因有航運地利之便,經英國銳意經營 後,人民的教育、衛生、經濟地位皆有提升,十年間人口發展快速從 7 千 多人增長到三萬多人。此後歷經多次變革,逐漸成為現代化的政治、貿易 中心,也是人口稠密的國際城市,根據 1901 年的普查統計資料,人口數約 有 368,986 人,過半數居住在香港島30,其中 96.7%是華人,其中絕大多被 歸類為廣東人,其實其中包括本地人、客家人與廣府人。 在香港未開埠前,人口集中在新界,當時居民組成可大分為本地人、 客家人、鶴佬人與蜑民,人數以本地人與客家人佔優勢,這種現象在 1911 年的普查資料仍然可顯示31: 表4 1911年香港語言族群使用與分布 方言∖地區 香港、九龍. 新界北區. 新界南區. 總數. 百分比. 本地. 311992. 31595. 16395. 359982. 81. 客家. 22822. 37053. 7321. 67196. 15.1. 福佬. 6949. 75. 1369. 8393. 1.9. 其他. 2864. 124. —. 2988. 0.7. 未提供. 5791. 275. 39. 6105. 1.3. 1911 年的調查將廣府話和圍頭話都視為本地,蜑民則可能被歸入同在 水上生活的福佬。但如果單獨比較新界的情況,可以看到新界居民以本地. 30. 據1901年香港政府《香港人口普查報告書》 ,香港人口佔53.6%,九龍佔11.9%,新界佔23%,水. 上佔11.5%,水上居民兼含鶴佬人與蜑民。取自香港政府 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index_tc.jsp (2018-10-30) 31. 劉鎮發,〈香港客家人的源流〉 ,載於劉義章(主編)《香港客家》 ,頁42. 17.

(26)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和客家佔絕大多數,甚至在新界北區客家人的數量還較本地人為多,是優 勢族群。 相對於香港、九龍的現代化、都市化,新界地區則相對維持鄉村的生 活模式,居民的穩定性遠高於香港、九龍,雖然從 19 世紀末租借給英國, 直到 20 世紀末歸還給中國,經歷清朝滅亡、二次世界大戰、國共戰爭等世 局動盪,. 第二節 香港客家常民文化 一、何謂常民文化 常民文化(folk culture)過去在台灣也稱之為庶民文化、民俗文化, 但因避免貴族、雅俗對稱的困擾,故以通用於西方學術界的常民文化稱之。 常民文化蘊涵在人民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內,乃先民以時間與經驗 累積的結晶,人們經過教育而學習、傳承,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等一切生活方式。32 由於常民文化內容包羅萬象,如果依照法國學者1936的著作《民俗學 概論》的分類法,可總分為三大類33 1、物質生活 (1)經濟的物質(土地或城市、食料、居住等);(2) 生存的方法(勞動);(3) 營利與財富 2、精神生活 (1)語言;(2)民間知識及其應用;(3)民間睿智; (4)美學;(5) 神秘觀念與活動 3、社會生活 (1)血緣關係;(2)地緣共同體;(3)特殊聯盟(經 濟、政治、競技各類型) 中國的近代相關研究,可說是從1918年的歌謠徵集開始,而在台灣有 系統地收集相關資料是日據時代的台灣舊慣調查開始。常民文化的傳遞非 常重要,以人為載體,在形成時在傳遞中進行形塑,形成後透過傳遞予以 32 33. 王源東,〈台灣常民文化內容之探究〉 ,《人文藝術學報》 ,4(嘉義,2005.3) , 頁283-300。 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杭州:浙江人民,1998,頁314。. 18.

(27)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實踐與傳承,如果無法傳遞的常民文化,就會喪失其代表性與影響力。 由於常民文化全面、生動地體現著族群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 34. 觀念等傳統特點,可說是構成民眾生活文化史的主體與核心 。因此當我們 關心、研究香港客家的傳統與存續時,第一步就密切注目香港客家常民文 化的現況與發展。. 二、香港常民文化 如前節所述,香港客家人多居住在新界鄉村,在新界大埔、北區、沙 田、西貢、荃灣、屯門等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居民仍然保留著客家 方言和習俗,傳統建築別具風格,飲食、信仰與節慶活動也有深遠的文化 意涵。雖因生活步調相對緩慢,發展較香港其他地區遲緩,而有助於保留 傳統特色,但近年來由於政治、社會與人口的老化與外移等因素,讓許多 客家常民文化面臨傳承的危機。 1997年香港由中共接掌統治權後,曾有一些關鍵政策造成顯著影響, 與常民文化相關的措施,其中之一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公布。 2006年啟始生效的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中共的認可下, 香港政府開始籌劃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於2008年成立非物質文化 遺產諮詢委員會,2009年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在經歷普 查、推薦、公眾諮詢及政府確認等程序,在2014年6月公告香港首份非物質 文化遺產清單,共計五大類480項35。 非遺名單五大類中,客家相關項目分散於「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和「傳統手工藝」等四大 項,共15個項目。 雖然常民文化也包括物質文明,但本文所指香港客家常民文化,係以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容進行研究,選擇親自完成田野訪談的項 34. 王源東,《常民文化再現-王源東繪畫創作論述》,台南:翰林,2006。. 35. 資料取自2015年成立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網站 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ICHO/zh_TW/web/icho/the_first_intangible_cultural_heritage_inv entory_of_hong_kong.html (2018-1-10). 19.

(28)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目,包括語言、文學、服飾、武術及飲食等重要項目,分別為客家語言、 圍名歌、花帶、舞麒麟與客家菜(盆菜、九大簋、東江菜),至於未能進行 的部分如歌謠等,期待來日繼續補足。 筆者依照說明文字與現行社會認知,整理出與客家相關的項目如下表5, 其中現今媒體、社會上認為是客家菜式的盆菜,出現在本地圍頭人的項目 說明中,例如神明祭祀孔嶺洪聖誕、屏山鄧氏宗族口述和上水廖氏、粉嶺 彭氏宗族秋祭,能出現在神明誕辰、宗族傳說與祭祀中,可見盆菜在新界 鄉村的重要性,而過去曾壁壘分明的本地人與客家人,現在在盆菜上產生 了交集。 而各種武術的拳劍刀法,不被冠以任何族群,但東江周家螳螂拳、洪 拳、龍形拳等卻與客家舞麒麟緊密相結合,被視為客家功夫代表,這種文 化分類與社會認知的出入,也可提供我們理解客家常民文化的一種剖切面。 表5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客家相關 主 類別 項 目. 口頭 傳統 和表 現形 式. 次 項 目. 總 數 *. 客家相關 數 量. 編號 項目名 稱. 內容及次項目. 1.1. 客家話. 1.10. 5. 宗族口 述傳說 -屏山 鄧氏 舞麒麟 -客家. 新界的客家群體大都是在清初 遷海復界後遷來香港。現在部 分客家鄉村村民仍然以客家話 溝通,主要傳統儀式活動也是 以客家話進行。 屏山鄧氏宗族定居屏山已有 800 多年,宗族成員口述流傳關於 其開基祖、立村、風水和盆菜 等傳說。 麒麟分為頭及身體兩部分,由 兩名表演者負責操控,跟隨音 樂節拍舞動。地方群體以舞麒 麟來慶祝節日、神誕、 慶典或 婚嫁儀式。 新界的一些客家鄉村及群體以 舞麒麟來慶祝節日、神誕、慶 典或婚嫁儀式。客家麒麟有其. 21 10. 14. 2. 2.4.2 表演 藝術. 21. 18. 5. 20.

(29) 第二章 客家在香港 獨特的舞動方式及 音樂節奏。. 34. 292 社會 實 踐、 儀 式、 節慶 活動. 74. 248. 2.16. 竹枝詞 /圍名 歌. 2.17. 客家山 歌. 2.18. 哭喪歌. 2.19. 哭嫁歌. 3.9.2 .1. 秋祭-上水廖 氏宗族. 3.9.2 .6. 秋祭-粉嶺彭 氏宗族. 3.11. 洪聖誕 --孔嶺. 3.55. 2. 傳統婚 嫁儀 式—客 家. 5. 21. 竹枝詞是以七字句寫成的篇 章,內容以介紹香港地方和鄉 村為主,從前新界客家村民在 餘暇或旅行時詠唱竹枝詞。現 在多以表演形式演唱。 客家山歌是新界客家人流傳至 今的歌唱形式,以前村民在聚 會、節慶活動或男女交往時都 會唱山歌。現在多以 表演形式 演唱。 從前新界客家村落的女性村民 會為去世的親人唱哭喪歌,是 喪葬儀式的一個元素。 從前新界客家村落的女性會在 出嫁前唱哭嫁歌,作為結婚儀 式的一個元素。西貢的傳統哭 嫁歌,內容以描述新娘與她的 家人、親屬和祖先的關係為 主。 上水廖氏宗族成員於每年農曆 九月初九及十日 到祖先墓地舉 行祭祖儀式,儀式包括拜神、 獻果品和分燒肉,成員其後享 用盆菜。 粉嶺彭氏宗族成員於每年農曆 九月到祖先墓地舉行祭祖儀 式,儀式包括拜神和獻果品。 儀式後,成員在祠堂享用盆 菜。 由北區萊洞約、龍躍頭約、丹 竹坑約及蓮麻坑約組成的粉嶺 洪聖廟管理委員會於每年農曆 二月十三日舉辦洪聖誕,有盆 菜宴活動。 西貢井欄樹保持傳統的客家婚 嫁儀式,有男家上頭、新娘入 門和拜祠堂等儀式。沙田石古 壟和九肚均為客家鄉村,男丁 結婚當天會舞麒麟 來迎接新.

(30)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娘。. 有關 自然 界和 宇宙 的知 識和 實踐. 4. 3. 6. 3.59. 盆菜. 新界鄉村烹調盆菜的傳統已有 數百年歷史,地方亦稱為「食 盆」,是祭祖或人生禮儀活動中 招 待參與成員的地方菜式。. 5.27. 客家菜 菜式. 5.41. 紮作技 藝-麒 麟. 5.72. 燈帶編 織技藝. 西貢區客家鄉村的喜慶宴客菜 式,食品類別 包括九大簋、醃 菜和粄粿。上水松柏朗也是以 客家食物為其傳統食物。 麒麟由紙紮麒麟頭及布料麒麟 身組成。麒麟 分為客家、海陸 豐和本地三類,舞麒麟是神誕 慶祝活動中的一個元素,亦是 一種表演。 製作工序包括紮作 配件、紮架、鋪紙、裝飾配置 及畫花等。 客家婦女以不同顏色的線編織 出彩帶,供添 丁家庭在點燈儀 式時掛於添丁燈上。燈帶的客 家語為「帶仔」,寓意養大兒 子。. 0. 127 傳統 手工 101 藝. 36. 總數 210 319 480. 3. 15. *每個類別及所有類別合計的「總數」 ,已扣減那些因帶有次項目而被重複計算的主項目的數目。 內容取自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網頁資料 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ICHO/documents/3862785/3863408/First_hkich_invento ry_C.pdf (2018-12-10). 香港非遺名單中的項目都受到文化價值的肯定,也多有瀕危的情況, 主管單位依危急的程度加以判定、分列。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預 定將持續更新,既可視為世界趨勢與政府政策的產物,也具有香港民眾認 知、社會期望與學術走向等意涵,將於後文詳細說明。. 22.

(31)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第一節 客家語言 香港客語是香港客家人所使用的語言,為1989年英國租借新界前,即 已定居的客家人所使用,使用者絕大多數分布在新界,因此又稱新界客家 語,但香港、九龍也曾有過不少客家村落,例如法定古蹟具有200年歷史的 柴灣羅屋。。 筆者是台灣竹東的客家人,參與推動客語運動後,即發現各地客語腔 調有所差異,因此會用「四海大平安,八方客人來」來稱呼這些許多不同 的腔調。台灣客語主要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和詔安五種口音,講四 縣話和講海陸話的客家人為了交流,便會互相向對方的口音靠攏,於是形 成一種新的客家口音,各取四縣話、海陸話的首字,作為這種新口音的名 稱:四海話。 台灣客家話的地方特色很強,香港客語是否有類似的情況呢? 據筆者 的溝通經驗,香港客語發音類似四海腔,習慣稱為惠陽口音。根據1987年 版《中國語言地圖集》,惠陽話被歸類在客家語粵台片新惠小片 36 ,而在 2012版37被歸類在客家語粵台片梅惠小片。惠陽腔客家語是客家語的強勢方 言之一,廣泛流傳於海內外。國內主要通行於惠州、深圳、東莞、廣州以 及香港新界地區。 以往也有人以爲客家話就是梅縣話,香港客語雖然跟梅縣話相通,但 在音系、詞彙甚至語法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在新界元朗南部一些客家村落 則以平婆話為主,屬於福建省的汀州片客家語,與新界東北客語難以溝通38。. 36. 李榮(主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遠東,1987。. 大陸將客語中心地區分為八大片:粵台片(嘉應小片、興華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粵中 片、惠州片、粵北片、汀州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37. 張振興(主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8. 參見《維基百科》香港客家話條. 23.

(32)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至於香港客語間是否有為相互溝通而形成新腔調的情況,目前則尚無研究 出現。 本土-客籍分類在不同地區與客籍對稱的本土會有所不同,但語音是重 39. 要的區別條件 ,香港客家在清初移入新界後,除承耕官田外,後來者則會 開墾山林或向本地人佃租土地,因此會形成土客共居情形,在擁有土地的 40. 本地大戶外聚居客家村落 。 如此犬牙交錯的居住方式,應該可能在語言、生活上產生融合,但本 地人與客家人卻因土地、科舉考試41等生存因素而壁壘分別,外在族群間的 競爭讓族群內部更加緊密團結,所以雖然香港客家大多是雜姓聚落,但卻 能夠與單一姓氏的本地大宗族,相處數百年而維持傳統。 1911年香港政府做過人口調查,客家人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十五,認定 的根據就是慣用語言,這項普查項目一直持續到現今,因此我們可以推估 1911-2016年百年來香港客語人口的變化。 經歷香港開埠、日本佔據時人口銳減及國共內戰後大量中國難民湧入 香港,造成族群結構迭有變更,但真正對客語造成存續威脅是政府的語言 政策。1967年發生六七暴動以後,港英政府決定選擇廣府話作為統一語言, 取消電臺客語節目,規定以廣府話作為公共與教學中文用語,這一政策讓 本土語言:客家話和圍頭話開始衰危。 其實從1877年開始英國殖民因為政治、經濟考量,將英語當成教育語 言,希望藉以鞏固統治並據此為打造世界金融中心的條件,但由於生活語 言仍未受強制干預,影響相對較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E%A2%E5%AE%B6%E8%AA%9E (2018-1-10) 39. 參見邱維藩彙集 (年代不詳)《六堆忠義文獻》(邱炳華抄錄本)中雍正初年〈台灣公呈〉:「台. 屬居民有土著、客民之別,但取其語音相符,聯屬一誼。福屬…廣屬…江右則…,此數縣之民來 台則為客民。或興化、漳、泉之民來台則為土著。即廣之饒平、海豐…之民,語音相符,來台亦 算土著。」 40 同註28 41. 新安縣在清嘉慶7年爭取到應試學額後,政府規定客籍學童需提供完整的房產、完糧納稅記錄. 才能應試,應試生需相互擔保,後再由中試的秀才為後來應試者擔保。. 24.

(33)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42. 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裡,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高達341個,佔54% , 超過一半集中於新界北區、東部、元朗、荃灣及葵青。據香港大學社會研 43. 究中心總監白景崇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這些地區每10個港人就有1個 能說客語,客家話仍為新界北部主要的語言。 此一研究可看出客家人分布沒有太大變化,與過去傳統居住分布相符, 但如與同一研究中廣府話使用相對照,連在新界北區都有90%以上居民使用 廣府話的結果來看,如果未經過原始數據交叉比對分析,這樣的結果似乎 視之為趨勢模擬較為妥當。. 圖11 2014-2015香港客語、廣府話分布圖 資料取自端傳媒. 42. 張雙慶、莊初升,《香港新界方言》,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頁14. 43. 香港大學社會研究中心自1983年起,每10年即進行一次語言調查,最近一次於2014年8月-2015 年1月使用電話取樣訪談2049位15歲以上香港市民。 林穎嫺、趙燕婷, 〈7張圖帶你穿越香港語言森林〉 ,端傳媒,2016-4-19,資料見於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19-hongkong-language/ (2019-1-18). 25.

(34)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表6 1911-2016年香港客語使用人口百分比 1911. 1966. 1971. 1996. 2006. 2011. 2016. (15). (14.67). (14.98). 1.2(0.47). 1.1. 0.9. 0.6(0.2 ). 通曉. 3.6. 3.6. 3.8. 3.5. 總計. 4.9. 4.7. 4.7. 4.2. 年代 百分比. 母語. 44. 這種語言政策形成的衰微情況,在1997特區政府實施兩文三語45的語言 推廣政策後,越形嚴重,除了將中文、英文訂定為官方書寫語言外,更將 普通話加入官方認定推廣語言中,與廣府話、英語三語鼎立。隨著中國的 政策介入、教育推廣和經濟利益等影響,致使目前只有一部分中、老年人 仍在日常中使用客語,客家年輕人已鮮少有學習、使用的環境。 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以客家語為母語的有62,340人,佔香港人 口的0.9%。而通曉客家語的則有259,738人,為香港人口的4.7%。對比於過 去資料,透過香港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6普查資料46,也顯示近年 來以客家語為母語的比例逐年下降,情況實不容樂觀。. 第二節 圍名歌 圍名歌體例屬竹枝詞,又稱新界竹枝詞,竹枝詞從唐劉錫禹開始,歷 代文人開始大量創作,逐漸形成竹枝詞描寫地方風物習俗的特色,讓竹枝 44. 普查資料中分析以客語為慣用語者,只有0.2%出生地在香港,來自其他地方者佔1.9%,可見香. 港本地客家人能說客語的人數相當少。 45. 兩文三語中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為廣府話、英語和普通話。第一語言是廣府話或族群母語,. 第二語言是英語和普通話。雖然第一語言是廣府話或母語,但在二選一的情況下,母語其實並無 推廣優勢,反而更容易被屏除。 「中學教學語言指引」 ,見香港特區教育局網頁 https://www.edb.gov.hk/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applicable-to-secondary/moi/guidance-index.html (2019-1-18) 46. 香港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取自香港政府 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index_tc.jsp (2018-10-. 30). 26.

(35)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詞擁有較其他詩文體更為輕鬆詼諧的風貌。 竹枝詞雖因內容描寫地方風物,所使用文詞較為俚俗平易近人,但細 觀其平仄、韻腳等外在格式仍相當遵守格律,應視為七言絕句的一種樣態。 而且竹枝詞描繪地方風情與《詩經》采風的特質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相 當值得讚賞。 圍名歌是文學也是歌謠,過去是在民間口耳相傳,使用客語吟唱,初 無文字記載,其後筆錄可能記憶、語音訛誤而有出入實所難免,因此目前 流傳的版本也有出現多種不同版本。 圍名歌目前可見的作品都是七字四句,據說作者是清末兩名秀才私塾 老師,居於沙田石古壟的許永慶及火炭九肚村的羅文祥。不過,葉德平教 授指出有關記載都是轉引,二人未能是否合作確定,但根據一位口述人士 稱其所習由許永慶所授,可知許永慶至少是圍名歌的教授者。 圍名歌是從前新界客家村落居民日常詠唱的歌謠,而且男女不拘都可 以學習,由於文詞淺顯且述說客家村落為主,讓客家村民能夠朗朗上口, 也容易記憶傳承。 由於圍名歌記錄香港百年前的客家村落風貌,歌詞中有許多當時地名、 風土特色,光是現存作品中嵌入村名、圍名等地名就多達近百個,在當時 可以連結各村的關係,現今更能據而勾勒出新界客家圍村百年前的樣貌。 有人說圍名歌是香港方志,能做為新界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教材,確實 有其道理。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者徐月清女士,機緣巧合地從葉賜光博士有關西貢 山歌的錄音中,聽到母親詠唱的圍名歌,自此展開對圍名歌的深入研究。 1995年,有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同學……提到,在學校看到一份西貢山 歌的論文集,是葉賜光老師寫的,當中提到有位八十歲的婆婆,竟然一口氣 背了176句圍名歌的詩句,印象十分深刻。我問他可否記得婆婆的名字,他說 是姓李的,我說有可能是我的母親。過了幾天他帶了一本到西貢送給我。果 真是1988年2月6日,葉賜光老師到西貢採訪我母親李帶,錄下的她背唱圍名. 27.

(36)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歌的詩句整理出來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圍名歌。. 47. 圖12 圍名歌遊歷圖,徐月清女士手繪48. 經過多年整合考證,徐女士不但完成圍名歌歌詞修正,更悉心手繪出 「圍名歌遊歷圖」,能夠以地圖對應歌詞,不僅讓學習者在紙上遊歷新界, 更可透過實際踏勘體驗先民的生活足跡,讓圍名歌更具生命力。 本文研究分析的圍名歌係根據徐月清女士的整理成果,共計有(一) 九約瀝源竹枝詞十五首、(二)六約西貢竹枝詞十九首、(三)大埔林村 船灣各村竹枝詞八首、(四)香港九龍荃灣竹枝詞十四首,共計56首,皆 是七言四句為一首。 徐月清所根據的資料以母親李帶所背唱的 176 句歌詞為基礎,另外參. 47. 徐月清,取自香港 NGO 文化葫蘆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uluCultureFans. 2016-6-16公開資料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7S_56_9IVKgSENBY1V1VXQyWG8 (2018-08-02) 48. 同註47. 28.

(37)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考 (一)西貢林瑞鴻手抄本(220句);(二)沙田詹雲飛手抄本(190句); (三) 西貢邱石松手抄本(224句); (四)西貢公立學校凌宏仁校長手稿等版本,上 述文本內容在1920年代之前已存在,據徐月清推估創作者許文慶應該在清 49. 咸豐7年(1857)前後出生 。 當時是學童們彼此間傳抄學唱 其中九約、六約是當時地方組織聯盟的稱謂,「約」本是一種明清時 鄉級地方管理制度,即鄉約制度,在清代新界「約」是區域聯盟的組織名 稱,幾個村落合成為一約,幾個約再聯合起來,來進行村落間的聯繫與合 作,這種聯盟可能產生變動,但地區族群聯盟的意義不變。 以〈九約瀝源竹枝詞集村名〉(十五首)為例,如與沙田議會九約史 料50跟與新界東認可鄉村名冊51進行分析可知,幾乎在當時出現村圍名都出 現在竹枝詞中。 表7 瀝源(沙田)九約村落內容 約名. 村落名. 大圍約. 積存圍. 田心約. 田心圍、新田. 徑口約. 上徑口、下徑口、顯田. 排頭約. 排頭、上禾輋、下禾輋、銅鑼灣. 隔田約. 隔田、山廈圍. 火炭約. 火炭、拔子窩、落路下、河瀝背、九肚、石榴洞、山尾、黃竹 洋、長瀝尾、凹背灣、龜地、禾寮坑、赤泥坪、馬料. 49. 同註47. 50. 沙田區議會(編) ,《沙田古今風貌》 ,香港: 沙田區議會,1997年。. 51. 「新界認可鄉村」是1898或之前,新界地區已存在的鄉村名單,這是港英政府用來許可新界男. 丁免地價稅興建新屋的根據。資料見「香港地方」網頁 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149 (2019-1-10). 29.

(38)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沙 田 頭 沙田頭、作壆坑 約 沙 田 圍 沙田圍、多石、灰窰下、茅笪、圓洲角、王屋、謝屋 約 小 瀝 源 小瀝源、插桅杆、十二笏、牛皮沙、大藍寮、石古壟、黃泥頭、 約. 觀音山、芙蓉別、茂草岩、老鼠田、南山、花心坑、梅子林. 在九約瀝源竹枝詞中透露出許多地方特色: 信仰習俗:九約的設立據說是因車公52協助居民消除災疫,居民感恩設立沙 田車公廟,並成立九約,十年定期舉辦太平清醮以酬神,此慣 例迄今仍加遵循。而作醮時舞龍也是族群特色。 「十年一醮舞金龍」. 歲時習俗:太平歌有歲時豐登的吉慶象徵,北京有太平歌詞,台灣有太平 歌,雖然分屬不同的樂種,傳說皆與乞丐歌有關。竹枝詞所指 不能確定是否為客家特定樂種,但可知有歲末居民聚會飲酒歡 唱的習俗。 「更看田心逢稔歲. 社前醉唱太平歌」. 地區行業特色:農耕-沙田頭、作壆坑、輋禾、崗版、老鼠田; 畜牧-花芯坑、吊草岩 船運-圓洲、插桅杆、多石、銅鑼灣、禾輋 漁業-火炭、龜地、落路下 沙田頭又值年豐 作壆坑源水灩涌 直待沙田禾麥熟 家家相割賦千鐘 大輋禾麥實婆娑 崗版田邊割最多 行向花芯坑處落 牧童牛坳鬧山歌. 52. 車公相傳為南宋末年時的勇將,曾護駕宋帝昺南下。 資料參見 《維基百科》沙田車公廟條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7%94%B0%E8%BB%8A%E5%85%AC%E5%BB%9F (2019-1-10). 30.

(39)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觀音山上景幽然 歲歲豐登老鼠田 吊草岩前堪畜牧 芙蓉別愛種花園 風光鬧熱是圓洲 客似雲來載滿舟 遙望插桅杆插處 小灘多石亦無憂 小瀝源中水曲灣 龍騰浪下起文瀾 牛皮沙住貪風月 見咀徘徊望客還 白鶴墩前曬羽毛 飛來橫壆看流潮 銅鑼灣外涵門客 山下禾輋待艇搖 麵房火炭自相連 龜地生成極自然 尚有船枚落路下 擔魚男女不停肩 龍窩水曲更周全 戶外煙霞似錦懸 樟樹灘前鱼艇滿 生涯渡活樂餘年. 其中寫實但隱約地透露出 牛皮沙地區女性送往迎來的歡場職業特色, 而客家女性與男性共同勞動的形象,透過「擔魚男女不停肩」也非常鮮明。 其中比較可以注意的是,梅子林,在目前徐月清女士的版本中,〈西 貢六約竹枝詞集圍名〉(十九首)中有梅子林、茅坪、黃竹山、石壟、昂坪 和馬鞍山等名稱,在分區資料中,被視為沙田的範圍,這可能是歷史變遷 所造成,也可能是竹枝詞版本不同所致。 梅子林間再一行 流連不覺到茅坪 迴環聳翠多奇景 黃竹山高不必驚 石壟仔細定行蹤 直上昂坪捉地龍 回首馬鞍山上望 居然人在廣寒宮. 如以〈西貢六約竹枝詞集圍名〉(十九首)為例,當中提及觀塘、西貢、 沙田區內數十座村落,其中有不少村落如井欄樹村仍然存在,但有更多村 落隨著社會發展而遷移他地(如爛泥灣村,今萬宜灣村),村落文化或得以 承傳,但週遭景物已有重大變化。有因城市發展、人口遷移而廢村者如茅 坪村,也有如蘇茅萍村(或稱掃墓坪村,即今秀茂坪),因都市化已完全找 不到村落痕跡了。 滄海桑田,百年前的新界風貌,在圍名歌終卻宛若在目,「聞道茅湖屋 數家,將軍澳處景繁華,魷魚灣起波中錦,水面生涯莫浪誇」過去將軍澳、 魷魚灣位在海邊,現今魷魚灣已成公共屋邨,而將軍澳一帶海岸線早已變 遷。 「行向爛泥灣裡過,蜑家灣上捕魚忙」描述的漁家風光早已消失,1960 年代爛泥灣尚住有數百客家村民,後為興建西貢萬宜水庫,自此爛泥灣被. 31.

(40)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53. 長埋水塘之下,始換得今日的穩定水源 。 竹枝詞畢竟是文學創作,從中確實有許多舊地名與民情風俗,可作為 讓後人了解地方歷史的憑藉,如在當成地方史籍之外,專注欣賞享受吟詠 賞玩的樂趣,或許更能有助文化的傳承。. 53. 鄭玉君,〈客家圍名歌記載香江百年情〉,香港商報,2016-5-19,資料取自 http://www.hkcd.com/content/2016-05/19/content_1000960.html (2018-6-10). 32.

(41)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第三節 客家花帶 花帶這種編織藝術是傳統客家女性的象徵。客家女性在客家族群顛簸 遷徙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客家男性外出打拼時,她們負擔 起全部的勞務,砍柴、耕田、育兒、理家全一手包辦,勤勞儉樸是她們的 代名詞。 這些在傳統社會中不束胸、不纏足,似乎可一肩扛起一片天的客家女 性們,她們利用花帶來溫婉、含蓄地表達出她們對人生的期望,而花帶也 隨伴在她們人生的各個階段中。 客家花帶有多種用途功能54: 1. 點燈:丁帶,一稱花燈帶,用於添男丁時點燈儀式。元宵節慶 時也會使用。 2. 出嫁:拉櫃帶,女子出嫁時,表示娘家對女兒的留思及祝福; 帶路雞用9米麻子花帶繫住,祈求夫婦能長相廝守。 3. 衣飾:圍身帶、涼帽帶及包頭仔帶 4. 辟邪:紅包中裝入以花帶纏繞的八卦或夾竹桃,置於枕下。 5. 喬遷:以花燈帶繫著蔥、蒜、柏樹枝、長命草,祈求福蔭 6. 育兒:牛繩(麻子花帶),祈求孩子平安健壯 客家女子服飾以簡樸、方便活動為主,傳統日常多穿著為寬大深色的 衫褲,在這樣實用的裝束中,她們用花帶來加以點綴,也有著身分辨識的 作用。 客家女子由於不束胸,外衣在心口處有類似圍裙的布料,實則是外穿 的肚兜,這裡使用的花帶稱為「圍身帶」;頭上以黑布包頭(包頭仔)或戴 涼帽時也使用花帶,分別稱為包頭仔帶及涼帽帶。 這些衣飾的花帶顏色有辨識作用,只有已婚女性戴紅色,其他未婚女 性的花帶各有其地方特色,西貢是白綠色;由於大埔碗窰燒青花瓷,所以 54.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客家文化》,頁168-171. 33.

(42)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55. 大埔用白藍色像青花瓷 。 包頭仔上的兩條花帶必須要分開,不能重疊。因代表著客家人雖從中 原家鄉到外鄉落腳,但仍永遠懷念家鄉,故兩條花帶分開是代表兩條母親 河,一條是祖先的母親河黃河;另一條則是定居地的母親河,例如贛州就 56. 是贛江,惠州就東江 。. 圖13 包頭仔帶使用法與花樣 資料取自文化葫蘆臉書網頁. 花帶中的圖案反映對生活的祈願,例如「攬仔花」,象徵夫妻二人各 攬 住 一 個 孩 子 , 而 花 紋 一 定 要 放 在 花 帶 中 間 , 狀 如 父母圍抱孩子;又 如象徵百子千孫的「麻子花」,還有魚、龜、山水等圖案,用以贈送長輩最 為合宜57。. 55. 余思朗,〈客家女獨有200年花帶手藝恐失傳〉,香港01周報,2017-4-20,資料取自. 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85221/客家女獨有200年花帶手藝恐失傳-大埔七十多歲傳人織織 復織織 (2018-08-02) 56. 同註55. 57. 朱慧恩,〈織「帶仔」技藝失傳三代傳承人徐月清冀客家花帶產業化〉 ,文匯報,2017-4-21,資. 料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4/21/RW1704210001.htm (2018-08-02). 34.

(43)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圖14 各式客家花帶圖案與形式(2016.09.02 香港九龍公園). 客家花帶編織所需的用具非常簡單,利用農村隨手可得的竹筒即可完. 35.

(44)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成,所用線材也可以多所選擇;編織的口訣是三組數字,視所要編織的圖 案而加以變化。 客家女性在農作家務之餘,夜晚在燈下編織,這項手藝是由傳統客家 婦女代代相傳,大家都以善於編織花帶為榮。所以客家女子出嫁前,會與 娘家人一起編織,至少編織30條,作為嫁妝來送給夫家的女性,織得越好 越多,新娘就越有面子。 由於花帶手藝從不外傳,自用的花帶不轉贈,珍而惜之,甚至過世後 也隨之入土。由於現代服飾風格大異於傳統,這些使用在傳統客家女子服 飾的花帶編織,傳承也已經中斷許久,目前大力推廣客家花帶的徐月清, 自己就是七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習,她說目前最後一代已八十幾歲,非常擔 心逾200年的客家文化,恐怕瀕臨失傳。 因此徐月清積極拓展客家花帶的使用,例如她編織了可以繫在手上的 「緣帶」,她說「緣」就是圓滿、惜緣,而「帶」就是母帶子,表示長輩對 晚輩的愛。這讓原先使用在客家婦女傳統服飾的花帶,在現代生活中有新 用途。她也積極想推介花帶用於現代服飾設計中,這樣客家花帶傳承就能 夠因為產業而有生機。. 圖15 客家花帶. 36.

(45) 第三章 香港客家語言與常民文化. 圖16. 徐月清(左一)教授客家花帶編織. 37.

(46) 香港客家語言復振與客家文化復興(2007-2017). 第四節 客家舞麒麟及客家功夫 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除被列入首次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 也是第四批(中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客家舞麒麟隨客籍人士傳入香 58. 港後,結合本地音樂與武術,而呈現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 麒麟,是中國四靈(瑞獸)之一,擁有鹿身、牛尾、馬足。傳說,麒 麟十分溫馴和善,不傷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願折斷,堪稱仁獸,能夠化 解煞氣並帶來好運,故格外受到歡迎與崇敬。 舞麒麟在香港同時出現在本地(圍頭)、客家與海陸豐/鶴佬族群中,各 有其風格與特色。客家舞麒麟一般可使用在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 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太平清醮、神誕等喜慶場合59。 目前西貢坑口區至今還有18個客家村,其中約半數村落依然擁有自己 的麒麟隊,農曆新春會出來祝賀相互拜年60。此外,新界其他地區諸如元朗 大旗嶺村、祟正新村、元朗橫台山梁屋村、沙頭角上禾坑村、大埔林村鄉、 元朗橫台山永寧里、上水古洞義和堂及元朗橫台山羅屋村,也都還有舞麒 麟隊61。 客家舞麒麟在香港有一非常動人的故事,內容記載於〈成張兩族一 家親碑記〉中,指清康熙初年沙田大水坑村村民張首興,義助友人成檳 元之子自立,使成家血脈能在西貢坑口孟公屋相承不綴,因此三百年來 每年春節西貢成家都以舞麒麟開道,前往大水坑張家拜年 62,張家也以 舞麒麟相迎,相傳兩家族的舞麒麟與眾不同,兩麒麟對面互舞,以表達 思念、緬懷之意。 客家舞麒麟有三部份的文化藝術:麒麟製作、武術表演與舞麒麟套路。 根據大旗嶺村聯福堂的黃柏仁師傅表示,舞麒麟的基本套路是「遊花園」 58. 同註35. 59. 同註35. 60. 郭雅揚,〈客家舞麒麟坑口出沒300年〉 ,香港01周刊 ,2017-2-10,資料取自 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70419/吉祥物背後-客家舞麒麟-坑口出沒300年-老師傅-教人唔收錢 (2018-12-30) 61 梁珍,〈香港舞麒麟重武德傳統 揚功夫文化〉 ,大紀元,2015-10-21,資料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0/19/n4553278.htm (2018-12-30) 62 〈馬鞍山的客家村落〉 ,馬鞍山民康促進會 網頁。資料取自 http://mos.hk/maonshan/2/9/7 (2018-12-30).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m: I scraped my knee and bumped my head.. Smith: What happened

Finally, I am going to learn how to play the flute, because I want to play a song for my daddy’s birthday this winter.. SPRING SUMMER FALL

To an accuracy of 3 pixels, 72% of interest points are repeated (have correct position), 66% have the correct position and scale, 64% also have correct orientation, and in total 59%

To ensure that Hong Kong students can have experiences in specific essential contents for learning (such as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More abl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may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pop music, cartoons, movies, television, etc.) in post-war Hong Kong to

I certify that I have audited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Grant Schools Provident Fund set out on pages 24 to 48, which comprise the balance sheet as at 31 August 2017, and

I certify that I have audited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Subsidized Schools Provident Fund set out on pages 25 to 48, which comprise the balance sheet as at 31 August 2017,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