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復原力之內涵

第一節 家庭復原力之內涵

本節主要探討先復原力與 Walsh 的家庭復原力之內涵,並整理出家庭復原 力的相關理論後,再分析身心障礙者家庭之復原力,分述如下。

壹、復原力之內涵

家庭復原力理論建立於復原力理論上,復原力(Resilience)為在遇到困境 後,因應面對並且恢復的能力,早期被視為一種先天的個人特質(Walsh, 2003),復原力理論的概念是起始於 1945 年,Grinker 和 Spiegel 提出在災難 事件後,仍然有人可以持續生活;而 Werner 於 1955 也持續研究夏威夷的貧窮 兒童,也發現多數孩童長大後仍有能力,且有穩定的婚姻,這一連串的研究顯 示出復原力的概念,且其為個人的特質與適應環境的能力,並非所有人都有該 能力(Walsh, 2003;Wright & Masten, 2006;蔡素妙,2002;王琡棻,

2011)。後來有學者開始以生態的觀點來研究復原力,而原本復原力被視為一種 靜態的個人特質,也逐漸演變為動態的歷程,近幾年來,復原力開始被強調是 可以被教育的,也因此復原力的研究也逐漸延伸至教育環境中,其擁有以下一 些特質:

(一)、隨時間及環境變化而產生交互作用,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復原力是一種先天的能力,有些人可能天生較為積極樂觀,但是它也可藉 由後天教育、學習,透過與家人、朋友、社會等互動後,習得此能力,蕭文 (2000)也指出個人與環境互動過後,能夠產生或是增加復原力,並非因個人的

特質能力,就可以在任何情境下調適自己、對抗壓力。也因此,復原力是會隨 著與時間以及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交互作用的,它可以使人在逆境中成長與調 適,也可以使人發揮自己的潛能、自我成長及發展自己的長處,是一種隨壓力 不斷變化的歷程。並非固定而不變的能力(Walsh, 2003;Southwick, els, 2014;蔡素妙,2002;李敏雅,2005;陳怡君,2013;古思潔,2016)。

(二)、健康的因應行為

復原力為在困境中而產生,因此它為一種健康因應的行為,它必須要有重 大的危機或壓力而產生、存在(蕭文,2000),而其採取的因應方式也必須是正 向積極的,也因為正向、積極的抗壓方式,最終才能夠發展正向的經驗,從危 機或創傷中走出並且復原(蔡素妙,2002)。

綜上所述,復原力對於個人而言,是個很重要的能力,它可以使人從創傷 壓力後復原,以獲得正常、甚至更加幸福滿足的生活;但在危機來臨時,光是 僅有個人的因應調適行為是不夠的,因為復原力是會隨環境而有所變動,若家 庭、社會等環境給的支持力大,其復原力可能也會有所提升,王琡棻(2011)也 提出復原力是可以被教育的,也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結合了生態發展的概 念,將家庭也納入復原力之中,也因此許多學者朝向家庭復原力來進行研究(蔡 素妙,2002;陳怡君,2013;古思潔,2016)。

貳、Walsh 的家庭復原力之內涵

Froma Walsh 為研究家庭復原力的學者之一,她目前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社 會服務管理學院和 Pritzker 醫學院精神部,並且是家族治療的創始人,也以家 族治療享譽國際,而他開發了家庭復原力的理論廣泛應用於實務上,不管是在 事件前的預防工作或是危機發生時的介入治療,幫助了許多處於危機中的家 庭。她所開發的家庭復原力是由個人復原力以及家庭壓力理論並且集結生態系 統理論而來,它視家庭為一個單位,在遇到困境時家庭成員透過不斷溝通、思 想的協調來集合家庭成員中力量,還需要尋找更多潛在資源整合來凝聚家庭功

能,從困境中恢復到原先的家庭狀態,以克服逆境,甚至能夠發展出更好的家 庭功能力, (Walsh, 2003;蔡素妙,2002;李敏雅,2005;利翠珊、蕭英玲,

2008;穆佩芬、楊寶圜,2009;涂信忠,2010)。

家庭中有許多重要的功能,包含經濟、健康保育、休閒、社會化、自我認 同、家庭問題的解決、家庭溝通、家庭的角色扮演、家庭的情感及投入程度、

行為的控制等功能 (張正昌,2008;何華國,2013),而家庭復原力的過程,是 需要由家庭既有的功能相互影響所架構而成的,Walsh (2003)整理並創造出家 庭信念系統(beliefs systems)、家庭組織型態(organizational patterns),

以及溝通與問題解決過程(communication / problem-solving)等三項家庭功能 架構系統,此三項家庭功能之系統會相互影響,進而影響到家庭復原力的產生 (李敏雅,2005;涂信忠,2010),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家庭信念系統

家庭信念系統主要是以透過家庭間有共同的信念或信仰,在遇到困境時可 以透過共同的信念及信仰,將困境賦予正向的意義,並且以樂觀、勇氣、希 望、信心等正向的觀點來接受家庭的困難與壓力,最終,透過此次的困境,擴 大自己的視野,往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也因此家庭信念系統中又分為三項子 系統,分別為賦予逆境意義、正向觀點以及超越與靈性(Natalia Nadrowska, Magdalena Błażek, Aleksandra Lewandowska-Walter, 2017;李敏雅,2005;

穆佩芬、楊寶圜,2009;涂信忠,2010)。

家庭復原力較高的家庭,其家庭特質在信念上較有正向、樂觀的價值觀 念,也認為生命是有意義的,可以將生命中帶來的挫折、困難視為墊腳石,家 庭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凝聚成員的力量勇敢克服,而家庭成員間可能也有共同 的宗教信仰,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透過追求靈性及靈感嘗試解決問題,而家庭中 的成員也較具有同理心,可以去同理他人的困境(李敏雅,2005;張正昌,

2008;穆佩芬、楊寶圜,2009)。

二、家庭組織型態

家庭組織型態則是指家庭在面對外在挑戰時,家庭的組織是較為彈性的,

並且可以重新調整,例如重建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家庭間成員的互動方式,

使家庭可以面對新的挑戰;而家庭在面對挑戰的期間,互相扶持、互助合作的 過程中,可能可以重新連結家庭間的關係與增強其緊密度,提升家庭成員的自 我價值;最後透過親朋好友、外界資源、網路等社會資源及支持,來取得經濟 的平穩、緩解家庭的壓力,使原本處於危機中的家庭,恢復家庭原有的功能。

而這也是家庭組織模式所有的三個子系統:彈性、連結性、社會支持及資源(李 敏雅,2005;穆佩芬、楊寶圜,2009;涂信忠,2010)。

此系統中,家庭成員若情感連結性強,具備互相尊重的能力,即為擁有較 高的家庭復原力,因而能夠團結互助、有勇氣面對困難、尋求助社會協助,透 過彈性的調整,來適應面對問題,才可解決家庭所面對的危機,恢復原有的家 庭功能。

三、家庭溝通與問題解決過程

家庭溝通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則包含了清晰的溝通、開放的情感表達以及共 同合作解決問題。在家庭遇到危機時,成員必須要將危機的狀況清楚說明,並 分析當下的處境,家庭成員才能夠共同瞭解並討論下一步的因應方式,在此期 間,成員間必須清楚表達彼此的想法、需求與期望;在對事情的過程清晰表達 後,成員也需要互相表達自身的情緒感受,才能確實的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 予以同理,以達到互信互諒、互相支持,家庭成員若能適時在溝通表達時,以 正向、幽默、負責的方式來互動,更能夠鼓勵成員的正向情緒與心態,此為開 放的情感表達(李敏雅,2005;張正昌,2008;穆佩芬、楊寶圜,2009;涂信 忠,2010);在溝通良好的家庭中,因為成員間的坦承與正向幽默的言語鼓舞 下,家庭可以互相討論、腦力激盪,以尋找出最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 程中,家庭成員必須要能夠傾聽接受不同的意見,並從失敗中學習,調整原有

的做法,成員共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家庭復原力是由家庭特質與功能在逆境下互相激盪所產生的,

家庭功能及正向特質越好的家庭,復原能力也越好,它可以幫助一個家庭在遇 到逆境時即時調適,並且成員互相扶持,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困境;相對 的,而復原能力越好的家庭,可以藉由處理每次的危機,提升原有的家庭功 能,更進一步帶出新的功能或正向的家庭特質,也因此家庭復原力與家庭功能 是息息相關的(李敏雅,2005;張正昌,2008;穆佩芬、楊寶圜,2009;涂信 忠,2010)。而擁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其家庭際遇不一定理想,往往因為經 濟、孩童行為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等而影響家庭功能,但家庭復原力肯 定每個家庭皆有度過逆境的能力,面對各種家庭議題,透過家庭復原力三大系 統交互影響,家庭成員們並肩同行下,使家庭能夠逐漸脫離不利因素,使家庭 功能回復正常。

參、家庭復原力相關理論

家庭復原力中,其中一項家庭功能家庭組織形態中提及,社會支持與資源 也是家庭復原力中重要的一環,與 Bronfenbrenner 所提出的家庭生態系統息息 相關;而在家庭復原力理論之前,大多數人所提及的理論為家庭遇到危機時產 生壓力,而家庭壓力對家庭所造成的影響則形成了家庭壓力理論。因此本節接 著會再探討家庭生態系統與家庭壓力理論。

一、家庭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是由 Bronfenbrenner 提出的,

它說明了個體的發展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互動,由於周遭環境持續在改變,因而 個體再與環境互動時,也需要不斷的調適自己的腳步,使個體能夠適應環境,

在適應的過程中,個體也不斷的產生改變(Bronfenbrenner, 1979;涂信忠,

2010;洪瑄羚、王菀姿、劉又慈,2017)。

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又因為與個體距離的遠近,導致事件是直接或間接

影響個體,因此 Bronfenbrenner 將環境依與個體空間距離分為四個系統,包含 微觀系統(microsystem)、居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與鉅視 系統(macrosystem),以下分別敘述之(Bronfenbrenner, 1979;涂信忠,

2010;洪瑄羚、王菀姿、劉又慈,2017)。

(一)微觀系統

微觀系統指的是個體能夠直接接觸的系統,例如家庭、學校、朋友、同事 等,從出生後開始,每個人皆密切的與這些成員有所互動;當以家庭為個體 時,此微觀系統則代表家庭中的成員、原生家庭、同儕團體等

(Bronfenbrenner, 1979;涂信忠,2010;洪瑄羚、王菀姿、劉又慈,2017)。

在此系統中,個體所面對的人事物,對個體而言,其影響力是最大的,也

在此系統中,個體所面對的人事物,對個體而言,其影響力是最大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