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結論,在本節針對教育現況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對本研究的限制 提出說明。

壹、對實務狀況之建議

一、鼓勵父親或男性主要照顧者參與教育並與親師合作

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家庭中女性的責任,男性也應該要付一半的責任,本研 究結果發現父親(男性主要照顧者)的對親師合作及家庭復原力皆有所影響,因 此校方或老師應該透過多種方式,例如舉辦父親節等,鼓勵父親或男性主要照 顧者一同參與孩子教育,並與親師合作,以幫助家庭復原力及親師合作的提 升。

二、鼓勵家長參加家長團體,或是尋求外界支援

本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團體對家庭復原力及親師合作皆有影響,且有參加家 長團體之家長在家庭復原力表現較佳,且親師合作較為積極,因此建議校方及 老師可以多鼓勵家長參加家長團體,也可以提供相關資訊給家長,以便讓家長 能夠參與團體相關活動,不論是喘息服務、親職課程或是跟其他家長交流教養 經驗,都可對家長本身能力有所提升。

三、提升老師及家長的溝通能力

本研究現使溝通與問題解決過程對親師合作預測力顯著,表示在溝通部分 影響這親師合作也影響著家庭復原力,因此學校可以提供相關研習或是親職教 育課程邀請老師及家長參與,以精進自己的溝通能力,除了相關教育課程外,

老師也可透過多元的溝通方式與家長溝通,以拉近跟家長之間的距離,建立互 信互諒的關係,以降低溝通的阻礙,幫助親師間順利合作。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擴大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主要以高雄市特殊教育學校之家長為主,因此在推論上有所限制。

建議未來研究參與可以擴展至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或是擴展至特教班及資源 班,並探討其差異情形。

二、增加質性研究

本研究以問卷為主,為深入了解家庭復原力對親師合作之影響,建議未來 研究可以尋找高家庭復原力與高親師合作者進行深度訪談,以深入了解家庭復 原力與親師合作間的關係;除了尋找高家庭復原力與高親師合作者,也可尋找 其對照組,比較兩者間的差異。

三、擴展問卷內容向度及符合國情之問卷

本研究問卷家庭復原力部份是以國外學者編制,國內學者翻譯後使用,而 家長參與教育之影響因素也僅局限於學校因素與教師因素,建議未來可以擴展 問卷的內容向度,也編製出符合國內情形之問卷,以了解國內家庭復原力對親 師合作間之影響。

參、研究限制

一、問卷的編製安排可能影響填答

由於研究者是使用他人的問卷,因此在題署部分可能較多,且在基本資料 部分又分為主要照顧者及孩子部分,可能容易使研究參與者錯亂,而影響填答 意願,而實際情形是否如此,有待深入研究的必要。

二、未考慮到「識字能力不佳」及「教育參與率低」之家長

由於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為主,因此在發放問卷時,許多家長可能由於外 籍配偶或是學歷較低,識字能力不佳而無法填寫問卷,或是家長本身參與教育 的情形就不佳,對於學校事務不予理會,不願填寫問卷,因此研究結果是否能 推論所有特殊教育學校之家長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P. C. McKenry & S. J. Price (2012) 。家庭壓力(鄭維瑄、楊康臨、黃郁 婷,譯),臺北市:五南。

王月伶、王文玲(2004)。家庭復原力模式之臨床應用-協助一位呼吸器依賴病 患家庭調適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15(1),頁 90-98。

王孟愉(2007)。高風險家庭因應壓力之適應歷程-以優勢觀點為取向(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素卿(2016)。一個成人智能障礙者的母親壓力調適歷程-從生命週期及生態系 統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王財印(2011)。相爭何太急!建立親、師、生緊密合作之夥伴關係。師友月 刊,524,頁 49-53。

王琡棻(2011)。復原力研究新趨勢-在學校脈絡中促進學生教育性復原力。輔導 季刊,第 47 卷,第 3 期,頁 1-14。

王靜琳、徐亞瑛(2013)。運用家庭復原力模式於一位照顧非預期重覆住院失能 老人家庭之護理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古思潔(2016)。家庭復原力與父母身心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以發展遲緩兒童 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石明原(2002)。國民小學父母參與學校活動之成效研究-以 L 國民小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伍淑蘭(2007)。一個暴力家庭之家庭韌力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 大學,臺北市。

江依恬(2009)。疾風知勁草--身心障礙兒家庭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金針(2006)。身心障礙兒的家庭壓力與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46 期,頁

58-61。

何華國(2013)。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佘豐賜(2002)。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余紫均(2015)。國小學童家長對親師衝突成因的認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北 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利翠珊(2005)。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中夫妻的壓力、付出與恩情。中華衛生學 刊,18(2),頁 25-54。

利翠珊、蕭英玲(2008)。家庭壓力與韌性。應用心理研究,38 期,頁 15-16。

吳稟琦(2014)。身心障礙兒家長之照顧壓力與喘息經驗-以天使心家族暑期喘 息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燕明(2017)。臺南市私校國中生親子溝通、父母期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呂滄堯(2012)。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以某特殊教 育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宋雅雯、金繼春(2012)。以家庭調整與適應反應模式照顧一個有疾病危機之核 心家庭。嘉基護理,12(1),頁 15-23。

李宜穎(2006)。親師衝突對私立幼兒園教師教學情緒及教學承諾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雅敏(2005)。身心障礙者家庭復原力,臺東特教,21 期,頁 8-15。

林佳徹(2005)。影響成年智障者手足照顧意願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美麗(2012)。國小教師親師衝突原因認知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台北市某 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淑慧(2004)。台北縣公立幼稚園教師認知親師衝突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淑如(2017)。探討接受早療遲緩兒的家庭韌力與家庭生活品質之縱貫性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崇偉(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侯斐菱(2011)。從保護因子觀點探討家庭韌力、社會支持與人格堅韌性之相關 研究-以中區受刑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瑄羚、王菀姿、劉又慈(2017)。生態系統理論在國中校園性別教育與輔導之 應用。諮商與輔導,383 期,P42-63。

唐先梅、曾敏傑(2008)。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源:一項探索式的質化研究。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3(2),47-70。

唐榮昌、李淑惠(2011)。從特殊教育鑑定看家長參與的重要。雲嘉特教期刊,

14 期,頁 1-4。

孫秋雲(2009)。國民小學緬甸華僑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淑柔(2015)。東南亞籍新移民母親教養身心障礙子女之親職壓力及參與情形 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4,頁 1-16。

徐淑珠(2003)。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縣。

涂信忠(2010)。以家庭復原力及家庭生態觀點探討弱勢家庭介入策略—電影

「不能沒有你」觀後感,家庭教育雙月刊,24 期,(3),頁 21-34。

特殊教育法(2019 年 4 月 24 日)。

秦夢群(2001)。美國一九九 O 年代後之教育改革及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與 研究,43 期,頁 1-8。

秦麗花(2001)。從生態學角度看臺灣智能障礙者家庭需求。臺東特教簡訊,

13,頁 16-20。

高怡齡(2007)。談特教班學生家長眼中之親師合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 大學,桃園市。

國民教育法(2016 年 6 月 1 日)。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2012 年 4 月 24 日)。

張正昌(2008)。新加坡男性愛滋病患家庭復原力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憶純、古允文(1999)。臺灣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臺灣省 立臺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頁 95-108。

莊蕙慈(2014)。國中學生家庭韌力、情緒調節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 殊教育學報,23,頁 85-104。

郭增佑(2007)。國小聽障學生家長參與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妤培(2012)。屏東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教育與學生學習情形對學業成尌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怡君(2013)。青少年家庭復原力與憂鬱傾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縣。

陳玟伊、鄭燿男(2007)。高雄市、台東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之研究。

國教學報,19,頁 223-251。

陳亭妤(2012)。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 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書玲(2011)。乳癌倖存者及其家人之逆境因應與家庭韌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婷潔(2009)。臺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與影響因素之調 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惠茹(2015)。教養嬰幼兒親職壓力之研究:以家庭壓力理論分析。幼兒教保 研究期刊,14 期,頁 19-40。

陳棟樑、陳俐文、張曉玲(2017)。國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兩岸職 業教育論叢,1 卷,1 期,頁 67-76。

陳聖謨、簡至悅(2015)。從放手到放心的想望-偏鄉家長參與學校課程事務的 個案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1),33-61。

陳綺雯、林秋菊(2008)。運用家庭調整與適應反應模式於一位愛滋病患家庭之 照顧。護理雜誌,55 卷,2 期,頁 104-109。

陳韻如(2004)。復原力對聽障幼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陳韻如(2004)。復原力對聽障幼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