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教育的內涵與定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家庭教育的內涵與定義

本研究所討論之家庭教育包含三個層面,分別為教育期望、家長管教方式、

教育參與。以下就分成三部分來做說明。

壹、 教育期望

一、 教育期望的定義

就教育期望的定義來看,包含三個層面,指的就是學童主觀的教育期望、父 母的教育期望以及教師的教育期望(李鴻章,2007),也有研究者認為,教育期望 是指父母對子女在學歷上的最高期望,其中包括了希望子女最少要接受的教育程 度,以及最好能接受的教育程度(林義男,1993;黃菁瑩,1999)。張善楠、黃毅 志(1997)將教育期望界定在子女在校成績與未來教育成就的期望。

另外,張世平(1984)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教育期望是指對子女的行為表 現,以及未來成就所寄予的期望,此定義著重在子女行為表現方面,與前面所述 的教育程度的期望有所不同。

綜合上述,以教育期待來說,國內目前的研究,大都著重在父母及教師對子 女的教育期待方面(侯世昌,2003)。而本研究將此定義為:「父母對其子女在校成 績、教育程度與未來成就方面的期待」。

二、 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徐綺櫻(1993)指出,家長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期待也越高。張郁雯、林 文英(2002)的研究顯示,有超過半數以上大專學歷的父母,希望子女的最高學歷 為研究所之上。

父母所處之階級也會影響到其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高社經地位家長對子女有 高度的教育期望(謝孟穎,2002),中上階級的父母因為本身的教育背景與工作經 歷,體認到教育影響著未來子女職業的取得,所於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期望相當

高,相對的,勞工階級的家長,對於子女的工作期待,較偏向於發展一技之長以 應付家中經濟支出,缺乏長期性的考量。(林湘慧,2003),而陳珊華(2004)認為中 上以上階級的家庭,因父母所擁有的經濟及文化成本較多,使得他們會將其手邊 資源支援於子女的課業上,期待子女可以得到較高的學歷,工作方面,也以子女 日後能取得社會地位較高的職位如老師、醫生為目標。

族群的也會影響父母教育期望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族群對子 女的教育期望也會有所不同,張善楠等人(1997)發現原住民學童家長的教育期 望與子女的學業成就成正相關存在,巫有鎰(1999)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期望較低,不利於原住民學童學業成就發展。李鴻章(2007)發現原住民父母對其 子女之學歷期望,不同原住民族群則有不同的情形,而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與子女的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家長教育程度、社經 地位、工作經歷與種族階會影響到其對子女的教育期待。

三、 教育期望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在臺灣,大眾對子女有較高的教育期望,源於社會對教育價值的肯定(章英 華、薛承泰、黃毅志,1995),教育期待之所以被重視,研究發現其與教育成就、

地位取得有切的關係(陳建州,2004)。國內許多相關研究認為,父母教育期望對 子女學業成就的提升,有正向的關係(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 偉,1997)。張善楠、黃毅志(1997)的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越高,

越有利於子女的學業成績。因為教育預期望與學業成就的正相關存在,因此若要 提升不同族群學童學業成就,可以從父母教育期望來著手(張善楠等人,1997)。

謝小芩(1998)認為,家長與教師的教育期望,是影響學童教育成就與學位取得 的重要心理因素。林俊瑩(2001)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除了會對子女產生 影響外,也會使父母本身體認到自己所扮演之角色進而表現出應有的對應之行 為,進而產生更多的投入。吳孟錞(2003)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期望中的成 績關注,可以有效預測其子女的學業表現。周新富、賴鑫城(2004)父母期待之

式中,最後產生影響,因此父母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為重要的楷模。

由上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可支持子女在學業上的成就,也可讓父母 意識到自我角色,進而產生更多的教育投入,不論是生活照顧或是學業學習,都 能提供正向的發展。透過文獻的歸納與比較,本研究欲探討臺東縣延平鄉布農村 教育期望之差異與特性。

貳、 家長管教

一、 家長管教的定義

家長管教,指的就是家長對於子女在生活或是學業方面的要求,所表現的一 種教養態度與方式。楊國樞(1986)認為家長教養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教養態度,

指的就是家長教養子女時,本身的認知、情感、意圖;另一是教養行為,就是家 長在教導子女時,實際表現出的作法。王鐘和(1993)認為家長管教就是家長管教 子女生活作息與行為表現的一種策略。王佩玲(1995)將其定義成家長的教養信 念、實際教養的表現與對子女的要求、期望等。而金惠梅(1997)則提出家長的管 教態度,指的是家長在訓練或教養子女時,會依照其認知、情感、行為,來決定 其信念或作為,再將這種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信念與作為,進而傳遞給子女其價值 觀與社會目標。蘇柏宇(2008)認為管教方式有諸多類似名稱,不論是教養方式、

教養態度,管教態度等,其背後所要表達的就是家長對於子女態度與行為要求的 特徵。

對於家長管教方式之類型,研究者因著重焦點不同,其分類也有所不同,多 從單向度(Single-dimension)、雙向度(two-dimension)以及多向度(mulit-dimension) 等三種形式來探討,但不論是那種分類型式,其構成項目皆包含「家長的權力」

與「家長的情感」這兩個行為向度(陳美娥,1996),也說明了家長權力與情感在 家長管教方面的重要性。上述分類中,吳美玲(2000)認為,單向度分類不符實際 情況,而多向度分類過於複雜,因此認為雙向度分類較適用於當前的父母管教方 式,國內相關文獻,如王鍾和(1993)、王珮玲(1994)、黃玉臻(1997)等,也大多所 採用 Maccboy 與 Martin 的家長管教類型如下表 2-3-1 所示:

表 2-3-1: Maccboy&Martin 家長管教類型表

級,其中,新中產階級在管教子女方面,著重學業成就的學習,時時注意子女的

資料來源:整理自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

7-28。

參、 教育參與

Fradd (1992)與 Papps (1997)發現,少數非主流民族,因為自身文化、語言、

思想與習慣差異使得他們和外界溝通產生困難,因此過去有研究者認為,對於家 長教育參與的部分,大部分僅在探討家長個人背景變項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差

品質的提升。而在郭明科(1997)的研究中指出,國內外許多研究認為家長的教育 參與對於學校教育會帶來正面影響,但若實施不當,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也可 能帶來負面的影響。也有研究者是站在校長的角度,來看待家長的教育參與,認 為家長會因為族群背景的不同,而產生負面態度,進而對於校務有較負面的影響 (胡邦欣,2000)。由以上相關研究來看,家長的教育參與對於學校教育,有一定 的正面影響,但若有其他因素參與其中,則可能也會有負面影響存在其中。

三、 教育參與對學童學業成績的影響

林俊瑩(2006)研究發現,家長教育參與的態度,對家長在「對子女學習與學 校溝通」的層面上,有顯著的正影響。江秀如(2009)則另外發現,家庭教育參與 對學習態度會有正向的影響。而陳怡靖、鄭燿男(2000)以及巫有鎰(2005)認為,

家庭社會資本越多(如教育參與、子女的期望),有助於學業成績的提高,或者更 高教育年數的取得。另外,更有研究者發現,高社經地位的家長,他們會積極地 參與班級的家長會,進而影響了子女的學業成就(張芳華,2013)。黃毅志、陳怡 靖(2005)與王順平(2007)研究發現,家長參與校務,可以增加家長與學校教師之 間的聯絡,進而促進子女的學業成就。陳玟伊(2006)發現,就臺東縣與高雄市國 小學童家長來比較,因為工作的關係,影響臺東縣國小學童家長參與情況。

由以上研究可知,教育參與對於學童學業成就,無論直接或間接,皆有正向 的影響,影響大小,端視參與的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