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就學習場所、教學對象而給予建議:

壹、 部落

部落為居民的學習場所,部落族群關係密切,互動高,藉由部落內的活動,

可以讓居民彼此影響。就延平鄉的例子,布農村內有不少熱心人士,平常會主動 教導部落教育或是學業方面的課程,宗教團體也有相關的活動。不過這些團體或 是個人彼此間少有關聯,因此,在整個部落資源的統合方面,顯得較無一完整的 制度,研究者建議,若能整合這些團體及個人,並請當地行政機關給予資源上的 補助,讓部落學習系統更加完善,研究者相信對於部落教育的推廣或是學業的輔 導,應會有不錯的效果。

貳、 學校

在重視部落教育的聲音之下,學校衍然變成一個推廣部落教育的重要場所,

環顧學校的教育主體還是以當今學科教學為主,研究者認為,學校的教學應該是 完整性的,在推廣部落教育時,應該更加多元,不是只專注在語言、祭典及傳統 技藝身上,對於部落的歷史發展,生活習慣以及相關知識,也應一併教導學童,

讓他們真正了解自己的出身背景,進而發展出健全的人格。而學業的學習方面,

布農國小的作法可提供給其他偏遠地區小學作為參考,夜間課輔的設置,提供工 作繁忙或是無法教導課業的父母一個良好的安置場所,對於弱勢家庭的照顧,學 校也常會尋求資源幫忙。

參、 教師

在部落內,教師關心的範圍不應只侷限在學生身上,對於其生長環境,部落 教育都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布農國小近幾年在推廣部落教育,校長會要求老師 們學習當地的傳統文化,並要求其融入課程之中,這項舉動,增進教師了解學生

的文化背景,並能將其融入教學,與生活經驗做連結,增進學生學科學習印象與 興趣。此外,教師應該時時注意學生狀況,了解部落內有那些資源可以應用,才 可以對於需要幫助的家庭,給予適當的支援。

肆、 家長

就偏遠地區的家長而言,雖然有的家長在部落教育或是學業學習方面所知有 限,但研究者認為透過學校及部落的幫助,那並不會影響到子女的學業表現。對 子女的學習來說,家長需要提供的是陪伴子女的時間,從本研究教育工作者的觀 點,以及受訪家長的經驗,凸顯了陪伴子女的重要,因此,不論是工作如何繁忙,

研究者建議家長,也應該抽空多陪子女。

最後,本研究所提出各項建議,希望可以提供相關教育工作者、家長日後之 參考,以利於偏遠地區國小學童在部落教育的學習及學業成就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Bronislaw Malinowski (1944)。文化論(費孝通譯)。上海:商務。

Edward Burnett Tylor (2005)。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

巴蘇亞.博伊哲努 (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

方賢盟 (2012 )。不同宗教信仰之志工人格特質對參與動機、組織承諾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上銘(2006)。社區大學課程方案推動地方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海縣社區大 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明仁 (1999)。不同養成型態教師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連性之研究-以臺東縣國 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東。

王順平(2007)。台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探究。研習資訊,24(2),61-73。

王麗雲、甄曉蘭 (2006)。課程改良政策對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教育機會之影響 評量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5-2413-H-003-03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麗雲、甄曉蘭 (2007)。課程改良政策對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教育機會之影響 評量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5-2413-H-003-03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田哲益 (2002),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武陵。

田哲益 (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市:師苑圖書出版社。

田哲益 (2003)。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台北:吳氏圖書公司。

危芷芬 (2000)。華人的關係類型與人際義務。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博 士論文,台北市。

朱冠樺 (2008)。家庭背景、文化資本的類型及多寡對國中生學業成就得影響-以 臺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朱瑞玲 (1993)。中國人的慈善觀念。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 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桂冠圖書。

江秀如(2009)。國中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參與、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之影響

─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米甘幹.理佛克 (2007)。欣賞原住民文化。台北:五南文化。

何美瑤 (2006)。從家庭因素探討原住民父母教育觀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學校行 政,41,199-214。

何寄彭、黃俊傑 (1997),臺灣的文化發展。台北:臺灣大學。

何融(主編) (1994)。國語日報字典。台北:國語日報。

余英時 (1987)。從價值體系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1-51 頁)。台北:聯經。

余清鋒(2003)。安平地區國小傳遞地方文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孟錞 (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

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 北市。

吳美玲 (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祖田 (1995)。族群團體。載於邵宗海、楊逢泰、洪泉胡(編),族群問題與族群 關係(頁 17-20),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巫有鎰 (1997)。影響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東。

巫有鎰(1999)。影響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

巫有鎰 (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 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博士論文,屏東。

巫有鎰 (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臺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巫有鎰、黃毅志(2009)。山地原住民的成績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臺東 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9(1),41-89。

李文富 (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分析-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 學報,1,301-326

周德禎 (1999)。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市:五南。

孟祥瀚 (1988)。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延平戶政(2013 年 6 月 30 日)。臺東縣關山戶政事務所。取自 http://gsh.taitung.gov.tw/bin/home.php

延平鄉公所 (2013 年 1 月 15 日)。村里介紹。取自 http://www.ttypg.gov.tw/

林公孚 (2007)。談人文、文化與價值觀。品質月刊。43-1,9-12。

林明地 (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 資訊,7(2),61-79。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臺灣省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 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6。

林俊瑩 (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 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東。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 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林春貴(2003)。國中家長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與組織氣氛、行政決定關係 知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清標 (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東。

林淑芬 (2006)。臺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 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林湘慧 (2003)。家庭社會空間與兒童習性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義男 (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 學報,16,157-212。

林慧敏 (2008)。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連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二 年級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邱貴彥 (2001)。漢族的移入與家庭發展。載於施添福(主編),臺東縣史-漢族篇 (17-36 頁)。臺東:臺東縣政府。

侯世昌 (2003)。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管理與教育研究 學報,1,183-210。

施正鋒 (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智元(2005)。台北縣市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柯乃文 (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柯美連 (2007)。臺東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洪希勇 (2004)。族群、地區與家庭背景對臺東國小學童成績之影響機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洪麗玲 (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北市。

胡邦欣 (2000)。學校與社區家長的互動關係:一位原住民女性校長的理念與策 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花蓮。

胡祝賀 (2007)。布農族的節日-射耳季活動意義:以初來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凌平 (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

孫效智 (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育,台北市:台灣書店。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

2-44。

孫憶芬 (2001)。工作特性、工作投入與訓練前自我效能評估之相關性探討-以高

孫憶芬 (2001)。工作特性、工作投入與訓練前自我效能評估之相關性探討-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