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實施歷程與省思

第一階段自 2013 年 2 月 18 日至 2013 年 3 月 26 日止,此階段進行三個教學單元的 循環,共 6 週 32 堂課。由於研究者和學生均為第一次接觸同儕交互指導策略,因此尚 在磨合與適應階段。第二階段自 2013 年 4 月 1 日至 2013 年 5 月 10 日止,此階段進行 三個教學單元的循環,共 6 週 33 節課,學生已較為適應同儕交互指導策略的互動方式,

但研究者仍須根據第一階段的教學實施與觀察,做許多修正與調整。研究者根據所蒐集 到的課堂紀錄與省思札記、與研究諍友及寶貝班導師的訪談記錄等質性資料,呈現本教 學行動研究的歷程。

一、 第一階段的實施歷程與省思

(一)計畫

在行動研究正式開始之前,研究者對教學材料、學生特質、教室空間利用等各方面 先進行初步瞭解,並與寶貝班導師聯繫,進行深入討論,以進行安排。

1. 準備教學材料

第一階段的教學材料為翰林版第二冊第一單元到第三單元,研究者將每個單元授課 內容加以分解為單字、句型、對話、課文、其他練習及評量等部分,每個部分又細分成 數個交互指導活動,讓學生在有組織、有順序的教材與活動協助下進行學習。研究者並 事先準備好每個單元的評量卷,儲存電子檔並列印紙本,供開學後進行教學活動使用。

研究者為了讓學生有實質獲得獎勵的感覺,擬在每次評量後發予獎勵卡給達到標準 的學生。研究者也利用寒假期間蒐集各種獎勵卡的設計模式作為參考,最後決定以目前 網路上當紅的按「讚」活動來吸引學生,於是將獎勵卡設計為「讚」的外型並加以護貝,

希望學生能因此重視獎勵卡並好好保存。

2. 決定小組人數

寶貝班人數為三十人,兩人一組,分為十五組。若臨時有同學請假,則與座位前方 或後方同學併為三人一組。

3. 決定分組型態

研究者在寒假期間向寶貝班導師取得寶貝班第一學期第三次定期評量成績,按照英 語成績高低排列,將全班分為低、中、高成就三組,每組10人,再根據陳俊亨(2006)

的研究,將中等成就的學生進行同質性分組,而高成就及低成就的學生採用異質分組。

除了能力因素,分組時研究者仍考量性別、個性等因素,以期許達到同儕交互指導的最 佳效果,因此將分組名單與寶貝班導師進行討論,商量出15組最佳配對組合,分組考量 依據主要為以下幾點:

(1)異質性分組:因為低成就學生需要較多被指導的機會,但較文靜、被動者便不易 獲得被指導的機會,因此安排較有耐心的同學。

(2)同質性分組:研究者與寶貝班導師討論後,發現中等成就學生中男生非常健談、

愛打小報告卻又常打鬧在一塊兒,多數女生則愛聊八卦,話題與男生不同。因為 中等成就學生討論機會較多,為防學生分心聊天,決定依性別分組,讓小組同儕 內較無共同話題可以聊天,導致分心。

4. 分配角色時間

因為每個單元的單字、句型部分為新的知識內容,由研究者先進行約 10 至 15 分鐘 的全班性教學,再由各小組進行同儕交互指導活動,異質小組由高成就學生先擔任教導 者,檢核低成就學生是否習得學習內容,角色再互換,由低成就者擔任教導者進行檢核;

同質小組較自由,可由任一人先擔任教導者檢核學習者的學習成果,再交換角色。研究 者於同儕交互指導活動期間提供各小組協助與支援。在對話、課文及其他的練習與評量 均由小組直接進行交互指導活動,研究者不進行全班教學,僅監控各小組的互動情形、

支援各小組的需求,必要時控管活動時間、進行成果驗收。

5. 安排互動空間

寶貝班教室座位編排成六排,每排 5 人,等到每次英語課時,學生便將一、二排並 排,三、四排並排、五、六排並排。為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研究者事先也與寶貝班 導師依各組名單排定座位,如圖 4-1。

A5 C1 B5 B6 A9 C5

C3 A7 走 B2 B4 走 A3 C9

A2 C4 A10 C2 A1 C7

A6 C6 道 B9 B10 道 A4 C8

B7 B8 B3 B1 A8 C10

圖 4-1 第一階段小組座位分配圖。(研究者自行繪製)

(二)行動

1. 教學目標說明

在開學第一堂課便告知學生開學後將以「同儕交互指導策略」融入英語課,其目的 主要是為了提昇英語學業成就,實施時間為101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學至第二次定期評量 結束,從2月18日至5月12日止,實施頻率為每週5堂英語加上1堂弟八節課後輔導課,每 週共有6堂,接著發放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一)。

2. 合作方式說明

在開學第一堂課說明分組方式為 2 人一組,配對方式由研究者按成就高低分組配 對。研究者擬定同儕交互指導技巧任務單(如附錄二),讓每個小組練習找出對方的優 點,對彼此說說讚美的話,不好意思說的也可以用寫的,也讓小組練習找出對方的缺點,

但用婉轉鼓勵的方式而非指責的態度來期勉對方。因為是第一次與小組夥伴進行活動,

因此全班都略顯靦腆,中規中矩地完成第一次的說明活動及練習,秩序也十分良好

(20130218 T 觀)。

3. 評量標準說明

研究者將單字、句型、對話與課文的評量設定為基礎評量,以課本學習內容為出題 來源,因此原本將所有學生標準一致訂為 90 分,最後採納研究諍友的建議,為鼓勵低 成就學生,將低成就組的標準降為 60 分,中、高成就組的標準為 90 分(20130121 訪友)。 4. 建立同儕互賴

在角色關係互賴上,研究者安排單字、對話、課文三方面,小組2人必須角色互換 輪流擔任教導者與學習者,在句型及其他練習、評量等方面小組夥伴必須為夥伴批改、

檢核訂正,並於每節課下課前書寫互評單,讓學生寫下自我反省及鼓勵夥伴的話;在資 源互賴上,小組夥伴為了通過檢核並達到評量標準,在過程中常與夥伴分享自身的學習 經驗、有效的學習策略等;在酬賞互賴上,研究者除了個人的獎勵也安排小組獎勵,鼓 勵小組可以利用小組獎勵卡換取更高榮譽。

5. 進行實際教學

單字部份,研究者教授完單字的正確發音且帶領學生覆誦數次後,同儕小組利用老 師帶來的廢紙,裁剪成適當大小,做成字卡,一面寫上英文單字,一面寫上中文意義,

彼此練習、指導,若不會唸可以問夥伴,兩人都不會可以請老師協助。一段時間後,由 一位同學先擔任教導者,以字卡秀英文單字給學習者,檢核學習者在聽、說、辨識單字 等方面的能力,完成後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但拼字能力由研究者於單字聽寫評量時鑑

定。活動結束後研究者發給各組單字造句學習單,讓各組藉由此學習單運用單字造句。

句型部分,研究者教授完句型概念後,同儕必須針對句型概念討論並澄清有疑慮之 處,若小組兩人均有問題時可向研究者尋求協助。確認句型概念清晰後兩人同時進行課 本句型練習、句型代換練習,再為對方批改練習成果,再針對彼此錯誤及不懂之處,小 組再進行一次討論與澄清概念,最後進行句型評量。

對話部份,聽完對話朗讀CD,小組以角色扮演方式進行對話模擬練習,角色互換 再進行一次模擬對話,過程中彼此可以糾正對方的發音、語調。確認彼此瞭解對話內容 後,以英文提問彼此與對話有關的問題及回答。

課文部份,聽完對話朗讀CD,小組同儕為彼此朗誦課文,過程中可糾正彼此發音、

語調,確認彼此瞭解課文內容後,以英文提問與課文有關的問題並回答。

各部份練習及評量部分,在練習與評量過後均採小組彼此批改、訂正、討論與澄清 觀念、檢核訂正成果等同儕交互指導活動。

表4-1

第一階段教學流程表 教學

內容 教學流程(含同儕交互指導活動)

單 字

1. 老師全班授課。

2. 相互練習、討論。

3. 彼此檢核:看中文唸出英文單字、看英文單字說出中文意義、看英文唸出英文發音。

4. 小組單字學習單:造句。

5. 單字聽寫評量,彼此批改、訂正並檢核結果。

句 型

1. 老師全班授課。

2. 彼此討論及澄清句型概念。

3. 句型代換練習題,彼此批改、訂正並檢核結果。

4. 句型課本練習題,彼此批改、訂正並檢核結果。

5. 句型評量,彼此批改、訂正並檢核結果。

(續)

教學

表 4-2

第一階段獎勵卡統計表

編號 獎勵卡 編號 獎勵卡 編號 獎勵卡

A1 11 B1 7 C1 5

A2 9 B2 5 C2 7

A3 9 B3 7 C3 5

A4 10 B4 1 C4 2

A5 9 B5 6 C5 4

A6 10 B6 3 C6 1

A7 6 B7 6 C7 1

A8 6 B8 5 C8 0

A9 6 B9 1 C9 2

A10 9 B10 4 C10 1

總計 85 總計 45 總計 28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觀察

研究者根據教學歷程中課堂觀察紀錄、省思札記、錄影、訪談記錄等,注意到學生 在同儕交互指導活動進行中所表現的反應,加以歸納如下:

1. 小組進行交互指導活動提升了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互動

在寶貝班七年級上學期的英語課堂上,研究者仍以傳統講述法進行教學,雖然施生 之間相處融洽,但在教學過程中仍以研究者單向教學,學生聽講、覆誦等為主要活動,

研究者並無法深入瞭解學生是否真的習得教材內容,有何問題存在。但在實施同儕交互 指導策略之後,研究者可以藉由檢核表和評量瞭解學生是否習得教材內容,學生為了完 成交互指導活動也會向小組夥伴或向研究者詢問不會之處。

「今天 A7、B2、B6 都來問我 quiet 怎麼唸,原本我是抱怨他們這不是學過了嗎?後來連續 3 個人都來問,我才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忘了這個字。值得嘉許的是這些人居然主動來問我 問題,因為 A7 以往對英文這一科自恃甚高,B2 上課嫻靜少言,B2 上課常分心在玩,平 常會問問題的絕對不會是這幾個人。」

(20130311 T 札)

2. 在分組型態上,學生較在意夥伴的性別與人際關係

研究者向學生說明分組方式及研究者所安排的小組成員時,學生們並無因為按成就

研究者向學生說明分組方式及研究者所安排的小組成員時,學生們並無因為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