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研究者於 101 學年度擔任國中七年級寶貝班(化名)英語教師,檢視了全班同學在 英語領域的起點行為,結果有些學生 26 個字母漏了幾個,有學生卻已經報名初級英檢 了。上課時雖然和研究者互動良好,沒有學生會覺得枯燥無聊或想睡覺,但可以發現有 許多學生無法持續專注聽課。經與學生訪談後發現,程度好的學生覺得老師教的都學過

了;程度不好或專注力較差的學生覺得英語好難,此外,也有一些上課認真聽講、積極 學習的孩子,這令研究者思索著未來要如何進行教學呢?

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與學習,寶貝班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評量的成績重挫了研究者 的信心。由花花高中教務處提供的數據顯示,寶貝班英語成績平均分數不僅低於全校英 語成績平均分數,標準差更是前所未見的 31.87,班上前三分之一同學的高標分數高達 94.13,但低於 30 分的學生卻有 6 名,其中還有 2 名分數只有 8 分,低於 60 分的學生總 共有 9 名,班級內英語學業成就呈現的雙峰現象是研究者執教以來最顯著的一個班。為 了改善此情形,研究者常針對低成就學生利用下課及放學後的時間進行補救教學,希望 能夠藉由提高低成就學生的英語成績,縮小班級內的英語學業成就差距,也能讓班級平 均分數更為提升。

第二次定期評量成績出爐後,寶貝班英語成績平均分數仍低於全校平均分數,標準 差為 27.03,略有進步,班高標為 85.47,低於 30 分的學生仍有 6 名,低於 60 分的學生 總數高達 12 人。研究者深入探究自身實施補救教學的過程及結果,回憶歸納出幾個現 象:首先,需要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態度十分消極,有的孩子仍是嘻嘻哈哈,沒把補 救教學當一回事;有的孩子則是一臉喪氣,很沒自信;真正因為自己學習成就差強人意,

期待補救以達到標準的孩子幾乎沒有。第二,實施補救教學時研究者並無給予學生具體 的策略指導,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達到目標,但當需要運用所學時,卻無用武之地。例 如撰寫文意填空題及翻譯題時,學生只是把所學單字亂填一通而已。因此學生口中所謂 的「沒有用」,指的應該是無法運用所習得的知識,藉以提高學業成就。第三,當學生 面對教師時,總是把補救教學當作是小考未達到標準的「處罰」,把補救教學的目標設 定在「補考通過」,把補救教學視為是痛苦、令人難耐的事,因為學生面對教師時,總 是以屈服於教師的權威的態度而學習,並非自己主動學習。

第三次定期評量成績出爐,因為期末考題型為選擇題,因此全班平均分數略有提 高,但寶貝班英語平均分數仍是低於全校平均分數。研究者思索著:為何寶貝班學生的

英語成績進步有限,無法超越全校平均分數呢?為何無法降低班級內英語成績的極大差 距呢?與學生、家長及寶貝班導師訪談發現,原來學生下課後、放學後自主學習意願十 分薄弱,導致學業成就進步有限。這種種現象令研究者體認到:沒有教導學生學習的價 值、學習的經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並無法真正的提升。為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希望能 夠找到一套教學策略是可以讓學生能夠摸索、獲得學習英語的策略,提升英語學業成就 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加學生在課堂上、下課後自主學習的機會,不再將補救教學視為 是一種處罰。於是研究者萌發了以「同儕交互指導策略」進行教學上的行動研究,讓學 生藉由同儕的力量在課堂上、下課後都可以進行學習,在同儕交互指導的活動過程中,

小組夥伴只有兩人,且均需參與活動,無人可以袖手旁觀,而且相較於教師,學生也更 願意向同儕求教,甚至是幫助彼此學習。藉此也能夠驗證國中七年級學生透過同儕交互 指導策略在英語學習領域的所帶來的助益。

二、研究目的

研究者基於以上研究動機,運用同儕交互指導策略於英語學習領域的教學過程,期 待能夠藉此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策略、以提升其學習成就。研究者可因此對同儕交互指導 策略在理論與實務的關係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並驗證其價值。在評估此教學策略的成 效時,也能夠瞭解到此教學策略對老師教學與學生英語學習上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於同 儕交互指導策略的接受程度。故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究「同儕交互指導策略」的理論基礎、發展及內涵。

二、探討「同儕交互指導策略」相關研究及在英語學習領域的應用。

三、運用「同儕交互指導策略」發展國中七年級英語學習領域之行動方案,藉以提升學 生英語學業成就。

四、透過本研究的實施歷程與結果,提出教學省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