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生涯規劃課程與研究取徑

運動員在運動競賽終結後,需要尋求另一個舞台來維持個人的價值,如前述此種屬

30

於一種角色轉換不可避免的歷程。但如何在生涯規畫的歷程中提升個人對於未來發展及 職涯發展的知識、認知及啟發其充實有關的專業技能以因應未來的人生另一場戰爭。甚 至是要何種方式才能夠確切地瞭解合宜的生涯規畫課程之引導效益及完整檢視其學習 成效,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熱門議題。近年執行「行動習知(Knowledge in Action,簡稱 KIA)」

的研究計畫獲得美國全國社會科審議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 2013 年模範研究獎,而 KIA 計畫係運用專案學習的課程設計為原則,即透過設計數個 專案(學習圈),使學生在「學習如何行動」及「透過行動學習」之間反覆進行,進而深 入瞭解課程知識,並可轉換運用於各種相關情境。此種課程設計必須設定串連各專案的 核心問題,讓學生反覆思考有關核心的問題,並運用前一個專案學到的知識來提出答案,

藉此將可使學生獲得整體性、系統性的知識,而非片段的記憶。也就是說,每個學生不 論背景是富裕或貧窮,只要進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 PBL)所設計的課 程內容都有機會消弭成績的差距、在學業上獲得成效(余育嫺,2015)。

二、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問題導向學習根基於杜威 John Dewey 的教育信念,其認為教師應依據學校外 的生活線索調整學習內容、激發學生探究及創造的本能,讓學生回到問題中思考及操作 的學習歷程。Glen 與 Willie(2000)認為問題導向學習的模式,最初在個人遭遇問題時,

可從客觀推理的角度引導其有關技能及確認學習的需要,進而自我學習並運用新取得的 知識解決既有的問題,並指出 PBL 的學習實施應包含 1.以問題為學習的主軸,如問題 必須是學生真實生活可能遭遇的,或是與其真實生活相似的問題,2.在小組合作中進行,

如小團體互動方式進行問題探究,3.強調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如學生主要由教師提 供的情境中,自行發展出問題,再經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決定以什麼方式學習,擬定 學習的進度、及討論解決的方案,4. 教師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及環境營造者,如促進者 執行的方式非常多樣化,有些促進者堅持使用高度引導思考的技巧,使用問問題的方式 促使學生深化知識及挑戰學生的思考能力(洪志成、洪慧真,2012)。Massa (2008) 也指

31

出,問題導向學習強調學習者為中心,是一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 與教學方法,其主要特色為教師提供情境,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透過團體運作探索出 相關學習議題或理論,是一種重視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關超然與李孟智(2009)強 調 PBL 不應只以知識層面為主,也要顧及全方位能力的培育。本研究中,採用問題訪問 搜集學生想法,如 PBL 中提到,以問題為學習的主軸,如問題必須是學生真實生活可能 遭遇的,或是與其真實生活相似的問題,例如問卷中提問學生關於自身興趣與生涯發展 的看法。以及 PBL 中提到,教師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及環境營造者,如促進者執行的方 式非常多樣化,有些促進者堅持使用高度引導思考的技巧,使用問問題的方式促使學生 深化知識及挑戰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課程中,研究者讓學生參與成功者演講,置身於 情境中,促發學生思考自己若於成功者位置時該面對的困難該如何解決。

三、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Lewin 是行動研究早期最有影響力的人士,他的行動研究乃以社會科學為研究基底,

其過程包括:1.計畫行動,如勘查與實情調查;2.採取行動;3.行動結果的審查。Kemmis 與 McTaggart(1988)指出,一般的行動研究是一個循環不已的模式,包括 1.確定研究 問題及其重點;2.與相關人士討論初步研究計畫;3.參考相關文獻;4.決定研究方式(問 題調查、觀察記錄、文件分析、 訪談紀錄等);5.進行資料收集;6.進行資料結果分析與 解釋;7.提出改進建議研究報告。然而,在此種新的新教學策略的實施需兼顧授課課程 目標,如何搭配課程目標的達成?師生如何調適新的角色?

四、行動研究與問題導向學習

PBL 與行動研究兩者的概念及欲達成的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劉佳蓉(2010) 指出,生涯規劃課程有助於運動員選手學生認同課程所帶來的價值與實用性,令其在行 為與態度上也變得正向與積極,其課程實施過程中與同儕的多次討論與互動,讓學生更 具體且自主的規劃未來的職涯與發展。Aubusson 與 Gregson(2006)則指出,自我研究同

32

行動研究一樣,皆由遇的困難出發,經由發展、執行計畫及反思評價行動而修正行動,

重視以行動的循環達成改善問題為主要目的。洪志成與洪慧真(2012)從自我研究取向,

透過觀察及參與討論畫面、訪談紀錄或學生的報告,以及設計教學札記故事與社群夥伴 的陪同、重說的過程,其發現 PBL 課程設計及實施有助於在主、客體之瞭解與洞見,俾 利學生達到學習旅程之目標,建立及獲得課程目標共識之引導。

五、小結

有鑑於此,為能完整瞭解高中育班學生在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狀況與互動學習情境 之效益,以及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師發現課程設計及學習引導過程之問題等要素,同時培 養學生在溝通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之能力及孕育其自我導向學習的終身學習態度。因 此,本研究擬以行動研究取向作為探討生涯規劃課程之基底,以完整瞭解教師預期的學 生學習成效與狀況及學生實際面臨職涯目標的變化歷程。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行動研究,第二節為研究步驟及流程,第三節為研究者及 研究參與者,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研究情境的設計,第六節為資料收集與分析,

茲將各節詳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