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章緒論共分七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分別就運動員的榮耀與辛酸、運動員 轉換跑道的困難、運動員的生涯規劃等陳述,第二節描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 說明研究重要性、範圍與限制、第四節進行解釋名詞,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將工作、職業做為一輩子奮鬥的目標時,背後都有其價值意義,有的是金錢上的 滿足,有的是興趣,有的則是那份身在其中的榮耀感。以體育為職涯的研究者,明白就 讀體育班與擔任運動員的榮耀與辛酸,也到要成就榮耀之前,必定需經歷一些過程,這 些過程在體育班當中可能與自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在訓練的當下辛苦也可能造成放棄,

所以想要透過行動研究來讓他們知道現階段會面臨的困境,例如進入社會後轉換跑到比 一般人困難,因為知道那份榮耀與價值,也知道必定會經歷的難處,所以研究者認為運 動員的生涯規劃更顯得重要。故以下分述「運動員的榮耀與辛酸」、「運動員轉換跑道的 困難」、「運動員生涯規劃」三部分的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運動員的榮耀與辛酸

相信所有的運動員選手都希望在各種競賽中獲得優異的表現,邁入下一階段的目標,

在培育訓練階段到競賽階段,所有的運動員選手歷經各種艱苦的訓練卻依舊堅持不懈的 前進,持續創造屬於個人非凡的成就,甚至企盼一切的努力有助於未來運動職業生涯的 發展;在競爭激烈的運動競技環境裡,多少人能榮耀登上金字塔的頂端?反觀運動員的 一生的發展,尤其是運動生涯前期與後期的發展,從站在最高處的榮耀到為了人生規畫 必須另謀出路的生涯發展,卻各有不同。

在研究者本身從運動員到擔任教職的歷程中,經歷與看見不少運動員在過程中的際 遇以及共同面臨運動職涯延續的問題。例如:好市多總經理張嗣漢曾是台灣籃壇最閃亮

2

的一顆明星,從小隨家人移民到美國的成長與生活環境,原本一直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在 美國完成學業及工作,沒想到讓他曾以籃球員的身分應邀回台打球 3 年。從籃球員到總 經理的故事主角張嗣漢,在 25 歲體能處於顛峰狀態時,決定離開籃壇走出了另不同的 人生道路,選擇不被籃球明星光環沖昏頭、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涯與未來。其實,打籃球 一直是張嗣漢的興趣,不過美國的教育體系與台灣不同的是不允許學生「只會打球就好」, 所以沒有體保生的制度,此外,儘管獲得優異表現入學,仍要維持基本成績,否則不准 上場比賽。以前在不自覺的喜愛籃球活動的點滴,張嗣漢從不認為自己可以成為頂尖的 職業級籃球員,更沒有把打籃球當作養家的目標,他認為運動員不是處在一個真實的世 界,輝煌的時候大家都捧你,但到了一個年齡,體能下滑,加上隨時可能遇到無法打球 的運動傷害,那時該怎麼辦?當時他屬意回美國找工作,考量到不可能會有公司願意讓 員工因接受國家隊徵召,每兩年就要請半年的假加入培訓、比賽,因此,儘管外界惋惜 聲不斷,他則是很篤定「時間到了」。因此在返美後,先後從事不動產公司的業務代表、

貿易公司、木材地板的工廠及美國好市多公司,並在 1995 年被派到台灣籌備開分店以 總經理身分再次回到故鄉。張嗣漢從球場上退役至今所成就的職涯發展,但他以正向角 度去看待運動員的生涯,認為運動員或許對於部分職業的基礎能力不夠,但面對艱難的 工作任務,許多的運動員為了有最好的結果呈現,將其視為運動競賽/比賽的概念,在事 前花費很多精力準備,所以不少運動員的能力夠、也很盡責。張嗣漢也因為自己面臨職 涯轉換調適過程,因而幫會協助運動員的轉換職涯(2011 年 7 月,大家健康雜誌)。

如同部分運動員的生涯發展歷程。此似乎隱約突顯了長久以來應正視臺灣運動員有 關生涯發展的議題,可見運動員不能只有運動員不能只有訓練,也需要有技能的重要性。

對於國內運動員生涯發展,過內知名運動員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員紀政也以「給魚吃,

不如給釣竿」來比喻選手的運動生涯,讓其知道如何釣魚、教導技能,並以林書豪為例說 明「台灣人人都覺得畢業自哈佛大學的林書豪,文武雙全是特例,但在歐美這才是常態」

(中國時報,2017)。運動員在專業訓練及透過課業來培養其他職業專長的前提之下,研 究者開始深切地思考運動員的未來發展;台灣未來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的運動員教練嗎?

3

真的需要這麼多的體育老師嗎?運動專長的培養是否能夠順利的引導其進入屬於個人 興趣及有助於未來的職涯發展歷程呢?透過什麼樣的機制有助於協助個體處在運動員 職業生涯的過程中能夠繼續的朝向人生的目標前進,同時循序漸進的找出符合其應有第 二專長之發展。基於此,引發本研究探討有關運動員的生涯發展歷程的動機之一。

二、運動員轉換跑道的困難

運動員約 30 歲正逢人生最顛峰的狀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後幾年的身體很容 易因為受傷而面臨被解雇與強迫退休,此種生涯階段又不同於其他同年齡層且適逢青壯 年的職業發展(陳文浩,2002)。大部分的運動選手自幼便接受各項訓練,早已根深蒂固 認定只有好的運動成績以後才會有好的出路,並以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為個人職業生涯 的目標,往往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體育專項的培訓,卻忽視探索其他活動項目/學科的重要 性(紀俊吉、蘇慧慈,2006;劉泰一、彭慧玲,2009)。他們準備個人生涯的態度通常比 一般人消極,同時在未來的生涯發展上也缺少危機意識(李韻如,2002;葉麗琴,2002)。 由於一般運動員較少接觸其他領域,生活大部分的時間與精神都在訓練專長,可能直到 離開運動員生活時的轉換才有所醒悟,認知到個人早在年輕時疏忽在其他生涯規劃的重 要性。

邱芳玲(2002)指出,運動員會全心投注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一般較少有時間吸收 其他領域的知識。由於運動員不停地追求個人佳績,無法兼顧其它領域能力的培養與探 索,導致許多優秀且極具潛能的運動員在告別運動生涯時,同樣面臨在轉換人生跑道的 心理調適問題(洪聰敏,2003;Grove, Lavallee, Gordon & Harvey, 1998)。運動員在面臨 多元環境時,受限於個人僅有的專長領域,可見生其他專長,並掌握環境中學習的機會 以及培養個人在其它方面的能力,將有助於個人生活與謀生的能力。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三、運動員的生涯規劃

我國運動相關產業的人力需求不大,以致於運動員轉任教練與行政管理者等工作難

4

找,甚至在其退出運動舞台後也面臨本身缺乏其它專長之技能,很難在其他行業找到工 作,造成嚴重失業的問題,此現象也相對突顯我國培育運動員生涯技能的方式過於窄化

(詹俊成、陳素青,2013)。這可能也是為什麼運動員古金水會給人「晚景淒涼」的感受,

所以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運動員的生涯發展規劃。生涯是個人在一生中與職業、職位及工 作有關的活動(Zunker, 2002)。除了終身事業的選擇外,也包含了個人整體生活型態的發 展(周文祥,1996)。可見,生涯發展包含個人一生及其整體生活的所有層面。但就現況 而言,少子化現象的日趨嚴重及對教師需求也大幅度銳減之下,若是運動員仍以教師職 業為首要目標,更面臨一職難求的窘境,未來進修與謀職也將困難重重。換言之,如何 發展及調整個人生涯才能開創充實、美滿與成功的人生,已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陳麗 娟,1992)。

Stambulova(1994)認為,運動員有異於常人的生活歷練,由於除了一般人的生涯 以外,還有需要發展與眾不同的「運動生涯」。卓俊伶(2003)指出,由於運動競技能力 並非未來專業的必要條件,所以運動員應該兼顧學業成績及充實相關領域的知識,在有 限時間內規劃多重路線。而生涯發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發展歷程,並與教育、職業及重 要角色的扮演有關,最終則是為了達到個人成長及實現人生的目標(張碧娟,2010)。張 祐慈(2010)指出,所有運動員接受相似的訓練,但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以及不同的學 習環境,所以每個人生涯發展與重點都有著不可替代性,也不會完全相同。上述的基本 要素意味著個人為了讓自己生命的意義得到充份的開展,並做好生涯規劃始自我成為自 己生命主人翁,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Super 在 1990 年說明個人的生涯發展依序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五 個階段:1.「成長」階段,係指剛出生至 14 歲期間依個人能力、態度、興趣及需求的發 展來建構與瞭解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與意義;2.「探索」階段,係指 15 歲至 24 歲期間 開始嘗試有興趣的職業活動並趨向特定領域;3.「建立」階段,係指 25 歲至 44 歲期間 不斷努力嘗試及增加工作經驗的結果,並趨於領域穩定下來;4.「維持」階段,係指 45 歲至 64 歲期間延續著前一階段選擇穩定的領域,靠著不斷的調適與進步讓自己在該領

5

域取得相當的地位;5.「衰退」階段,係指生心理的趨緩發展以及身心狀況的衰退,除 了職業角色漸少之外,也開始欣賞自己過去的工作成果,並思考退休的生活(林幸台、

域取得相當的地位;5.「衰退」階段,係指生心理的趨緩發展以及身心狀況的衰退,除 了職業角色漸少之外,也開始欣賞自己過去的工作成果,並思考退休的生活(林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