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根據研究目的 1. 瞭解生涯規劃課程融入高中體育班學生前,學生的人生目標與職 涯認知。2. 瞭解生涯規劃課程融入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規劃的學習情形。3. 瞭解高 中體育班學生參與生涯規劃課程後的生涯規劃目標之做法與變化。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1. 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融入生涯規劃的既有的認知概況是本研究設計生涯

規畫課程基礎。訪問資料中顯示,於課程前的訪問中同學談話發現,多數於課前 對於生涯規劃認知淺,可以說是沒有規劃的認知。

2. 引導學生對於生涯規劃認知的重視外,研究者也在研究過程與學生反饋中,發 現有關設計高中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課程的新想法,像是:增加大學實際參訪 的機會、或是增加小組討論,可以使課程具有更多元素。另外,透過行動研究,

得到生涯規劃課程對於高中體育班學生具有正向效果,可刺激學生提早思考自 身價值與現實面的認知,並且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促發學生思考自身第二興趣與 第二職業的規劃,甚至在學業努力上也具有正面提升的意義。

3.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觀察高中體育班學生參與生涯規劃課程後,對自我生涯規 劃的重視、落實程度較參與課程前深,例如在課程引導下,同學的心態從消極轉 為積極,甚至開始有想法、計畫與目標。再來學生參與生涯規劃課程後的生涯規 劃目標之做法與變化,產生思考第二專長的可能,有的則是將自己的體育專長 作延伸,有的則是具體轉為職涯發展的目標,學生對生涯規劃不再認為遙遠,思 考自身能力、興趣與環境下產生轉變。

75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針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規劃課程內容上有以下建議說明:

1. 在課程豐富度上作加強,避免學生對於生涯兩字有壓力的刻板排斥印象。

2. 第二專長或興趣的提升,可增加課程中實體接觸的機會,像是參訪大學各科系,

透過參訪讓學生有機會認識除了體育之外的專業。

3. 現實挫折與困難的假設可以讓程度更深,例如:增加體育國手到校演講的次數,

分享更多實際經驗增加學生對困難度的理解,除此之外,可以增加體育實習的 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與實際接軌。

4. 延長生涯規劃追蹤的期程,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還是容易受到環境與人的影響,

可以定期進行諮詢或疑問解答,幫助學生堅定信心。

76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丁中、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光輝(2007)。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孟佳(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余育嫺(2015)。「行動習知」研究計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方法。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4(9),96-100。

吳芝儀(199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縣:濤石。

李坤培(2006)。高中體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大專體育,8(1),33-46。

李昱叡(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45-54。

李振邦(2008)旅外球員不回國 政府球團有責任。2008 年 12 月 3 日,取 自雅虎奇 摩新聞,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28/115/1a9m3.html 李素箱(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

李雅燕、林靜萍(2015)。高中體育班課綱訂定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20,53-82。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林正洲 (2005)。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佑儒(2009)。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

77

碩士論文。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幸台、吳天方、林清文、劉淑慧(1997)。生涯發展量表簡介。 測驗與輔導,142,2928-2933。

林韋萱(2015 年 5 月)。體育班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子天下雜誌,67 期。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28-%E9%AB%94%E8%82%B2%E7%8F%AD%E8%B7%9F%E4%BD%A0%E6%83%B3

%E7%9A%84%E4%B8%8D%E4%B8%80%E6%A8%A3/

洪志成、洪慧真(2012)。精進教學實務之自我研究:教師 PBL 教學經驗的學習。屏東教 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9,75-106。

洪煌佳(2010)。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15-26。

洪聰敏 (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

紀俊吉、蘇慧慈 (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風傳媒(2016)。十項鐵人一生辛苦古金水血癌病逝享年 56 歲。載於 2016/8/14,取自:

http://www.storm.mg/article/122315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1993)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 ) 。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張宏亮(1996)。運動績優保送生學習困擾及求助對象現況調查。大專體育,28,91-96。

張明山(2013)。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排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張欣蓓(2011)。教師對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看法分析。中華大學應用統

78

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為唐(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祐慈(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

張瑗真、邱憶茹(2013)。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與家庭支持。特 教園丁,29(2),1-6。

張瑗真、邱憶茹(2013)。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與家庭支持。特 教園丁,29(2),1-6。

張榮升(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朝 陽科技大學。

張碧娟 (2010)。臺灣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張維唐(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5)。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06)。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教育部,臺北市。

教 育 部 (2012) 。 高 中 職 生 涯 規 劃 課 程 綱 要 主 題 統 整 對 照 表 。 取 自 http://hscr.cchs.

kh.edu.tw/resourcecate. aspx?cid=1048

教育部體育司(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

教 育 部 體 育 署 ( 2015 )。 103 年 度 學 校 體 育 統 計 年 報 , 緒 論 。 取 自 : 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30376482342.pdf

許瀞心(2004)。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體育學院,

台中市。

79

郭蓓蓉(2007)。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及決策型態之實 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羿戎(2008)。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應用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羿戎、王宗進(2010)。運動員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48,

39-54。

陳啟發(2007)。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陳麗娟 (1992)。新制師院生職業認定和生涯成熟的輔導效果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初等教育學報,5,123-178。

陶陶(2016 年 3 月 17 日)。換日線【從芬蘭看台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 茫然?】。取自: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29&nid=6221 彭臺臨(2009)。打假球遠因⋯別的不懂 只會打球。聯合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13 日 。 網 址 :

http://www.udn.com/2009/11/3/NEWS/OPINION/X1/5229506.shtml 黃小熒(2015)。運動員生涯轉換之探討。學校體育,147,120-128。

黃高賢、呂佳霙、林美惠、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 144 之探討。

北體學報,11,181-192。

黃崇儒(2013)。新專題構想─運動員生涯發展─。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93。

黃楗翔(2002)。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塗大慶(2014)。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秀宜(2005)。青少年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明陽中學學報, 1 ,55-62。

80

詹秀美、吳武典 (2007)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詹俊成、陳素青(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1),31-38。

劉志偉、倪子翔(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 期,

151-162。

劉佳蓉(2010)。生涯發展方案融入國中運動代表隊訓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劉泰一、彭慧玲 (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

40-44。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0 (4),1-6。

潘瑞根(2011)。深度看待高中體育班的課程發展。學校體育班,122,72-76。

鍾滿振(2011 年 3 月)。前體育班老師的建議─體育班學生,需完整基礎教育與生涯規 劃 。 親 子 天 下 專 特 刊 。 取 自 :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6405-%E5%89%8D%E9%AB%94%E8%82%B2%E7%8F%AD%E8%80%81%E5%B8%AB

%E7%9A%84%E5%BB%BA%E8%AD%B0%E2%94%80%E9%AB%94%E8%82%B2

%E7%8F%AD%E5%AD%B8%E7%94%9F%EF%BC%8C%E9%9C%80%E5%AE%8 C%E6%95%B4%E5%9F%BA%E7%A4%8E%E6%95%99%E8%82%B2%E8%88%87

%E7%94%9F%E6%B6%AF%E8%A6%8F%E5%8A%83/

關超然、李孟智(2009)。PBL 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臺北市:臺灣 愛思唯爾。

貳、英文部分

Aubusson, P., & Schuck, S. (2006). Teache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mirror maze.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Brolin, D.E. (1995). 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s approach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81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len, S., & Willie, K.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nursing-a new model for a new context.

Hampshire, England: Macmillan.

Grove, J. R., Lavallee, D., Gordon, S., & Harvey, J. H. (1998). Account-making: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olving distressful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2, 52-67.

Guillet, E., Sarrazin, P., Carpenter, P. J., Trouilloud, D. & Cury, F. (2002). Predicting persistence or withdrawal in female handballers with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2), 92–104.

Goldberg, A. D., & Chandler, T. (1995). Sport counseling: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athlet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1), 39-44.


Hoyt, K. B. (1978). Refining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on in career education.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Office of Education.

Massa, N. M. (2008). Problem-based lear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2(4), 19-20.

Leonard, W. M. (1998).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Neuman, W. L. (1994).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emer, B.A., Beal, B., & Schroeder, P. (2002). The influences of peer and university culture on female student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career termin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3(4), 364-378.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82

Super, D. E. (1990).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 197-26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83

附件一 問題引導學習單

問題引導學習單 第一週 年 班 座號 姓名 人生轉彎之處,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涯規劃】

問題引導學習單 第一週 年 班 座號 姓名 人生轉彎之處,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