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與規劃

16

生涯對每個人都具有獨特性,由個人做或不做選擇而產生的;而生涯發展是一個人 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的經歷,包括人生中有關家庭生活、學校教育、職業進展與社會角色 的活動與經驗。Super(1976)曾綜合性的說明:「生涯是生活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

統合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雛型。亦即,生 涯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獲得決定生涯的能力及本身對於職業世界的認知、增加生涯計劃 與生涯探索的能力。

張維唐(2009)指出,生涯發展大致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狹義的生涯是指 個人一生中的職業工作歷程;廣義的生涯是指個人與週遭環境(人、事、 時、地、物及 人生各階段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等)所有的互動歷程,可稱之為個人一生中各階段生活層 面歷程之總合。而生涯教育亦指個人由經驗中去獲取有關自我與工作的知識、態度及技 能,藉由個人用以確認方案在工作前或其他生活的選擇、計畫與準備,以構成一個生涯 (Hoyt, 1978)。

Mitchell 與 Krumboltz(1984)曾提出四類影響生涯決策的因素,分別為:1.種族、性 別、智力等;2.環境條件與事件如有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人為行動;與天然力量 所造成的影響;3.包括工具性的學習經驗聯結性的學習經驗;4.任務取向技巧產生的交 互作用所發展出來的結果,如問題解決技術、工作習慣、價值觀念、情緒反應、認知反 應等(林幸台等人,1997)。

二、生涯發展理論

一般來說,生涯發展與其信念、價值觀、技巧、興趣、人格特質及對工作世界的知 識有關(劉佳蓉,2010)。張春興(1996)則指出,Erikson 在 1968 年的心理社會發展理 論係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經歷與外埠環境的互動後有著 不同的心理發展歷程,並且產生不同性質的心理危機;並將其分為七個層面:1.時間透 視與混淆,2.自我確認與意識,3.角色試驗與固著,4.職業意願與工作無力,5.性別分化 與性別混淆,6.主從分際與權威混淆,7.價值定向與價值混淆。前四個層面受到幼童期

17

「信任對不信任」、「活潑自主對羞愧懷疑」、「自動自發對退縮內疚」、「勤奮進取對自卑 自貶」四個階段危機解決情況的影響;而後三個層面則影響到成年期「友愛親密對孤獨 疏離」、中年期「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晚年期「整合對悲觀失望」三個階段危機的解 決(郭佩菁,2007)。

Super 在 1990 年說明個人的生涯發展依序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五 個階段:1.「成長」階段,係指剛出生至 14 歲期間依個人能力、態度、興趣及需求的發 展來建構與瞭解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與意義;2.「探索」階段,係指 15 歲至 24 歲期間 開始嘗試有興趣的職業活動並趨向特定領域;3.「建立」階段,係指 25 歲至 44 歲期間 不斷努力嘗試及增加工作經驗的結果,並趨於領域穩定下來;4.「維持」階段,係指 45 歲至 64 歲期間延續著前一階段選擇穩定的領域,靠著不斷的調適與進步讓自己在該領 域取得相當的地位;5.「衰退」階段,係指生心理的趨緩發展以及身心狀況的衰退,除 了職業角色漸少之外,也開始欣賞自己過去的工作成果,並思考退休的生活(林幸台、

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

相關研究也說明探索階段可進一步分為試探期、轉變期、試驗期等三個次要階段,

其中的試探期係指 15-17 歲,個體主要是依照個人的興趣、需求、能力與機會因素,並 從課業、工作經驗進行初步的暫時性試探,使職業喜好逐漸具體化;轉變期係指 18-21 歲,個體開始正式進入就業市場或是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更加重視現實層面的考量,

企圖實現自我概念,並逐漸由一般性的選擇轉變為特定目標的抉擇(王孟佳,2011;吳 芝儀,2000;李詠秋,2001)。在此理論基礎下,可見高中體育班學生正面臨人生職涯發 展的初步試與聚焦進而逐漸產生方向;換言之,此探索階段拖得過長,則下一階段的生 涯發展任務也將影響接續的試驗階段及建立生涯發展的歷程。

三、運動員的生涯發展

目前針對運動員生涯發展主要被使用的理論架構包括運動生涯轉換模式和生涯發 展模式等,研究議題則包含:協助運動員有效整合運動和學業需求、運動領域內與外的

18

生涯規劃、大學生活的適應、發展和運用可移轉的生活技能、生涯發展計畫/服務、與為 運動退休做準備等,可以研究的範圍相當廣泛,目前在國際間也有很多的研究者持續在 探討相關議題。

許多體育選手都是從小開始培育及訓練專業技能,國內許多體育班的學生會認為:

「只要有球技,基測考一百分就有公立學校可以念」。此種現象往往造就許多不喜歡讀書 的孩子,想盡辦法擠進體育班,無非就是為了升學;而各校只一味追求校際運動成績,

卻未提升體育知識教育,對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可以百般通融,不知不覺也形成了運動員 在培養基礎能力過程有持續不佳的惡性循環現象(鍾滿振,2011 年)。再者,體育班不 僅涵蓋田徑、體操、棒球等運動項目,就連文化類的圍棋,也列在體育班項目中,體育 班孩子的升學路徑也不同於一般生(林韋萱,2015 年)。此外,Riemer、Beal 與 Schroeder (2002)指出,部分非頂尖學生運動員意識到自己在運動領域的表現不佳時,即可能會終 止運動訓練或運動生涯。

許瀞心(2005)則指出,部分選手可能有缺乏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及技能不足等情 況。此種現象可能導致運動員選手缺乏生涯轉換之探索及準備之歷程,並面臨其後職涯 抉擇過程之限制與影響,甚至有負面的心理反應與調適不良的情況產生(王丁中、鄧建 中,2009)。塗大慶(2014)也指出,面臨此階段的體育班學生會透過自我認知的判斷歷 程,逐漸將個人的目標及價值觀列入未來生涯方向選擇的考量基準,同時加以衡量現實 外部性的環境及本身的能力狀況,開始為未來的選擇方向而行動。一般運動員從事的行 業皆與自己的專長或運動相關,可能與一般運動選手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與精神於專長訓 練上,相對的學科能力發展較差,以及對其他領域接觸少之因素有關,而導致了在就業 方面的限制。加上運動員平日生活專注運動競技能力的提昇與成績的突破、及追求個人 的體育專長與技能,往往在追求運動目標的過程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神,增加對於本身 專業角色的認同及投入感,培養出過人的意志力及成功的運動經驗,使得其身生涯發展 儘管遇到不如意之事,也能順利的克服挫折及輕鬆應對;但卻也相對性的習慣忽略其他 方面發展、及如忽略本身對於未來生涯的發展與規劃,使得大部份運動員在其他領域的

19

學習接觸的少,使其就業或退役後的生涯發展受到阻礙。

四、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規劃

郭佩菁(2007)指出,在現今以升學及分數為導向的教育制度中,分數決定了剛在 人生起步階段青少年接下來的學習環境和資源,即越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相對地可能 獲得資源的機會越高,青少年更可能據此評估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性。Ginzberg 等人(1951) 認為,17-18 歲的青少年在生涯過程面臨薪資、畢業後是否升學等現實條件之重要選擇,

因而會採取一些行動如蒐集與統整相關職業資料,逐步確立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卓俊 伶(2003)指出,運動競技能力並不一定是未來任何專業的必要條件,且必須充實其他 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在有限時間內盡量充實且兼顧學業成績,規劃多重路線。在臺灣 的環境中,學生運動員幾乎是競技運動的主力,如何在學生時期進行規劃就非常重要(黃 崇儒,2013)。若自我評估的結果屬於有價值的、有能力的,對於個人從事的生涯計畫歷 程及有關其生涯探索的決定時,將有助於往後的職涯發展與判斷(楊淑萍,1995)。由此 可見,生涯規劃主要是為了個人的職場與生涯做準備,其須透過各種生涯探索活動,以 增進個人的生涯覺知,特別是在 17-18 歲的高中階段如能釐清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逐 漸訂立有助於個人職涯發展的具體相關計劃,定可減少往後面臨職涯轉換的瓶頸與衝擊。

生涯規劃基本要素,包括 1.個人「生存問題」,即能有安全生存下來的基本能力;2.

個人「生活問題」,即能妥善規劃屬於自己的生活、解決生活上遭遇的問題,進而擁有美 滿的生活;3.個人「追求生命意義問題」(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Brolin(1995) 指出,生涯規劃的目標能力可歸納成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個人與社交能力和職業輔導與 準備等三大領域為主。此種概念的本質與終身學習不謀而合,如同個體對於未來生活有 著「設定目標,以及決定達成該目標應採取的步驟及程序」,並且攸關人生的整體發展狀 況。從心理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的主要目的係協助高中生實面臨一 生最重要的關鍵時期,讓個體在發展歷程上有更穩固的發展基礎。從特質因素的角度,

生涯輔導機制的順序應以個人特質來探究職業選擇的困境,從而瞭解自我與職業環境間

20

有關資訊的充分程度,抑或是自我與環境間遭遇困境等經驗衝突(吳芝儀,1996)。

Tolbert(1974)認為生涯輔導的工作包括 1.協助學生瞭解生涯發展理念與擴展生涯覺 知;2.協助學生生涯探索;3.協助學生具備基本的求職知能,並做生涯規劃;4.協助學生

Tolbert(1974)認為生涯輔導的工作包括 1.協助學生瞭解生涯發展理念與擴展生涯覺 知;2.協助學生生涯探索;3.協助學生具備基本的求職知能,並做生涯規劃;4.協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