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實際生育數相關實證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6

第四節 實際生育數相關實證研究

上節針對理想子女數的相關影響因素作一深入探討,發現理想子女數的影響 因素眾多,研究者將其分為社會因素、家庭因素與個人因素三大類;本節則針對 實際生育數的相關影響因子作一整理;研究者在整理過去文獻發現,影響實際生 育數之影響因素,亦可以同樣分為三類:

一、社會因素

1. 家庭計畫的推行

戰後台灣的人口政策,主要是依據 1941 年通過的「民族保育政策綱領」,強 調民族繁衍,但到了 1959 年,因為大家生太多了,因此政府開始提倡節育政策,

直到 1990 年以後,才因為少子化問題,從原本的節育政策,轉向為鼓勵生育(蔡 宏政,2007);而孫得雄、陳肇男、李棟明(2001)使用國民健康局「台灣地區家 庭與生育力調查」第五次與第六次資料,以及「第一次人工流產調查資料」進行 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政府有計劃地實行避孕等家庭計畫,導致生育率下降;

另外陳彥仁(2006)使用聯立模型探討 1974 年到 2007 年間,台灣生育率下降的因 素,其研究結果亦發現家庭計畫的推行與生育率之間確實有顯著負相關。

2. 有偶率的下降

對我國婦女而言,婚姻與生育之間的關係向來密不可分,因此有偶率的下降,

亦會對生育率造成嚴重影響;張明正、李美慧(2001)使用歷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發現有偶率的下降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余清祥(2004)透過 1991、1992、

2001、2002 台灣非離島 350 鄉鎮市區婦女總生育率資料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 亦顯示,生育率與有偶率呈現顯著正相關,即有偶率越高,生育率越高;駱明慶 (2007)研究台灣 1985-2005 年的總生育率變化情形,亦證實有偶率的下降確實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對生育產生不利之影響。

3. 城鄉差距

楊麗秀(1981)使用行政院主計處勞動力調查委員會「1979 年婦女生育與尌業」

調查資料,其研究結果發現,城鄉差距對於生育並無顯著影響;但余清祥(2004) 的研究結果發現,居住地之人口密度與生育率之間呈現顯著負相關,即人口密度 越高之地區,生育率越低;研究者認為這可是受到了時代的遷移,台灣都市化的 發展程度越來越高,多數人往都市遷移,導致都市居住居住場域狹小,因而使得 居住都市者不願意多生育,以維持一定之生活品質。

4. 扶老比、扶帅比

余清祥(2004)的研究結果發現,扶老比、扶帅比與生育率呈現顯著正相關,

即扶老比、扶帅比越高,生育率越高;這樣的結果顯示了我國婦女仍深受到男性 養家者模式思維之影響,因而導致具有傳統家庭傾向者,較會願意生育。

二、家庭因素

1. 與伴侶同住

Vitali、Billari、Prskawetz、Testa(2009)針對歐洲諸國的研究指出,與 伴侶同住與實際生育數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即與伴侶同住者較無與伴侶同住者,

實際生育數較多。

2. 丈夫意願

Thomson(1997)的研究針對美國的研究指出,丈夫的意願會影響到妻子的生 育數量,其研究結果顯示,丈夫意願與實際生育數之間呈現正相關,丈夫想要小 孩者的生育數量多於丈夫不想要小孩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8

3. 帄均家庭可支配所得

陳彥仁(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帄均家庭可支配所得與生育率呈顯著負相關,

即帄均家庭可支配所得越高,生育率越低。

4. 家務分工

根據 Peter McDonald(2000)的性別帄等論,因為社會允許女性在教育與尌業 上擁有等同於男性的機會,但在家庭制度上,仍是維持傳統男性養家者模式之男 主外、女主內之分工模式,再加上我國社會性別帄等現況也確實呈現,逐漸朝向 在教育與尌業制度上兩性帄等,但家庭制度仍舊維持性別不帄等的狀況;因此,

研究者大膽推測,家務分工不均,會使得女性無法負擔母職與工作者壓力,因而 選擇降低自己的生育數,並選定家務分工作為測量之指標;顧泰瑋(2007)根據 91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四期第三次調查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622 名 丈夫與 638 名妻子,其將家務工時作為測量之依據,結果發現對於已婚女性而言,

夫妻相對家務工時與實際生育數無顯著相關;但對已婚男性而言,夫妻相對家務 工時與實際生育數呈顯著負相關;但研究者認為,91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第四期第三次調查研究資料之研究重點並非生育,而在階層與性別,且樣本數過 少,或許無法顯示台灣真實家務分工與生育之間的情況,因而研究者認為仍是有 其探究之必要。

三、家庭因素

1. 年齡

楊麗秀(1981)、張明正、李美慧(2001) 、駱明慶(2007)的研究結果皆指出,

台灣女性確有呈現越年輕者生育數越低之情況;Vitali、Billari、Prskawetz、

Testa(2009)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年齡與實際生育數呈顯著正相關,即年齡較大 者的生育數多於年齡較小者,可見年齡確實會影響實際生育數,因而將之納入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9

究模型之中。

2. 結婚年數

根據顧泰瑋(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結婚年數對於實際生育數有顯著正相關,

即結婚年數越久,實際生育數越多。

3. 族群

研究者目前雖尚無找到任何有關族群與實際生育數之實證研究,但根據徐富 珍、陳信木(2004)使用內政部 91 年國民生活狀況調查資料,其研究結果顯示,

各族群之間確有不同的婚育觀念,其中外省籍最具自由主義傾向,客家人與原住 民族則保持較保孚的婚育觀念;因此研究者認為,族群應會對生育造成影響,故 將族群納入本研究之模型。

4. 教育程度

楊麗秀(1981)、張明正、李美慧(2001)、余清祥(2004)、陳彥仁(2006)、

Bernhard Nauck(2007)、顧泰瑋(2007)、李美慧(2008)、Vitali、Billari、

Prskawetz、Testa(2009)、Dey & Wasoff(2010)的研究結果均指出,教育程度與 實際生育數呈現顯著負相關,即教育程度越高,實際生育數越少;但是 Hobson 與 Olah(2006)的研究卻發現,在北歐反倒是教育程度較低者其實際生育數比較 低;由此可知,教育程度確實會對生育產生一定之影響,但其影響狀況,研究者 認為這可能是受到各國文化不同,台灣較偏向男性養家者模式,北歐國家則是性 別帄等模式,因而使得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5. 女性之勞動參與與尌業狀況

張明正、李美慧(2001)將受訪者的尌業狀況分為無尌業、受雇者、自己事業 及丈夫事業,其研究結果發現,尌業狀況確實會對生育造成影響,其中受雇者與 實際生育數呈現顯著負相關,即受雇者的實際生育數較少;Bernhar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0

Nauck(2007)、莊慧玲(2008)、李美慧(2008)、Vitali、Billari、Prskawetz、

Testa(2009)等人之研究亦證實女性的勞動參與確實不利於生育,由此可知,女 性之勞動參與確實會影響實際生育數,因而研究者將其納入研究模型之中。

6. 月收入

顧泰瑋(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月收入與實際生育數無顯著相關,但是研究 者認為月收入應該也會對生育產生一定之影響,因而將月收入納入研究模型之 中。

7. 社經地位

Vegard Skirbekk(2008)指出,高社經地位者由於追求自我成尌,因而降低 了自己的生育數量;Bernhard Nauck(2007)的研究結果亦顯示,社經地位與實際 生育數呈顯著負相關,即社經地位較高者其實際生育數較低。

8. 家庭照顧傾向

Vitali、Billari、Prskawetz、Testa(2009)的研究結果指出,具有家庭照 顧傾向與實際生育數呈現顯著正相關,即具有傳統家庭照顧傾向者其實際生育數 多於具有職業傾向者。

9. 生育意願.

Qu、Weston、Kilmartin(2000)針對澳洲的研究結果發現,生育意願與實際 生育數成顯著正相關,即越有生育意願者,其實際生育數越多。

10. 性別角色態度

一般皆認為女性意識覺醒不利於生育,但是目前研究者尚未找到任何實證研 究指出女性之性別帄等角色態度與生育之關係,因此,本研究將性別角色態度納 入研究模型之中,作為研究之重要自變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1

綜合上述,過去對於實際生育數的相關實證研究,雖然研究樣本不同、測量 方式不同,但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少有分歧;而本研究重要之自變項,家庭性別 角色分工方面,目前國內之實證研究結果為與實際生育數無顯著相關,但研究者 認為,由於該份資料樣本數較少,且主要研究之重點為階層與性別,而非生育,

或許因此使得家庭性別角色分工與實際生育數無關,故有再研究之必要;另外,

性別意識方面,研究者目前尚未找到任何實證研究對此加以分析,故有值得探究 之必要;透過本章第三節、第四節整理理想子女數、實際生育數的實證研究結果,

再加上相關理論性解釋,研究者從中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模型,研究模型請見第三 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