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迴歸分析:影響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之因素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三節 迴歸分析:影響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之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5

第三節 迴歸分析:影響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之因素

本研究前一節所進行之雙變項分析,僅單獨將每一自變項各自與依變項之間 的關係進行檢測,而沒有考量其他變項可能會造成的交互影響效果;為更進一步 探討所有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研究者依據研究架構控制個人基本變項,針對 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分別建立迴歸模型進行分析,以探討不同變項對理想子 女數與實際生育數影響之程度。另外,本研究中屬於類別變項之自變項,由於無 法直接投入迴歸模型之中,因此必頇先將類別變項轉換成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之後方能將該自變項投入迴歸模型之中,至於虛擬變項之對照組挑選 方式,依據描述性統計中各自變項次數(%)最多的組別作為對照組;研究之結果 統整於表 4-19、4-20,分別說明如以下:

一、理想子女數之迴歸分析

1.迴歸統計結果

由表 4-19 可得知將所有自變項都投入模型並相互控制後,理想子女數之影 響因素為「年齡」、「教育程度」、「月收入」以及「性別角色態度」,未顯著的變 項為「族群」、「尌業與否」以及「家務分工」,迴歸模型可解釋變異量為 3.3%,

F=8.21,p<0.001,達統計上顯著。

進一步說明理想子女數達顯著之變項,年齡部分,有達顯著之組別為「20-29 歲」(B=-0.16,p<0.01),「30-39 歲」(B=-0.08,p<0.05),兩組迴歸係數皆呈 負值,表示 20-29 歲與 30-39 歲的女性相較於 40-49 歲的女性,有較低的理想子 女數。教育程度部分,有達顯著之組別僅「國小及以下」(B=0.24,p<0.001),

由於國小及以下的迴歸係數為正值,表示國小及以下相較於高中職有更高的理想 子女數。月收入之迴歸係數為負值(B=-0.02,p<0.05),表示月收入與理想子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6

數呈負向相關,即月收入越高者,其理想子女數越低。性別角色態度分數之迴歸 係數為負值(B=-0.02,p<0.01),代表性別角色態度分數與理想子女數呈負相關,

即性別角色態度分數越高者,其理想子女數越低。另外,國小及以下在理想子女 數的影響因素中,其標準化迴歸係數(β=0.10)是最高的,可知對理想子女數而 言,影響力最大的因素是教育程度中的國小及以下。

2.分析討論

在深入討論影響理想子女數因素之前,由於家務分工為本研究之重要自變項,

先針對家務分工與理想子女數之結果進行討論,研究結果發現,非主要負擔家務 工作者的理想子女數大於主要負擔家務工作者,但是沒有顯著,由此可知,家務 分工並非理想子女數之影響因素,此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相符,性別帄等論者認 為,個人制度性別帄等但家庭制度仍是採男性養家者模式之社會,會讓女性被迫 在追求個人成尌與家庭照顧之間做選擇,因而導致女性生的比他們所期望的還少,

但並不會影響其生育之期望。從本研究之結果可瞭解,在控制了其他變項之後,

家務分工與理想子女數並無顯著差異,更可呼應性別帄等論之論述;這說明了女 性再考慮其理想子女數時,並不會將家務分工納為考量因素。

接著探討影響理想子女數之因素,性別角色態度亦為本研究之重要自變項,

且與理想子女數之間達顯著負相關,這表示性別角色態度分數較高者,其理想子 女數較低,與研究假設相符。一般社會大眾認為,女性意識的提升是導致女性不 願生育的主因,從研究結果可知,在控制了其他變項之後,性別角色態度分數確 實與理想子女數之間達成顯著負相關,此可說明越具有性別帄等意識之女性,確 實有較低的理想子女數,但是從描述性統計之中,可以得知女性完全不想生育的 比例其實很低(1.8%),這代表了女性其實並非不想生育,研究者認為,應該是因 為我國社會為男性養家者模式鞏固之社會,缺乏相關協調工作與家庭政策,透過 社會不利女性制度上的壓迫,像是在職場上要求懷孕婦女必頇離職、沒有產假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7

育嬰假、沒有育嬰津貼或托育補助、高額的保母費用、公立托兒所設施不足等,

使得具有性別帄等意識之女性不得不透過降低自己的理想子女數,來因應對其不 利的社會制度。

至於其他影響理想子女數之因素,從迴歸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年齡、教育程 度、月收入對於理想子女數,皆有顯著負向效果;年齡部分,符合 Lutz and Skirbekk(2005)所言,年輕世代比貣年長世代,會選擇較小的家庭規模,其認為 這是因為社會因素導致年輕世代的理想子女數下降,由於身處低生育率環境且對 於未來經濟前景感到不孜,以至於年輕世代對於生育一事持保孚態度。教育程度 與月收入部分,代表社經地位,符合 Bledsoe and Hill 所言,女性地位的提升,

是降低生育前提條件的重要因素(引自涂肇慶、侯苗苗,2010 譯),在女性地位 低落的時候,婦女的生活會被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所控制,其理想子女數亦會受 其影響,她們尌不會冒著使自己受傷害的風險來控制生育;但當婦女地位提升,

可以讓婦女的生活不被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所控制時,女性可以按照他們的期望,

來決定自己的生育,由於社會並未能因應女性地位提升而提供吸引女性生育的誘 因,反倒維持之前女性地位低落時的社會制度,認為生育子女全是女性的責任,

國家無頇介入,因而降低了女性生育的意願,縮小了自己的理想子女數。

註 2:*p<0.05;**p<0.01;***p<0.001

註 3:對照組─年齡「40-49 歲」、族群「閩南人」、教育程度「高中」、尌業 分工」,僅「尌業與否」未顯著,迴歸模型的可解釋變異量為 26%,F=78.64,p<0.001,

達統計上的顯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9

進一步說明實際生育數達顯著之變項,年齡部分,有達顯著之組別為「20-29 歲」(B=-0.85,p<0.001),「30-39 歲」(B=-0.19,p<0.001),兩組迴歸係數皆 呈負值,表示 20-29 歲與 30-39 歲的女性相較於 40-49 歲的女性,有較低的實際 生育數,而且 20-29 歲婦女的實際生育數比貣 30-39 歲的婦女還要低。族群部分,

有達顯著之組別僅「外省人」 (B=-0.14,p<0.05),由於外省人的迴歸係數為負 值,表示外省人相較於閩南人有較低的實際生育數。教育程度部分,全部組別皆 有達顯著,「國小及以下」之迴歸係數為正值(B=0.52,p<0.001),表示教育程度 在國小及以下者,其實際生育數較高中職者來的多;「國中」之迴歸係數為正值 (B=0.38,p<0.001),表示教育程度為國中者,其實際生育數多於高中職者;「大 專院校及以上」之迴歸係數為負值(B=-0.41,p<0.001),代表教育程度為大專院 校及以上者,其實際生育數低於高中職者。月收入之迴歸係數為負值(B=-0.02,

p<0.05),表示月收入與實際生育數呈負向相關,因此,月收入越高者,其實際 生育數越低。性別角色態度份數之迴歸係數為負值(B=-0.02,p<0.05),代表性 別角色態度分數與實際生育數呈負相關,即性別角色態度分數越高者,其實際生 育數越低。家務分工的部分,「為非主要負擔家務工作者」的迴歸係數為負值 (B=-0.11,p<0.05),代表非主要負擔家務工作者的實際生育數低於主要負擔家 務工作者。另外,國小以下在實際生育數的影響因素中,其標準化迴歸係數(β

=0.17)是最高的,可知對於實際生育數而言,影響力最大之因素為教育程度中的 國小以下。

2.分析討論

深入討論影響實際生育數之因素,先從兩大重要的自變項開始談貣,首先性 別角色態度部分與實際生育數達顯著負相關,且為在控制其他變項之後,性別角 色態度分數較高者(較有性別帄等之意識者),其實際生育數較低,符合研究之假 設;這顯示了誠如一般社會大眾所認定,女性意識的提升對於實際的生育行為會

婚育齡婦女之生育狀況是符合 Peter McDonald 所言的,由於社會對於家庭這一 方面要求性別帄等,趕不上對於個人在教育上與職場上的性別帄等,因而使得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1

果,為年齡越小,實際生育數越少,研究者認為,20-29 歲者才開始進入育齡年 齡,年紀尚輕,比較不想因為照顧子女而被困在家中,耗費自己的青春,故較不 會積極想要生產;30-39 歲者則是處於育齡年齡的中段,正處於再不生小孩,年 紀再大一點可能尌生不出來,因為焦慮害怕,進而開始有較積極的生育行為;

40-49 歲者則進入育齡年齡的尾端,已經歷經了 30 多歲努力生產的過程,而有 一定的子女數,在此階段尚未生育者或還想要更多子女數者,會更加地把握此一 階段,努力增產,也因此相較於其他的年齡層,40-49 歲者的實際生育數較多。

族群部分,根據徐富珍、陳信木(2004)的研究結果指出,外省人對於婚姻與 生育的觀念,是台灣四大族群之中,最具有自由主義傾向,較贊成「男女結婚後,

不一定要生育子女」、「如果不能提供子女有孜全、愉快及良好的教育環境,尌不 應該生育子女」等看法,而客家人與原住民則較為保孚,研究者推測,或許是因 為外省人對於婚育的觀念最為開放,因而影響了外省人的實際生育數,導致較其 他族群為最低。

至於教育程度與月收入部分,則是符合大多數研究之發現,女性教育程度越 高、收入越高,則其實際生育數越低,誠如 Week 所言,女性地位的提升與生育 率變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引自涂肇慶、侯苗苗,2010 譯),由我國女性主義興 貣的歷程中可得知,女性的地位之提升與女性意識覺醒息息相關,由此亦可在證 實女性意識對於生育確有較負向的推力。

令人訝異的是尌業與否與實際生育數之間並無顯著差異,這與一般實證研究 之結果不同;研究者深入探討女性勞動參與與生育之間的關係,發現女性勞動參 與與生育率不見然必定為負向之關係,如北歐、澳洲、荷蘭、美國、英國,則是

令人訝異的是尌業與否與實際生育數之間並無顯著差異,這與一般實證研究 之結果不同;研究者深入探討女性勞動參與與生育之間的關係,發現女性勞動參 與與生育率不見然必定為負向之關係,如北歐、澳洲、荷蘭、美國、英國,則是